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近代文学论文

近代周祝龄其人其诗全面探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7-20 共5638字
摘要

  周祝龄( 1843-1892 年) 是广东顺德人,年40 不赴试,布衣一生,嗜诗如命。1868 年,简朝亮初遇同乡周祝龄,二人定为忘年交。1873 年,由于周祝龄的推荐,简朝亮执教顺德简岸北 莘村的曾氏宾馆。1892年,周祝龄病逝,简朝亮撰写《清故诗人周祝龄先生墓志铭》,编纂《所托山房诗集》,留下目前可知的周祝龄其人其诗的最翔实记载,奠定了周祝龄的研究基础。可惜迄今为止,笔者并未发现学界尤其是广东学界对周祝龄的研究专文,兹试图对周祝龄其人其诗进行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

  1 诗人周祝龄

  周祝龄共养育女儿3 人,儿子3 岁而亡。临终前,周祝龄将诗稿托付简朝亮,云: “诗稿遗失颇多,虽不足存,亦是墓气矣。奉属正之[1]2.”因此,在《清故诗人周祝龄先生墓志铭》一文中,简朝亮云: “古人占墓者望气,先生以诗占身后,故谓为墓气也[1]2.”同时,简朝亮以“诗人无子,抱诗为子。此非常儿,千秋不死[1]2.”作为周祝龄的铭文,反映周祝龄对其诗人身份的终其一生的体认。以志士之志关注家国天下,对女儿与亡妻的念挂、对门人的叮咛、对友情的珍视,周祝龄以诗作呈现了饱满的诗人形象。

  1. 1 周祝龄对女儿与亡妻的念挂

  《次女年甫十二,侍疾草堂数月》、《弱女》是周祝龄写及女儿的诗作。其中,前诗云: “爱尔怜吾寂,承欢亦渐能。女红初刺 ,婚黑即亲镫。汤药随宜唤,衣裳及早兴。东床佗日事,选字意难胜[2]3.”生病期间,周祝龄亲尝次女的悉心照料,眼看女儿既学女红也孝悌有加,周祝龄满心期盼的不是己之病愈,而是女儿能得良夫。后诗云: “失子存三女,犹遗幼未婚。伤心环佩事,辜负老年人[3]2.”失子之痛必然与周祝龄终生相伴,女儿的终身大事,也是其一生的牵挂,而情动于衷的还有对亡妻的怀想。周祝龄作《感悼》,诗云: “今朝往事真如梦,昨夜故妻犹未亡。膝下女儿频怪问,岂知阿母汝悲凉[3]4.”

  1. 2 周祝龄对门人的叮咛

  “勉兴”是《所托山房诗集》中周祝龄仅见的门人,因同乡之故,周祝龄称之“家勉兴”.关于勉兴的生平事迹,待考。《家勉兴寄示吴生感秋诗,读而爱之,作此奉怀》、《寄家勉兴》是周祝龄写赠勉兴之作。前诗云: “勉兴知我贪秋赋,抄寄诗章如道故。不寄佗珍寄此诗,谓是与我同心素。吴生感秋吉士悲,风流张翰黄花句。寓言十九良独深,使我秋心欲遥诉。不知吴生何许人,登高能赋得新趣。文章梦寐有鬼神,交谊关河无道路。可怜几辈似寒蛩,妄作解事空唾吐。吴生诗才霸者流,凡夫遇之必惊顾。今将氵凡棹访江千,移日谭诗坐红树[4]7.”以吴生诗作寄赠师长,卓然可见勉兴谙知周祝龄对诗的珍视。后诗云: “勉兴属我宗,少年从我学。远客不相忘,诒书慰寂寞。前寄吴生诗,心事尤卓卓。早能识闲夫,见此必一乐。凡百何足珍,古谊为不薄[4]5.”非常明显,此诗与前诗实是一脉相承。以闲夫自嘲,鄙视人生百态,周祝龄以己之志趣慰藉与鼓励门人。

  1. 3 周祝龄对友情的珍视

  廖雨卿、曾寿南、简朝亮是周祝龄的主要友人。其中,曾寿南也是简朝亮的友人。周祝龄作《寄廖雨卿至喜赋》,诗云: “旧游百十辈,风义几人笃。嗟尔久远游,鄙吝终不蓄。贾舟乘江寒,氵凡此门前缘。新从万里归,日西语未足[4]4.”廖雨卿远游返乡,周祝龄与之畅叙平生。《怀曾寿南》诗云: “我友似醇醪,醉人不即面。昔年我病危,骤药恐激变。尺书善取譬,劝我且停战。至今展书读,款款无边幅。逾月不相见,秋风满茅屋[5]8.”病危赠药、力劝周祝龄参加科试,体现曾寿南对周祝龄的拳拳深情。

  周祝龄诗作 4 首写赠简朝亮,从婚姻大事、开馆授徒、诗文论道到绝意科场,周祝龄关注简朝亮人生成长的每一步。其中,《正月二日寄简季三首》其二云: “不见杨君近十年,东床问讯忆予先。子陵不负神仙尉,索赏媒勋待报笺[3]6.”1870 年,周祝龄撮合简朝亮与同乡举人杨廷均长女的婚姻。《简竹居读书草堂落成,风雨大作卒无害,奉赠》云: “五岭文明地,传经故寂寥。草堂吾子在,歌咏百灾消。燕雀来相贺,蛟龙立不骄。圣神崇典学,家食答熙朝[2]5.”一日大风,顺德简岸读书草堂并未受到影响,周祝龄赋诗祝贺。

  《上舍简竹居见访,评奖予诗过当,复承指诲感赠》云: “素性 吟咏,龃龉复不安。幸调方玉尺,如酌 刚丹。跌宕成篇易,裁量一字难。应时旋改定, 跃胜加餐[2]2.”友人间的谈诗论文,寄托着周祝龄对简朝亮诗文创作的关怀之情。《寄简季》云: “君抱清操我亦贫,文章道谊各相亲。闭门百战争千古,并世交推有几人。感慨同床异梦,纵横老泪只闲身。海疆近报王师捷,天血红光照九真[2]2.”40 岁不赴试的周祝龄以此诗送赠简朝亮,不仅反映了其对科场的厌倦,更是洞识世态的体现。

  2 周祝龄以诗经世

  《所托山房诗集》4 卷,分别收录周祝龄五古 21 诗题、七古 27 诗题、五律和七律 43 诗题、五绝和七绝41 诗题,在尚不丰富的诗作数量中,兼及较具代表性的诸种诗歌体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周祝龄诗歌创作的成就。同时,“诗稿狼藉”[1]1、遗失颇多等依然是后人审视周祝龄诗作的前提。此外,仅下述 8 首诗作有明确的系年,即: 《丁丑十二月十九日自述》、《庚辰大水二首》、《癸未感事二首》、《丁亥元日》、《予年四十不赴试,借书者意谓予辍读矣》、《乙酉水涨》、《壬辰春日》、《苦旱》,为后人对其诗歌研究带来较大的困难。但是,对晚清战事与弊政、岭南土风的细致刻画则成为周祝龄诗作关注的中心,以诗经世是周祝龄对其诗人自信的重要支撑。

  2. 1 以诗歌直斥罂粟之祸

  一方面,周祝龄作《左文襄禁种罂粟》,表达对左宗棠禁种罂粟的由衷欣赏。诗云: “害稼有罂粟,如何满大田。上农将废业,左帅适临边。孽种不容贷,群生再获延。猷为从此布,功胜勒燕然[2]1.”另一方面,周祝龄作《罂粟花》,直斥罂粟之害。诗云: “何物罂粟花,鸩羽无此毒。世有好男儿,貌美颜如玉。徒因经习牢,尽就高阁束。天下貉一邱,生民将日蹙[5]4.”从危害个体生命之“毒”到使民生日困,周祝龄直斥列强将鸦片输入中国和国人贬卖、吸食鸦片的危害。

  2. 2 以诗歌反映中法战争

  1883 年,周祝龄作《癸未感事二首》,成为其唯一正面反映中法战争清朝不败而败的诗作。其一云:“和约不可久,无端瑕觉生。西人殊族类,东处必纷争。旅次投焚炬,爰书累罪名。老拳诚偾事,教诫在持平[2]1.”其二云: “便欲吞骄虏,何堪试吏威。人心长似此,国计未为非。忍见餐鸟喙,犹令着赭衣。谁闻八州督,此际食鸡肥[2]1.”既直斥和约之害,以“殊族类”指斥西人,也挖掘战事不败而败的因由,反映周祝龄不与西人为伍的民族气节和洞识时弊的深刻性。

  2. 3 以诗歌揭批晚清军弊

  《募勇》、《充捕役》、《边计》是周祝龄对晚清衰败军事形势的细致捕捉。前诗云: “古人兵即农,力农皆力兵。兵知粒食苦,自重乡里情。农与战事狎,自无怯懦形。慨念额兵设,诸弊乃日萌。拜衣冠气,啸聚虎豺声。娇习不可用,聊藉镇 平。巨憝乘不测,兵 谁与争。未获先 赏,未战先弃城。岁饷数百万,饱飞同一惊。募勇起仓卒,世重老湘营。绝去罂粟花,市人无策名。嗜利盗贼易诱,气惰敌难撄。村农与猎户,所选惟朴诚。严之以纪律,励之以忠贞。用是澄区宇,奋起半簪缨。我思兵与勇,往复不能明。运用由人耳,兵勇胡殊名。募勇若不教,图功岂有成? 额兵若不懈,觇国何敢轻? 古制今难复,训练斯宜精[5]4.”

  周祝龄指出,若赏罚不明、旧习不除,纵使兵可充营,亦仅是浪得虚名,形如虚设。同时,平时欺压百姓,战时退缩逃亡的兵士,不仅耗费国库岁饷,而且使战事每每失利。面对征召战士的百弊丛生,兵民合一、去罂粟之害、严军纪、鼓士气、精兵力等成为周祝龄的“募勇”之策。《充捕役》诗云: “充捕役,充捕役,役底千金人 ,如今所得岁无多。何甘鞭责何求食,获赏难问所从来,捕贼养贼终为贼[4]7.”将滥竽充数的士兵指斥为“贼”,士即民祸,遂使边患无穷,周祝龄洞识战事失利和社会内乱频生的主要因由。《边计》诗云: “海氛犹未靖,民劳斯亦宜。日仰司农费,坐忧岁役疲。寇退我仍守,转饷必多糜。寇退兵骤弛,突犯将奚支。榷算及百物,斟酌此漏 .畴不乐报国,惜为商贾欺。若辈尤怙势,气傲志鄙卑。大吏徒谆切,揽承争居奇。国帑益还少,市侩人不赀。蹈藉乃如此,安能免 欷[5]9?”

  2. 4 以诗歌展现晚清岭南独特土风

  周祝龄不仅作《木棉歌》、《 钟花》,使岭南植物入诗,而且,周祝龄以诗歌记载“桑争稻田”对岭南传统农业的冲击与光绪年间岭南频繁出现的水旱灾害,具有以诗存岭南一代土风的重要作用。

  2. 4. 1 以诗歌展现“桑争稻田”对岭南传统农业的巨大冲击

  自明中叶以后,面对农田不足、人口增长的发展困境和水网密布、气侯适宜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广东南海九江率先发展养鱼业。遂后,珠江三角洲出现“弃田筑塘,废稻种桑”的热潮,农桑、鱼殖相结合的“桑基鱼塘”成为广东南海、顺德等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周祝龄的《土风三首》对此进行详细描述。其一云: “农桑衣食计,美利厚民生。至竟筹食急,此重彼难并。昨日我行野,柔桑春陇平。布叶何沃若,谷食将晨星。那知田百亩,古制最分明。五亩树墙下,王化乐观成。近觉桑区广,渐计禾田轻。海市 丝利,其害馁于耕。习此势偏重,桑者日营营。饲 固宜饱,集雁胡取盈。我欲法孔圣,妨食姑去兵[5]2.”面对重桑弃禾,重商轻农,加之兵农交困的社会现实,观今忆古,使周祝龄忧心忡忡,体现其反对以商害农和主张桑田稻田平衡发展的经济思想。

  《土风三首》其二云: “天下有大利,人安耕凿是。吾乡乃雇耕,转移龙户子。分稼甘受愚,主者晏未起。又有筑堤人,私计但肥己。堤筑田各耕,图 犹曰水。堤筑田独揽,民将坐困死。何况地力尽,田瘠耕即止。还田千百家,安知此与彼。失界没如何,伊谁复疆理。寄语田舍翁,慎勿作祸始[5]2.”雇耕与分稼是农业人员分流和农业结构变革的产物,筑堤与占水、占田是世代农业发展面临的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地力尽与田界失则是传统农业发展出现衰亡的征兆,周祝龄以“祸始”二字作结,反映其对自明清以来岭南农业发展的新变知之甚少,依然以传统农业的发展眼光审视岭南的经济发展。

  《土风三首》其三云: “徒读种鱼经,末富可尽求。鱼将食人食,未雨谁绸缪。自从咸同来,鱼塘日益稠。其地非瓯脱,何以乘隙谋。坎坎枕农亩,潴水使不流。人与鱼共命,鱼与谷争秋。无乃见小利,靡深借箸筹。如何树橘柚,复多千户侯[5]3.”这是周祝龄诗作中屡被征引的一首,“人与鱼共命,鱼与谷争秋”更成为名句。禾田变基塘,民务农桑,打破本有的桑农平衡,周祝龄严斥必导致渔未能渔、谷未能谷和人不能活的后果。其实,“桑争稻田”是明清以来岭南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代表农业发展的前进方向,但是,若以传统的农业型社会审视这种发展趋势,周祝龄的指斥是极其敏锐的。

  2. 4. 2 以诗歌描写光绪年间岭南频繁出现的水旱灾害

  广东南海、顺德地势低洼,地近北江上游,每逢春夏之交,尤以夏季为重,汛期将至,北江水涨将直接引发南海、顺德的水灾,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周祝龄的《北江水涨》即是对此的描写。诗云:“积阴久不消,大水一路哭。北江粤上游,雨潦骤淹陆。百姓幸更生,偶得陟山麓。是时四月交,浴江失麦熟。何以抚群黎,涨落吏移粟。意厚策非长,叹息韶连属。上临万重山,峡口一线束。广郡添沙田,下流石筑。不如 且疏,利害雇大局。毋乃筹款难,以工助赈足。傥不策万全,一雨涨又复。蠲贷虽 民,试问几许谷[5]3?”

  1880 年、1882 年、1885 年,岭南先后发生三次严重的水旱灾害,周祝龄分别作《庚辰大水二首》、《苦旱》、《乙酉水涨》。其中,《庚辰大水二首》其一云: “三十年来事,今年水较狂。万家浮似海,五月气如霜。

  飞动鱼 没,烘蒸茧簇忙。却怜儿戏乐,曾不解忧伤[2]1.”30 年一遇的大水,使房屋受浸、水气如霜和养殖业大损,儿童无知戏乐,周祝龄亦以“水较狂”轻言吟唱,这是面对乡土困厄的无奈感叹。《庚辰大水二首》其二云: “未有司民命,闻灾辄等闲。此邦罹水患,何道 时艰。夏潦斯须退,秋收尚可还。退餐教略减,先备岂天悭[2]1.”水退思耕,寄盼秋收,岁复岁,无助的百姓仅能以此顽强地生存并重建家园。雨多成灾,雨少苦旱,水旱交逼,铸炼岭南乡民抵制自然灾害的生存能力。《苦旱》云: “壬午八月天旱逼,五气毗阳生厉疫。自从八月至初春,雨比贫人更吝惜。不解雨师久旷官,天恩宽大不诃斥。嗟尔农夫无念灾,采衣大饮斗鱼炙[4]5.”风调雨顺从来就是农民的期盼,从夏及春,半年不雨,农民亲尝之灾,正是诗人眼中之泪。

  《乙酉水涨》云: “五月灾荒气似秋,冯夷放荡竟何求。不知粤海群生计,妄作平原十日游。窟宅鱼龙争恣志,仓箱鼠雀抱深忧。西师未撤劳飞挽,忍见阴霾积水浮[2]5.”依然是五月天和生计受损,然而,敏锐的诗人早已从自然灾害窥见列强入侵、兵危未解的社会灾难,阴霾之忧使撰写于 1885 年的《乙酉水涨》倍添民生国难的沉重。

  3 结语

  在《所托山房诗集》卷首,简朝亮有意选择周祝龄诗作 29 首进行点评,其中,以诗存史、诗史结合是简朝亮对周祝龄诗作给予高度评价的主要方面。出生于顺德诗乡,一生以诗歌自娱的周祝龄,他的诗作殊非普通的重要因由,是源自于其上述以诗经世的诗作。或者可以说,以诗经世殊非周祝龄试图以此屹立于近代广东诗坛之愿,但是,后人尤其是广东学界,特别是拥有“诗乡”之誉的顺德乡土,不能忽视这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诗人。在《近代诗派与地域》一文中,汪辟疆视朱次琦、康有为、黄遵宪、邱逢甲为近代岭南诗派的领袖,将谭宗浚、潘飞声、丁惠康、梁启超、麦孟华、何藻翔、邓方作为羽翼,而且清晰指出近代岭南诗派的下述 3 个特征: 一是余事为诗人,二是以诗歌经世致用,三是效杜、白诗风。因此,周祝龄的诗作虽然未能符合以上条件,但是,其以诗经世之作,依然在某种程度上使近代岭南诗派的相关特征得到强化,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近代岭南诗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简朝亮。 所托山房诗集: 卷首之一[M]. 周祝龄,着。 读书堂刻本。 广东顺德: 读书堂,1892.

  [2]简朝亮。 所托山房诗集: 第 3 卷[M]. 周祝龄,着。 读书堂刻本。 广东顺德: 读书堂,1892.

  [3]简朝亮。 所托山房诗集: 第 4 卷[M]. 周祝龄,着。 读书堂刻本。 广东顺德: 读书堂,1892.

  [4]简朝亮。 所托山房诗集: 第 2 卷[M]. 周祝龄,着。 读书堂刻本。 广东顺德: 读书堂,1892.

  [5]简朝亮。 所托山房诗集: 第 1 卷[M]. 周祝龄,着。 读书堂刻本。 广东顺德: 读书堂,189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