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可持续发展论文

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8-26 共9629字

  绪 论

  (一)研究背景。

  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使得自然资源及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在这样的背景下,环境教育逐步萌芽并发展起来。

  在国外,18世纪,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提出自然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儿童应在大自然中进行自主的学习,例如手碰到火知道火会灼伤人,在散步中看日落学习天体知识等,该思想成为现代环境教育理论的基础。

  1923 年,法国哲学家阿尔贝特·史怀泽在《文明的哲学:文化与伦理学》一书中要求人类应对一切生命负有责任;1933 年,美国的奥尔多·利奥波德出版了被称为"现代环境伦理学的经典之作"的《大地伦理》一书{1}.

  1948 年,托马斯·普瑞查首次使用了"环境教育"一词。

  1948 年 10 月 5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成立"国际自然保护协会", 协会的主要任务是号召各国促进自然的完整性和多样性,以及自然资源的合理使用,确保其具有生态可持续性。

  1960 年,前苏联制定了《自然保护法》,规定"自然保护基础课程的教学应列入普通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学计划,自然保护和自然资源再生应成为学校的必修课".

  1962 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标志着人类开始关注环境问题。

  进入 70 年代,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与深化,各国政府逐渐认识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必须加强人们的环境意识,建立人们的环境责任,教育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1970 年,美国率先制定了《环境教育法》并提出"环境教育"一词。

  1972 年,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国际会议,会议发起拟定了国际环境教育方案并正式将"环境教育"的名称确定下来,每年的 6 月 5 日被确定为"世界环境日", 同年,卢卡斯教授提出了"卢卡斯模式",该模式把环境教育归纳为"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卢卡斯模式的提出进一步完善了现代环境教育{1}.

  1975 年国际环境教育研讨会在贝尔格莱德召开了,会议通过了《贝尔格莱德宪章》,宪章提出了"促进全人类去认识、关心环境及其有关问题"的环境教育的目标,为环境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标志着环境教育在国际上正式确立。

  1977 年,首届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在第比利斯召开,会议通过的《第比利斯政府间环境教育大会宣言和建议》,"环境教育"得到了界定。

  1980 年,《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一书出版,该书强调了环境教育的重要作用,可持续发展初露端倪。

  1988 年,布伦特兰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一批利奥波德的追随者建立了生态伦理学派,并创办了《环境伦理学》杂志{2};1990 年,法国杜夫特大学举办了"大学在环境管理与永续发展的角色"国际研讨会,会议签署了《塔乐礼宣言》,该宣言极大的促进了高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

  1990 年,美国出台了《国家环境教育法》,详细规定了美国环境教育的政策及措施。

  1991 年,《关心地球:为可持续的生活的策略》出版,该文件注重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转化为行为实践,推动了国际社会关于环境教育的讨论。

  1992年,联合国提出二十一世纪议程,其中第三十六章号召各国应当关注可持续教育,为学校和大学毕业生实现可持续生活提供帮助。1997年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与联合国环境纲领举办了第一个政府间的环境教育研讨会,会议提出了第比利斯宣言,宣言提到了环境教育的需求,环境教育的主要特征等,希望一般大学在工作方针中能够思考环境与永续性的议题。

  中国的环境教育起步于 20 世纪 70 年代。1973 年,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环境保护工作 32 字方针和中国第一个环境保护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规定》要求"设置环境保护专业和课程,培养技术人才" "大力开展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工作和宣传教育",此后,清华,北大,同济大学等高校开设了环保专业。1978 年,北京师范大学招收了第一批环保专业研究生。

  1980 年,国务院颁布了《环境教育发展规划》,标志环境教育正式纳入我国中小学教育体系当中。1981 年 11 月,国务院学委会批准成立了 25 个环保专业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3 年,国务院召开第二次全国环保会议,会议将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

  1991 年 6 月,我国环境学科成为一级学科,理工科大学逐步开设了环境教育课程,1991 年 8 月 27 日国家教委公布的《国情教育总体纲要》中提到"环境教育",1992 年,我国提出了"加强环境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1994 年,国务院审议通过《中国 21 世纪议程》,指出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顺应了时代发展背景,要求"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灌输,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整个过程中".

  1998 年,我国建立了环境工程与一级学科,下设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两个二级学科。随后,我国一些重点高校开展了环境专业学科建设并成立了环境学院。

  清华大学是我国第一所进行绿色大学建设的高校。清华大学以"以人为本"的绿色教育思想为核心,创建了"绿色大学示范工程",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原则落实到大学的各项活动中区,融入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1].北京师范大学推行了以培养学生的"绿色生态观念,绿色态度,绿色行为方式"的绿色人格为特色的绿色大学体系构建[2].1997 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创办学生绿色协会,秉承"保护环境,播种绿色,奉献爱心,造福人类"的宗旨,通过环境保护的宣传和实践活动,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1999 年学校以"将工科大学办成绿色大学"为目标,提出了"建设一个中心,搞好三个推进"的绿色大学模式[3].

  1999 年,国家教育部高教司,世界自然基金会,国家环保总局和清华大学在北京共同举办了"大学绿色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并组建了"全国大学绿色教育协会",此后,绿色大学建设在全国兴起。

  《2001--2005 年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在全国高等院校逐步开展创建绿色大学活动"[1].

  2011 年 12 月,国务院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要求"积极引导全民参与,实施全民环境教育行动计划,动员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环境教育涵盖了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整个过程,已经成为门类较齐全,涉及面较广的专业体系。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北部生态屏障和资源大省,近年来由于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及利用,使得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环境治理要从人们的意识入手,注重提升人们的环境素养。高校作为环境保护知识宣传的重要阵地,在内蒙古地区高校开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是提升全区人民环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此背景下,笔者试图在了解、掌握内蒙古地区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为内蒙古地区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进一步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的依据。

  1、理论意义。

  (1)丰富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论研究。

  本研究在调研内蒙古地区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为内蒙古地区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提供现实依据,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区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的内容。

  (2)为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际问题提供参考。

  本研究通过查阅可持续发展教育相关文献资料,通过实地调查、访谈、收集第一手资料,分析了内蒙古地区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内蒙古地区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具体策略,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参考。

  2、现实意义。

  (1)适应当代大学的办学方向,促进内蒙古地区高等教育自身变革。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新兴学科不断兴起,高校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设置新的专业,以促进社会发展。当今形势下,人们逐渐意识到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的,人们必须转变以往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增长的发展观,建立起经济、社会、环境、资源共同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因此,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再只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要适应并服务于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出具备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与良好的环境道德素养的现代化人才。

  因此,在内蒙古地区高校中开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适应了当今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与变革的需要,它已成为当代大学的办学方向,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弥补内蒙古地区大学生环境道德的缺失,提升内蒙古地区大学生环境道德素养。

  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注重科学文化知识和其他素质的培养,但是,环境教育在我国高校的普及率非常低,学生缺乏系统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知识。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也要具备环境道德意识与责任,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环境素养是大学生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蒙古地区高校开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可以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弥补环境知识与可持续发展知识的不足,促进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三)国内外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综述。

  为了总结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研究成果,揭示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笔者通过中国知网,对查阅到的 1993 年到 2013 年二十年间的有关文章及其他相关着作进行了分析。

  1、文献年度数量统计。

  选取 1993-2012 年这 20 年作为检索时间范围,以"高校环境教育"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精确检索,共得相关论文 116 篇,其中学术期刊论文 103 篇,优秀硕士论文 10 篇,报告类论文 3 篇;以"高校可持续发展教育"为关键词进行精确检索,共得相关论文 13 篇,其中学术期刊论文 12 篇,报告类论文 1 篇;以"绿色大学"为关键词进行精确检索,共得相关论文 282 篇,其中学术期刊论文 250 篇,优秀硕士论文 23 篇,博士论文 2 篇,会议论文 7 篇;通过检索统计,初步得到关于高校中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的初步分析结果。

  我国关于高校环境教育的研究的论文数量在 2001 年之前较少,自 2001 年开始,论文数量有所增加,2005 年后,相关研究的论文数量呈现大幅增长态势,通过检索发现,相关文章在 2006 年有 10 篇,2007 年 12 篇,2008年 8 篇,2009 年 10 篇,2010 年至 2011 年均有 14 篇,2012 年 15 篇,这说明,高校环境教育研究在 2005 年后快速增长,至今已有了较大发展。

  我国关于高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论文数量总体较少,具体见图二"高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文献数量图".在 2005 年之前文章数量几乎为零,2005年之后,相关论文开始出现,并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2005 年检索到的论文数量最多,达到了 4 篇,2006 年至 2012 年间,每年均有 2 篇相关论文。

  我国关于绿色大学的论文数量总体较多,2000 年之前论文数量不多,自 2000 年后论文数量逐渐增加,通过检索发现 2000 年有 19 篇,2001年 23 篇,2002 年 14 篇,2003 和 2004 年均有 17 篇,2005 年和 2007 年均有 15篇,2006 年 14 篇,2008 年后相关论文数量出现快速增长,2008 年至 2011 年间,每年的论文数量均有 20 余篇,其中 2010 年论文数量达到 40 篇。这些数据说明,近年来,在国际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大形势下,我国高校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相关研究越来越多,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在环境保护领域及学术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2、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1972 年,第一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会议发表了《斯德哥尔摩宣言》,宣言指出了高等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 24 项关于达到环境的永续性的指导原则,其中第 19 项原则提到从中小学到成人阶段均需环境教育,延续斯德哥尔摩宣言的理念,第比利斯宣言提到了希望一般大学在工作方针中能够思考环境与永续性的议题。

  刘猛,龙怀定在《国内外"绿色"大学简介》(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2(4))一文中指出,美国与与加拿大是绿色大学最早实施的地区。1990 年,美国塔夫特大学举行"大学在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角色"国际研讨会,该会议签署了塔罗里宣言,宣言在促进高校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起到重大的作用,1991 年,加拿大举行了"为了可持续发展的大学行动大会",并发布了《哈利法克斯宣言》,要求高等教育机构重视跨学科工作,1993 年 3 月,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校园绿色化工作提出觉知,效率,平等,合作和自然系统等五大指导原则,强调着眼于社会,环境,生态与政治议题方面的全面可持续发展,1994 年,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进行了绿色大学的前驱计划,同年,康奈尔大学的"绿色校园"计划强调从校长到学生人人参与,每年至少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可持续展览,英国在 1997 年成立了"高等教育委员会",拟定了关于高等院校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策略,强调环境管理需得到持续的修改与完善并建立了环境与社会关系的评估指标[1].

  1992 年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举办了地球高峰会,会议通过了 21 世纪议程,该议程的第 36 章指出"我们的世界需要灵活的和有适应性的劳动力,各国应当为学校和大学毕业生建立培训规划,帮助他们实现可持续的生活",1992 年 6 月3 日至 14 日联合国环境发展会议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发表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即地球宪章,宪章指出"应调动全世界青年人的创造性、理想和勇气,形成一种全球的伙伴关系,以便取得持续发展和保证人人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周密,陈晓剑在《中国高校发展战略规划的效用研究》(江苏高教,2008(3))一文中提到,1993 年,在英国韦尔斯举行的第十五届联邦大学协会研讨会中颁布的斯温席宣言明确号召,学校应将可持续发展融入到办学宗旨当中,通过学校教育使得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更加明确的解释和更加广泛的传递[1].

  1994 年欧洲大学协会发布《哥白尼宪章》,明确大学应进行环境道德知识的传递与推广,并促进环境保护实践活动的开展。1997 年,希腊政府举办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与社会研讨会,会后发表了萨罗尼加宣言。

  蔚英东,王民在《亚洲绿色大学建设与实践》(环境保护。2010,(17))一文中提到,在亚洲国家中,2006 年京都大学开始编制目的在于评估环境影响加强环境管理的环境年报,2007 年京都大学出台实验环境行动手册,重点集中在如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上,2008 年韩国首尔大学签署了《首尔国立大学可持续发展宣言》,决定实施首尔国立大学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方式[2].

  通过斯德哥尔摩宣言,第比利斯宣言,塔罗里宣言,哈里法克斯宣言,二十一世纪议程,地球宪章,京都宣言,斯温席宣言,哥白尼宪章,萨罗尼加宣言,乌班图宣言等一系列宣言及措施的颁布,国外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教育逐步确立起来,伴随着绿色教育实践的进行,高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研究迅速发展并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及地区的关注与重视。

  (2)国内研究现状。

  根据文献查阅与整理,笔者认为国内关于高校中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成果可归纳为以下六类:

  揭示了高校中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存在的问题王霞在《高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问题与对策》(教育发展研究,2007.1A)一文中认为相邻学科没有成跨学科的整体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高校内由领导至教师普遍缺乏环境保护意识,高校的组织结构缺乏整体性和集中性等是我国高校目前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1];刘静玲,杨姝文在《我国高校可持续发展教育展望与实施途径》(环境教育/环境教育论坛。缺少年份及期刊月份)一文中指出目前我国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存在课程设置学科综合性体现不够,开展环境教育的内容形式单一,非专业环境教育知识普及不理想等问题[2];于吉顺在《绿色大学的研究与探索》(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S2))一文中提出,目前我国绿色大学建设存在理念不完善,缺乏系统建设,缺乏绿色文化使命的认识,缺乏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等问题[3].

  在这些文章中,学者对目前我国高校中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不同的分类与总结,笔者认为可将目前高校中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为以下几点:高校中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体系没有建立,高校管理缺乏可持续发展思想渗透,环保教育师资力量匮乏,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较薄弱等。

  关于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在促进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研究刘燕在《对高校环境教育的重新认识及定位》(绿色科技,2012(7))一文中认为环境教育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4];阮俊华在《对高校环境教育的重新认识及定位》(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一文中认为高校环境教育应通过个体或集体在环境知识,技能,意识和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形成自觉保护环境的素质[5].此外,相关文章还有刘建萍的《科学发展观背景下加强高校环境教育的思考》,赵静的《论低碳时代高校的环境教育》等。

  综上所述,大部分学者都认为高校中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促进和谐社会建立的重要保障及良好途径,大学生作为环保事业的主力军,应加强对他们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建立。

  关于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的研究祝怀新在《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7)一书中认为,环境教育的目的是对受教育者传授有关环境与发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激发他们的环境意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与道德感,最终形成有益于环境的行为模式[1].盛建荣在《高校环境教育的思考》(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一文中认为高校环境教育应从知识,技能,意识,态度,参与等五个方面为目标,培养大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与素养[2];王土贵在《论高校环境教育的意义,目标及途径》(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19)))一文中指出,高校环境教育应实现的目标主要有:形成正确的环境价值观,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加强合作理念和责任意识等[3].

  笔者认为,关于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研究文章较少,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为教育的展开指明方向,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因此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再深化,更加全面的概括出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将要达到的目标。

  ④关于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

  郝卫金在《高校环境教育课程组织模式与实施》(科技与教育,2012(2))一文中认为提高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综合素质,应从规划,设计,决策等源头上解决问题,应普及渗透课程组织模式,保证单一学科课程组织模式,并配以其他灵活的方式来进行[4];陈云嫩在《高校环境教育体系的构建》(信息系统工程,2010,3)一文中提出一个完整的环境教育体系课程应由公共必修课与限制性选修课,学生自由选修课程或各种形式的讲座,隐性环境教育课程,课外实践与研究活动等四个部分组成[5].

  此外,相关的文章还有:苟帅的《普通高校环境教育公共必修课建设的重要性》,吴井水的《全面推进高校环境教育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李庆召的《新形势下构筑国内高校环境教育体系的可行性研究》等。

  综上所述,对实施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研究,大部分学者意识到建立科学系统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体系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建立了这样的体系,才能更加有效地向大学生传递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促进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

  ⑤促进高校中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方法研究。

  魏智勇教授在《以培养绿色师资为抓手,积极引领生态文明建设》(中国高等教育,2011,(3))一文中指出,高校应构建绿色课程体系,把生态环境类课程列为必修课,同时应加强大学绿色校园建设,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到校园环境建设中[1];刘怀如在《高校环境教育中促进公众有效参与途径的探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一文中认为可以通过拓展宣传普及环保知识渠道,深化环保考察实践研究活动等方式在高校中开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2];姜霄在《高校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性及对策》(本刊视点,2012(4))一文中指出高校应加强师资建设,开设相关专业课程,成立环保组织和建立可持续发展教育信息资料室等[3];叶凯贞在《关于高校环境教育的思考》(环境教育,2011(6))一文中认为高校应从创新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氛围,改革考核方式,培养综合能力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环境教育[4];缪瑞在《从建设友好型社会谈高校环境教育》(高教论坛,2006(5))一文中,从建设友好型社会与高校实施环境教育的联系出发,指出在高校中实施环境教育是促进友好型社会建立的有效途径,并提出将环境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普及高校环境教育,加快环境教育教材建设,注重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养,选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社会资源丰富环境教育内容等措施[5];梁礼明在《论加强高校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径》(高教论坛,2008(8))一文中指出高校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提出优化环境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师资队伍,加强教材建设,发挥校园环境教育功能等措施[1];李久生在《论创建绿色大学》(江苏高教。2003,(3))一文中提出整体设计,确定校园总体规划;改建结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建设生态校园,良性互动;发挥创建整体效益等建议[2].

  在这些文章中,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促进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方法,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方法:建立完整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体系,注重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结合与渗透,加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材建设,高校应加强组织领导与统一规划等。

  ⑥关于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评价模式的研究。

  魏智勇教授在《中小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3,3)一书中指出,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评估是依据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按照评估指标体系,对教育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工作能力,水平和效益进行系统调查,做出价值判断,为改进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工作,为下一步教育改革方案的完善和调整提供依据的过程[3].韩冰霜在《高校环境教育及其评价模型研究》(天津大学;2010年)一文中根据国家相关文件及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通过德尔菲法建立了高校环境教育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较全面的概括了高校环境教育的各个方面,并根据文章研究的成果,重点加强了对环境意识方面的考评[4].

  笔者通过对文献分析发现:关于研究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评价模式的文章比较丰富,从多角度介绍了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评价模式。

  3、高校中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校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起步较晚。

  通过文献检索分析,2000 年之前,高校中环境教育的相关文章并不多,在2000 年后相关研究的文献数量才逐渐增多,在 2005 年以前关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相关文章数量也较少。到 2005 年后高校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研究层面逐渐扩展开来,从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现状,教学方法,作用,目标,到评价模式等方面都有所涉及,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才取得了较大发展。

  (2)高校中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内容不够深入。

  何梅在《地方高校环境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中国成人教育,2009(14))一文中指出,应从制度建设上注重对高等学校环境教育提供有力支撑,地方高校推进环境教育体系建设,促进环境教育的深化必须加强保障机制和法律机制的建设[1].建立什么样的保障机制呢?从哪些主体进行保障机制的建设呢?笔者认为这些都可以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进行更加全面细致的论述。

  (3)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较少。

  通过文献查阅发现,研究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现状,方法及评价模式的文章较多,而研究课程体系建设的文章则较少,例如,搜索近 20 年的相关文献,有关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的仅有郝卫金在《高校环境教育课程组织模式与实施》、陈云嫩的《高校环境教育体系的构建》、苟帅的《普通高校环境教育公共必修课建设的重要性》、吴井水的《全面推进高校环境教育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李庆召的《新形势下构筑国内高校环境教育体系的可行性研究》等五篇文章,而研究高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现状、方法及评价模式的文章则有百余篇。笔者认为应从更多角度对高校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进行论述,扩展并深化课程体系的内容。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