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可持续发展论文

高等院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发展对策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8-26 共5015字

  三、内蒙古地区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发展对策

  (一)完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政策及法规。

  在高校开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一项长期建设的系统工程,离不开各级政府及政策的保障。

  国家在法律及保障机制的制定及实施方面具有权威和强制性,国家应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及高校特点颁布促进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政策与法规。例如,环保部及教育部应该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列入教育法规或条例之中,要求高校在制定学年或学期计划时,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程列入其中,赋予一定的学时,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通过教育法规的明确规定,提升公众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认识与重视,使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提升到与其他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对高校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开展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与保障,国家可建立专项资金,鼓励高校开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与创新,在为社会及企业环保治理带来效益的同时,提升高校和社会对环境保护的关注,从而促进有利于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行为与实践活动的展开。

  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在依据国家总体政策的情况下及时出台相应的地方法规,促进当地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发展。就高校本身而言,也应建立一套适合本校特点及发展状况的制度与规定,例如进行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教材的编制,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开展定时的环保实践活动等。

  (二)内蒙古地区高校应加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建设意识。

  学校应高度重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这关系到学校综合实力和水平的提升。学校教育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的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思想品德的培养,精神风貌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锻炼[1],因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应列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高校应从组织、制度、管理三方面进行建设。在组织建设方面,设置一个具有权威性的、专职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部门,组织学校教师、学生进行有组织、有计划、持续性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制度建设方面,教务处应制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课程计划,要求将计划落实到各个学院的教学过程中,并建立课程考核方案:各学院负责组织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的实施,制定学年和学期计划,注重提升教师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与意识,发挥教师在课程计划与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管理方面,学校要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建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建设意识,在学校的日常教学和管理中,渗透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例如,注重校园绿化,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前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指出,重视校园环境的教育作用不仅可以净化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还可以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因而他将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视为"教育和管理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1].优美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环境价值观的建立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使学生切身体验到大自然的美丽,使学生受到绿色校园环境的熏陶,激发学生爱护环境,保护自然的意识与使命感。

  (三)各高校应重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1、重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关键。内蒙古地区高校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建设过程中,应加强教师环境素养的提升,培养一批具有良好素质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师队伍。无论是环境专业还是非环境专业的教师,都应不断接受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知识的学习,接受职前及在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培训,关注国内外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发展动态,包括新的政策法规及相关研究,加强教师的环境保护知识,提升教师的环境保护意识,建立教师的环境责任与环境道德,促进其将本专业知识与环境知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进行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知识的渗透。例如,可以开设教师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选修课,如环境学、可持续发展概论、生态经济学、在讲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国情现状、人生观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最终使得教师具备环境价值意识、环境忧患意识、天人和谐共存意识;珍爱、保护和发展环境的责任感和责任心;最终形成保护环境、珍爱自然环境伦理修养与品德。

  2、提高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研究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与制约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崭新的发展观,它的一个最重要观点是:今天的发展,不仅不应该损害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条件,而且还必须为未来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充分条件,这才是真正的发展[1].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以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为基础的,如果自然环境因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受到严重破坏,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势必无法进行下去。提高高校师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促使高校师生形成环境保护的行为非常重要。因此,应加强高校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研究能力,加强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论研究,建立科学系统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体系,促进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的发展。

  (四)建立完善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目标的手段或工具,是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2],美国课程论学者派纳认为,"课程是不同话语间的'复杂会话',它的宗旨在于促使我们关切自己与他人,帮助我们在公共领域成为致力于建设民主社会的公民,在私人领域成为对他人负责的个体,运用智力,敏感与勇气思考与行动"[3],可见,课程体系的建设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的十分重要作用,因此,在高校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中,也应进行系统,完整,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1、确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指示给教育的不仅有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未来的方向,而且还包括现实教育实际问题解决的具体路线[4].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新的社会变革对教育的发展也提出相应的要求,在新的形势下,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还要具备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多种素养。高校环境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和新价值观,消费观,培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自然观[1].因此,在知识方面,要使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基础和常识知识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相关知识,在态度方面,使学生亲近大自然,了解大自然,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对自然地热爱之情,产生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逐渐引导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愿意积极参加环境保护活动。在技巧方面,帮助学生建立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

  2、设置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明确教育内容。

  在课程设置方面,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应建立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在课堂教学方面,将"设置独立学科"与"渗透教学"两种教学模式相结合。设置独立学科包括:设置必修课程,如《环境保护》、《环境科学导论》、《可持续发展导论》、《环境伦理》等,学校赋予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学分,与学生毕业取得学位相挂钩,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课程的重视,也有利于学生接受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系统学习。

  在教学内容方面,不仅要学习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知识,也要学习环境法制、环境道德等内容,同时,教学内容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例如,对于新修订的环保法,应使学生及时了解相关内容及该法对于促进环境健康发展的意义,从而增加学生环境法规的相关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地方特色,例如,在内蒙古地区,过度放牧、资源过度开发及不合理利用、土地荒漠化、沙尘暴等自然环境问题明显。可以结合近年来,内蒙古草原退化沙化严重,出现了呼伦贝尔等 7 大河流现断流、草原与矿业争水、乌拉盖湿地的消亡等环境案例。根据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对这些近年来发生的环境问题的有怎样的认识?环境破坏的诱因是什么?怎么进行环境与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结合学生身边的实际情况认识和理解环境问题,将学生身边的环境问题案例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易于学生学习和理解。

  在渗透教学方面,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无论是单独开设以环境科学知识为主体的环境学科,还是将其渗透在上述自然、社会学科,都能较好的传授环境方面的主要知识内容,但它们只强调问题及其后果,而问题的社会根源常常被忽略。

  真正意义上的环境教育,不可避免的要考虑社会对生态的冲击,考虑社会如何负责的管理生态系等问题。社会科学学科领域对环境教育的贡献是不可替代的,社会科学学科是关于社会中人及其相互关系的学习,只有纳入社会科学课程,关注环境问题中人的要素,才能有效的实现环境教育的目标[1].因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自然学科教学当中,应当运用跨学科教学的策略,与其他相关专业结合教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例如,教师在讲解生物学时,使学生了解到只有维持自然界生物的多样性,才能保持生态平衡和自然界持续发展:在大学必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当讲授"人和自然的关系"这一知识点时,可联系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知识,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是和谐统一,促进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深入到学生的思想中。

  在实践教学方面,设置实践类课程,可以建立环境教育基地,带领学生到工厂参观,学习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技能;建立学生环保组织,如环保社团、环保协会,增强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和积极性;通过报刊、宣传栏、教育网站、广播等方式宣传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知识;鼓励学生参加环境保护活动,例如,在"植树节"、"世界环境保护日"、"地球日"等节日中,组织学生开展植树造林、环境状况调查、主题演讲等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环境保护知识的教育,增加环境的责任意识;学校可以教育学生节约用水用电,在宿舍及教学楼外建立垃圾分类回收箱以及专门回收废旧电池的垃圾箱,在食堂引导学生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塑料盒等,拒绝一次性消费行为方式,形成校园资源节约的生活方式,使学生受到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教育。

  3、加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教材建设。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是学生在校获得系统的基础知识,循序渐进的进行学习的主要资源和工具,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检查评定学生的知识等工作提供了基本材料[2],优秀的教材可以极大的促进课堂教学。高校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也需要一系列能够结合实际,系统并完善的介绍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知识的教材。这些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和依据,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的内容,不仅能够清晰的了解和学习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知识,逐渐总结出学习的方法,也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使得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4、建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其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系统过程,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信息,促使教学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之间实现优化组合,提高教学效果[1].

  高校开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应建立一套评价方式,用于检验和改进教学。可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考核方式设置如下:

  (1)采取笔试考核。可以采取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以专题论述的形式考察学生对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知识的理解程度、综合运用环保知识分析、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另外,可组织学生进行环境的实地参观、考察和调研,撰写心得体会或研究报告,考察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题目,撰写文献综述,考察学生搜集、整理、归纳、总结文献资料的能力。这些方法也有利于学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知识的系统学习和运用。

  (2)采取口试考核。可以选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题目或就当前的环境问题热点,组织学生进行个人的观点和见解的阐述。

  另外,还应建立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建设意识评价,高校管理评价,教师教学评价,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科研水平评价,绿色校园建设评价等。

  (五)加强学生环境保护知识,提升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在校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具备了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涵养,走向社会,进入生产和管理岗位后,他们的环境意识水平和能力的高低对社会发展将会具有重大影响。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高校学生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意识及能力非常重要。

  通过开展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建立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形成保护环境的道德责任,并力求把这种意识与责任自觉贯穿在行为习惯当中。总之,培养学生环境意识以及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终生学习过程,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社会发展与环境关系的实践能力。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