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急诊医学论文

邓启源辩证辨病中医治疗疑难危重病举例

来源:学术堂 作者:王老师
发布于:2014-06-26 共2934字
      论文摘要

  邓启源为全国第五批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老师,1992年被评为市科技拨尖人才和有突出贡献人才,2009年被评为全国基层优秀名中医,从事中医工作50余年,先后发表医学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6部,他熟读经典,临床以辩证与辩病为基础,坚持中医中药治疗,不管烧多高,吐泻多甚,血压再高,病情多重都以中药投治,每收良效,笔者有幸师承邓老,受益宏深,兹举临床数例,以飧同道。
  
  1 寒热二旬不退患者,朱某,男性,48岁,系保卫工作人员,于半个月前上午突然寒战,被盖三床,3h后高烧达40°以上,烧退时大汗淋漓,湿衣渗被,神疲乏力,服某药无效,曾求治某医院住院治疗11天,血检、尿检、胸片、血培养均无异常发现,经人推荐于2013年4月30日上午前来求治邓老师。诊见:神志清晰,神疲状态,舌质淡红,苔白而薄,脉弦略紧,心肺无异常,肝脾未触及,腹软无包块,皮下无出血点、无结痂块,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询知口苦,纳少无味,高热时有口渴引饮,大便尚可,小便少且黄。脉症互参,其寒热往来者,当属少阳之征;脉弦而紧,亦属肝木为害,拟投以大剂小柴胡汤增青蒿治之。处方:北柴胡15g、泡半夏10g、太子参10g、枯黄芩10g、嫩青蒿15g、炙甘草5g、老生姜3片、小红枣5个,嘱日进两剂,每剂煎两次,每次煎40分钟,3h服一次,以观消息。次诊:药进二剂,寒战已止,唯午后高烧40°,口干引饮,大汗淋漓,头痛如劈,大便干,小便黄而少,舌赤苔薄黄,津液较干,口气秽臭,脉象较洪大,拟诊为邪入阳明,充斥气营,急宜清泄里热,处以清瘟败毒散增损。药用:生地黄20g、枯黄芩10g、川黄连10g、生白芍20g、粉丹皮10g、生枝子15g、淡竹叶10g、水牛角30g、京玄参15g、连召壳10g、肥知母10g、生石膏50g、粉甘草5g,嘱日进二剂,以观动静。三诊:药后热退身凉,头不痛,神清,精神较振,纳食较前有味,口中淡苦,大便日下一次,尿较黄。诊见:神志清晰,神疲态,舌质偏红,舌苔浅黄,津液略干,脉来弦大。考虑邪热雖退,舌尚赤,苔簿黄,脉弦大,炉燃虽尽,唯恐灰中有火,当防燎原,仍步前方再进,前后守方服用三剂,症情全部消失,后以参麦散加减收功。
  
  2 胸痹 杨某,男性,78岁,退休工人,于2013年3月3日就诊。自述:宿有冠心病史,前10余日因劳累,致胸闷气紧,动则心悸,不能平卧,曾住某院,诊断冠心病,治疗10余日,花费万余元,证状依然,逐出院来我院求治邓老师。诊见:神态清晰,神疲乏力,面部稍浮,唇呈暗色,舌淡紫,苔白薄,脉象弦滑,伴有结代,肺音略粗,心率快88次/分,心电图检查,ST段波倒置,92次/分,血压120/70mmhg,肝于胁缘扪及,脾未肿大,双足按之稍有凹下,两便尚可,脉症互参,初拟为心肺气虚,盖肺气虚则气促喘息;血无气运行则心悸,唇暗舌瘀;心气虚则血脉不畅,故脉呈结代。治当理气温阳,活血化瘀。拟以苓桂术甘汤加味,药用白茯 苓30g、桂 枝 尖10g、漂 白 术10g、京 丹 参20g、炙 北 芪30g、西党参30g、全当归10g、五味子10g、北细辛5g、炒白芍10g、制附片10g、炙甘草3g。因病情重故嘱日进二剂,二剂煎4次,3小时服一次,徐徐温服,以观药效。次诊:药后症状明显改变,胸闷气促显少,心悸已缓,神志尚可,二便正常,早上进稀粥一碗。诊见:神志清晰,精神较前振,唇暗舌瘀亦有改善,舌苔白薄,脉缓偶有结代,药已应症病已改善,步前方嘱日进二剂,再观动静。三诊:二天已进药四剂,自感人已舒适,胸闷已消失,心悸,喘促已缓,可在庭院散步,眠食均可,患者喜笑颜开,连声赞称中医药作用。诊见:神已振,唇舌瘀暗已基本消退,苔薄白,脉和缓偶有结代。温阳理气已进四剂,症情日趋改善,无妨再步前方嘱日进一剂,连服三天。四诊:诊治4天,自感症情已基本消失,到户外活动,胸不闷,气不促,眠食均可,大小便如常。诊见:神已振,面足未见浮肿,舌正红,苔白薄,脉弦偶有结代,逐以前方再进三剂收功。
  
  3 癫痫 梁某,男性,8岁,学生,于2011年10月1日初诊:母代述,小儿患病已七年余,发作时突然昏到不省人事,双目上窜,口吐白泡,头向后仰,手足抽搐,小便失禁,为时约4-5分钟方醒,清醒后神疲乏力,回忆不起经过情况,多发于晚上,每月发作10余次至20余次,亦有一日发作二次,花费很多财力,人力均无疗效,今由友人介绍从外县前来求治邓老。诊见:神清,面肤无华,肌肤消瘦,头发干枯萎黄,舌淡苔薄,脉来弦缓,心肺听诊未异常,肝脾未扪及,浅表淋巴结未肿大。脉症互参,脉缓者。面无华者,当属脾虚正气不足;脉弦者为肝气有余;脾虚则痰浊内生,肝火挟痰上扰清窍则成痫症。盖痰浊属阴,夜里亦属阴,乃同气相求,故多发生于夜间。治当平肝健脾,化痰安神,镇逆。
  
  方取金匱风引汤增损;药用:生白芍10g、广陈皮10g、泡半夏10g、白茯苓10g、龙骨15g、牡蛎15g、滑石粉15g、寒水石15g、赤石脂15g、紫石英15g、生石膏15g、生军3g、干姜2g、桂支2g、粉甘草2g。因外县来,嘱进10剂以观进退。二诊:母代述,药进10剂后痫症只发一次,症状较轻,时间亦短,为时约3分钟即醒,眠食尚可,大小便正常。诊见:神情,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薄,脉来弦缓。药已应症。病已减轻,无妨再步前方,继进10剂。三诊:母代述,药进10剂,痫证未再发作,服药共20天,只发作一次,且症状较轻,目前眠食均可,精神较前振作,举家十分高兴,今日前来要求复诊。诊见:神较前振,面色较前有华,舌正红,苔薄白,脉弦缓,仍处前方续进四次。前后守方服用6次,服药达80余剂,7-8年顽症2月余而消失。本例痫症7-8年,邓师以症察脉,处平肝,健脾,化痰,安神,镇逆,以风引汤加减化裁而治愈。
  
  4 小儿高热咳喘 吴某,男性,1岁3个月,某司机之子,住邵武开发区。母代述:小儿发病已20余日,初起发热,气紧,咳嗽,咽部痰多,住某院小儿科,诊断为喘息型支气管肺炎,曾经打针服药治疗,均无好转,且有日甚一日,住院10天,动员到省级医院诊治,夫妇按医嘱带小儿到省某求治,治疗七天亦未缓解,逐来求治邓老师。
  
  诊见:小儿神清,精神萎靡,体肥胖,咽部痰鸣漉漉,舌质淡红,苔白厚浊,指纹达气关,略呈紫滞,心率略快93次/分,双肺痰鸣音,体温37.8度(上午),询知大便较少且坚,尿不太多。脉症互参,初认为肥胖之体,痰浊偏多,苔白而浊,乃痰作祟。指纹紫滞乃风热之邪壅闭。气机不利,痰热互结,阻塞气道,上逆成喘。治当清热、化痰、理气降逆、宣肺平喘。方以麻杏石甘汤加味,药用泡麻黄3g、北杏仁3g、生石膏15g、粉甘草1g、枯黄芩3g、瓜娄实3g、亭力子3g、莱菔子3g、紫苏子3g、天竹黄2g、全蝎3g。嘱日进二剂,二剂药煎4次,每次煎40分钟,3小时一次,徐徐服下。二诊:药进二剂后,微微汗出,随之热已下降,咽部痰鸣亦较少,喘气亦缓,大便下二次略稀,今早进稀粥半碗。
  
  诊见:神较前振,呼之略有笑意,舌正红,苔白薄,指纹略紫达气关,脉微数,心率正常,双肺痰鸣音较少,体温36.8度,脉症互参,拟为药已应症,病已有转机,拟步前方继续服用,再观消息,仍以前方二剂,服法同前。三诊:其母喜而告曰,小儿服药后夜间安睡,热未再发,气喘痰鸣已基本消失,大便二次,尿已增多,今早进稀粥一小碗。诊见:小儿神振,动作时咽部未闻及痰鸣音,舌正红,苔薄白,指纹达风关,心(-),肺音略粗,偶有痰鸣音。药已应症,病情日趋改善,步前方加生芪4g以固表预防外感,嘱进二剂。四诊:证状已基本消失,眠食均可,咳喘未作,二便正常,后以六君子方增损。药用太子参4g、炒白术3g、白茯苓4g、泡半夏3g、广陈皮3g、生黄芪4g、北杏仁3g、天竹黄3g。嘱进5剂收功,并嘱其母当慎风寒,避免生冷饮食,注意保温。
  
  以上略举四例验案,其中有3例引用了《伤寒论》中的苓桂术甘汤,小柴胡汤,麻杏石甘汤,《金匱要略》中的风引汤以及温病中的清瘟败毒汤。邓师熟读了经典,信手拈来,取得了良好较果,足见祖国医学经典的重要性,吾辈应当加以重视。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