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经济思想史论文

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认识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6-29 共785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邓小平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论探析
  【第一章】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研究绪论
  【第二章】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认识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3.1】邓小平经济改革认识论思想内容
  【3.2】邓小平经济体制革新认识论思想的特点
  【第四章】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认识论思想对当代的影响
  【结束语/参考文献】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研究结束语与参考文献
  
  第 2 章 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认识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2.1 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认识论思想的理论渊源

  2.1.1 马克思主义是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认识论思想的主要渊源。

  邓小平的经济思想指的是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济学说与经济理论。邓小平的经济思想重点研究和探讨的是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针对这些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关系,坚持用发展的、创新的观点看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他在科学上所取得的成就,已成为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他的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使人们认识到自己社会的历史是一个合乎客观规律的发展过程,从而使人们可以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他创立的剩余价值理论,使人们认识了资本主义的内部经济结构和运动规律,发现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作用,证明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替代的历史必然性,建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为无产阶级实现社会制度变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为我们发展经济方面及为我们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根据中国的国情,邓小平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我们必须消除市场经济只能用于资本主义的障碍。反复说明了市场经济是一种方法,批评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观点。到 1992 年,邓小平再次强调这一点,他指出: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从邓小平主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述上可以清楚地看出,《资本论》关于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他关于确定中国改革方向的充分理论依据。在《资本论》理论的指导下,我 n 们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

  2.1.2 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认识论思想时代背景。

  70 年代中期世界上呼吁和平的呼声越来越高,世界上也出现了许多制止战争发生的因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后的三十年,再次发生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小,邓小平审视时代发展这一重要变化,在进入 80 年代一开始就指出:"我们有信心,如果反霸权主义斗争搞得好,可以延缓战争的爆发,争取更长一点时间的和平。这是可能的,我们也正是这样努力的。不仅世界人民,我们自己也确确实实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对时代主题变化的性质作出科学的判断,是我们提出正确理论的基础。邓小平在1984 年 10 月,对时代主题变化的性质作了最初的判断。他指出:"国际上有两个大问题非常突出,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南北问题。还有其他许多问题,但都不像这两个问题关系全局,带有全球性、战略性的的意义。"这里所说的"南北问题",实际上就是发展问题,因为"现在世界上北方发达、富裕,南方不发达、贫穷,而且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南方要改变贫穷和落后,北方也需要南方发展。南方不发展,北方还有什么市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发展速度问题,再发展问题。"1985 年 3 月,邓小平进一步明确地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判断。他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时代主题的这一变化,使世界范围内的各种矛盾越来越明显地围绕着和平与发展问题展开,包括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共处和对抗形式在内。资本主义借助其经济实力与成就,利用和平演变的方式,力图打一场战胜社会主义的没有硝烟的战争,社会主义国家则更多的依靠本国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的全面进步来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向世界证明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时代主题的这一变化,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既提供出十分严峻的新课题,又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新契机。对社会主义中国来说,持续、快速、健康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求得社会经济全面进步,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成为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极为紧迫的任务。顺应时代主题的这一变化,确立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巩固和发展的新思路、新决策,就成为邓小平经济思想形成的重要历史条件之一。

  2.2 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认识论思想的现实基础

  2.2.1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失误为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形成提供现实依据我国在 1958 年至 1978 年间发生了"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了极"左"路线的运动,是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及以后错误批判 1956 年反冒进的基础上发动起来的,是"左"倾冒进的产物。1958 年 5 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虽然总路线的起点是尽快改变我国落后的经济状况和文化,但由于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不能迅速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总路线提出后,党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大跃进"运动追求高速度生产,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主要产品为工业和农业生产指数增长,大规模建设,提出来大办特办各种各样的口号,由于这些不切实际的口号,浮夸风泛滥,人民生活遭受严重的困难。1958 年 11 月至 1959 年 7月间,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试图纠正已经觉察到的错误,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抑制工业和农业生产指数。八届八中全会在努力纠正错误中断,而党内"左"倾错误更加发展。

  1960 年的大跃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要求更高的指标,工农业生产不能满足实际的要求指标。在粮食紧急告急的情况下,还要求增加额外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额外的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还要求钢产量也不能少,高指标、浮夸风、瞎指挥又开始泛滥。1958 年到 1976 年,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导致国民经济不平衡,并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

  回顾这一时期的教训,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搬用别国的模式,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思想上导致僵化,妨碍人民和基层积极性的发挥。我们还有其他错误,例如'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这不是搬用别国模式的问题,可以说,从一九五七年开始我们的主要错误是'左','文化大革命'是极左。中国社会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二十年时间,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这种情况不改革行吗?"2.2.2 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得失成败为邓小平经济体改革思想提供经验借鉴1956 年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确立,这一时期,我国照抄照搬苏联的经济体制模式,形成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思路。通过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我们已经意识到苏联模式的弊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一代领导集体,为此作出了极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在 1956 年 4 月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以及在 1956年 9 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所提出的一些重要观点。然而随着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兴衰的过程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为我们形成和发展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新思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邓小平同志在前苏联的新经济政策中获得灵感,他认识到要发展就必须要实验,至于社会主义的实质是什么,苏联已探索了多年到最后也还是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虽说列宁当时是提出了新经济政策,但到后来因为苏联模式的恶化也都无济于事。苏联模式的确立是以斯大林为首的单一公有制模式,它的所有焦点都摆放在发展经济之上。

  以斯大林为首的只发展经济的单一公有制模式在邓小平这里完全行不通,邓小平同志坚决反对只单一发展经济,他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所有事物发展的本源,只求经济发展全然不顾其它很大程度上会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堪称自杀模式。

  在 1985 年10 月的时候,邓小平率先提出"多年的经济表明,只靠单一的经济体制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生产力才是最根本的问题。"在 1987 年 6 月与南斯拉夫中央主席团委员科罗舍茨的谈话中,他又再一次的强调由于在过去照搬他国模式并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导致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严重滞后,思想也呈现出僵化的局面。在 1988 年会见希诺萨时他又再次重申因为过去全盘照搬苏联模式导致国内出现很多问题。

  正是因为邓小平同志深刻的反省以及善于总结过去,他否定了只发展经济,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整思想。他认为中国在过去因为全盘照搬他国模式吃了太多苦头,他意识到只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中国才会有出路。在 1987 年 2 月的时候,在他与中央几位同志谈话中他特别指出一谈市场经济就说是资本主义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计划并不是社会主义的专属。他认为要想发展生产力就必须把计划和市场搞好,曾经照搬苏联模式使我们付出了太大代价,我们不能再盲目照搬而是要确立一套符合自身国情发展的模式。在 1989 年 5 月的时候,他接见了戈尔巴乔夫并在谈话中指出"在革命成功后,每个国家都需要根据自身的国情来发展社会主义,模式不是定死的,墨守成规的观点只会限制自身的发展。"邓小平同志针对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这个问题在 92 年的南巡谈话中着重的强调了一下,他认为这个问题不该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间的区别。社会主义并不是只有计划经济,资本主义中也存在计划,市场经济不代表资本主义,市场在社会主义中也存在,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中的一种。"正是这场谈话,惊艳了所有的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

  邓小平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基于对社会主义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认为走自己的路,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继续前进、不断发展的唯一选择。

  2.3 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认识论思想形成与发展阶段

  邓小平的经济思想主要是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济思想。如果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界,就可以把邓小平的经济思想分为两个时期。

  2.3.1 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认识论思想的初步形成阶段。

  邓小平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注意到了经济工作的重要性。他认为经济工作对敌后抗战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此做出了重要论述:"我们在敌后还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进行了经济战线的斗争,而且获得了不小的胜利。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经济战线的胜利,我们才有可能坚持敌后抗战六年之久,并且还能继续坚持下去。"邓小平在此指出了经济工作在革命斗争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太行区经济建设实践的调查研究,邓小平科学的概述了革命战争中进行经济建设的一些基本经验:"第一,敌后的一切离不开对敌的尖锐斗争,我们每一点经济建设的果实,都是用血换来的。第二,没有正确的政策,就谈不上经济建设;而这些政策的订制定,必须以人民福利和抗战需要为出发点。第三,任何一个经济建设的事业,没有广大人民自愿地积极地参加,都是得不到结果的。第四,将大批的得力干部分配到经济战线上去,帮助他们积累经验,才能使经济建设获得保障。"这一科学论述,强调了党的政策对经济的重要性,以及制定政策从人民利益出发的观点。在邓小平经济思想的早期阶段,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的观点,是其中重要的特色。

  在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对革命战争中经济工作所作的这些初步论述,构成了邓小平经济思想的萌芽。这些经济思想,在解放战争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

  1948 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摧毁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执行党的经济政策上,特别是在土地改革工作中和工商业的政策中都出现了一些"左"的倾向。针对这种倾向,邓小平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在《跃进中原的胜利形势与今后的政策策略》、《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土改与整党工作的指示》等报告和文章中,对经济工作中必须十分讲究政策策略的问题作了深入的论述。

  针对土地改革问题中"把地主富农同样对待,侵犯中农,对中农采取拒绝态度。"等左的现象,邓小平指出,为了"有效地团结一切社会力量反对美蒋"更早地完成全部解放中原人民的任务,全区应即停止分土地,停止打土豪分浮财,停止乱没收,禁止一切破坏。"邓小平对保护城市,保护工商业的政策方面,还作出了如下说明:" 我们这个区有三万人靠种植烟草生活,如果纸烟厂垮了,不能出口,这三万人马上没有饭吃,没有衣穿。究竟是打到了资本家,还是打倒了老百姓?我看着不是打倒了资本家,而是打掉到了人民的生计。如果我们在工商业问题上搞得不好,解放区的经济无法建设,人民生活要受影响,那时国民党不叫我们走,我们也得走,革命就要失败。所以要解决好工商业政策问题。死人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要扶助它发展。"这些论述都集中体现了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我们党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正确运用。

  在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对经济工作还不可能花费更大的精力加以研究和探讨;邓小平的上述经济思想主要也是从战争中经济工作的角度加以论述的。邓小平经济思想发展作为一个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但这些新兴的经济思想是有价值的,为新中国的成立后邓小平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949 年 10 月新中国成立至 1956 年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开始对经济工作的主要理论和实践问题作专门的、展开的论述。进行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的社会主义改造,进行经济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特别讨论。上半年这段时间,邓小平任西南第一书记,在西南工作期间,他积极展开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改造,从理论上探讨其对经济工作的重要性。

  1950 年,《在西南区新闻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邓小平指出:"调整工商业,主要是城市。我们的政策一是调节劳资,两利兼顾,否则对整个国民经济不利。调整工商业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一资、二劳、三公,一切都要引导到发展生产力,否则就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邓小平的这一论述,一方面体现了他对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深刻理解,认为其目的在于促进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创造条件向社会主义过渡,另一方面也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上论述了经济工作的重要性。这是他把经济工作的重要性上升到理论高度的开端,也是邓小平生产力理论的萌芽时期。

  完成建设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进行初步探索的过程,从社会主义改造到1966 年"文化大革命". 1956 年上半年,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这一时期的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构成为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从那时起,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在这个历史的转折点,在全党和中国经济建设的人民面前最突出的问题是我们应该走哪条道路的问题。

  在党的八届一中全会上,邓小平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作为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邓小平直接参与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的初步探索。

  1956 年 11 月 17 日,邓小平在会见国际青年代表团时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句话本身就是普遍真理。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叫普遍真理,另一方面叫结合本国实际。我们历来认为丢开任何一面都不行。各位朋友在各地都听到过关于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的介绍,这就是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如果普遍真理不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或者结合的不好,那么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像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以及其他各个方面,都有这个问题。"这项声明总结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强调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要结合起来,这一路线后来成为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精髓和灵魂。总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10 年中,邓小平对如何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的十年中,邓小平对如何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他的思想进程还处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阶段,还未获得突破性的全方位进展。

  2.3.2 邓小平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论发展和成熟阶段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六中全会这段时期内,邓小平反复强调了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搞经济建设,先后作了《关于经济工作的几点意见》、《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等重要讲话,指出"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不只是当前,恐怕今后长期的工作重点都要放在经济工作上面。"同时,还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意见,如"利用外资是一个很大的政策,我认为应该坚持""扩大企业自主权,这一条无论如何要坚持,这有利于发展生产"这一时期,邓小平关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已经开始形成。

  党的十二大之后,在农村改革获得成功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开始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适应这一形势,1984 年 10 月召开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总结了见过三十多年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经验,阐明了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以及改革的方向、性质和任务,提出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指出"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从而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为全面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也为党的十三大提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提供了理论基础,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用邓小平的话来说《决议》"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在十二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导下,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对外开放进一步发展。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发展的基础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也进一步发展与深化。这一时期,邓小平提出"农村、城市都要允许一部人先富裕起来"指出"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这是邓小平经济思想的重大发展。

  此外,邓小平在《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以及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中,强调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作用,提出两个文明一起抓的观点。在《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特区经济要从内向转向外向》中,提出扩大对外开放,由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转变的思想。邓小平还提出了"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要"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等重要思想。这些都表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思想更加深入和系统了。

  1992 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谈话,精辟的分析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活动和经验,明确回答了这些年束缚我们的思想的重大的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这一思想方法 ,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最有创意的突破,从此开创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新时期、新阶段。

  在邓小平南方讲话精神的指导下,党的十四大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和理解,显然,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第一次系统初步回答中国的经济和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命题,也明确表示,中国的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经济体系最终形成。从那时起,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