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近代文学论文

王国维“殉清说”的由来、论据及其驳斥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9-09 共2984字
论文摘要

  一、"殉清说"的由来

  溯其源,"殉清"一说是罗振玉一手制造的. 当罗振玉听说王国维自杀的消息后,立刻给溥仪送去了一份所谓王国维的"遗折",溥仪看后大为感动,说王国维孤忠耿耿,深堪侧悯,加谧忠悫,赏陀罗经被贺银贰千圆治丧, 并派贝子前往祭奠.[1]

  "忠 悫 "就是说王国维的忠贞朴实是表里如一的.这就把王国维定位于一个一生都忠于清室之人,这带来的影响是很坏的. 罗振玉说:"乃十月值宫门之变, 公援主辱臣死之义,欲自沉神武门御河者再,皆不果.及车驾幸日使馆,明年春,幸天津,公奉命就清华学校研究院掌教之聘,以国学授诸生. 然公眷恋行朝. 今年夏,世变益急,公忧益切,乃卒于五月三日自沉颐和园之昆明湖以死. "[2]

  王国维的儿子声称:"先父逝世后,由于罗伪造之遗折,致获溥仪颁下'忠悫'的谧号,华北各报莫不以极大篇幅,刊载王忠悫公殉节的报道. 当时并无人对他的死因,提出存疑之论,后来有人研究他的遗嘱以及一生行谊和晚年的遭遇,始提出各种看法. "自此,王国维"殉清"说风传开来,后被郑孝胥等人发现实际上这份遗折却是出自罗振玉之手,但事已至此,一切都晚了.

  除了罗振玉之外,持殉清说的还有吴宓、梁漱溟、金梁、罗继祖和一批日本学者等人.

  吴宓在王国维自沉当天的 《雨僧日记》 中写道:"王先生此次舍身,其为殉清室无疑. 大节孤忠,与梁公巨川同一旨趣. "[3]梁巨川梁漱溟的父亲,投北京净月湖而亡,遗书中称是为了"殉清朝而死".梁漱溟说:

  "追怀我先父昔年自沉于积水潭,曾有知交致挽联云;'忠于清,所以忠于世;惜吾道,不敢惜吾身. '恰当移用来哀挽静安先生. "[4]金梁在王国维死前三日曾拜访他,谈及当时的情景,他说:"公殉节前三日,余访之校舍. 公平居静默,是日忧愤异常时.时既以世变日亟,事不可为;又念津园可虑,切陈左右,请迁移,竟不为代达,愤激几泣下.余转慰之. 谈次,忽及颐和园,谓今日干净土,唯此一湾水耳! 盖死志已决于三日前矣. "[5]

  二、"殉清说"的论据

  王国维出身于海宁一小康之家, 他虽不喜时文,无意科名,可是他却曾参加科举考试,然后又不终场而去,他一方面不满于此一政府的一些制度,更无意于在此一政府中求取功名,可是他在少年时所培育的观念既已承认此一政府的合法存在,则便有着与它形成较为接近关系的可能. 其后来有机会入仕清廷,则是由于罗振玉的影响.

  王国维第一次入清廷服务乃是光绪三十三年(1907 年)他三十一岁的时候. 时任学部参事的罗振玉荐之于尚书荣庆,使在学部总务司行走,充学部图书局编辑,主持编译及审定教科书之事. 与清室建立的关系,一直到辛亥革命以后,王国维随罗振玉避居日本,始告终止. 尝自称为"亡国之民".[6]

  以"遗老"自居.静安政治思想之保守,事实俱在,众所周知.[7]辛亥事起,他东渡日本,很有些"大道不行,乘桴游于海"的意味,其"遗老"的身份已经摆明.到了日本后,静安与罗振玉朝夕相处,思想乃更深更全面地受到罗振玉的影响,不仅治学方向发生了变化,而且在政治思想方面,也更加强了与罗振玉的认同,逐渐以"遗老"自居了.[8]

  1913 年 5 月,静安撰写《颐和园词》,其中有:"岂谓先朝营楚殿,翻教今日恨尧城.宣室遗言犹在耳,山河盟誓期终始. "[9]诗中的遗老气象十分浓郁,所以罗振玉见后非常激赏,为之手写付石印. 日本铃木虎雄比之吴梅村的《圆圆曲》,认为此诗"事该情尽,义微词隐.国家艰难,宗社兴亡.兰成北徙,仲宣南行,惨何加焉".[10]指明《颐和园词》之意旨即在悲悼清朝之灭亡.

  1913 年,光绪的皇后去世,消息传来,静安感慨万千 ,写了一首长达九十韵的挽歌,其中有句云"山河虽以异,名节固难刊",表达了他对亡清的忠心;而悲痛沉恻之情,贯穿于全篇. 王国维第二度与清室发生关系则是在 1923 年他四十七岁的时候就任 "南书房行走", 做了溥仪的"文学侍从",之后更是口口声声称"皇帝"、称"圣驾"、称"上谕";又力举溥仪所颁授之各种恩遇赏赐,又自叙其对于匡辅复辟之各种擘划.[11]

  王国维致死都拖着发辫,谔士曾说:"剪掉辫子的人,未必不是遗老,可是宁死也不剪辫子的人,必定是遗老. "[12]在谔士看来,辫子是清王朝的象征,王国维不剪辫子正是效忠于清室的表现.正是因此,他虽然在政治上从来不曾参加过任何复辟的活动,也从来没有过任何拥护逊清反对民国的表示,可至死他在一般人心目中之身份,则依然仍是属于逊清遗老一派的人物.

  三、驳斥"殉清说"

  静安先生曾经一度入值南书房,几乎乃是既不能为人所了解也不能为人所接受的一件事,更何况静安先生自己对于一度曾经对他加以恩遇的逊帝溥仪,也确实仍有着一份不忍背弃的感情,所以才有"遗老"一说. 但如果就静安先生的内心而言,则他又不仅没有像其他遗老一样的迂腐固执的思想,而且对于那些包围在溥仪左右钩心斗角阴谋政治活动的一批遗老们,乃是深恶痛绝远之而唯恐避之不及的. 顾颉刚先生说:"因为他和罗氏关系这样密切,而罗氏喜欢娇情饰智,欺世盘名,有意借了'遗老'一块牌子来图自己的名利,他在这个环境中也就难以自脱,成了一个'遗而不老'的遗老了. 等到一成了遗老,骑虎难下! 为维持自己的面子起见,不得不硬挺到底了."[13]

  这一种矛盾,就正是静安先生既无以自解的一种最深沉的痛苦.在自杀的时间上,王国维不在清王朝在辛亥革命的打击下被迫退出中国政治舞台的时候,也不在张勋复辟失败后,更不在冯玉将溥仪赶出皇宫的时候,却在1927 年自杀,正如郭沫如所言:"况且当时时局既使危迫,而逊帝溥仪还安然无恙,他假如真是一位愚忠,也应该等溥仪有了三长两短之后,再来死难也不迟. "[14]

  顾颉刚在其《悼王静安先生》一文中,曾说:"他以前做过北京大学研究所的导师,现在正做清华大学研究院的教授,他拿了中华民国的俸给已有五六年了,他已经不能说是一个'西山采薇蕨'的遗民了. "[15]

  殷南在其所撰之 《我所知道的王静安先生》 一文中即曾云:"你看他身边遗嘱,何尝有一个抬头空格的字,殉节的人岂是这样子的. "[16]

  史达在其《王静安先生致死的真因》一文中,亦曾云:"王先生的自杀,不在清朝打翻之际,也不在废帝被逐出宫之会,可见这一死实在并非'乃心王室. '"[17]清朝自宣统三年已有旨听任人民剪除辫发,可见清政府已不再把留发辫作为人们臣服自己的标志,而且,逊帝溥仪在其师庄士敦影响下已剪去辫子,他的父亲载沣比他剪得还早,所以说王国维的辫子代表着他的遗老身份实在是有些牵强.

  通过前面的分析及这些叙述,静安先生之自沉并非是狭义地为了要表示对清室的效忠殉节乃是显然可见的,"殉清说"虽然有其合理的地方,但由于过于狭义所以并不可信.

  参考文献

  [1] 陈平原,王枫.追忆王国维[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58.

  [2] 罗振玉.海宁王忠悫公传[A]//海宁王忠悫公遗书[M].1927:2-3.

  [3] 吴学昭.吴宓与陈寅恪[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42.

  [4] 梁漱溟.王国维自沉昆明湖实情[J].龙门阵,1985(4).

  [5] 金梁.王忠悫公殉节记[J].艺文.

  [6] 刘寅生 , 袁英光 . 王国维全集·书信 [M]. 北京 : 中华书局 ,1984:32.

  [7] 罗 继祖.王国维先生的政治思想[A]//王国维学术研究论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398-409.

  [8] 鲁 西奇,陈 勤奋.纯粹的学者王国维[M].石 家庄:河 北教育出版社,1982:294.

  [9] 王国维遗书(第 4 册)[A]//观堂集林(卷 24)[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2.

  [10] 铃木虎雄.追忆王静安君[J].学人,第 10 辑:581.

  [11] 罗雪堂先生全集续编(第 2 册)[A]//集蓼编[C].697-700.

  [12] 王国维的辫子[J].人物,1984(5).

  [13] 顾颉刚.悼王静安先生[J].文学周报五卷 1-4 期合订本.

  [14] 郭沫若.历史人物[M].1979:215.

  [15] 顾 颉刚.悼 王静安先生[J].文 学周报第 5 卷 第 1-4 期 合订本:3.

  [16] 全集(第 16 册)[A]//国学月报"王静安先生专号"[C].

  [17] 史达.王静安先生致死的真因[J].文学周报第 5 卷第 1-4期合订本:7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