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宏观经济学论文

如何重建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

来源:中国商论 作者:王弈枰
发布于:2018-10-25 共3996字

  摘要: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 引发了人们对经济学的空前思考。从全世界范围的角度来看, 金融体系对宏观经济学的整体态势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因此, 宏观经济学和金融理论只有在彼此重建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创新, 才能为经济市场的转型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才能从本质上认识国际金融市场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本文主要研究重建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

  关键词:重建; 宏观经济学; 金融支柱;

  宏观经济学自从诞生以来, 基本每十年都会产生一场关于宏观经济学发展路径的理论革命。2008年的金融危机更是为这种理论革命提供了一次发生和发展的平台, 同时也阐述了这样一个事实, 主流影响对金融危机的忽视以及因此陷入的理论困境, 也不断阻碍着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以及其实践的有效性。在这样的背景下, 促进宏观经济学的重建具有现实意义。

 

宏观经济学

 

  1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述

  宏观经济学起源于西方学者对经济学的研究理论, 也就是研究一个国家的经济总量、总供给和总需求、国民经济收入总量及总构成、人口与就业、货币与财政、经济预算与经济政策、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等一种宏观的经济学现象。同时,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是相对而言的, 两者存在的区别如下。

  首先是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一般较为狭窄, 善于个体的经济单位, 如厂商和家庭等, 这些细小的单位构成了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基础。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整个经济整体, 研究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居民的需求总量等问题。

  其次是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所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分配和配置等基本问题, 也就是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等问题, 最大的目的是想要实现效益的最大化。而宏观经济学则是将资源的基本配置问题作为研究的前提, 将社会和国家效益作为研究的主体, 以此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再次是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基本为个体分析法, 以经济总量中的单项数值为研究主体。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法, 根据经济发展的总体运行规律为基本研究对象, 其中既包括个体的总量, 也包括平均总量[1]。

  最后是基本假设不同。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充分信息和完全理性等, 并认为调节资源配置效益的方法应该是那只“看不见的手”。而宏观经济学的市场机制是不够完善和具体的, 认为政府的调节能力有限, 通过“看得见的手”才能有效纠正市场中的各种缺陷。

  2 国际金融危机前的主流宏观经济学

  长期以来, 社会上流行的主流宏观经济学都没能将各类金融要素纳入到有效的社会经济学框架中, 因此金融体系才没有认识到宏观经济学对社会金融环境的影响因素。具体体现在, 首先, 排除宏观经济学和金融框架之间的关系, 证明两者之间不存在任何关联。但是在实际的市场运行中, 如果宏观经济学能够具备有效的市场运行机制, 就能够完全主导市场, 从而实现市场预期的经济效益, 维护经济市场的良好秩序。这也是宏观经济学专家提出的最理想化的运行模式。当前, 世界经济市场中较为出名的就是阿罗—德布鲁范式就是以经济制衡理论为核心的宏观经济模式。它构建的金融市场是完美无缺的, 甚至可以不用依赖任何金融部门就能独立存在。但是这样的理论法范式并不适合所有的现实社会, 因此并不能建设一套真正有效的理论分析框架, 在市场中也无法构成基础的金融合作体系。

  其次, 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 全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市场已经显示出了疲软的态势, 表现出来的景象是通货紧缩, 大量的资金流向财务聚集处, 居民的消费和投资能力被大大削弱, 不断加剧着经济萧条的程度, 这些现象也是引发金融危机的直接矛盾。当这种现象出现之后, 社会中大量的资金就会遵循流动偏好型的原理加速流动, 因此金融因素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地位越来越不明显。在这样的时期,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就是相通的。

  最后, 在20世纪60、70年代, 宏观经济学理论与微观经济学理论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主要就是因为其遵循了早期的货币长期中性的理论基础, 该理论基础科学明晰地描绘出了金融因素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地位和价值。但是在随后的发展中, 金融因素与宏观经济学逐渐相互脱节, 削弱了其在经济学中的地位。尤其是在美国的次信贷危机爆发之后, 货币的供应量在全球范围内都呈现出了巨大的变化。基于此, 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大萧条愈加严重, 甚至很多实体经济都出现了衰退和难以自拔的情况。大都数专家和学者都将此归类为宏观经济信息不对称的结果, 再加上经济道德危机在此时越演越烈, 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也无法对该现象进行直接而具体的解释[2]。

  因此, 宏观经济学无论是主流经济范式还是非主流经济范式, 它都是将经济和金融融为一体进行考虑的理论基础。因此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 大多数人就严重低估了金融因素在宏观经济学中的地位, 使得宏观经济学理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无法发挥出自身真正的效能, 不仅难以有效控制金融危机的影响, 也不利于世界金融市场的转型和发展。

  3 金融危机后的主流宏观经济学

  2008年, 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 主流经济学学者们对宏观经济学进行了重新构建, 并向其中融入了很多金融要素, 促进了宏观经济学的改善。尤其是在危机爆发之后, 我国银行体系和宏观经济学理论联系更加密切, 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就是其中之一, 并为主流宏观经济学建立了特殊的模式, 甚至还促进了政府相关部门、企业事业之间以及家庭个人“三部门模型”的建立, 在不断改良的过程中增加了金融部门, 形成“四部门模型”。基于此可以得出, 宏观经济学在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之后逐渐成为金融行业的主流, 并融合诸多要素与金融部门融为一体, 构建了“金融—实体经济”的内在模型, 不仅有效提升了宏观经济政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还促进了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尤其是针对现当代经济学专家来说, 在金融危机之后, 宏观经济学原理更加完整紧凑, 再加上内在金融体系的确立, 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 当代经济学家在研究该模型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问题, 如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将财政部门的稳定属性与行为统筹到宏观经济学中, 并借助财政部门的职能对金融市场中的各类风险进行有效分析, 并探讨出投资后需要风险的后果等, 还需要考虑宏观经济学与经济实体融合之后可能面临的影响。基于宏观经济学理论和各类金融要素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 专家学者们需要分析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 也就是国际金融市场秩序被打乱之后重新排序的金融市场局面, 确定恢复经济稳定性的基础和方法, 保证宏观经济理论的正确性, 从而促进国内金融市场的有序发展。以上都是专家学者和相关部门需要在金融危机爆发后考虑的问题, 通过精确的分析和全面的理论基础, 也能明确宏观经济学理论在未来主流经济社会中的发展脉络, 以及金融要素和宏观经济学联系的结果[3]。

  4 关于重建宏观经济学“金融支柱”的思考

  4.1 关于“金融支柱”

  从理论意义上讲, 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 想要重建宏观经济学金融体系, 就应该促进传统体系内部金融要素的发展, 理清各项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区别。基于此, 当前相关部门主要的任务就是不断引导宏观经济学走向全新的范式结构, 从而促进宏观经济学中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能够顺应市场的发展, 提升金融体系的积极性。宏观经济学中的“金融支柱”, 并不是传统宏观经济学中所谓的对金融体系进行查缺补漏的工具, 它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 是一种国家经济领域中的金融变革, 其核心和关键是着力解决金融体系中累计多年的各种与经济和金融相关的基础性问题。因此, 该理念在体现新经济事实和新经验的基础上, 还应该理解宏观经济学理论中具体或抽象的思维模式, 从而促进宏观经济学理论与金融体系的有机融合。

  4.2 引导宏观金融体系走进新范式

  自古以来, 我国对于金融体系的研究仅停留在其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生上, 试图考虑宏观经济学和微观金融要素之间的关系, 以此建立一个完整的表现宏观经济市场的体系, 并没有从宏观经济学远离出发, 研究产生某种经济现象的原因。同时在此过程中,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具有其特定的整体框架, 促进宏观与微观经济基础的统一, 在微宏观的相对统一中寻求金融学理论和经济体系的建立, 是重建宏观经济学“金融支柱”的最核心思想。

  除此之外, 宏观经济学原理应该提升自身对于经济学和金融艺术的认识, 为构建完善的金融理论体系提供坚实的基础。因为在此过程中, 会涉及大量与金融因素和各类经济实体相关的要素, 它们或多或少地都会对重构宏观经济学产生一定影响, 成为重建宏观经济学框架的基础。因此, 当前首先应该做的是改善传统宏观经济学构建中存在的弊端问题, 将金融体系的整体构架改良为一个内在充盈的分析框架, 满足各类金融要素的生产和分析加工等。金融要素的重建除了要满足金融体系和宏观实体经济的统一之外, 还应该通过政策传导机制将各项措施落实到实际的金融行为中, 提升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金融危机在爆发之前, 当无数投资者沉浸在经济发展带来的果实时, 危机打破了这种美梦, 很多人在此转变中产生了极端思想, 认为金融运行是万恶之源, 应该批判。这种极端的思想是不推崇的, 因为从金融的角度来看, 金融危机的蔓延虽然打破了原有经济市场的发展规律, 但是却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 甚至是一种自然现象。因此, 专家学者和从事金融服务行业的工作者需要正视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 通过重建宏观经济学中的“金融支柱”, 满足当前金融市场发展规律的同时, 能够总结出新的金融现象和原理, 从而有效促进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历史的、有机的统一。

  5 结语

  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 通过重建宏观经济学中的“金融支柱”, 需要金融专家充分分析金融要素和金融市场的契合度, 满足实体经济和金融系统的有机统一, 引导宏观金融体系走进新范式, 在正确认识金融危机的情况下, 主动分析市场的运行规律, 从而促进宏观经济学系统的重建, 为经济市场的有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许佳淇.重建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J].中外企业家, 2017 (34) .
  [2]陈雨露.重建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J].国际金融研究, 2015 (6) .
  [3]陈思涵, 李佳琪.重建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J].世界经济学原理研究与发现, 2016 (37) .

原文出处:王弈枰.重建宏观经济学的“金融支柱”[J].中国商论,2018(23):46-4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