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绘画论文

绘画鉴赏论文(8篇知网范文)

来源:泰山学院学报 作者:李燕芹
发布于:2020-04-15 共9721字

  绘画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 从中获得审美享受, 并理解绘画作品与绘画现象的活动。学会鉴赏绘画是非常有必要的,科技极大地提高审美情趣。本文汇总了8篇“绘画鉴赏论文范文”,以供参考。

绘画鉴赏论文

  绘画鉴赏论文(8篇知网范文)之第一篇:浅谈抽象绘画艺术鉴赏

  摘要:本文从抽象绘画的渊源着手, 分析中西方抽象绘画艺术产生的历史与艺术类别, 并针对时下对抽象绘画艺术作品鉴赏的误区, 提出相应的艺术鉴赏方法, 为提高大众对抽象绘画艺术作品的审美与鉴赏能力提供一些科学合理的鉴赏方法。

  关键词:抽象绘画;绘画鉴赏,抽象绘画艺术,鉴赏方法

  一、抽象绘画艺术综述

  “抽象”是外来语, 原义指人类对事物非本质因素的舍弃与对本质因素的抽取。在艺术中的抽象最初只是对具象的概括和提炼, 使得画面消解了具体的轮廓和细节, 变得高度象征性。我们可以从毕加索的《牛》和蒙德里安的《树》的演变理解西方人的抽象概念最初的含义。后来, 抽象走向了极端, 彻底摆脱了具体的形象和物象, 画面必须没有任何视觉所熟悉的物体, 纯粹由色彩、构成、符号、点线面、肌理构成的画面, 才称为抽象画。

  抽象绘画艺术指艺术中不可辨识的、与外在世界无直接关系的内容, 既是纯精神表现艺术又具象绘画艺术的高度升华。抽象绘画艺术不是像镜子那样忠实地反映客观世界, 而是一种主观化和情绪化的反映, 它没有具体的形象, 只是一些点、线、面和色彩的组合, 画面从形式上彻底摆脱具象造型结构和语言模式, 在创作过程中画者的心态始终是放松和自由的。

  二、抽象绘画的渊源

  1. 中国抽象绘画的渊源。

  关于“抽象”概念, 在西方的抽象艺术概念传入中国之前, 中国文字历史的记载中没有出现过“抽象”这个词, “抽象”的汉字翻译是从日本传来的。在中国文字历史上, 有意、象、意象和超象的词义和抽象最接近。意可以解释为意境、意思、意念、意想等, 象是“大象无形”“象外之象”的象, 意象是物象、表象与心象合成的有机统一系统, 超象是超越物象、形象而非具象。和抽象相比, “超象”一词, 可能比抽象更贴切于“抽象”的内涵。但是, “抽象”一词自进入中国文化语系后, 早已经被大众约定成俗地认可了。

  关于“抽象绘画”的渊源, 中国古代的彩陶与传统青铜器上的纹饰, 以及中国传统的绘画、书法、民间艺术、织染与园林建筑等, 都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世界性的抽象审美元素, 无不是中国抽象绘画创作的灵感与美学渊源。早在中国古代仰韶彩陶文化中就已存在抽象审美符号, 那鱼纹、人纹及变幻莫测的几何纹, 已是充满美学意味的抽象符号, 还有中国传统文化体现的抽象意境与抽象审美思想, 充分展现出人类早期的抽象创作天赋。传统青铜器上的兽面、夔纹和几何纹饰, 以及离奇变形的抽象动物图案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符号, 其镂刻精密繁缛、手法严谨, 多采用对称构成与重叠表现形式, 是充满形式美感的抽象审美元素。中国最初的甲骨文具有一种天然的抽象意识, 而中国书法, 其方圆转折、抑扬顿挫、浓淡虚实、疏密飞白……无不体现着中国特色的抽象意境及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国书法是中国抽象审美的象征, 为中国抽象绘画创作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抽象审美元素与原创图式。中华悠久的文化与美学底蕴赋予了当代中国抽象绘画创作浓郁的东方意趣, 是独立于西方抽象艺术的。中国当代抽象绘画虽然受西方抽象绘画影响, 但其精神内涵与文化、美学底蕴无不与中国传统艺术的神秘“意象”有着深刻又内在的关系, 其抽象表现语言与图式符号都隐喻地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美学符号, 具有中华悠久的历史文化烙印[1]。

  由此可见, 中国传统审美意境体现出来的意象、气韵、空灵的传统文化与哲学体现的抽象审美思想, 反映在当代抽象绘画创作中, 有着本民族独特的审美抽象性, 有着特殊的意义与深远影响, 使中国抽象绘画作品无论从表现语言和图式结构的角度看, 都与西方抽象艺术有着鲜明的区别。

  2. 西方抽象绘画的渊源。

  抽象主义的美学观念最早见于德国哲学家W.沃林格的着作《抽离与情移》。他认为, 在艺术创造中除了情移的冲动以外, 还有一种与之相反的冲动支配着, 这便是“抽离的趋势”。产生抽离的原因是人与环境之间存在冲突, 人们感受到空间的广大与现象的紊乱, 在心理上对空间怀有恐惧, 并感到难以安身立命。人们的心灵既然不能在变化无常的外界现象中求得宁静, 就只有到艺术的形式里寻找慰藉。人们既然不能从外界客观事物中得到美感享受, 使希图将客观物象从变化无常的偶然性中解放出来, 用抽象的形式使其具有永久的价值。沃林格的理论, 影响了包括康定斯基在内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

  其实, 西方的抽象主义在没有形成一个派别之前, 抽象艺术的一些最初因素已经出现在“浪漫主义”和“印象派”之中。这其实就是它所谓的萌芽期或孕育期。这一时期, 欧洲战事频繁发生, 政治上的混乱局面使得人们对追求激情和自由的情绪空前高涨, 反映在艺术上就是浪漫主义和印象派的兴起, 典型的代表画家有融情入画的德拉克洛瓦和印象主义的代表莫奈。他们的作品里不再像传统写实绘画那样普遍注重画面主题, 而把绘画本身的语言、题材等排除在欣赏对象之外。相反, 他们开始更加注意绘画创作中的“抒情性”与“表现性”, 开始重视画面中的光影变化和笔触的挥洒自如。以莫奈的《日出印象》为例, 整幅画面以明亮的视觉效果先声夺人, 使观者在不知不觉间忘却内容的表达, 从而完全沉浸在光色和笔触的抽象美之中。印象主义就是这样在有意无意间打破了写实主义自文艺复兴起建立的再现三维空间的传统绘画造型体系, 在一定程度上为抽象主义及抽象艺术的诞生打下了基础、做好了铺垫。终于在1910年康定斯基创作出了第一幅抽象画作品, 从此抽象绘画正式出现在美术大舞台上, 并开始了纯粹形式的自律发展, 对现代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然, 在加快抽象绘画前行的步伐中, 还有野兽主义和立体主义等不断推动着绘画元素的抽象化进程。

  三、抽象绘画艺术的类别

  抽象绘画以直觉和想象力为创作出发点, 排斥任何具有象征性、文学性、说明性的表现手法, 仅将造型和色彩加以综合、组织在画面上。因此, 抽象绘画呈现出来的纯粹形色有类似于音乐之处。根据抽象绘画的发展趋势大致可分为:

  1. 冷抽象, 或称几何抽象。

  这是以塞尚的理论为出发点, 经立体主义、构成主义、新造型主义……而发展而来。其特色为带有几何学的倾向。这个画派可以蒙德里安为代表。

  2. 热抽象, 或称抒情抽象。

  这是以高更的艺术理念为出发点, 经野兽派、表现主义发展出来, 带有浪漫的倾向。这个画派可以康丁斯基为代表。抽象表现主义之后在美国和欧洲出现的后绘画性抽象, 实际上是几何抽象在当代的发展。因为它是较为规则的、有明确造型和清晰边线的抽象画, 所以被美国评论家称为硬边抽象。归纳20世纪欧美各种抽象主义艺术, 凡是着重感情表现的, 称为抒情的抽象或热抽象;凡是着重表现理念的, 称为理性的抽象或冷抽象。

  3. 温抽象, 也称冷热抽象。

  是热抽象和冷抽象的综合, 走冷与热抽象结合的中间道路。半冷半热, 往往是自由色彩和几何线条的组合。

  4. 半抽象。

  不完全抽象的意象绘画, 画面中有些具象元素。还有一些无主题、非理性的带有具象痕迹的绘画, 也被称为半抽象画。

  四、抽象绘画艺术鉴赏的误区

  1. 观者的误读。

  认为抽象绘画是画者在画不像、画不好情况下的瞎画、乱画, 或故作玄虚地卖弄。现实中确实存在一些对抽象绘画一知半解, 甚至不懂装懂、故弄玄虚的, 倘若因此全盘否定抽象绘画艺术存在的价值, 未免有失偏颇。同时, 在对抽象绘画艺术不甚了解的情况下, 妄下断言、妄加评论是一种轻浮或无知的表现。

  2. 画者的误解。

  在绘画艺术圈里, 一直存在抽象绘画与具象绘画孰是孰非、谁高谁低的争论。抽象画者认为, 具象绘画始终是在模仿与抄袭, 具象画者则认为, 抽象绘画是表现不好具象的东西而在乱涂瞎画。彼此的相互指责与争论正如林风眠先生所言:“抽象主义和具象画家用相对的观念看对方, 都看到对方的荒唐且可笑。”

  3. 无知的误传。

  时下, 认为抽象绘画艺术高于或优于具象绘画艺术, 或过于夸大抽象绘画艺术的作用和意义, 都应该属于一种无知的认识。抽象主义有独特的价值, 也有局限性, 只能作为一种表现形式存在, 绝不能取写实主义而代之。西方一些抽象主义理论家, 宣传写实主义过时和抽象主义代表着艺术发展方向的论调, 是不客观实际的。抽象绘画艺术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然而在对其认识评价上应“万事皆有度”。对抽象艺术做了诸多研究的理论家王瑞芸专文叙述抽象绘画不过是一个《被提升的恶作剧》[2], 认为“当抽象表现主义的“吵闹嬉啼’被批评界、画商、收藏家、媒体等共同操作成一个高雅风格”时, 大众只有被愚弄的份。为此提高大众的审美和辨别能力时下尤为重要。

  五、抽象绘画艺术鉴赏方法

  作为观者, 面对一幅美术作品, 感觉好不好看, 能否带来审美的愉悦, 这只是进入感性认识的欣赏层面的认识体验。决定要不要继续往下欣赏、揣摩和品味, 乃至主动深入了解该作品, 就是进入理性认识的鉴赏层面的认识体验。学会很好地鉴赏绘画艺术作品, 需要掌握科学的鉴赏方法, 尤其是鉴赏较难把握的一些抽象绘画艺术作品。针对抽象绘画艺术作品的鉴赏, 可以从作品形式美感、作品情感表现和作品产生背景主要方面入手。

  1. 作品形式美感鉴赏法。

  当你被一幅抽象绘画作品深深吸引时, 往往首先是作品的形式感让你眼前一亮。所谓作品形式感, 即绘画作品包括色彩、构成等诸多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补充, 最终以统一的画面呈现给观者, 并让观者在视觉上识别和感知, 引发探索的冲动。从一幅作品的画面形式感设计能反映出画者的审美取向与审美追求。抽象绘画艺术作品在追求形式感的创新上, 相对于具象绘画艺术作品具有更大更自由的想象空间。当然, 对抽象绘画艺术作品形式美感的鉴赏, 通常是在有丰富审美经验和审美素养的基础上进行比较与融汇的鉴赏。对于审美经验有限的初学者, 不能进行一定的比较与融汇, 是难以深入作品形式美感鉴赏体验的。通过对抽象绘画艺术作品形式美感的鉴赏, 观者可以深入了解画者的审美观念与审美思想, 为进一步深入鉴赏做好准备。

  2. 作品情感表现鉴赏法。

  美国着名哲学家、符号论美学代表人物苏珊·朗格认为:“艺术, 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3]绘画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艺术, 这种生命力主要在于释放人的精神, 传达人的情感。绘画属于精神的范畴, 其主要功用在于释放和洗涤人类的精神, 传达人类的情感。情感是绘画创作的主要内容, 是绘画存在的根本[4]。前面我们提到, 抽象绘画作品相对于具象绘画作品在形式感的表现上具有更大更自由的想象空间, 同样, 在情感的表达上具有更自由的表现空间。这主要因为抽象绘画者在色彩、造型与构成等诸方面可以有更大更自由的发挥空间, 而不像创作具象绘画艺术作品时经常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与限制。正因为抽象画者情感的表现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投入发挥, 作品才可能出现更富有激情和动人之处。观者通过作品中色彩、线条、造型与构成等富于激情的表现, 融入自己的审美经验, 可以体会到画者的情感表达, 如同欣赏影视、音乐作品一样可以带来愉悦, 甚至引起共鸣, 也可以引入美好的意境和无限的想象空间。当我们在欣赏波洛克和赵无极的抽象绘画艺术作品时, 可能最有此种体会。

  3. 作品产生背景鉴赏法。

  当我们被一件绘画艺术作品抓住眼球而愿意花时间多看下去时, 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可能被该作品的形式美感或情感表现打动了, 从而不由自主地想去探寻作品产生的背景, 想要更深入地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或内涵。这也是我们由感性欣赏进入理性鉴赏的必经之路。绘画作品在艺术发展进程中流派纷呈、种类繁多, 给绘画艺术鉴赏提供了深入研究的背景依据。通过了解绘画作品的产生背景有助于对画者的艺术经历、创作思想、风格流派及审美观念有更全面的把握, 是进行绘画艺术鉴赏的重要方法。抽象绘画艺术因其审美意向性较强, 表现风格之间相互影响, 艺术流派转换与发展变化较大, 加之画者各自的艺术经历丰富非凡, 尤其需要运用作品产生背景鉴赏法对抽象绘画作品进行全面的鉴赏、品评。

  参考文献
  [1]焦晓岚.中国当代抽象绘画的传统文化渊源与价值解读[J].黄山学院学报, 2013 (4) .
  [2]王瑞芸.被提升的恶作剧[J].读书, 2001 (11) :128.
  [3][美]苏珊·朗格, 着.刘大基, 傅志强, 周发祥, 译.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
  [4]刘言光.绘画创作中情感的表达[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2013 (10) :186-186.

绘画鉴赏论文

绘画鉴赏论文(8篇知网范文)之第二篇:中国画的写意及其鉴赏方法

  摘要:中国画作为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瑰宝,具有极为强烈的写意性,这在花鸟画、山水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结合中国画写意性的表现,从笔墨、气韵、构图、作品所达到的艺术境界等视角鉴赏中国画,以便领略中国画独特的审美趣味。

  关键词:中国画鉴赏,写意性,笔墨,构图,艺术境界

  画家在创作中国画时,会在对客观事物进行再现的同时,避免运用写实的方法,代之以追求典型性、概括性的方略,并经由超乎中国画形象的神韵特质加以揭示该艺术样式的本质特点,得以彰显中国画所蕴含的艺术情感、传达艺术语言,凸现其强烈的写意性。因此,在中国画鉴赏的过程中,要密切联系其写意性,从笔墨、气韵、构图、作品所达到的艺术境界等角度予以进行,以便深化对中国画写意性的认知。

  一、写意性在中国画中的表现

  (一)中国画的“写”与“意”之意涵

  “写”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最早的书法概念。随着传统文学艺术的不断演进,“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成为绘画领域的一个范畴。也就是说,“写”作为未来绘画的一个常用名词,在绘画领域有着特别广泛的应用,如写意、素描、写实、山水、肖像等。在绘画领域,“写”有描写、模仿、书写、倾诉等多种含义。总之,它体现和表达了画家的情感和思想。

  “意”也是传统绘画中的一个常见名词,其内涵在传统绘画中越来越丰富多样。它不仅能表现画家的思想、观念、主观情感,而且能表现创作者的神韵和情趣。对于中国画来说,它的原意、创作、情感表现和审美情趣都离不开“意”。就艺术表现而言,“意”不仅是一种手段,而且是它的归宿。“意”可以在画中内外表达,是精神和魅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早期的中国绘画方法中,写意通常不太注重客观事物的外观,往往通过简单的交流达到形式与精神的艺术表现效果,从而突出了中国画创作者的审美趣味和艺术观念。中国的写意可以体现在各种作品中,如写意山水画、写意人物画和写意花鸟画。无论是什么样的写意,始终是中国画创作者对艺术信仰和价值追求的集中浓缩和生动体现。写意就是绘画。在中国绘画创作领域,写意往往是艺术家通过专业的艺术笔触,将眼睛所能观察到的外来物体内化后,将意境精确地表现于画中。

  (二)中国画写意的艺术表现

  从宏观上看,中国画的写意不仅表现在事物的外在形式上,而且表现在创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上。这里的“写意”可以是一种特定的艺术内容,但也包含了一些抽象甚至晦涩的东西,突出了客观层面的真实性,以及主观层面的情感因素,可以说是主客体的相容性、形式的结合性。故中国画也将呈现出生动魅力的艺术效果。比较典型的是写意山水画。中国画的创作者非常重视绘画的写意性,但不能单纯局限于相似性的层面。通过对绘画的仔细观察,笔触和线条往往不清晰、不明显,事物的形态也不逼真。然而,如果从远处看,创作者可以看到整个画面是一气呵成的,有一种自然的感觉,同时,几乎可以感受到创作者想给欣赏者带来的情感元素。比如北宋着名书画家米芾就大力提倡写意绘画,重视绘画所蕴含的意境,这亦是当时选拔绘画人才的重要标准。在这种绘画思想的引领下,皇家画院也大张旗鼓地开展了绘画改革,以体现绘画的现实审美旨趣。故有宋一代的绘画,均不乏强烈的诗意和情感因素,借由新颖的艺术表现手法,对中国画未来的演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中国画之所以具有强烈的写意性,与传统绘画中的审美思想有着密切关联,这也不同于西方绘画所推崇的以原创性的方式还原客观事物面貌的境界。中国画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彰显当时的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诉求。创作者往往有一种“天人合一”的朴素哲学观念和宇宙观。这些创造者往往把花、鸟、虫、鱼和生活的变迁视为来自自然界的创作取材对象。当然,它们不是外在的,而是直接来源于自然界的。因此,他们非常重视山水音乐,并将其生动地反映在绘画中。显然,画中所流露出的和谐生动的意境,使中国画的艺术表现不再拘泥于形式主义的描写,而在于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深刻的艺术思维和主观想象,在一种状态下实现了它的哲学和文化建设。几乎脱离自然,从而在绘画中凸现更高的思想认识和艺术气质。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画的创作者大多是文人群体,其深受儒释道传统思想的浸染。例如,在魏晋南北朝中国山水画诞生之际,虽然面临着支离破碎、政权更迭频繁的复杂社会局面,但道教玄学的发展依然进入了鼎盛时期。魏晋玄学特别注重“心”,忽视“物”。这与中国传统山水画重艺术表现、轻艺术再现、重同声传译、轻客观表象遥相呼应。形而上学哲学思想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内涵和艺术观念。这些传统山水画的创作者始终坚持“万物在空气中”的思想,其笔触突破了外在情境的限制,从而生动地展现了中国画的写意特征。

  二、基于写意的中国画鉴赏方法

  (一)笔墨的运用

  提及中国画的笔墨运用手法,就不得不承认笔墨的相对独立性,笔墨在中国画中的独立性愈发受到画家的关注。笔墨的独立性,用通俗的比方是一幅画中的瓷瓶与菊花均用毛笔与水墨绘制而成,笔、墨同客观世界的对象结合得相对牢靠,无法分离。也就是说,笔墨的独立性较小,很难独自地给予分析。在中国画创作中,笔和墨之间的关系就如同骨和肉之间的关系,两者结合起来相得益彰方能使中国画的画面显得血肉丰满。恰如韩若拙所说:“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表明了笔和墨运用的关系,也就是说,用画笔作为主导,但必须将之同墨相结合,遥相辉映,方能产生相对理想的艺术效果。笔墨能否较理想地联系运用,从很大程度上关乎“气韵”生动,而“气韵”的生动则是笔墨技能在中国画中最直观的显现。随机找来一幅中国画,笔墨运用得当与否,直接窥探出创作者实际的创作功底,同时亦是绘画创作者艺术技能的集中表现。在中国古代批评画作中,按上乘作品细分,则有神品、妙品、绝品之别,这往往依据作品的气韵加以研判,这在现实中亦是对笔墨运用所呈现视觉效果的科学定位。

  (二)气韵的适当体现

  着名艺术家潘天寿曾精辟指出:“中国画在气韵、审美旨趣以及意境表现方面堪称绝妙境界”。从这几个因素看,“气韵”作为传统绘画艺术中独领风骚的一份子,现已成为中国画中最为关键的元素。其并非具体的、实质性的东西,而是一幅作品中,作者思想境界的生动渲染和特定写照,是创作者精神气质、情感意志的本真体现。诚然,每一位绘画艺术创作者在推崇艺术气韵的过程中,均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思想境界的约束,这本身即带有创作者浓厚的个人偏好,而且也是每位创作者所彰显的艺术气韵,均有特定的基调和特征。

  中国画的写意不但要有气韵,更要直抒胸臆。在漫长的艺术进化长河中,诗歌创作切忌故弄玄虚、矫揉造作,而是要真实地表达自身的思想情感,亦或托物言志。文学和艺术在这方面的出发点是一致性的,作为重要艺术形式的中国画,其创作同创作诗歌一样,讲求直抒胸臆、别具一格,尤其在笔墨运用的技法上,总体画作的呈现抒发了创作者一种真实性情,描绘了一种至善至美的艺术境界,体现了一种原汁原味的生活情调,彰显了一种愉悦生动的感官享受。尤其在传统中国人物画作中,人物的精力形态的逼真给画作的气韵生动提供了基本遵循。在山水画领域,“气韵”要生动化、意境要脱俗化。唐朝以来,“气韵生动”的标准和要求逐渐从传统中国人物画扩展至全部绘画范畴中,并被外界公认为批判中国画的最高美学要旨。事实上,“气韵生动”在中国画中切不可单独存在,其实现要借助翰墨的灵巧运用,结构的精妙布局,设色的活泼精准,进而共同完成中国画作品。

  (三)作品所能达到的艺术境界

  在鉴赏中国画作品时,要密切注重其艺术境界。艺术境界,推而广之,可以是作者的思想借助作品所要向鉴赏者传达的思想“语言”,也就是说,通过一幅画作,创作者的精神气质、情感理念均能原汁原味地流露,方能称之为成功的中国画作品。

  作品艺术境界的首要条件是情真,这有“隔”与“不隔”,画作亦有相关区别。正所谓:“言情必沁人心脾,写景必豁人耳目”。从广义上看,绘画艺术境界之高固然有大量元素,但“真”字却总会贯穿始终。

  当然,对艺术境界尚有多种不同的解读,这些解读演变成了不一样的审美观。在现实世界中,美与丑既相互区别,同时亦存在某种程度的相互转化的关系,也就是说,美与丑并非在任何条件下都能相互转化,但两者又是有一定联系的。例如,并不是一切丑的事物都能转化成美好的事物,然而却不能否认有若干事物在表面看起来并不怎么美,甚至很“丑”,但其有很深的美感。这种案例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只是不那么引人关注而已。在中国画创作过程中,经由艺术家的独到理解和成熟见解,把这一现象赋予代表性意义,在画家不断的尝试中,诞生经得起艺术和时间检验的作品,使之拥有更高的艺术境界,应当成为中国画创作的使命和担当。

  创作者的笔触下,艺术之美的巅峰极致是“静穆幽深”。潘天寿直接指出,“静”是中国画向高境界转化的重要推手,其对于“静”有自身具体的感受。为数不少的鉴赏者称潘天寿的画作有“静气”,并极力推崇甚至为之折服。纵观潘天寿的个人中国画作品,鲜少有人,即便是在画作中出现人,那也都是静态的人。其在绘鸟、猫、鹰等动物时,亦确保其静态化。花草树木的姿态固然各异,但亦能保持其静止。其本人鲜少描画风雨,却喜爱风雨后的空气清新及静夜时的“圆满之月”。在他的画作中,“微风燕子斜”似乎已成为其画作中最明显的动势了。蛙声鸟鸣尽管是动,但却更能反衬“静”。所有的一切,非出自偶然,而是创作者的主观情感追求,进而使中国画作品的境界愈发高深。

  (四)构图的取舍

  在传统中国画创作中,往往将构图结构称之为“章法”,假若“章法第一”,中国画笔触落时讲求结构,也便是构图落幅,也就是画面的具体内容所在的方位要得到详尽的安插与摆放。中国画同西方绘画所具有的鲜明区别,主要在于落幅并不注重核心透视,勾勒时不局限在外观上的形似,而是首先夸大创作者的主观情调,进而彰显创作者所用绘画工具的性灵。在中国画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不少画家要么依照审美旨趣所需,要么依照质料所限,或者索性依照自我偏好,创作了类别较多的中国画绘图情势,这可以见诸书页、扇面等。落实到具体的构图技能,亦始终遵循数学上黄金分割定理,或者直接独幅,甚至高宽、巨细的比例并不成章法,这就是所说的将重心放在逼真,进而体现不一样的绘画之意境。

  画面是相对有限的,作为反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画面只是一个局部。然而,作为一件既定艺术品而言,画面完全可以视作一个整体,亦包含诸多无限性。以北宋着名艺术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为例,在有限的一张画面,彰显北宋首都汴京方圆几十里城市繁华景象,让人空前视野开阔。作为一幅中规中矩的中国画,构图能否奇妙,直接关乎“气韵”是否生动,而从整体构图角度看,“气韵”是否生动亦是对构图合理与否的客观反应。与此同时,构图亦会对笔墨的阐扬发挥一定程度的约束作用,笔墨之阐扬亦是构图的构成。

  结语

  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有机构成部分,与中华民族灿烂而浓厚的历史文化密切关联。中国古典诗词、小说、音乐等艺术形式不乏有诸多优秀作品,总是以其最深沉的文化历史内涵打动人心。同时,中国画的写意性内涵亦是绘画创作者必须弄懂的,写意的表现也是鉴赏中国画所要重点把握的内容。在此基础上,从笔墨、气韵、艺术境界和构图等诸方面加以简易而又粗浅的科学解析,使中国画的鉴赏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姜杰文.鉴赏中国画,传承优秀古典文化[J].美术教育研究,2018,3(02):101.
  [2]徐邦宇.中国画与油画鉴赏浅议[J].东方企业文化,2014,10(07):81.
  [3]李萌.高校中国画鉴赏教学质量的提升初探[J].艺术评鉴,2016,13(10):124-125.
  [4]姜巍,王冰.开设中国画鉴赏与修复专业的重要性[J].艺术教育,2016,9(10):216-217.

绘画鉴赏论文(8篇知网范文)
第一篇:浅谈抽象绘画艺术鉴赏 第二篇:中国画的写意及其鉴赏方法
第三篇:绘画作品的鉴赏方法探究 第四篇:中国绘画鉴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第五篇:绘画鉴赏对高中生读图能力的影响分析 第六篇:论感悟式鉴赏中国绘画的意境之美
第七篇:基于物理学的绘画艺术作品鉴赏研究 第八篇:关于书画鉴赏的思考和研究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