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环境保护论文

美丽校园建设现存问题与解决策略

来源:现代园艺 作者:刘洁羽
发布于:2021-03-29 共10069字

  摘要: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对新时代的新征程做出总体部署,“美丽”一词首次出现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之中,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新的战略高度。大学生作为高文化素质和高思想觉悟的群体,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环境保护运动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并且美丽校园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因此,从美丽校园的内涵出发,通过研究新时代背景下美丽校园建设的意义进而分析美丽校园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通过深入分析,从建设意识、校园规划、建设内容、管理水平4个方面的问题整理出美丽校园建设发展迟缓的原因。最后从氛围建设、内容建设、创新建设和体制建设4个层面提出了美丽校园建设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新时代; 美丽校园; 问题; 成因; 对策;

  1 美丽校园的内涵与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搞好美丽校园建设,能促进大学生、学校和社会的发展,进而促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发展。

  1.1 美丽校园的内涵

  “高校是大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地方,大学校园是否美丽,是直接关系到高校育人环境优良与否和大学生幸福感、归属感强烈与否的大问题。”[1]当前很多研究是处在研究校园环境是否美丽和怎样更好地建设漂亮校园2个阶段,都仅仅停留在学校的外在美建设上。美丽校园真正的内涵应该是一个包括校园建筑布局美丽和校园环境优美在内的显性文化内涵,以及一个包括心灵美、道德美、文化美、素质美在内的隐性内涵。

  第一,美丽校园是一个建筑布局美丽的综合性校园。布局美丽的综合性校园需要建筑布局漂亮大方,整体布局和建筑分散的科学合理,能够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使教师和全体学生的合理需求得到满足。

  第二,美丽校园是一个生态环境优美的校园。“绿色、低碳、环保的校园才是环境优美的,高校改造校园环境的要求要追求层次高和品质好,在美化校园环境的过程中,需要做到整体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管理”。[2]生态环境优美的校园是建设美丽校园的基础,能给师生视觉带来一定的美感,提升校园的书香气息。

  第三,美丽校园是一个心灵美的校园。心灵美是教师和大学生内在美的首要形象,外在美、语言美和行为美都直接来源于心灵美。因此首先要建设好心灵美,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其他“美”的积极性与引导性;其次,作为美丽校园的首要内在美,高校应当培养具有心灵美的教师,才能更广泛激发学生的心灵美、责任心以及爱心。

  第四,美丽校园是一个道德美的校园。大学生经过高等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的洗礼以后,会形成素质高、道德高、修养高的优良青年,在当今的社会中,道德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行为准则和要求,在美丽校园的建设过程中,高校要发挥道德教育的积极作用,为美丽校园的建设增添色彩。

  第五,美丽校园是一个文化美的校园。所谓文化美是指高校要具有浓浓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良好的校园风气,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进而推动师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建设美丽校园的一个重要起点,只有在建设美丽校园的过程中树立高度的校园文化自信,激发高校全体师生的文化创造活力,才能促进高等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第六,美丽校园是一个素质美的校园。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实施,使得素质美成为美丽校园建设实现内在美的基础和关键所在,高素质师生是美丽校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良好的素质是可以在师生之间相互传递的。因此要提升师生的素质水平,这是建成美丽校园的关键所在。

  1.2 新时代背景下美丽校园建设的意义

  1.2.1 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师生具有“获得感”。

  美丽校园的建设,能使高校大学生在尊重自然与保护自然中使身心获得全面发展,学校除了提供给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设施与物质条件以外,还会通过各种方式来教育和培养大学生的生态伦理意识和品格,共同促进大学生身心全方面的健康和发展。高校的自然、人文景观建设,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社会能动性,使大学生能正确把握自然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规律,养成适度消费的优良生活习惯,恪守生态正义的伦理行为准则。“大学生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品格形成中,实际上已经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推及到了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能正确处理自己与自然、他人和社会关系的人,必是获得全面发展的人。”[3]“美丽校园美在师生的心和行,美丽师生是校园永恒的风景。”[4]优美、环保、整洁的校园环境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理想场所,使师生内心具有一定幸福感和“获得感”。师生是美丽校园建设的受益者,同时也是建设者,大学生在校园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要参加社会实践来丰富自己的生活,进而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教师除了传授知识,还要参加各种丰富的实践活动,所以师生努力投身于美丽校园的建设就显得格外重要。只有让师生参与到美丽校园的建设中去,才能让师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良好校园氛围的影响,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校园特有的“大学精神”,进而使师生养成并保持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最终促使师生努力学习、积极工作、乐观生活,全方位地提升师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5]

  1.2.2 有利于提高高校发展的软硬设施条件水平,促进高校发展。

  高校作为大学生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之后真正接触到实用性知识的关键渠道而言,其硬件条件和软件实力直接代表着一个学校在高校教育上所花费的精力和心思,简而言之,高校软硬件和设施的质量代表着一个学校对待其教育的态度,更关乎着学校里面各个专业、各个年级的大学生日常学习和工作以及未来的生活和发展。高校硬件设施包括桌椅板凳、多媒体设施、体育设施、住宿环境、校园环境等等,这些都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日常接触的硬件设施,其质量直接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例如,缺少质量过关的体育设施,高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无法在体育中得到有效的提高和保障;缺少高质量的多媒体设施,更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恶劣的住宿和校园环境会直接引起大学生们的不满,进而引起对学校的不满,会直接影响的大学生们的在校就读体验,更不要说养成大学生高素质的品德。“除此之外,高校也要提升校园软实力,除了新建校园设施、改善硬件设备、美化校园环境以外,更重要的是塑造校园精神、凝聚校园文化、提升校园品质,只有“内外兼修”,才能真正成为美丽校园。因此,美丽校园建设正是高校整体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的总体要求,符合高校自身发展的需求。”[6]

  1.2.3 有利于通过美丽校园建设来带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高校进行美丽校园建设,有利于使学生在校园建设中体会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科学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将来进入社会以后,能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并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参与社会建设。一所高校,一届大学生,毕业之后就会变成一批包含几十万人的社会人,高校氛围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将来会直接映射到他们进入社会后所成为的社会中的一分子,所以建设美丽校园,培养高文化素质的大学生,对整个城市,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都是不小的贡献。

  1.2.4 有利于响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绿色生态文明理念,指出“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7]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尊重大自然的生态文明发展规律,要始终把自然生态规律作为人们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准则和基本前提,使人和社会的发展更贴近自然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从总体经济与社会特征角度来看,一般经历贫困、温饱、小康和富裕等发展阶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我国将迈向中高收入的富裕发展型社会。在这一发展阶段,身心健康将成为人们非常重要的新社会需求,并将进一步带动健康、环境、文化和社会等一系列相关联的新需求。由此可以看出,在满足基本温饱之后,人们已经开始普遍追求文化需求等更高层次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美丽中国”,高校也理应跟随国家发展的脚步,将高校建设成为“美丽校园”。

  2 美丽校园建设的现存问题及其成因

  十九大胜利召开以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是高校的生态建设。目前高校的生态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但还是不够完善,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去探究。

  2.1 现存的问题

  2.1.1 美丽校园建设意识淡薄。

  一方面,由于宏观意识的缺乏,大部分高校在校园建设方面主要将资金投放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而忽略了整体范围的美丽校园建设意识的培养和提升,以致于缺少建设美丽校园的意识,缺少建设美丽校园的具体应对策略和措施。当然很多高校有了一定的意识以后,开展了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但也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具体实施落实,没有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的绿色环保意识较缺乏,日常生活中的铺张浪费现象还比较严重,比如随手扔垃圾,不节约宿舍提供的免费水电,使用一次性筷子等等。“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的落后和生态文明道德的缺乏往往会导致其生态文明行为的滞后。通过对环境保护行为的统计,多数学者都发现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不符合生态保护的要求。通过对安徽16所高校的1000多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在,校大学生的生态环保知识了解较少、节约意识淡薄导致其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约束力比较差,生态环保实践能力不足”。[8]这些现象都是在建设美丽校园的过程中的阻碍,需要学校进一步采取改进措施。

  2.1.2 美丽校园规划相对滞后。

  科学的规划是美丽校园建设成功的关键。目前,部分高校在建设初期由于缺乏长远的、整体的、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意识,只规划了校园基本的设施建设,会出现像校园设施陈旧、校园环境缺乏生机与活力、在校人数突破规划人数等问题。除此之外,有一些院校同样由于在建设初期缺少整体意识和长远规划意识,把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忽视了公共服务设施和新校区设施的建设,导致新校区功能定位模糊、实用性不强。这样规划滞后的问题将会直接导致美丽校园建设的进程受阻。

  2.1.3 美丽校园建设内容单一,生态文明教育方式单一。

  由于整体意识和长远意识的缺乏,部分院校在建设初期只考虑基本的硬件设施,例如操场、教学楼、宿舍等等,缺少学校应有的特色内容,导致建设内容过于单一。当前很多高校的设施建设方案、生态绿化设计、建筑分布格局大多借鉴其他学校的建设风格,缺少创新性与自身的特点,往往流于形式、千篇一律。另一方面,学校的教育方式也比较单一。根据万少东的调查问卷可以看出,有62%的大学生在被问到‘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主要方式’时,选择了‘课堂知识讲授’,并有78%的教师认为所在的高校并未建立完整的生态教育培育体系。[9]

  2.1.4 美丽校园建设的管理水平落后。

  建设美丽校园,最根本还是依靠学校的管理水平。优秀的校园管理除了能提高学校自身的管理质量和行政效率,还能够促进校园风气的良好发展、提高校园的人文魅力,促进校园的规范化建设。目前由于一些高校的管理水平不高,很多高校在其建设过程中,会出现基础设施实用性不强、多媒体设施多次安装和维修、实验设施故障清理不及时、校园规划设计照搬等问题,如果管理上不过关,这些出现的问题就难以得到真正的解决,还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

  2.2 问题的成因

  2.2.1 美丽校园的生态文明建设氛围不够浓厚。

  马克思曾说过:“不仅人创造环境,环境同样也创造人。”[10]可以根据这句话得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人处在环境之中,其思想观念和实践活动必定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和熏陶。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氛围主要会受到来自家庭、社会和学校3个方面的影响。

  首先,是来自家庭环境的影响。目前很多学生的家长们都生于20世纪60~70年代,在当时还没有展开关于生态文明的教育,这就使得学生家长的生态文明意识缺乏,家长们所具有的生态文明意识也只是传承下来的基本美德和礼仪,学生们仅仅局限于传承类似于不随地吐痰、勤俭节约等美德,并未受到良好的家庭生态文明氛围的影响。其次,随着西方个人主义观念的渗入,大家都更加注重追求个人利益,慢慢的,功利型社会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水平。最后,高校由于过于注重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传授,使得学校的生态文明氛围不太浓厚,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也比较忽视。建设美丽校园应体现在大学精神上,进而在校园氛围中体现出来。然而,事实上目前中国大部分院校对于美丽校园的建设并没有引起重视,以致于美丽校园建设并没有在院校中得到广泛的推广,因此建设美丽校园的氛围不够浓厚。

  2.2.2 学校规划布局建设存在偏差。

  美丽校园的建设离不开科学的规划和布局。“首先美丽校园规划是高校建设的指导原则,是建设美丽校园项目立项、确定规模、投资额度等的依据,是进入基本建设程序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校园建设管理规范。”[11]高校存在规划问题的原因是缺少从规划、设计到建筑实施的整套体系化操作流程,相关工作人员专业水平不够,其次构建美丽校园离不开科学布局,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校园的各种建筑功能和场所的布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很多学校的建筑布局并不合理,原因在于没有着眼于学校自身的发展实际和师生的共同要求,缺乏人性化的思考,同时由于缺乏美丽校园建设的整体意识,导致前期规划与后期的实际规划不符,存在一定偏差。

  2.2.3 学校创新建设能力有待于提升。

  创新能力作为高校必备的软实力之一,可以体现一所学校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付出的努力,但是通过了解发现,部分院校在美丽校园建设方面的创新能力不足,有待提升。目前,大部分院校的校园建设仍然止步于基层建设以及常规的设施建设。“制度是高校组织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12]然而高校的制度建设并不完善,还有部分高校照搬其他学校的制度建设,导致学校制度建设体系过于僵硬,不符合学校的实际,进而出现新的问题。“大学生综合素质就其本质规定性而言,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以及身心素质5个方面。”[13]部分高校在专业素质上过于重视,导致其他方面素质的失衡,这还是由于学校缺乏人才教育创新的方法,不能将各方面的素质整合发挥作用的结果。

  2.2.4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不完善。

  高校作为微型社会,也应当具备基本的规章制度和管理体制,才能保证基本的运行。但是,部分院校在校园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在建设初期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体制,以致于在后期的建设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无法用现有管理体制解决的问题。校园管理制度直接关系到校园面貌、环境和氛围,而高校管理体系的不健全,会使得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时资源匮乏,因此,只有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才能长期有效地完成校园建设。

  3 美丽校园建设的对策

  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大家身体力行,从一点一滴做起,节约能源,降低碳排放,积极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美丽校园、绿色校园、低碳校园,需要从建设美丽大学开始,这样才能真正推进绿色大学建设,走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14]新时代背景下建设美丽校园,我们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美丽校园建设中出现的问题,需要采取新的方法和策略来解决它们。

  3.1 营造良好的美丽校园建设氛围

  3.1.1 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建设美丽校园,首先要加强校园建设氛围,学生群体作为校园中的主要成员,为校园氛围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换而言之,学生的学习氛围、生活状态以及工作态度将会直接反映一所学校的校园氛围。因此,首先需要重视的是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素质教育是21世纪以来教育重心,更是“十九大”以来各级领导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十分关心的一部分。笔者认为,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工作,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和政治观,要在“美丽中国”的背景下,将生态保护教育与思想政治课内容巧妙融合,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与素质,加强大学生的环保责任感。

  3.1.2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高校中,主要成员除了学生以外,最关键的成员就是教师。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并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是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以及人生观形成。高校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发展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对学校、对整个社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高校应该树立“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师资队伍建设发展理念。同时学校也要重视人才建设作用的发挥,通过优秀人才集思广益来带动美丽校园建设。为此,高校需要引进和培养大量的优秀人才,并使他们认真负责地投入到美丽校园的建设中去,这样高校建设的效率、质量水平才会提高,成果也会明显增加。

  3.1.3 加强与学校其他后勤人员的沟通与合作。

  高校内的成员除了学生和老师,还有大量的后勤人员,他们也是学校的一分子。他们是作为服务力量存在的,例如食堂管理人员、宿舍管理人员、教学设施管理人员等等,学生和老师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都需要时常与他们接触、沟通。因为后勤人员的服务质量高低会直接影响到老师教学进度和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我认为在美丽校园建设过程中,高校应当加强与学校后勤人员的沟通与合作,注重保护后勤人员在校的相关权利和利益,完善后勤人员管理制度,定期与后勤人员开展学习交流研讨会议,加强学校各方面人员的凝聚力、向心力,共同为建设美丽校园作出贡献,这样才能促进高校学生学习生活和教师工作生活的有效开展。

  3.2 高起点规划美丽校园建设

  3.2.1 建设优美的魅力校园。

  优美的校园环境作为一所高校的名片,既代表了学校的形象,也奠定了校园建设的基调。因此,将高校校园环境打造成优美、舒适、生态、低碳园林型校园,是一项符合师生诉求的工作。一方面设施建设布局要科学,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从整体意识出发,积极听取和采纳广大师生以及其他在校工作人员提出的环保意见和建议,从而减少校园建设中可能出现各种问题的概率。另一方面高校要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氛围建设,积极开展各种环境保护教育活动,调动老师和学生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为美丽校园建设和发展增添活力,使高校展现人文魅力的色彩。

  3.2.2 建设宜居的生态校园。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立生态文明的“美丽中国”,所以高校校园建设也应当贴合实际,将高校建设成美丽的生态校园。校园不仅是学习和工作的地方,也是大学生生活的地方,大学生生活质量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就读体验。所以,在校园建设初期就应当将建设宜居的生态校园放到规划中。一方面高校要合理规划建设大学生宿舍,各种生活基础设施要齐全、舒适、方便、快捷,同时建设过程中要注重绿色环保,有效整合建设资源,切忌浪费。另一方面要从绿色环保理念出发,规划区域道路进行植树种草,已达到审美所需的美感和平衡感。

  3.2.3建设品质的宜学校园。

  高校校园的主要功能是为大学生提供学习的地方,所以是否适宜大学生学习应当作为考量的重要指标。不仅要建设高质量的软硬件设施,在前期规划过程中,更应当将“宜学”作为建设重点项目。首先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校园环境要积极向上,充满生机与活力,使它既有美感的视觉效果,又会使置身于此环境者产生心理联想,它犹如一个无声的课堂。同时注意突出校园氛围的营造,通过建设公共学习教室、信息共享空间等场所,给学生的学习生活营造便利条件;另外,通过建设校园公告栏、名人墙、优秀校友展示墙等设施,营造校园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使学生在校园中宜学、爱学和乐学。[15]

  3.3 提高校园创新建设水平

  3.3.1 建设个性化的特色校园。

  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独有的风格和特色,就像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的校训和校徽一样,校园建设也是如此。在校园建设初期的规划上,不应盲目跟风或是随大流,应该使校园具有自身的特色,并在前期的规划和建设以及后期的运行过程中有所体现,将高校建设成极具个性化的中国特色美丽校园。这就要求对校园建筑、植物景观进行合理布局,使其井然有序,做到整体中突出特色、特色融合于整体,创新学校建设模式,积极开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教育活动,包括校内和校外,使其对学生的教育做到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达到了知行统一的特色教育效果。

  3.3.2 加大对学校创新项目的投资与支持。

  除了以上对校园设施建设建议之外,对于大学生创新项目也应当大力支持。“十九大”提出应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包括大学生创新项目,因此在校园建设过程中,应当将一部分资金投入到学生的创新项目中来,加大对创新项目的投资与支持,其中包括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学校除了重视对创新项目的支持,还需重视家庭和社会对高校建设的影响。高校教师要定期对学生的家庭进行走访调查,了解学生的基本家庭情况,并对家长宣传自身校园建设优势,积极开展一些绿色环保活动让家长和学生一起参与进来;在社会上,高校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与时俱进,与其他高校进行积极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建设美丽校园好的方法,进一步提高高校自身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3.3.3 开展丰富的环保实践活动。

  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不应只局限于学习,应当培养大学生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具体可以体现在丰富大学生的志愿活动和实践活动上。新时代提出了多方位、多途径的新要求,从生态文明理念上来说,校园建设应将丰富的社会环保实践活动包含在内,培养高校大学生的环保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生态文明意识和社会奉献意识。一方面,校内要积极开展生态环保的义务劳动,比如校园大扫除、装扮教室、道路操场的修整,开展与绿色环保有关的各类实践活动,比如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演讲、主题活动班会、文艺演出等,寓教于乐。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开展一些绿色环保的校外实践活动,比如社区环保行、海边捡垃圾、开展环保意识调查问卷研究等,使人们懂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为此做出努力,共同建设人类美丽的未来。

  3.4 完善校园建设管理体制

  3.4.1 管理体制应体现人性化。

  高校管理在硬件设施和软件设置等各个方面都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校园规划既要重视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也不能忽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做到科学灵活处理各项事务,不要在老师和学生心中形成刻板印象,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高校在人才管理模式上要注重创新,贯彻以大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围绕学校的实际情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多途径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素质,提高学校办学的水平,提升办学管理层次,为美丽校园的建设提供人才与智力的支持。

  3.4.2 加强校园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

  高校制度创新是美丽校园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各项规章制度的研究与制定工作不应仅仅流于形式,或是完全跟随潮流,应当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结合自身的院校特色和相关学科特色,制定相应的具有独特特色的规章制度。同时高校还应根据需要充分运用教学媒介,创新教学模式,,学校教师应创新并设置与生态环境资源保护相关的课程,利用现代教学媒介介绍环境保护知识,引起广大学生的兴趣,运用新的网络教学媒介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的生态环保知识,主动进行教学改革,努力为大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现代化绿色网络教学环境,从而在全校范围形成注重生态保护的氛围。

  3.4.3 建立有效的校园监督机制。

  校园环境内的老师、学生、服务人员以及各项软硬件设施都需要时常进行监督管理。对于老师,应当制定一项长期有效的考核制度;对于学生,则应当制定不定时的考查制度,用以督促学习;对于服务人员,同样也应当设置考核制度,对他们的短期表现和长期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对于校内的软硬件设施,则应当安排专门人员进行管理,做到经常的维护和保养。综上,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校园监督机制,保证校内各项事务得以正常高效运行。

  4 结语

  为响应“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在当前新时代背景下,也应当建设新型的“美丽校园”。目前,美丽校园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教师和学生作为学校里的主要成员,应该作为美丽校园建设的重要关注点,重视制度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除此之外,应结合“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将校园打造成生态文明宜居、宜学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亚磊.美丽校园的内涵与建设研究[J].山西农经, 2017,(17):155-156.

  [2] 杨宏杰.“美丽校园”要有美的内涵[J].中国西部,2013,(3):51.

  [3] 范作闽.论建设美丽校园的时代价值[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3,8(4):126-127.

  [4] 徐朝军.美丽校园建设重在师生获得感[N].中国教师报,2017-6-7(11).

  [5] 郭兴民,田俊收.职业学校美丽校园建设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7,9(4):22-26.

  [6] 邓文华.生态文明时代高校美丽校园建设的思考[J].职教通讯,2016,(23):1-3.

  [7] 习近平.十九大报告[R].人民日报.2017.

  [8] 蔡志红.新时期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及改进措施[J].山西青年,2018,(上):1.

  [9] 万少东.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养成机制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5.

  [10]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5.

  [11] 李健强.美丽校园视阈下高校校园规划建设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4,(14):3.

  [12] 刘献君.论高等学校制度建设[J].学习参考,2010,(4):32-33.

  [13] 马文颖,李显.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初探[J].教育研究,2006,(4):100-101.

  [14] 李景义.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大学[J].话题,2013,(1):1.

  [15] 张雪敏.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九大精神解读[J].河北地质大学学报,2018,(01):110-113.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原文出处:刘洁羽.论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美丽校园建设[J].现代园艺,2021,44(05):111-115.
相关标签:校园环保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