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经济思想史论文

研究马克思的货币哲学思想

来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作者:王淼
发布于:2018-07-27 共9928字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国内学术界对货币哲学的研究也日趋活跃。在这一研究领域中, 马克思是非常值得人们关注的对象。马克思对货币在现代生活世界中的地位、功能、价值和效应等, 进行了伦理反思与社会批判,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货币哲学思想。在马克思看来, 货币在本质上作为社会关系的体现, 既颠倒了现实生活世界的价值秩序, 又造成了现实生活世界的抽象化。马克思的货币哲学思想, 对于认识与剖析现今人们在货币化世界中的生存状态, 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 货币哲学; 货币; 价值; 社会关系; 抽象化; 权力;
  
  Ethical Reflection and Social Critique about Currency:In-Depth Explanation on Marx's Philosophy of Money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rket economy, philosophical study on currency is increasing. In this area, Marx's idea deserves much attention. About currency 's position, features, value and effect in the modern world, Marx had carried on the social critique and ethical reflection, and formed his own philosophic thinking of this issue. Currency, as a representation of social relations in nature, reverses the order of values in reality and gives rise to the abstraction of the world. It still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analysis of human existence in the moneytized world.
  
  Keyword:currency; value; currency; social relations; abstraction; power; inversion;

马克思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 货币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 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与影响。国内学术界对于货币哲学的研究, 也因此逐渐兴起。在这一研究领域中, 马克思是非常值得人们关注的对象。他不仅从经济学的角度, 对货币进行了分析和说明, 而且还从哲学的角度, 对货币的本质予以了阐释, 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在现代生活世界中的地位、功能、价值和效应等, 展开了伦理反思与社会批判,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货币哲学思想。马克思的货币哲学思想, 对于认识与剖析现今人们在货币化世界中的生存状态, 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马克思的《资本论》及其政治经济学手稿等着作的研读, 对其货币哲学思想进行解析。
  
  一、货币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体现
  

  对于货币的本质, 西方学者赫斯、西美尔等人都曾有过思考与论述, 如:赫斯从人的类本质出发, 认为货币在本质上是相互异化的人的产物;西美尔从现代心理文化体验着手, 指出货币只不过是一种交换手段, 是符号化的价值。这些人的观点, 虽然对于我们从不同的视角来理解和认识货币, 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但是由于他们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空场”, 因此并没能得出关于货币本质的正确看法。
  
  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分析方法, 从现实生活世界中人的具体生产活动或经济活动出发, 揭示了货币的本质。他指出, 货币作为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 在本质上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关系。“货币是一定的生产和交往关系的必然产物”, “并且只要这些关系存在时货币总是‘真理’”.[1]221
  
  关于这一点, 马克思在他的“拜物教”理论中, 予以了详细地阐释。对于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 戴维·哈维将其视为马克思“最令人信服的洞见之一”, 认为马克思“力图撕掉拜物教的面具, 并理解在其背后的各种社会关系”.[2]135-136哈维的这种评价无疑是正确的。马克思认为,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社会中, 至关重要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由于进行了自我伪装, 因此它们不再直接以统治和奴役人的人际关系表现出来。生产关系的这种自我伪装, 是伪装于物与物之间、劳动产品与劳动产品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外形之下的, 从而使人们受到物的统治, 产生了拜物教。这里所说的拜物教, 主要是指人们对商品、货币、资本等社会之物的崇拜和信仰, 把物视为自己存在的意义和生命的归属之所在, 进而对物进行膜拜, 物由此取代了上帝和神的位置而成为“物神”.在揭示商品拜物教和货币拜物教的过程中, 马克思剖析了货币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体现。
  
  在马克思看来, 在商品拜物教形态上, 当商品通过与另一种物品的关系来表现自身的交换价值时, 隐藏在其中的某种社会关系还有可能暴露出来, 但在交换普遍以货币为媒介进行的阶段,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换句话来说, 将人的社会关系颠倒地显示为物的社会关系, 是以生产交换价值为目的的生产特征, 交换价值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体现, 被隐蔽在物的外壳之下。正是由于社会生产关系“采取了一种物的形式, 以致人和人在他们的劳动中的关系倒表现为物与物彼此之间的和物与人的关系”[3]427.而人们之所以把这种现象当成是习以为常的、不言自明的事情来对待, 仅仅是因为它们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此种神秘化在商品上还是很简单的, 因为人们或多或少总能感觉到, 作为交换价值的商品之间的关系, 在实质上只不过是人们同其生产活动的关系。但“在比较高级的生产关系中, 这种简单的外貌就消失了”[3]427.而产生此种结果的原因就在于, 货币虽然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上出现的社会生产关系的代表物, 但是它却以带有特定属性的自然物作为了自己的存在形式。[3]427所以, 货币作为商品世界的完成形式, 以物的形式将私有制条件下个人生产所具有的社会性质和社会关系都遮蔽掉了。
  
  为了揭开货币的本质, 马克思进行了价值形式的分析。他认为, 对货币形式的起源予以说明, 亦即对价值形式是怎样从最初的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发展到货币这种形式进行研究, 这是资产阶级经济学从来没有打算做的事情。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使货币之谜消失。[4]62马克思指出, 由私有财产发展到货币即货币的出现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 交换是人的喜欢交往的特性的必然产物;而在私有财产存在的情况下, 由交换发展到价值也是必然的。[5]19-20这是因为, 进行交换是在私有财产之间发生的抽象关系, 价值就是对这种抽象关系的表现, 而货币即为现实存在着的作为价值的价值。当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程度时, 就要求从普通的商品中分离出来一种可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通过这种特殊商品, 其他任何商品的价值都能够得以体现, 由此便产生了货币。货币的出现, 使得所有商品都必须以之作为衡量自身价值量大小的标准并且与之相交换。这就会令人们产生货币天生就具有能够表现任何商品价值的社会属性的错觉, 从而私人劳动所具有的社会性质就被货币进一步地以物的形式掩盖掉了。随着交换的发展, 货币最后被固定在金银上。在实际生活中, 它以似乎金银天生就是货币这种假象表现出来。“当一般等价形式同一种特殊商品的自然形式结合在一起, 即结晶为货币形式的时候, 这种假象就完全形成了。一种商品成为货币, 似乎不是因为其他商品都通过它来表现自己的价值, 相反, 似乎因为这种商品是货币, 其他商品才都通过它来表现自己的价值。中介运动在它本身的结果中消失了, 而且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商品没有出什么力就发现一个在它们之外、与它们并存的商品体是它们自身的现成的价值形态。这些物, 即金和银, 一从地底下出来, 就是一切人类劳动的直接化身。货币的魔术就是由此而来的。”[4]112-113
  
  可见, 货币在本质上体现的是货币和商品以及和商品生产者的关系。在私有制商品经济社会中, 人们的生产虽然不是直接的社会生产, 但个人的生产却是在社会中并为社会进行的生产。由于商品生产者是相互独立的私人生产者, 这使他们之间只能通过相互交换自己手中的劳动产品即商品才能发生社会联系, 而货币就是这种联系的中介, 是商品的实际价值形态。彼此没有任何关系的个人之间通过交换价值构成了他们相互的和全面依赖的社会联系。对于每一个人而言, 他本人的活动或产品只有经由交换价值才能得到承认或肯定, 同时他也一定要生产出能够成为交换价值的一般产品或是本身个体化的、孤立化的交换价值---货币。货币所表现出来的一切性质, 实质上只不过是体现了个人在参加社会生产时或把他自己的生产当做社会生产来对待时所具有的各种不同的社会关系。
  
  这表明, 当商品所有者彼此之间把他们的劳动视为一般的社会劳动时, 自己的产品就被他们看成了交换价值, 而这种交换价值又可以用一种特殊的商品全面地反映和表现出来。货币就是此种以最适当的形式存在着的能够代表所有商品交换价值的特殊商品, 它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商品的交换价值的结晶, 于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表现为一个存在于人之外的物, 这些个人的社会生活的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定关系表现为一个物品的特有属性, 这种颠倒, 这种不是想象的而是平凡实在的神秘化, 是生产交换价值的劳动的一切社会形式的特点。在货币上, 它不过比在商品上表现得更加夺目而已”[3]442.
  
  在马克思的视域中, 虽然货币把人与人之间一切关系都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变成了赤裸的、冷酷无情的利害关系与“现金交易”[6]275, 但是, 这种通过货币使人发生的联系, 也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 因为它比单个人之间不存在联系要好, 或者说比“只是以自然血缘关系和统治从属关系为基础的地方性联系要好”[7]111.它使人从自然经济社会中的人与人的依赖关系、自然血缘和宗法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尽管这种独立性是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 但是它仍然可以扩大人的生存活动空间, 拓展人的交往界限和内容。所以, 对于单个个人来说, 货币具有使人获得部分解放的重要意义。
  
  正是在对货币本质分析的基础上, 对于货币在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影响与效应, 马克思展开了伦理反思与社会批判。在他看来, 货币既使现实生活世界的价值秩序发生了颠倒, 同时又形成了对现实生活世界的抽象化。
  
  二、货币对现实生活世界价值秩序的颠倒
  
  由于货币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体现, 代表着社会权力, 因此它可以对一切事物进行支配、主宰和统治。对货币的这种权力, 人们无限地景仰、尊崇与向往, 从而使货币由交换的手段和工具, 转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最终目的。货币成了生活的全部意义和价值, 由此颠倒了现实生活世界的价值秩序。
  
  对此, 马克思是这样分析的:在私有制商品经济社会中, “活动和产品的普遍交换已成为每一单个人的生存条件, 这种普遍交换, 他们的互相联系, 表现为对他们本身来说是异己的、独立的东西, 表现为一种物。在交换价值上, 人的社会关系转化为物的社会关系;人的能力转化为物的能力”[7]107.即人们活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人们从属于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这样一些关系, 并且这些关系是由不存在丝毫联系的个人相互之间的利益冲突而产生的。每个人都以物的形式占有社会权力, 每个人由于是交换价值或货币的所有者, 他才能够行使支配别人活动或社会财富的权力。在他衣袋里装着的是自己同社会的联系、自己的社会权力。“个人的产品或活动必须先转化为交换价值的形式, 转化为货币, 并且个人通过这种物的形式才取得和证明自己的社会权力。”[7]108
  
  显然,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社会中, 货币作为人们相互间生产活动的关系即交换价值, 是人们相互间的物化关系。每个人都要受到独立存在的、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的限制, 也就是都要受到货币之物的限制。“货币对个人的关系, 表现为一种纯粹偶然的关系, 而这种对于同个人个性毫无联系的物品的关系, 却由于这种物品的性质同时又赋予个人对于社会, 对于整个享乐和劳动等等世界的普遍支配权。”[7]174货币作为物品是没有“个性”的财产, 它代表的是社会权力。人们可以通过货币将一般的社会联系即社会实体和一般的社会权力装到自己的口袋里。于是, 社会权力就成为了私人的私有权力。在此种条件下, 劳动者从事产品的生产, 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 而是为了等价物, 为了货币。“在分工的前提下, 产品、私有财产的材料对单个人来说越来越获得等价物的意义;而且既然人交换的已不再是他的余额, 而是他所生产的、对他来说是完全无关紧要的物, 所以他也不再以他的产品直接换取他需要的物了。等价物在货币中获得自己作为等价物的存在, 而货币现在是谋生的劳动的直接结果、是交换的媒介。”在以前, 交换是生产者之间的直接的行为, “表现为个人对个人的统治的东西, 现在则是物对个人、产品对生产者的普遍统治”[5]29-30.
  
  因此, 在以货币为媒介的条件下所进行的交换导致了人与物的关系发生了颠倒。马克思指出, “这种颠倒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因为, “货币的本质, 首先不在于财产通过它转让, 而在于人的产品赖以相互补充的中介活动或中介运动, 人的、社会的行动异化了并成为在人之外的物质东西的属性, 成为货币的属性”.“由于这种异己的媒介……人把自己的愿望、活动以及同他人的关系看作是一种不依赖于他和他人的力量。这样, 他的奴隶地位就达到极端。因为媒介是支配它借以把我间接表现出来的那个东西的真正的权力, 所以, 很清楚, 这个媒介就成为真正的上帝。对它的崇拜成为自我目的。”[5]18-19通过货币交换, 生产者的社会关系表现为货币的关系, 货币成为支配人的力量, 而人则受货币的奴役和宰治。
  
  马克思还指出, 货币作为抽象财富的物质存在和独立的交换价值, 是财富本身, 是财富的一般形式或一般物质代表, 它可以代表一切商品, 是无所不在的、永久的商品。货币能满足任何需要, 因为它可以直接转化为任何需要的对象。换句话来说, 货币作为万能等价物, 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或化身, 能够购买任何东西。同时为了换取货币, 一切东西都可以出卖。因此, 在货币那里, 一切东西都失去了高尚性、神圣性等特征, 包括人的良心、名誉与贞操等在内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货币转化成为商品。同时, 只要拥有货币, 就可以从市场中购买到所需要的一切, 一切便都是可能的---货币能满足人的肉体上的、甚至是精神上的所有的需要和要求。所以就有了这样的说法:“金真是一个奇妙的东西!谁有了它, 谁就成为他想要的一切东西的主人。有了金, 甚至可以使灵魂升入天堂。”[4]155对于个人来说, 他占有的货币越多, 他的财富也越多。
  
  就此, 货币所扮演的角色或者说它所处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它由作为流通手段而为商品流通服务的奴仆华丽地变身为商品世界中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货币作为现实财富的纯粹抽象或者说是作为抽象的财富, 赋予个人“作为他的私人权力的普遍权力”[3]339.并且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展, 货币的这种权力在不断地增大。正是由于对这种权力的痴迷和向往, 人们才产生了对货币无止境追求的致富欲。关于这种致富欲, 马克思认为, 它本身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欲望, 与追求服装、首饰、武器、美酒、女人等这些特殊财富的欲望是不同的, 它只是在一般财富以货币的形式存在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发生。“货币不仅是致富欲望的一个对象, 而且是致富欲望的唯一对象。这种欲望本质上就是万恶的求金欲。”[7]174
  
  总之, 货币作为所有事物的独立存在的、普遍的价值, 作为现存的、起作用的价值, 能够把一切事物都混淆和替换, 它“贬低了人所崇奉的一切神, 并把一切神都变成商品”[8]52.至此, 货币从为满足人的需要而服务的、实现人的目的和价值的中介、手段和工具, 变成了人们所追求的最终的、最高的并且是唯一的目的, 它剥夺了其他一切事物的价值, 使现实生活世界的价值秩序出现了根本性的颠倒。西美尔后来在这方面阐发了与马克思相似的观点, 他指出:“大多数的现代人在他们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必须把赚钱当做首要的追求目标, 由此他们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认为生活中的所有幸福和所有最终满足, 都与拥有一定数量的金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内心中, 货币从一种纯粹的手段和前提条件成长为最终的目的”[9]10.
  
  三、货币对现实生活世界的抽象化
  
  正是在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条件下, 货币作为交换价值及其符号化身, 可以无差别地同一切相交换, 把一切不同的东西在质上等同起来, 从而使现实生活世界抽象化。对此, 马克思从交换中的商品和个人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马克思认为, 对于商品来说, 从它的使用价值的属性来看, 其具有质的差别;但从它的交换价值的属性来看, 其仅仅具有量的区别。“商品在它的价值形态上蜕掉了它的自然形成的使用价值的一切痕迹, 蜕掉了创造它的那种特殊有用劳动的一切痕迹, 蛹化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同样的社会的化身。”[4]130-131这意味着, 商品在交换过程中不包含任何使用价值的因素, 其存在的只是量的差别而没有质的差别, 它们全部都要被化约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即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 只要比例适当, 一个使用价值和另一个使用价值就可以完全同质。马克思对此进行了举例说明。他指出, 虽然烟草和哀歌的使用价值大不相同, 但1卷普罗佩尔提乌斯的诗歌却可以和8盎司鼻烟具有相同的交换价值。一座宫殿的交换价值与伦敦鞋油厂主们生产的大批量的鞋油的交换价值可以相互表示。因此, 不管商品以何种自然形式存在, 也不管商品作为使用价值的特定性质能够满足什么样的需要, 商品总是以一定的数量彼此相等, 在交换时可以相互替代, 当作等价物。尽管商品的外观形形色色, 各不相同, 但它们却代表着表现在交换价值中的劳动的特定性质这同一个统一物。[3]420-421所以, 在交换时, 商品的使用价值被抽象掉了, 商品的质的差别被抹煞了, 无论是商品存在的几何的、物理的、化学的还是其他的天然属性都被忽略掉了, 它们一切可感觉的属性都消失了。
  
  而货币作为商品价值的代表, 是“万物的结晶”, 它对商品的使用价值和特殊性同样是无所谓和不在乎的。在商品流通中, 每个人的商品都表现为同一种东西即货币, 获得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这一相同的社会形式。在货币这种形式中, 产品的一切特殊性都不存在了。在这里, 货币没有“臭味”.某个人手里的一定数量的货币, 是实现何种商品的价格---即使是实现大粪的价格, 从它身上也根本看不出来。只要这些一定数量的货币行使的是货币的职能, 那么它的持有者所有的个人差别就都不存在了。而且这种消失由于一切商品都转化为铸币而成为一种全面的消失。[3]360这说明, 商品在货币形式上是完全相同的, 它们根本不存在质的区别, 从货币身上看不出它们是由什么东西转化而成的。“流通成了巨大的社会蒸馏器, 一切东西抛到里面去, 再出来时都成为货币的结晶。连圣徒的遗骨也不能抗拒这种炼金术, 更不用说那些人间交易范围之外的不那么粗陋的圣物了。正如商品的一切质的差别在货币上消灭了一样, 货币作为激进的平均主义者把一切差别都消灭了。”[4]155
  
  货币对处于商品交换活动中的人也是无差别地对待的。由于“主体只有通过等价物才在交换中彼此作为价值相等的人, 而且他们只是通过彼此借以为对方而存在的那种对象性的交换, 才证明自己是价值相等的人。因为他们只有作为等价物的所有者, 并作为在交换中这种相互等价的证明者, 才是价值相等的人, 所以他们作为价值相等的人同时是彼此漠不关心的人;他们在其他方面的个人差别与他们无关;他们不关心他们在其他方面的一切个人特点”[7]196.因此, 在这种交换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与每个人的自然个性没有丝毫关系, 并且这种交换过程对每个人的个性和特质毫不关心, 每个人的个性和特质在此过程中都要被否定和消灭掉, 结果人成为了抽象化的存在。马克思就此指出, 在交换的过程中, 每一个主体都是交换者。而作为交换的主体, 在他们之间看不到任何差别, 更看不到对立, 甚至连“丝毫的差异”也不存在。在交换过程中, 每个主体只是作为主体化的交换价值, 即作为活的等价物和价值相等的人而存在。作为这样的人, 他们仅代表着无差别的、同一的、一般的社会劳动, 他们个人所具有的特殊性并不参与交换过程。[3]358-359
  
  进一步而言, 在把货币当成中介进行交换的情况下, 人的一切差异都在货币关系中被碾平了。因为货币作为交换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实现, 如果从交换过程来看, 每一个人对另一个人都只是货币所有者或货币本身的体现。“对卖者来说, 一个用3先令购买商品的工人和一个用3先令购买商品的国王, 两者职能相同, 地位平等---都表现为3先令的形式。他们之间的一切差别都消失了。”[7]201货币成为唯一能够联系交换者之间关系的物。由于在货币上交换者之间的关系仅仅是与交换价值本身发生的关联, 所以在这种关系中任何特殊性都是不存在的。因此, 只要是以货币为中介进行着的交换活动, 就会造成人的一种绝对的等同, 就会使人被抽象化为交换价值本身。在货币面前, 人变得非个性化了, 货币交易对于交换中的人所具有的各种个人特质不予理会。在交换过程中, 每个人的各方面特征无论有何不同, 他都是货币的代表, 都具有抽象的同一性。马克思对此与在交换价值没有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进行了对比。他指出, 每种形式的自然财富, 在它成为交换价值之前, 都会对占有它的个人起到促进个性发展的作用, 如个人因对羊群财富的占有便发展为了牧人、因对谷物财富的占有便发展为了农民等等。货币却与此相反, 它作为社会发展的结果是在流通中形成的一般财富的个体, 并且它只代表一般, 是缺少个性的东西, 所以占有货币不会发展个人个性的任何一个本质的方面。
  
  马克思对于货币抽象化功能和力量的论述, 深刻地影响了西美尔, 并在后来被其进一步深化。西美尔认为, 货币具有抽象的能力和品质, 它作为一种绝对的消融万物的力量, 一切事物都在它的规定中存在, 在这种意义上说, 货币与上帝相类似, 能够使任何事物得到抽象的统一。他指出:“金钱越来越成为所有价值的绝对充分的表现形式和等价物, 它超越客观事物的多样性达到一个完全抽象的高度。它成为一个中心, 在这一中心处, 彼此尖锐对立、遥远陌生的事物找到了它们的共同之处, 并相互接触。所以, 事实上也是货币导致了那种对具体事物的超越, 使我们相信金钱的全能, 就如同信赖一条最高原则的全能, 那就是:在任何时候它都能为我们提供这种具体的、较低的东西, 仿佛它能将自身转换成这种东西。”[9]13西美尔把货币使所有事物的差别消失殆尽的这种功能称为“夷平”.在他看来, 一切事物的特性或质都被货币削平与消除, 一切事物的差异在货币那里只是存在着量上的不同, 即货币对于事物来说具有一种蔑视质而看重量、把品质消融于量的能力, 个别的具有特性的东西在货币那里全部都可以还原化约为用一定数字来表现的存在。经过货币这个万能的等价物的过滤, 整个世界同一。“货币使一切形形色色的东西得到平衡, 通过价格多少的差别来表示事物之间的一切质的区别。货币是不带任何色彩的, 是中立的, 所以货币便以一切价值的公分母自居, 成了最严厉的调解者。货币挖空了事物的核心, 挖空了事物的特性、特有的价值和特点, 毫无挽回的余地。事物都以相同的比重在滚滚向前的货币洪流中漂流, 全都处于同一个水平, 仅仅是一个个的大小不同。”[10]265-266
  
  四、结语
  
  马克思的货币哲学思想, 在现阶段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对于我们深刻分析和正确认识货币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作用, 使我们树立和形成成熟、健康的货币观念与价值观念, 无疑有着非常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从马克思的观点来看, 市场经济是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发展阶段, 这就决定了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人必然也会在某种程度上依赖和受制于货币等物。在此种情况下, 对于有些人来说, 财富积累的数量成为衡量一个人水平和能力高低的标准, 生活的意义就在于对财富的追逐, 其一切行为都聚焦于金钱, 结果导致了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想的盛行。由此, 正确地看待并解决上述问题, 成为了摆在理论研究工作者面前的重要的、紧迫的任务。而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在其货币哲学思想中对此问题进行了具体的思考和阐述。所以, 我们要对马克思的货币哲学思想予以高度重视并进行深入研究, 发掘其中所具有的当代解释功能, 推动和促进马克思货币哲学思想的当代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年。
  [2]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 阎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年。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8年。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年。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年。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年。
  [9]西美尔:《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 顾仁明译, 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0年。
  [10]西美尔:《桥与门》, 涯鸿等译,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7年。
原文出处:王淼.货币的伦理反思与社会批判——马克思货币哲学思想解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58(04):37-43+204.
相关标签:货币银行学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