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心理学论文

中职学校的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冲突与解决措施

时间:2014-12-05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本文字数:2887字
论文摘要

  角色指个体在特定社会关系中的身份以及由此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中职学校的心理咨询师既是普通任课教师,又是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心理咨询师,角色间的冲突加剧了心理咨询师的压力。

  1、 家长和社会对中职学校心理咨询师的角色期待

  家长对中职学校的期望五花八门:希望孩子掌握一门技术、手艺,将来有谋生的本领(这是学校最认可的);不指望孩子学会什么东西,走着看,将来也不一定从事这个职业(大多数家长的看法);孩子还小,先上学,等长大了再外出找事做(把学校当寄养所);已经找好了工作,但对方要求有高中或中专毕业证所以只是混个文凭、拿个证书(学校最不愿意看到的);仅仅是从农村来城市感受不同生活;孩子在家家长管不住,让学校帮着管管……中职生年龄多为 15~18 岁,身体正在迅速发育或者已发育成熟,心理发展相对滞后。他们是未成年人,血气方刚,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同时也是学业上的弱势群体,不擅长主动学习,需要教师帮助掌握有效学习策略,而且大多数学生来自周边县区农村,需要逐步适应城市生活。中职学校心理咨询师不但肩负一般意义上的教师职责(传道授业解惑、提供一定生活照料、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同时还扮演着学生适应行为训练者、思想迷惑消除者、人际纠纷调停者甚至学生犯罪预防者等角色。

  2、 教师与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冲突

  (1)双重角色间的冲突是构成学校心理咨询师角色压力的主要因素。作为一名普通教师,需要完成一定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需要在学生咨询时投入大量情感,开展复杂的智力活动。视教师为“灵魂工程师”的传统观点使得教师角色对心理咨询师角色造成限制和干扰,即进行咨询时,不能及时完成角色转换,直接把教学中的经验、做法、态度带到咨询中,不知不觉中把来访学生放在受教育的地位,自己则变成了教育者,有时会用批评指导、给予纪律处分等手段。心理咨询强调咨访双方的平等交流、真诚沟通,侧重于引导来访者实现心理成长、人格完善。它要求咨询师站在中立立场,对来访者持非评判态度,对任何来访者和来访者的任何事情做到包容接纳,使来访者放心地进行自我探索,最终实现自我成长。

  在与学生关系中,教师角色较心理咨询师角色更具有权威性、优越性和责任感。这些情感削弱了心理咨询过程中的包容性,增强了控制性和改造欲望,不利于咨询的顺利进行。

  显然,教师和心理咨询师面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或过错时采取的措施是不一样的。教师侧重的是教育教训,心理咨询师强调的是个性化服务,强调心灵的沟通与理解,这就使心理教师经常遭遇角色冲突。

  岳晓东曾接待了一个因考试作弊而面临开除危险的哈佛中国留学生。来访学生这样评价:“在我们的谈话中,你从来没有教训我,也没有劝谕我一句话”“你是个很善解人意的人”。在之后的咨询反思中,岳晓东这样说:“通过此次咨询经历,我深刻感到,作为一名心理咨询人员,我不需要教训学生去认识自己所犯错误的性质,这样的效果可能会是很消极被动的,相反,我启发学生自己去谈对这一切的认识,则可能会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两种角色不同的价值取向导致各自工作时间、工作时持有的情感、工作目标存在矛盾。教育做为培养人的一种活动,有其目的性和计划性,各级各类学校都把教书育人作为一面鲜明的旗帜,德育为首的理念也多次被提到。向学生灌输和传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但是中职德育课教师(中职学校心理课属于德育范畴)的首要任务,也是其他学科教师有意渗透的内容。德育课教师的职责在于使学生身心朝着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承担着道德评判和价值观引导的任务。矫正学生的过错行为是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重要内容,而批评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技术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心理咨询师职责在于创造尊重、接纳、放松的氛围,利用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等技术,根据来访者的具体情况和个性特征,采用相应咨询手段,帮助来访者成长、成熟。所以,心理咨询工作有着严格的限制,包括时间限制(除非危机情况下,一般均要求预约,每次咨询时间为 50~60 分钟,两次咨询之间的间隔一般为一周),感情限制(既有“感同身受”这个技术要求,也有“来者不拒、去者不追”的说法;不能与来访者建立咨询关系以外的其他关系;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关心,只能限制在来访者的心理问题上;咨询师任何形式的介入,都必须以有利来访者的成长为目的和前提,不能掺杂个人的情感因素),目标限制(只解决来访者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不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等。

  教师则没有这样明确的限制,相反,在情感上,社会和学校倒是提倡教师“爱生如子、爱校如家”,鼓励教师毫无保留地、尽可能地为学生着想。对寄宿制学校来说,全天侯管理、照料学生成为最受褒奖的行为。尤其在学生生病的时候,为解决学生生理疾患而联系医生、掏钱取药这些具体的事情都需要教师忙前忙后。

  在实际咨询中,很多教师更多地使用单向交流形式,缺乏心理咨询的双向互动性,这使得来访学生形成对心理咨询不恰当的理解,导致要么拒绝咨询,要么在咨询中把自己置于不主动、不积极的地位。

  咨询实践中,学校心理咨询师面临的困境就是怎样在不强加给来访学生教育目标要求的道德价值和咨询师个人的价值判断的条件下,尊重来访学生本人的价值体系,并使咨询富有成效。

  3、 应对策略

  3.1 学校层面的应对策略

  (1)有必要为心理咨询师安排合理的工作任务,进一步明确工作范围和工作职责,减轻负担,避免角色超载和模糊,让个体明晰自己在工作中的地位和身份,明确自己的工作标准和目标。

  (2)建立一支专业、高效、团结互助的心理咨询师队伍,合理分工,互相协作,提供帮助。

  3.2 个人层面的应对策略

  (1)营造和寻求社会支持:有力的社会支持可以分散一定的角色压力,减轻压力过大造成的损害。对于学校心理咨询师来说,有两条路可以有效减压:加强与上级心理咨询师的沟通交流,及时寻求有效的专业督导;咨询师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个性特点和学术背景,有倾向性地掌握一个或几个咨询理论及其指导下的技术方法,面对不适合自己咨询的来访学生时,可以有转介余地,不至于勉为其难而使咨访双方都不满意。

  (2)提高自我觉察和自我修复能力:明确角色期待,加强个人在扮演不同角色时的协调能力。在咨询工作中,不把自己当做来访学生的救星,不指望解决所有来访学生的所有问题,面对不能解决或者不能完美解决的问题,不妄自菲薄,不过分自责。可能的话,从过多角色中解脱出来,把时间和精力用于对自身和学生更有价值的角色上,“有所不为”正是为了“有所为”。

  同时,关注自己的情绪、情感变化和身体状况,及时加以调整。

  (3)实施科学有效的时间管理策略:将每日的工作按照轻重缓急进行规划;学会拒绝,不超负荷工作;建立心理咨询预约制度,以便提前安排;按照自己的生理节奏优时优用,事半功倍;根据大脑的功能定位交错安排不同性质的活动,防止大脑疲劳,确保高效完成任务。

  (4)确定建立咨访关系前有选择地接待来访学生:为了尽可能减少教师角色对心理咨询师角色的干扰,咨询师可以不面对任课班级和自己管理班级的学生,而由其他咨询师为其提供心理帮助。

  参考文献:
  [1]岳晓东.登天的感觉[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