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水利论文 > 水资源论文

以雨水公园概念性设计方案为例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6-24 共4862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城市景观建设中雨水资源利用探究
  【第一章  第二章】雨水利用的概述
  【第三章】城市雨水的收集、渗透及综合利用
  【第四章】以雨水公园概念性设计方案为例
  【总结/参考文献】城市雨水利用问题研究总结与参考文献
  
  第四章 以雨水公园概念性设计方案为例

  4.1 项目概况

  本方案位于湖北省应城市城南区,南边紧邻老县河,北临汉宜大道,东倚王桥路,西靠肖湾路。方案用地呈方形,地势起伏变化不大,地形较为单一。为了配套老县河综合治理工程,拟在此地修建一座雨水公园。园区主要由园游步道、观景平台、亲水平台、景观小品、休憩场所组成。

  4.1.1 项目背景。

  数百年来,作为应城的母亲河,老县河对应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养育并惠泽着沿线的居民。由于近年来应城市城区生活污水乱排乱放、雨水冲刷等问题,致使老县河周边生态环境恶化、水体污染严重、河道设施损坏。

  雨水公园作为老县河综合治理方案中改善水体质量和调节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是集雨水收集、净化和储存为一体的景观工程。此方案的实施有利于为老县河区域提供多重生态系统服务,带动生态城市的发展。

  4.1.2 场地现状。

  应城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适宜,温和湿润。

  年平均气温 15.8℃,正常年降水量为 11.97 亿立方米,地表径流总量 3.83 亿立方米。

  现状场地大部分原为农田用地,土壤条件状况良好,适合植物的生长。野生植物种类较多,乔木、灌木、地被和水生植物繁茂。防护林和行道树有一定的规模。但树种比较单一,原有种植的方式没什么景观效果。设计方案将重新进行树种规划,并对现有有保留价值的树种进行移植利用。

  规划场地周边地块处在待开发状态,事业宽广,周边土地以无序的农田用地为主,部分地区生长野生植物,建筑垃圾堆积问题严重。

  场地紧邻老县河,场地内部有一废弃鱼塘,内部分布为农田灌溉设置的人工水渠水网。由于场地红线内包括的老县河公园北岸建成部分有完整的滨水植物和游览系统,因此将其结合到园区中。园区内不再开挖大面积的水域,而是以水泡形式展示水生植物为主。另有一些低洼地和原来的池塘用地,可以结合作为水生湿生植物土壤。

  4.1.3 愿景和目标。

  依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在雨水公园景观设计中将采取大量收集、渗透和净化等利用雨水的措施,对雨水资源实行最大限度的利用,并发挥其综合作用。并结合低影响开发的景观设计理念,尽可能多地保留场地内的植被、水体、建筑等现有设施,通过最少的工程量,来实现对场地内及其周边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实现公园的综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本方案的设计目标是旱季不缺水,雨季无水涝,污水零排放。充分利用雨水收集、过滤、调蓄等设施,调节地区旱季缺水与雨季多水的矛盾。即对雨季收集的雨水通过渗水池、调节塘、蓄水池等设施进行净化后储存,在旱季时使用。并将生物处理与人工湿地净化相结合,设计生态的雨水处理系统,对公园内的水质进行处理,可在日常进行绿化灌溉、景观水体补充等用水方面(图 4.3)。

  4.2 设计方案

  4.2.1 总体布局。

  本公园位于方案的将场地分为三个功能分区(图 4.4),根据对场地和现状的分析,场地由南到北,形成了从城市到自然的和谐过度,而供人休憩和停留的功能景观小品,则有序地布置在各区域内。

  针对方案的地形条件、水文条件、土壤条件等进行分析,将园区具体细分为:

  自然景观区、观赏景观区和功能景观区。

  自然景观区:保留并将利用北高南低的原始地形,通过对雨水径流的计算确定,通过公园内的自然绿地、渗透湿塘和生态湿地等自然景观,可以对雨水径流进行收集调蓄,并发挥其自然净化的功能对收集的雨水径流进行初步的净化。另外通过高低植物之间形成多条视觉通廊,以特色植物展示泡泡为展示基底,形成特色的景观效果。不同的植物区块与场地之间高差的变化,错落有致,形成全园核心景观带,人穿行其中,将产生丰富的空间和植物的体验。

  观赏景观区:将此区域建成完整的游憩体系,主要展示湿生植物,一方面利用湿生植物可以有效地减小降雨时的雨水径流,另一方面还可通过湿生植物给水体进行加氧净化,在满足游人亲水游览需求的同时又发挥了其生态作用。利用跨湖步行栈道与其他景观节点相联系,同时结合现有休闲中心和亲水平台形成新的游憩核心点。步行栈道和亲水平台均选用透水性材料进行铺装,采用耐磨的材料,利用透水铺装可促进雨水的渗透,在满足景观美观性的同时,又发挥了透水性材料的功能性。

  功能景观区:此区域主要设置渗管、渗井、植草沟、植被缓冲带、下沉式绿地、渗透池、调节塘等用于雨水截留、渗透和净化的设施。并将可进行生物净化处理的景观植物和可进行物理净化处理的功能性景观小品穿插其中,对园区收集的雨水径流进行系统地处理,用以补充地下水,还可以削减雨水径流量、控制污染等,形成一个具功能性和观赏性为一体的功能景观区。

  4.2.2 道路规划。

  为保证园区内人行和车行的通达性、便捷性和安全性。车行道采用环状结构,同时依据周边环境和人流方向,在南侧设置了两个出入口,并在东南侧设车流紧急入口,以满足各类人群的需要。

  按照功能需要和交通流线的规划原则,结合园区场地内现有的道路体系,将道路分为车行、人行和小园路三个层次道路系统,每个层次的路面有不同的材质和宽度以及构造做法。

  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共同组成了园区的主要道路并串联起各个景观节点。园区的交通主要通过主要人行路、小园路、木栈道来组织和联系,方便游览。

  机动车道:为了不和人行系统发生冲突,车道主要布置在公园内部的外围,贯穿园区,主要供游客车辆方便进出和日常服务维护车辆或消防使用。结合场地原有的道路设计,与现有的人行道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环路。它承担着园区主要的人流量,也是主要的自行车和人行通道,路宽 6 米,为透水性水泥铺路。

  人行道:园区内人行步道的规划尽可能确保行人专用道路的设置,由此保证步行的舒适性。穿越观赏景观的道路,采用木栈道铺地,结合遮荫棚和座椅系统,以及种植共同构成有特色的人行道路空间系统。园区内另设小园路,以砂石铺地和石材铺地道路为主。景区内部的林间小路、木栈道、绿地内的人行道等人行道路,规划注重公共绿地与人行系统的有机组合,在绿化景观带与绿化隔离带中可设置人行步道,与城市人行系统有机衔接,丰富城市人行道路形式,同时最大程度提高城市绿地的使用效率,贯穿于各个景观节点之间,结合全方位的交通立体引导,给人行带来便捷性。

  道路铺装(图 4.6)均为透水性材料,以便使雨水顺利渗透,一方面减少雨水径流量,一方面能补充地下水。另外,通过对道路部分抬高,两侧绿地降低,使绿化带初步过滤雨水,起到初步净化雨水的作用,为雨水利用打下基础。

  4.2.3 植物配置。

  根据基地地形地貌、土壤等因素,以地带性植被群落组成成份和群落结构为参照,合理地将园区内植物的种植按照滨水种植区、生态隔离种植区和观赏休闲区三大部分分配。

  (1)滨水种植区:沿水景开展的景观规划设计是本区域方案设计的重点与中心所在。水景岸边的景观作为园区最美的风景线之一,更是为人们提供的最佳的亲水场所。以观花(桃花、樱花、垂丝海棠、木芙蓉等)、观叶(垂柳、红枫、乌柏等)植物为景点树种,常绿植物(香樟、乐昌含笑等)为基调树种加以各种水生植物(菖蒲、再力花、花叶芦竹、美人蕉等)与滨水景观有机的结合,形成一条生态丰富,生机焕发的景观带。

  (2)生态隔离种植区:此区域作为隔离城市喧嚣的屏障。绿色植物不仅可以有效地降解雾霾,还有滞留灰尘、降低噪音等功能,运用独特的种植手法,形成带状的绿化隔离带,有效地发挥种植区的生态功能。利用速生树种(杨树、水杉等)种植在绿化隔离带早起能形成较好的景观效果。

  (3)观赏休闲区:在观景平台周边区域,种植形式简洁大气,以营造现代自然的空间,形成观赏空间与大自然的和谐共鸣,并与较大面积的景观小品相结合,利用大小不一的树阵来分隔一个完全开放的公共空间。选择树形优美的庭荫树(榉树、朴树、合欢等)作为主要树种,线性穿插直升树种(银杏、乐昌含笑等)。灌木地被以修剪整齐的植物为主(黄杨、红花檵木、金叶女贞等)以烘托整个区域干净整洁大气的氛围。

  对于此套植物的配置方案,不但能达到宜人的美观效果,还能对园区空气进行净化作用,更对雨水的再次利用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选用的大部分植物配置具有蓄水性和净化性的作用,降雨时,植物的根系可以大量滞留、渗透雨水,最大限度地蓄积雨水径流,再通过渗透管、植草沟等设施导入雨水收集设施中,为雨水利用做好准备。

  4.2.4 路面铺装。

  铺地形式将采用现代的暖色调和灰色调以及自然粗质机理,以体现公园自然的湖光山色以及设计主题。户外铺地材料应达到耐磨耐用的要求,最重要的是为了提高园区下渗能力,将大面积采取透水性铺装。在人行道以及车流量和荷载较小的道路,将使用透水沥青铺路,在停车场采用嵌草砖铺地,园游步道部分采用碎石铺装等,使雨水自然渗透于地下,并缓解雨水径流。

  4.3 雨水利用专项设计

  4.3.1 园区的雨水收集。

  我国是个缺水的国家,节约用水,不浪费每一滴水是我们的国策。雨水的收集和利用将成为一种新的设计方式。

  本方案将对园区内的雨水径流进行回收利用,园区绿地内雨水通过透水管、排水渠等设施收集一起导入雨水调蓄处理池,经简单的物理处理后可用于园区内的绿化浇灌、道路场地浇洒和汽车冲洗等方面。

  整个园区分设四个雨水收集处理站,每站调蓄容量为 150m3,总调蓄 600m3的雨水,可满足约三天的浇灌水量。在每个雨水收集处理站附近打一口深 4m,直径 3m 的浅层水井,可用于补充雨水调蓄水池的水量,以满足少雨时节的灌溉用水,旱季也可用于中心湖补水。

  4.3.2 景观水处理。

  园区内的中心湖(图 4.9)面积约为 1.2 公顷,总量约为 28000m3,中心湖通过地下管网与园区外的老县河连通,在交界处设水闸。前期水闸只在中心湖需要排涝时开启,以后等老县河水质得到改善的情况下,可常开水闸,让中心湖和老县河贯通,使中心湖水自然流动形成活水。考虑到水面蒸发等因素,可通过老县河对中心湖进行水源补充。在水闸附近建一座自动化全塑水处理站,将老县河的水处理后,可直接补给中心湖。

  4.3.3 加大入渗量措施。

  园区内道路、停车场采用透水性的材料进行铺装,雨水可通过渗水性混凝土、嵌草砖、植草砖直接下渗,道路两旁另设有排水口和植草沟,将溢出的雨水径流通过管道或沟渠排入到就近的雨水收集调蓄池中。对园区内的雨水径流走向进行分析,利用地形的起伏,将雨水通过植草沟、植物缓冲带倒流进入地势低洼处的下凹式绿地,雨水在绿地内进行蓄积渗透,并通过雨水口排走多余的雨水。另外还在园区内设置渗透池和渗透沟,促进雨水的自然下渗。

  4.3.4 水质净化方案。

  众所周知,天然水体客观存在着"免疫"能力,只要不再对它进行污染,其本身的自净能力会自行修复和改善自身的水质状态。在园区的水体水质改造时,我们将充分利用水体的这个特点,同时创造有利条件,采取各种手段来强化水体自净能力,来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

  许多水生植物对水中有机物有很强的吸附功能,并且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是水体补氧的重要来源。因此,利用微生物、水生植物是我们进行水处理最主要的手段。

  首先在水体的两岸,种植大量的植物,由于树林中的土壤渗透性较好,根区土壤对污染物的截流能力较强,当地表径流或潜流通过林带进入水体时,已对流入水进行了初步的过滤。其次,树林的存在,也能使整个区域温度得到下降,也有助于空气中的氧气融入水中。另外,水体中将不允许排入任何污废水,从根本上消除了水体被再次污染的可能。

  4.5 设计小结

  本设计方案对应城市老县河周边做了系统调查,通过对其区域的综合性规划方案的研究,进而对整个园区做出了整体的分析,分别从总平面设计,交通规划,植物配置,路面铺装和雨水利用措施等五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及设计,对景观设计中的雨水利用问题进行了渗入的研究。致力于展现一座集功能性和生态型为一体的雨水公园。倡导人们节约环保的生活方式,加强人们的节水意识,积极转变传统排水观念和景观建设思想,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打造舒适宜人的城市生态景观。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