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水利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陕北地区植被恢复的难点及其主要路径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6-09 共2863字
论文摘要

  在陕北地区的黄土高原,其地貌类型主要包括山地和黄土丘陵以及高原沟壑地形,其植被类型按照从南到北的顺序依次为落叶阔叶林带、森林草原带、典型草原带等,以陕西省延安为界线,其南部地区主要是落叶阔叶林带气候,其北部为草原带气候,而森林草原气候主要是在N34°~39°,E104°~111°,海拔一般为1 000~1 200 m,气候主要是半湿润半干旱型,干燥度一般在1.4~1.8,年平均气温在8.5~10.0 ℃,年平均降水量在450~550 mm,其地带性的土壤是黑垆土,其山地的次生林下是灰褐土,这个地区属于黄土高原的中心地带,其面积达到9.7万km2,属于黄土高原上水土流失现象最为严重的地区,是黄河泥沙主要源区,所以也是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的主要地区。

  1 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现状分析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水利部和农业部以及各地方相关科研院校开始对该地进行水土保持,经过60多年的发展,围绕水土保持和植被建设开展了大量工作,并且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从总体上进行分析,其对于水土流失治理的程度与植被建设的效益并不能令人满意,对于生态环境的恶化也没有起到应有的遏制效应,从而影响到地方的经济发展。

  2 陕北地区植被建设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分析:

  陕北地区植被建设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造林树木的成活率、保存率以及生长率都较低。在陕北黄土高原进行植林种草的60多年里,仅仅在水土保持方面进行植林种草的面积就已经达到796万km2,而林地的面积达到512万km2,剩余部分中的草地面积是211万km2。然而,现在的林地大部分依然是属于天然次生林类型,实际人工林地仅有30万km2,而其保存率占到6%,而且其树种主要是灌木林。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种。
  2.1 该地区生物灾害非常严重 在此地区,田鼠与野兔等动物对于树林的危害是造成树林成活率低的重要因素。以至于植树造林经常有,留下的树林见不到。造成这种危害的主要鼠种是鼢鼠,其主要以植物根茎为食。此外,其他病虫害也会对林木造成损害。
  2.2 陕北地区的经济环境比较贫困 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一直都比较缓慢,陕北黄土高原由于土地贫瘠和资源匮乏,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较低。在黄土高原318个县里,国家级的贫困县就能达到126个,可以占到全国贫困县总数的1/5。经济贫困的结果就是教育和文化的落后,进而对于植树造林的认识也不够全面,必然会影响到植树造林工作的开展。
  2.3 当地财政投入有限,相关政策的持久性不高 虽然国家在退耕还林与天然林保护方面投入不少的人力和财力,但是依然不够。退耕还林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国家林业的工程补贴,但是国家林业工程毕竟有限,尤其是在国家的应付款项期到期后,对于农民的补贴政策至今还没有具体措施。
  2.4 陕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比较脆弱 黄土高原地区从古代开始一直都是条件艰苦、环境恶劣、灾害频发的地区,农业与林业发展水平较低且发展不够平衡,加上近年来气温上升、降水量减少趋势不断加强,气候暖干会加重旱情,土壤干层问题更加突出,使地区环境进一步恶化,进而导致植树造林收效不大。
  2.5 部分政府植树造林不能从当地实际出发 其主要表现在部分地方政府不能依照当地植被特征进行树种选择,盲目照搬其他地区植树造林的经验,致使不少地区在植树造林过程中植被恢复效果甚微。

  3 陕北地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主要路径

  3.1 对植被恢复理论进行创新 植被的恢复工程周期长,复杂性高,系统性要求严格,其相关研究会涉及到植物、土壤、气象和动物多个领域。面对现今全球变暖和陕北地区黄土高原环境不断恶化的形势,陕北地区的植被建设应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涉及到基础植被恢复理论方面,需要不断创新,结合多种学科力量,在基础研究的开展中利用不同的地域环境。针对现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而全面地探究,为形成各个区域不同的植被建设理论,为植被的恢复工程科学合理进行而努力。
  3.2 在植被恢复中坚决执行保护优先的原则 从植被恢复的艰难进程中应懂得,植被恢复过程中对原有植被进行保护的重要性。植树造林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忽视了原有植被的重要性,所以把握好植被恢复中原有植被的保护,统筹规划整个地区的植被建设,在保持原有植被基础上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生态的恢复与建设中,需要尽量减少天然植被的破坏,用恢复原有生态模式作为生态建设的标准,模拟天然植物群的特征,运用近自然的治理方式对植被进行恢复,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提高生态恢复效果,实现一个稳定与健康制备系统的重建。
  3.3 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振兴地方经济 在当前的政策扶持力度上,国家需要进一步加大对于陕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倾斜,地方政府在此过程中需要就国家与区域的经济发展,对当地脆弱的环境发展产生宏观性影响;新时期市场经济中在各种脆弱环境的发展趋势与治理的战略,进行积极应对,努力做好当地产业的调整和惠农政策的实施,千方百计地发展当地经济,对于传统农业中破坏生态的粗放式经营方式进行转变,推进农业和林业以及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多层次的种植业布局和立体配置技术体系的建设,在当地环境的承载能力下,积极发展畜牧业,加大畜牧业中科技含量的比重,加强畜牧品种的改良,加强放牧与舍饲的有机结合。通过以上措施发展畜牧业、农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生态才能和谐。
  3.4 加强科学化管理 只有坚持植被的封育与保护结合的策略,利用良好的自然条件进行人工草种与树种培植,陕北黄土高原才能实现植被的恢复。具体来讲,加强植被建设的科学化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在人工性造林模式的选择方面,需要注意3种情况,分别是南部降雨量达到550 mm以上的森林草原带,中部降雨量达到450~550 mm的典型草原带,北部降雨量在300 mm以下的荒漠草原带,分别需要种植具有代表性的植物类型;第二,提高植被建设的认识。重视建设而忽视管理的模式需要改进,造林需要把长效保障机制引进来,责任要落实,保证老百姓的利益,加强宣传,让老百姓真正意识到植树造林的长远效应;第三,对生物灾害的防治工作需要加强。坚持预防重于治理的思想,对各种灾害进行长期监测;提高幼苗在抗旱方面的能力;不断扩大能够抵制动物啃食的树种、草种的种植面积;运用趋避除虫灾害的药剂。

  4 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陕北地区的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是一项长远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有长远规划。同时,在其植被恢复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笔者也对相关改进措施进行探讨,但是还远远不够,还需要相关研究者不断地研究和探索,为陕北地区植被的恢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得祥. 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草)及其植被恢复途径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
  [2] 高海清. 陕北地区退耕还林(草)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3] 宋富强,康慕谊,段锦. 陕北地区退耕前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6):634-639+661.
  [4] 李登科,范建忠,王娟. 陕西近10年来植被覆盖度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中国气象学会.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 中国气象学会,2011:14.
  [5] 卢柳叶. 基于遥感数据的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分析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