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经济思想史论文

市场封闭性的概念与形成背景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1-04 共6348字

  一、引言

  市场本身具有开放性、竞争性等特征,古典主义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市场的自由性与竞争性是紧密相关的,这也是市场经济的动力所在。在成熟的市场中,“一种事业若对社会有益,即应当任其自由,广其竞争”[1].在现代全球化条件下,古典主义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法则仍是维持市场经济正常运转的基石。但是,市场的封闭性作为开放性和竞争性的对立面,并没有因为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出现而消失,反而它总能与时代相结合,以新的面貌出现,从自然封闭性走向人为封闭性。

  二、什么是市场的封闭性

  学界尚未对市场的封闭性给出权威定义,“市场封闭性”只是被作为与“市场竞争性”相对应的概念使用。给“市场封闭性”下一个准确的定义确实不容易,但是,通过对学者们使用这一概念所要表述的含义进行归纳,就不难发现“市场封闭性”至少包含保护性、壁垒性、垄断性三个要素。

  ( 一) 保护性

  市场封闭性内涵的第一个要素,就是对弱小产业的保护。国内有学者在研究20 世纪最后20 年日本市场兴衰的过程中,发现“封闭”和“保护”是相互联系的,当时日本市场的封闭性,主要体现在对它的建筑、通信、运输等产业以及农业、金融业实行“严格保护”[2].

  日本政府对企业的保护,造成了两种不同的结果:

  一种结果是,发展初期相对弱小的企业,通过政府的保护,逐渐成为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政府待其在生产成本、技术结构以及产品质量等方面发展成熟,具备一定的竞争能力之后,便放弃保护,这种保护的本质是“为发展作准备,是为了将来的‘不保护’”[3].笔者将之定义为“竞争性保护”.另一种结果与第一种结果相反,一些产业在政府的庇护下,“没有使其显示出生产成本降低和技术结构的成熟,反而呈现出生产效率相对降低的倾向”,其本质是这类产业“日益与执政党政治( 通常表现为‘选举政治’) 、官僚机构的利益纠合在一起,这些产业被纳入一种‘政治化’过程。投资目的过多服从政治利益的分配,而非效益的提高”[4].笔者将这种保护定义为“政治性保护”.笔者认为,对于市场封闭性所具有的保护性特征,不能简单地判定是优是劣,在不同条件下,保护性所产生的影响,既有可能是有利的,也有可能是不利的。但是,保护性一定是市场封闭性的基本要素,它是判断一个市场开放程度的标志,往往也会成为衍生出其他两个要素的逻辑起点。

  ( 二) 壁垒性

  壁垒性又可以称之为“排他性”,它与保护性的最重要区别在于: 一是适用的对象不同。壁垒的作用力是外向的,主要是针对封闭环境之外的市场主体而言的; 保护的作用力是内向的,主要是针对封闭环境之内的市场主体而言,如果做一个形象的比喻,前者主要是抵御强者进入领地之内,后者主要是增强领地之内的力量。二是两个要素侧重点不同。壁垒性更强调封闭环境内部的统一与稳固,维护已有成果; 保护性更侧重于体现封闭环境内部主体的差异性,划分个体的强弱程度,区别对待,创造更多利益。

  封闭型市场这个概念集中体现了壁垒性要素。这一概念主要应用于微观经济学领域,是指某个区域市场有一批固定的产品供应者、经销商和顾客,这批人形成了既得利益集团,会设立各种有形的、无形的壁垒,力图使市场形成封闭系统,防止同类产品进入。

  壁垒性是市场封闭性最重要的要素。从传统的角度看,壁垒性要素是市场开放与竞争的大敌,各种壁垒直接导致市场被割裂,形成相对固化的交换范围; 在市场经济日益完善的今天,各种壁垒变得更具隐蔽性,而且极具霸权色彩,政治权力试图通过控制设置壁垒的主动权,来巩固制定经济规则的话语权。壁垒性要素已经成为市场中强势一方维护自身利益的有力工具,也是压迫弱势一方的常规手段。构筑壁垒的最终结果,往往导致垄断的市场。

  ( 三) 垄断性

  垄断性又可以称之为“独占性”,当产业中的龙头企业通过相互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从而攫取高额垄断利润时,这些企业便在这些部门拥有垄断地位,成为市场的主导者,操控一系列市场活动。

  封闭与垄断的关系是微妙的,比如当某个市场的壁垒增加时,则参与交换的成员、交换空间会变得相对固定。按照亚当·斯密的理论,“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总要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换言之,要受市场广狭的限制。市场要是过小,那就不能鼓励人们终生专务一业”,人们无法“随意换得自己需要的”[5].因此,市场竞争性和自由程度减弱、封闭性增强,这为垄断组织提供了温床; 另外,由于外部原因( 例如行政性垄断) ,也会使得一些市场主体在即使相对自由竞争的环境中,比较容易占据垄断地位。这些“从自由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垄断并不消除自由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之并存,因而产生许多特别尖锐特别剧烈的矛盾、摩擦和冲突”,成为“自由竞争的直接对立物”[6]; 这种市场的“垄断性失灵”会造成“市场效率低下”和“社会福利损失”[7]的恶果,任何产业的寡头都在不断向本行业集中资源、积聚财富。垄断组织从自由竞争的开放市场中产生,反过来又会遏制市场竞争性,削弱市场的开放性。

  这种“封闭-垄断-更封闭”的不良循环,是市场封闭性的难解之症结,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历来受人称赞的自由竞争已经日暮途穷,必然要自行宣告明显的可耻破产。这种破产表现在: 在每个国家里,一定部门的大工业家会联合成一个卡特尔,以便调节生产”[8].但是,种种对垄断的批判,并没有消除因垄断而带来的市场封闭性,反而使得垄断组织维护垄断地位的手段更加隐蔽、复杂,巨型联合企业通过内部补助、互惠交易以及“增进共同利益,建立相互依存的关系,竞争中做到自我克制”等方法,把“经济力量集中在少数大联合企业手中,形成了封闭的经济体制,它意味着对竞争的最大威胁”[9].

  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这三种要素与政治权力结合,会演变出政治性保护、政策性壁垒、行政性垄断等要素,如果这些要素同时出现在一种市场中,那么,这种市场具有的封闭性就叫作“人为封闭性”.与此相对应,“自然封闭性”主要是指由于自然地理因素,造成市场之间缺乏联系,相互封闭。

  三、市场封闭性的起源

  市场封闭性作为市场的一种属性,是具有客观性的,随着市场经济机制成熟,这种属性特征会逐渐减弱。但是,不论是在微观领域的私人部门之间的经济活动中,还是在规模更大的国际市场中,它都不会消失。

  ( 一) 历史根源---自然、技术和封建制

  市场是人类经济活动发展到一定程度,随着商品之间需要交换而产生的,它所具有的包括封闭性在内的诸多特征,必然深受人类活动历史的影响,其中,以下三大因素构成了市场封闭性的历史根源。

  其一,自然因素。它是市场封闭性的天然基础,造就了市场封闭性的基因。古典主义经济学认为,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而进行分工,“原不是人类智慧的结果,尽管人类智慧预见到分工会产生普遍富裕并想利用它来实现普遍富裕。它是不以这广大效用为目标的一种人类倾向所缓慢而逐渐造成的结果,这种倾向就是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10].只是在人类进行经济活动的初期,交换场所极为有限,不论人类的交换愿望多么迫切,只能在自身活动的极限范围内进行交换,因此,那时的市场半径是很小的。

  这主要是以两个原因造成的: 第一,人类生活的地方相对分散,自然环境不尽相同,丛林、高山、河川使人类的活动领域受到限制。第二,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土地---是固定的,在很长的历史时段内,人类的迁徙方向取决于土壤的肥力。因此,市场天然封闭性1类的活动范围十分有限,交换场所必然具有稳定性,参与市场活动的主体相对固定,市场之间的联系也十分不便。斯塔夫里阿诺斯曾经这样描述人类的活动范围:“1500 年以前的各人类社会均处于不同程度的彼此隔离的状态之中。”尽管对于人类而言,“这种闭塞状态从来不是绝对的。早在欧洲人地理大发现之前的漫长数千年中,人类各部分实际上已在相互影响”,但是“相互影响的程度随历史时期和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存在巨大差异”[11].由此可见,封闭性是人类活动史上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也就不难理解市场为什么没办法从骨子里把封闭性完全剔除出去了。

  其二,技术因素。这一因素对于市场封闭性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人类通过技术进步,提升效率,扩大活动范围,打破自然状态下的封闭性; 另一方面,又通过技术构筑起更多样、更复杂的壁垒,打造出人为市场封闭性。综观市场经济的发展历史,交通运输和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是提升市场的开放性的两大核心动力,它们联手,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打破了市场的自然封闭状态。

  首先,由于人类的活动半径直接受到交通运输技术的制约,在数千年的时间里,人类的交通工具从双脚到飞行器,人类的单位时间活动半径就随之增长了百余倍---从数千米上升到数百千米,而且短时间内的大规模、长距离空间位移也成为可能。正如历史学家所言,“商业革命的发生,还因为具备了一定的客观条件”,“主要有……航海技术的改进。在 1500 年以前的 300 年间,欧洲船舶平均每艘的吨数增大四倍……14 世纪葡萄牙人改造了阿拉伯人的三角帆,因而加快了航行的速度。

  这样,船 身 增 大 了,速 度 加 快 了,操 纵 也 更 加 灵 便了”[12].技术进步使市场的规模迅速膨胀,千年之前的若干部落进行不定期交易尚且不易,而当下来自全球各地的数十万乃至百万人,参与国际展销会也轻而易举;同时,市场之间的联系也得到空前加强,从前欧洲市场与亚洲市场之间几乎处于隔绝状态,而现在几乎所有国家都被纳入全球化体系中来。种种现象表明,物理空间等自然因素已经不是造成市场封闭的主要障碍了。

  其次,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类活动的时空界限更加模糊。人类传递信息的手段,从结绳、石刻到光纤、卫星,信息传递的速度已接近光速,互联网技术更使得信息传播具有了持续性和开放性,由于自然原因造成信息不畅通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市场竞争随着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变得尤为激烈,“闭门造车”的结果就是等待被市场淘汰。

  但是,技术进步对市场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市场主体凭借技术优势,可以造就新的市场封闭性。

  一种形式是私人部门通过技术垄断,保证市场具有强封闭性,科技产业尤为明显。另外一种形式是公共部门通过利用政治权力,制定与技术相关的标准,制定“游戏规则”,其他市场主体无法进入由公共部门封闭起来的市场。

  其三,传统因素。传统对人的影响被视为历史的惯性,总是潜移默化地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封建制度作为人类政治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对市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封建的实际含义,接近于我国周代的分封制,即“封土建邦”,封建制的基本特点就是极度依赖土地,通过分割土地治理权的方式来维系政治统治。

  这种破碎化的政治格局很难形成并支撑统一而广阔的市场,领主之间的防御性封锁,使得市场的封闭性基因增强。从古希腊、古罗马到地理大发现,市场多存在于城邦之中,既分散又封闭,这是市场自然封闭性的时代。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之间的自然障碍逐渐被打破,但是,取而代之的是人为市场封闭性开始兴盛,贸易壁垒又成为市场封闭性的历史烙印。

  ( 二) 理论源泉---重商主义、凯恩斯主义、公共选择

  市场封闭性作为一种现象,有三大重要思想为其提供理论支持。

  一是重商主义,它是市场封闭性的思想根源。在古典主义经济学产生之前,重商主义和重农学派相继统治着经济学的思想领域,欧洲的封建制度为这些思想提供了现实基础。重商主义要求国家“颁布保护工业、商业的法令; 对发展新工业提供津贴; 严格控制生产的工艺流程和产品质量; 对关键产业实行许可制度……实行刺激货币输入和产品出口、限制或禁止货币输出和商品进口的政策……实施对外贸易特许制度”[13].这种观点与当时人类的生产技术、政治环境密切相关,在非工业化的时代,生产效率相对低下,早期的市场无力破除大自然带来的障碍,交易范围局限在狭小的封地或国内。

  随着政治力量的介入,萌芽上升时期的市场,找到了能为其拓展海外市场、增强自身实力的靠山---封建力量,封建力量也发现可以从市场的扩张中得到财富,因此,市场在封建君主的鼎力支持下,飞速发展和扩张,国际市场逐渐出现。只是在这个过程中,与封建势力没想到支持市场扩张的举动为自己敲响灭亡的丧钟一样,市场自身原本想要打破封闭性的想法也出现了历史的悖论,即市场封闭性并没有随着国际市场的出现而消失,反而促使封闭的方式逐渐发生转变。当所有政治力量都试图通过扩大自身的市场,占有更多的财富时,在生产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社会财富总量难以增加,一方的获得就代表另一方的损失,此时各个市场之间的界限,就不再以自然地理分界为主要依据了,而是变成了凭借政治力量人为地划分市场界限。

  晚期重商主义为人为市场封闭性提供了最直接的理论来源,这一思想的代表人物托马斯·孟曾经根据自己在东印度公司工作的经验,写道: “对外贸易是增加我们的财富和现金的通常手段,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时时谨守这一原则: 在价值上,每年卖给国外人的货物,必须比我们消费他们的为多。”[14]这种“贸易差额理论”强调国家在贸易中要多卖少买,政府作为最大的公共部门,理应承担起保护本国市场的责任,因此,当时的欧洲各国都试图通过关税壁垒等手段,尽量摒弃不利于自己的贸易方式。

  二是凯恩斯主义,它成为市场封闭性变化的风向标。在“自由放任”理论的影响下,市场在实际运行中出现种种弊端,造就了大量失业人口,生产混乱,市场凋敝,人们无力进行消费,出现了经济“大萧条”,这就给公共部门插手市场经济运行提供了现实基础。凯恩斯曾经呼吁,因为要使消费倾向与投资引诱二者相互适应,故政府职能不能不扩大,国家干预是“唯一切实办法,可以避免现行经济形态之全部毁灭”[15].他从宏观视角出发,强调政府干预市场,重点在于解决消费市场低迷、就业不足的问题,因此,“消费”和“就业”成为公共部门干预市场的“金字招牌”.但是,由于没有界定政府与市场的界限,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在这一理论的支持下,全面介入市场各个领域,这就为市场人为封闭性的复杂化打下基础。政府在这个“招牌”下,能够不再单纯利用关税壁垒构建市场的围墙,各种贸易规则、生产标准等都能够成为市场封闭性高墙上的砖瓦。

  三是公共选择学派的政府失败理论,它成为市场封闭性的检验完善系统。公共选择学派提出政府失败理论,试图遏制政府过度干预市场的趋势,培育市场主体的理性。政府失败理论认为: 政府调控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时间,政策对经济运行发生作用同样需要时间,由此产生的滞后效应可能使政策实行的结果远离预期目标。不过在现实中,公共部门的行动有时也很迅速,不总是表现为低效,而是能够通过简化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等方式,快速实现预期目标。

  结语

  市场封闭性是研究市场经济绕不开的问题,也是公共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一个本质属性。探讨它的特点和渊源,有助于帮助我们更妥善地解决问题。

  市场封闭性主要体现在它的保护性、壁垒性和垄断性方面,公共部门在介入经济活动时,既要注意到市场本身的缺陷,防止管理不力、放任自流,任由市场封闭性自我循环,也不宜随便提供保护和扶植,甚至主动制造垄断,绝不能因为有权就任性。

  [ 参 考 文 献 ]

  [1][5][10]亚当·斯密。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上卷)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4.
  [2][3][4]张威。 日本市场的封闭性与保护结构[J].日本问题,1990,( 6) : 29 ~30.
  [6]列宁。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4: 86.
  [7]黄恒学。 公共经济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8]马克思。 资本论( 第 3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5: 495.
  [9]金田重喜。 列宁的垄断概念和现代资本主义( 下) [J]. 现代资本主义研究,1990,( 3) : 6 ~7.
  [11]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1500 年以前的世界[M].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 55.
  [12]吴于廑,齐世荣。 世界史: 近代史编( 上卷) [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13]赵锋。 新编经济学说史教程[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4]托马斯·孟。 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65.
  [15]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 南京: 译林出版社,201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