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近代文学论文

上海都市空间海派文学及其现代性特质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8-21 共8371字
摘要

  1843 年上海开埠后,一方面,"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传统的自然经济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另一方面,通商口岸的开放、租界的设立又使其成为中国近代化起步最早、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上海形成了一种典型的资本主义都市空间。列斐伏尔把都市空间分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近代的上海显然是一种资本主义的都市空间。随着都市内部物质生活的富足,市民阶层开始提出与之相对应的精神需求,这是"海派文化"形成的根本原因。另外,都市空间内部基础设施完善、环境宽松,外部中西交流频繁,东西方异域文化包容并存,为上海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海派文化"形成的直接原因。"海派文化"虽不能完全等同于上海文化,但它的形成确实与上海都市空间的建立和完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所谓"海派文化","是中西'两种文明'合力的结果,它是既区别于中国传统文化、又不同于西方文化的一种独特、新型的文化形态。正像'海纳百川'的特色一样,'海派文化'也具有巨大的包容性和多元性……土的、洋的、旧的、新的、俗的、雅的渐渐组合成了独特的'海派文化'"[1],在都市空间内明显表现为一种都市文化。随着海派(都市)文化的日臻成熟,在文学上就形成了海派文学,其代表性的小说流派主要有鸳鸯蝴蝶派、新感觉派和新浪漫派。海派小说通过文学实绩形成了最早的都市文学创作传统,从现代性角度出发来重新审视都市空间中的海派小说,也是"重写文学史"的一种表现形式。"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学者(特别是在大陆)往往不重视都市文学,径自将它视作颓废、腐败---半殖民地产品,因之一笔勾销,这是一种意识形态主宰下的褊狭观点"[2],实际上,许多"乡土作家"都住在上海,许多文学杂志和出版业的大本营就在上海,一连串的文艺论战和左翼文学活动也在上海展开,植根于上海都市空间内的海派文学特别是海派小说在思想、艺术方面同样具有强烈的现代性特质。

  一、都市空间与海派文学的兴起
  
  1843 年 11 月 17 日上海开埠,1845 年 12 月 9 日英租界在上海北郊建立,之后美租界(后来与英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法租界相继建立,通商口岸的开放、租界(殖民地)的建立使外国资本涌入上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了传统的封建生产方式,上海凭借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逐步成为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的城市化与近代化过程是完全在资本主义影响下完成的,是完全西化的。早在19 世纪,社会学理论的开创者们就认为西方文明的本质是都市文明,"资本主义与新资本主义生产了一个抽象空间,在国家与国际的层面上反映了商业世界,以及货币的权利和国家的'政治'(politique)。这个抽象空间有赖于银行、商业和主要生产中心所构成的巨大网络……在这个空间里,积累的摇篮、富裕的地方、历史的主体、历史性空间的中心---换句话说,就是城市---急速的扩张了"[3].列斐伏尔认为都市空间的组织形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都市的物理形态直接体现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4].

  20 世纪上半叶,上海形成了一个完善的资本主义都市空间,在其内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繁荣为海派文化(都市文化)的兴盛提供了极大便利。资本主义的发展,先为都市出版业提供了技术革新的动力,"各种新式印刷机械和先进印刷方式被先后引进到上海,石印、铅印、珂罗版印刷纷纷付诸应用,机械动力逐渐成为出版技术的主流……上海一直是全国印刷条件最好、印刷设备最先进的地区"[5].又为都市出版业提供了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和运作方式,"商务印书馆、文明书局、中国图书公司都采用了股份公司制的经营方式,带有较为鲜明的现代企业特征"[6].更为重要的是,上海的发展,吸引了文学生产的主体---文人、学者、教授纷纷进驻上海,又吸引了文学接受的主体---来自中国各地的小农民、小手工业者来到上海,他们逐渐演变为都市空间内部的工人、职员、小商贩、小生产者、个体经营者,构成了都市空间内部的市民阶层。在都市空间里,海派文学作品作为中介,将作者与市民阶层相连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海派文学活动链。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