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可持续发展论文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1-16 共819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生态文明发展探析
【第一章】城镇化发展中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引言
【第二章】新型城镇化与农村生态文明理论的相关阐述
【第三章】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第四章】新型城镇化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
【结论/参考文献】城镇化建设中农村生态文明构建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三章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更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也是对自然资源直接利用和再生产的过程,这种特殊性使得它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联系最密切、最直接、影响最广泛,这也使得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加以梳理、归纳、综合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一、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
  
  (一)农村的土地污染状况严重
  
  化肥使用过量,土地荒漠化程度加剧。根据 2014 年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结果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 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 11.2%、2.3%、1.5%和 1.1%.从土地利用类型看,耕地、林地、草地土壤点位超标率分别为 19.4%、10.0%、10.4%.从污染类型看,以无机型为主,有机型次之,复合型污染比重较小,无机污染物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位的 82.8%.从污染物超标情况看,镉、汞、砷、铜、铅、铬、锌、镍 8 种无机污染物点位超标率分别为7.0%、1.6%、2.7%、2.1%、1.5%、1.1%、0.9%、4.8%;六六六、滴滴涕、多环芳烃 3 类有机污染物点位超标率分别为 0.5%、1.9%、1.4%.”
  
  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是预防虫病灾害,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必需品,对农民降低劳动强度,增加农产品产量,减少灾害损失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也使得我国化肥农药的产量、类型和使用面积逐年增多。我国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总面积的比重小,却消费了大量的化肥农药,并已经成为了世界上产量和用量最多的国家。过量不合理的使用,破坏了农业生产的良性发展,我国农村农药化肥使用过量,利用率低,加剧了我国耕地的污染,使得我国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遭到了破坏。土地荒漠化程度加剧,对耕地面积产生威胁。在我国农村存在着种植和放牧过度的情况,森林面积和耕地面积减少,土壤肥力衰退,草原退化和沙化。我国现有沙漠化面积约为 168.9 万 km2,占全国面积的 1∕4①,这使得我国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土地的流失,也使得我国农村粮食种植面积不断的减少,对耕地面积 18 亿亩的最低红线产生了威胁。
  
  (二)农村水污染途径增多
  
  农村水污染加剧,严重影响农民的正常生产生活。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发展,企业的排污量也逐年增多。这些被排放的污水中含铅汞等有害物质,对农民的生产生活都会造成影响。我国的水污染事件每年都在增多,被污染的江河多达 70%②。农村的畜牧业养殖产生的大量粪便和排泄物,以及过量使用的化肥随雨水流入到江河中造成大面积的水体富氧化。而我国仍有很多农民的饮用水得不到保障,饮用水中大肠杆菌超标,一些水生生物的栖息地遭到污染,甚至濒临灭绝。
  
  除了水土污染严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还面临着森林资源锐减、草原面积缩小、自然灾害频发、灌溉水资源缺口、旱灾损失严重、海渔业数量明显减少、禽畜养殖和农村生活垃圾污染日益凸显等状况。
  
  (三)农村生态保护体系不健全
  
  法律制度保障方面,虽然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但城市和农村的生态环保立法方面仍体现着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平衡性,对城市环保立法比较重视,而对农村的相关方面比较疏忽,对城市司法案件的处理比较多,但对农村的司法处理案件比较少。监管体系不健全,缺少专门的监管机构,社会对农村环境的重视和监督程度也不够,出现责任时各个相关部门总是互相推诿,无人负责。农民环境保护意识不高,乡镇企业的经营模式没有根本转变,虽然我国近年来提出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但目前我国的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起来。过去以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为发展基础的农业已经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加快农业结构转型,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
  
  二、城镇化进程中的偏差
  
  (一)城镇化人口大量集中导致的环境问题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大量的人口流动。据《2014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2014 年末全国大陆的总人口数为 13.6782 亿人,其中流动人口为 2.53 亿人,占总人口比重的 18.4%.人口的流动和集中,带来的过多的消耗,破坏了人类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原有的平衡关系,造成了许多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
  
  人在生态环境系统中占有主导地位,对各种水土能源资源的利用有着主观能动性。这也使得人类在使用这些资源时,可能不尊重客观规律,肆无忌惮的为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服务,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一般情况下,人类在散居的生活状态时,可以自产自销生产资料,剩余的生活垃圾和废弃物也会再次回到生态环境系统中,经过大自然的自我净化和再生长,又会产生新的生产资料,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而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步伐加快,人口被大量的集中在城镇中,随之带来的大量的废弃物和垃圾在短时间内无法被完全吸收,造成城镇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混乱,从而引发了生态环境的各种问题。主要表现在:
  
  1.人口集中产生大量的生产生活垃圾对周围农村环境的污染。城镇化使得城镇人口数量不断增加,随之产生的大量生活废弃物和垃圾无法处理,对城镇周围农村的生态环境影响越来越大。生活垃圾的堆积和处理不当,会造成许多生态环境问题。垃圾处理厂一般都建在城镇的周围,有些城镇的基础设施落后、城镇建设缺乏规划,易造成垃圾堆积场地和周边土地的污染、地下排水管道的污染以及焚烧垃圾产生的大气污染,这些污染会随着空气和水扩散到郊区的农村。处在河流上游的城镇垃圾还会污染下游河流的水质,对周边农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威胁着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
  
  2. 人口集中产生大量的生产生活污水对农村水环境的污染。城镇人口的聚集使得用水量随之增加,为了维持城市的正常运作以及工业、公共基础设施和各个企事业单位的正常用水,水资源的消耗会非常大,而居民日常中也会使用大量的生活用水,在一些降水量不丰富的地区,地下水资源被过度开采,导致周围农村的水资源也面临干涸枯竭。被排放的污水,里面含有洗涤剂、尿素和各种病毒、病菌以及寄生虫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如果未被处理就排入水中,会导致大量的水体被污染。水体被污染后,生活在水里的生物生存环境受到威胁,严重可能导致流域水生生物的绝迹。生产生活废水对地下水污染和地面水污染的影响不断加深,严重影响城镇和周围农村的水生态的健康。
  
  3.人口集中造成的空气污染扩散到农村。城镇人口的大量集中,使得道路交通状况拥挤,城市公交数量增加。随着人口增多,私人汽车也逐渐增多,汽车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也随之增加。而城镇为了能容纳更多的人口,大量的土地被改建成居民区,绿地面积减少,加上城市绿化带增速慢,许多城镇的空气污染加重。
  
  城镇的工业废气对空气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而且北方城镇冬天集中供暖,更加重了这种状况。这些雾霾和空气污染物会随着气流和季风扩散转移,对周边城镇和农村的影响巨大,中国近年来肺病发病率增加从侧面说明了我国空气污染的严重性。
  
  (二)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造成的污染
  
  城镇化的发展,带动着城市和农村乡镇经济的发展,也带动着城乡布局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其分布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而不断转变。
  
  1.乡镇企业加重工业污染。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工业为了增加利润降低成本,选择了向有着良好公共基础设施和道路交通条件以及消费群体的城镇迁移。农村企业在收获了经济效益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的负面效应。
  
  首先,我国农村工业虽然数量多,但大多科技化和机械化水平不够高,设备比较陈旧,消耗的能耗较高,而且几乎没有相应的配套防治污染的设备和体系,没有自己污染自己治理的能力。乡镇企业多以资源和劳动产业型为主,工厂选址多远离市区靠近郊区,这使得他们的排放物会直接排入到周边的土地、河流以及地下水当中。工业“三废”即废水、废渣和废气,它们不仅对环境的危害严重,还会危害到周围居民的生产生活,威胁他们的健康。
  
  其次,农村工业造成的污染破坏了当地农业的发展。以资源密集型为主的山西为例,为了大力发展当地经济,大量的开采煤矿,不知节制,严重的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矿藏多的地区污染尤为突出。过量开采后的山体植被被破坏,周围的农田和水源被污染,而企业只追求经济效益,对污染视而不见,造成了空气污染严重超标,导致了极端的天气现象酸雨,农村赖以为基础的土地无法再使用,致使当地的农业生产活动无法正常进行。
  
  2.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一些城市工业开始向农村1的“三废”排放量,那些严重超标的企业就把目光放在了周边政策宽松的农村乡镇。农村一方面由于经济欠发达,急需招商引资来发展经济,面对有高回报的企业,虽然有风险但还是降低门槛,执行政策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农村引进污染工业的另一方面是因为乡镇企业的发展水平较落后于城市企业的发展水平,先进技术和人才短缺,虽然城市企业在转移的过程中会带来新的技术和企业人员,给乡镇企业带来一些新的知识。但由于企业的利益性,一些配套的防污设备没有带来,乡镇企业也没法从根本上学习到城市企业的核心技术。城市工业的污染转移到农村,除了带来短期内的经济效益外,对农村的生态环境和农村的经济发展都是害处多过益处。
  
  (三)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
  
  1.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下,城乡差距大,城市居民有着比农民更好的生活水面和更小的生存压力。在面对这些压力时,人类的生存本能使得农民比起生态环境更看重生活质量,更无力顾及生态环境破坏所带来的后果。我国农业自古就有靠天吃饭之说,农业产量不稳定,收入不高。在一些自然情况恶劣的农村,农民贫困潦倒,迫于生存压力,一些处在贫困边缘的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变卖自然资源,甚至贩卖珍贵野生动植物。这些行为使得我国农村地区的很多自然资源被破坏,矿藏被发掘一空,很多珍贵的野生动物被非法捕杀,破坏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而自然资源的破坏又会导致当地农业和经济发展受到限制,继续拉大城乡的二元结构。
  
  2.二元结构下的城乡不平等现象严重。相对于城市工业污染防治的严格把关,农村的环境保护由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存在长期不受到重视,对于工业防污环保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政策不完善,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得不到改善,加剧了城乡生态建设的不平等性。而农村的环保意识不高,对于环境保护的起步又晚,执法不严,权责不到位等一系列主观客观原因,造成了现在城乡环境保护二元结构。这些不仅导致污染由城市转移农村,而且使得农村环境面临着二重伤害。

        三、国家和政府的责任不到位 

  (一)国家立法相对薄弱
  
  我国《宪法》第 26 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这一法律明文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根本大法的依据。我国的生态环境立法,以宪法为根本,以《环境保护法》为基础,以各类专门的环保法律为主体,配合其他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形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体系。有了初具规模的体系,但里面的内容还不够充实。处于基础地位的《环境保护法》是一部综合环境保护的法律,保护范围比较广,偏重于防治污染和处理问题的措施,而对于如何生态保护和改善的方面论述的不全面,没有做好整体配套的体系,使得一些法律条文成为纸上空文,难以实际落实。我国为环境保护专门制定的法律很少,大多是保护自然资源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政文。一些保护环境的法律被分割在不同的法律体系当中,无法形成完整的结构合理的环保法律体系,对生态环境从各个方面加以保护,未对生态保护的法律做出统一协调的规划。
  
  在生态保护立法上面,国家的重视程度在加强,但仍有很多重要的生态保护领域存在着空白待填补。尤其是农村的生态立法,大都是和城市一起的整体性的规定,很少出现独立的农村环保的法律法规。农村的生态环保面临着无专门法律法规可依靠的困境,得不到法律的支持和保护。一些地区的农村环保法律法规立法的层级较低,多为行政法规,力度不足,影响力相比于国家法律小很多。比如大理白族自治州的《苍山保护条例》,是专门的保护当地环境的法规,但影响力不足,法律层级不高,不能完全满足生态保护的要求。虽然我国的环保立法体系已经有了基本雏形和规模,但还是不够完善,法律法规的涉及范围还不够全面,对于犯罪的惩罚较轻,违法成本低,这些因素都使得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事件屡禁不止。
  
  (二)政府执行力度不够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生态建设的逐渐重视,多部生态环保法律相继出台。虽然国家以立法形式保护自然生态,但农村违法违规事件依然层出不绝,许多问题仍旧等不到解决。政府执法力度不够,没有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造成法律得不到贯彻实施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农村政府为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对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但高回报的企业大开“绿灯”,扩宽政策,对于有问题的企业不作为,不按照严格的规定来行使权利,而为企业充当保护伞,避免了法律法规的惩罚,有些地方甚至出现权大于法的现象。政府的不作为行为助长了许多不良行为的发生,甚至受贿现象严重,这些行为都使得政府的公信力下降。外国的经验告诉我们投入环保的资金要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 1.0%一 1.5%,才能产生有效的结果,我国的比重还低于这个数值,而且绝大多数都投入到了城市的建设中,政府在经济方面的力度不够限制了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三)政府追求经济效益的片面政绩观
  
  我国政府每年会对各地方的政府工作进行政绩考核,而考核指标中,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即 GDP 的增长率一直被视为重点,直接影响了当地政府人员的考核结果。这一行为也使得政府官员在定制政府的目标时,更多的考虑经济效益的发展,从而忽视了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由于缺乏科学发展的政绩观,有很多地方还以 GDP 论英雄,政府领导层忽视了保护生态环境,只看重了眼前经济效益和自己的仕途,没有形成正确的、科学的政绩观。一些政府官员甚至为了自身利益,允许资源破坏严重污染严重的企业来农村建厂,不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基础,盲目的引进投资,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给农村经济和生态都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牺牲了农村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在政绩考核体系中不仅要关注眼前的发展,还要注重发展的长期性,要关注生态环境等在经济发展中所受到的影响。政府树立全面的、可持续的政绩观,对生态问题的改善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社会氛围和社会环境的薄弱
  
  (一)社会监管体系不健全
  
  社会管理制度不完善,监督体系不健全,管理能力不足使得我国农村生态保护机制出现了很多问题。我国在城市和重要污染源地区,都建立了相应的环境监管体系,但对农村的污染源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起来。面对较于城市落后的环境治理体系没有快速的反映和行驶有效措施,使得其不能很有快的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当前我国农村的环境监管的不健全体现在缺少相关配套法律、保护主体权责不明确、环保部门力度不足、社会环境监管体系不健全。长期以来,我国没有明确的环境质量问题监管部门,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各部门相互推诿,政府推给环保部门,环保机构认为是资金投入不够,社区单位又觉得自己没权管环保的具体事宜,工作时这些部门都各自为政,出现问题时又互相推脱。政府的相关责任部门和个人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不设立专门的监管单位和个人,不建立各机关单位相互监督的局面,使得当前的社会环境监管体系无法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没有形成体系,很难对当地农村的生态环境起到保护的作用。
  
  (二)农村环保责任主体的缺失
  
  农村环保机构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最直接的部门。因为经费的缺乏和人员不足,所以处在我国最基层的环境保护的部门是县级的环保机构,他们是行使权力的最直接的人员。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大,地区分布广,使得一些偏远的乡镇还没有建立环境保护机构,这些地方的环保工作长期没有人担任,也造成了乡镇地区成为我国农村环保建设的薄弱环节。没有了保护主体的监督和管理,加上农村环境保护体系不健全,社会组织和服务团体又很难去操作,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农村环境保护主体的缺失和工作的困难程度加剧。
  
  (三)企业缺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观
  
  乡镇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所特有的农村工业主体,肩负着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一些乡镇企业只顾眼前利益,缺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观,盲目的追求金钱财富,导致其逐渐发展成以牺牲自然资源为主、以高消耗低产出为特征的工业发展模式。以造纸废水为例,乡镇企业的排放量为 8 亿吨,是城市的 2.25 倍,废水中的有毒物质是城市的 3 倍以上。巨大数值的背后,是我国面临严重环境污染的农村,缺少可持续发展观做指导的乡镇企业,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危害巨大,是阻碍农村环境建设的巨大绊脚石。
  
  五、农民自身生态理念的缺失
  
  (一)农民生态环保意识的淡薄
  
  物质决定意识,但意识有反作用性,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人的发展,相反错误的意识也会阻碍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态意识直接指导和制约着其对周围生态环境的行为活动,是操控人们对待生态环境行为的内在动因。农民生态意识的良好程度,决定了他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并直接作用于农村的生态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现阶段,我国农民的生态意识较改革开放前有了很大提高,但整体水平仍旧偏低。农民生态意识的淡薄,使得他们缺乏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观念,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在生产上追求利益最大化,忽视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极易造成自然资源的枯竭和浪费。而造成农民生态意识淡薄的原因有很多,农村的经济基础和长期以来的生产生活方式是造成原因的社会物质基础,再加上城镇化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村教育水平不够,致使农民为了生存,忽视长远的发展,形成了盲目的生态发展观。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农村教育水平程度的偏低,环境保护思想宣传的不到位,农民了解环保知识的方式少,环保法律法规的普及面太狭小,没有形成对农民进行全面生态环保教育的思想体系。物质文明发展进步,但农民的思想意识却没有及时的更新,这样的不匹配使得农民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不足。
  
  (二)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有待提高
  
  在教育和科学技术水平发展上,农村较城市一直存在着严重落后的现象,这也是造成农村生态坏境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我国农村的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以前虽有很大改观,但对高科技的了解和技术的掌握能力依旧很不足。而现代农业是以高科技机械化生产为基础,农民对科学技术的掌握能力和对机械化生产的熟练程度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现代化农业的进程。与之相配套的科技讲座和宣传很少,乡镇企业的科技投入不足,农村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也是稀缺。在科学技术水平的制约下,再加上我国农村长期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资源浪费和污染严重,效率低产出低,双重作用下使得生态环境的问题更加严重。
  
  科学技术是发展可持续绿色经济的动力,与传统粗放型的高消耗低产出相反,科学技术可以帮助农业生产低消耗和高产出,有效的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污染,使得农村经济良性发展。而当前我国农村科技使用率低,得不到大面积的推广和普及,拥有的科技述评不高达不到要求,需要进步的空间很大。
  
  (三)传统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的束缚
  
  我国农业长期以来都是靠天吃饭,这是由于我国农业的生产特点是以劳动力为发展基础,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环境,是科学技术水平低、生产结构单一、单位面积产量低的农业发展模式,其增长在一定程度上都要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投入规模。我国农业长久以来都采取这种传统粗放式的发展模式,而这种经营模式的特点就是投入与产出不相等,高能耗和高污染却带来较低的经济效益和收入,也降低了对农村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程度,导致了农村自然资源被浪费严重。这种粗放式的传统发展模式从中国古代一直流传至今,几千年来对农民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使得他们在农业生产中经常忽视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盲目的开采自然资源,不考虑会出现的后果,这种恶性循环造成了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不断加深。农村传统的耕种方式使得很多的水土资源被浪费,森林被改造成耕地,草原被家畜破坏。除了传统生产模式,我国农村还一直延续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如使用土厕所、自家烧木材煤炭供暖、垃圾随意丢弃等,这些传统生活习惯容易造成农村的环境污染。我们要及时的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和农民的传统生活方式,改变农业的粗放经营模式,大力推进农业增长方式和农村生活方式的转变,使农业尽快步入高速高效科技化现代化的发展轨道,让农村的生活环境更加的干净绿色。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