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工艺美术论文

在美术课堂中开展传统剪纸艺术教学的体会

时间:2015-03-19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本文字数:2386字
论文摘要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不仅仅要将自己所学、所专长的知识传授给别人,同时也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艺术创作能力,我们有教书育人的责任,更有传承、发扬、创新民族文化的义务!

  2002 年 10 月北京召开“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实施的动员大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进入中国教育体系的开端,呼吁当代教育肩负起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肩负起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的历史使命和应尽职责。大会宣言明确教育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注重民族文化的启蒙教育。[1] 民间美术的传承不仅仅是它丰富多彩的技能技巧,那种蕴含在其中的文化认同感是凝聚华夏子孙的精神所在。在时代发展的今天,我们面临着文化的转型期,此时用传统文化宝贵的精神内涵滋养我们至关重要,传承民间美术从娃娃做起。

  十三年前的一次陕北之行,让我与剪纸这项传统的民间技能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深深地被那红红的纸片吸引住了,面对大师们舞动着的剪刀,霎时呈现的剪纸作品,深感佩服,慨叹他们的精湛技艺,同时也觉得要学会它是那么的不可思议。利用教材中的剪纸内容,与学生共同的切磋,拜访剪纸大师,查阅书籍 , 渐渐地我掌握了剪纸的技巧,能仿剪,能自己创作。剪纸的样式也越来越丰富,创作的题材也宽了。

  因为与大师学,再加上自己的摸索、研究,让我又有了一套学习剪纸的方法,我总结出会画就会剪的学剪纸口诀,也就是在画的基础上,运用剪纸的语言,就可以创作剪纸作品了。再来教授那些喜爱剪纸的学生们就得心应手了。

  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关键在与传承,而学校更应该是传承民间文化遗产的主阵地,所以开发剪纸课程,使学生从小培养对民间传统艺术的了解和兴趣。不但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还可以拯救濒临失传的古老艺术,更能为艺术提供一种新的发展机会。

  剪纸课并不像我们想象的有多么难,学生很喜欢动剪刀,动手剪制,这很符合学生的天性,一把剪刀一张纸,在上面任意想象,大胆剪,挖,运用独特的剪纸语言进行装伴,使一张纸变得神奇又好看,当学生看着自己创造出来的意想不到的花样,成功感犹然而生,他们在一张剪纸上找到了自信。

  我们的学习还立足于传统,学习传统的纹样,感知蕴含在纹样背后的民俗文化。剪纸的创新是量的积累后质的飞跃,是基于我们学习传统的过程中,智慧的萌生,是一种自我的提升。白菜、牡丹、大老虎、抓吉娃娃 --- 再难的形象也难不住学生们,我与学生分享着创作的喜悦和乐趣,感受着那浓郁的中国味道。

  在我的校本课程活动小组里就有这么一群孩子,各个都是个小巧手。一张红纸,一把剪刀在他们的手里,剪一剪,一幅漂亮的剪纸作品就映入眼帘了。团花、喜字、鱼、蝴蝶、葫芦,说什么,剪什么,根本难不住他们。作为老师的我,有时候都觉得跟不上他们的需求,也因此就不断的鞭策自己,要不断的剪,剪出些新花样,好与他们切磋。

  又到了一个周二,校本课程该活动了,剪了两节课的陕北剪纸花样——抓鸡娃娃。李依、吴文、孙琳一些学生已经剪得很纯熟了,而且在此基础上有大胆的创新,既有传统纹样的味道,又有孩子们独特的想法。吴文剪的抓鸡娃娃竟然很像他自己,李依的抓鸡娃娃能站在一朵莲花上,而且娃娃的面容怎么看都是在笑 --。如果不知道的还以为这些作品是哪位民间剪纸大师的作品呢!着实让人激动不已。

  这节课我准备让他们学剪京剧脸谱,我总结前一段的学习情况,并且欣赏学生们的作品,当欣赏到李依的抓鸡娃娃,大家唏嘘不已,不约而同的为她送上热烈的掌声!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老师:她的抓鸡娃娃,我看很像电视里正在播放的甄嬛。

  对、对清朝人的模样,你看他穿戴打扮,学生们纷纷的应和着。我听了他们的话,不由自主的仔细看看,可不,的确有些像。哎!突然我的心中油然而生一个灵感,对呀!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形象——嬷嬷人,我们黑龙江本土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神的形象。我何不利用这个与学生探讨、研究一下嬷嬷人的由来!

  想到这儿,我有意识的询问,电视剧中的甄嬛是清朝的,谁知道她是哪个民族的人?满族,学生马上异口同声的答道。满族发源于哪里?当然是我们黑龙江,而且满族人和赫哲族都信奉萨满教,他们有自己的神,我还知道他们管女子叫嬷嬷,我还见过他们剪的嬷嬷人,学生们仅就着甄嬛一个话题就引出了这么多的信息!幸好,我在以往的学习剪纸时拜访过满族剪纸艺术家,知道嬷嬷人的相貌。我就在黑板上画出了一个双手下垂,头梳满族发式,穿着长袍马挂站立的嬷嬷人。细分析起来这个形象的确与抓鸡娃娃有些相似,但它的造型更简练些,我为学生介绍了嬷嬷人的由来:嬷嬷人是满族人供奉的祖先,是他们的保护神。大家马上想起,陕北的抓鸡娃娃也是人们的保护神。

  学生们对这个我们家乡的、黑龙江本土的很感兴趣,我马上趁热打铁,现场就剪出一个嬷嬷人。学生们更是喜欢得不得了,我马上激励他们,你只要剪也会剪出好的作品,由于他们有五年学习剪纸的基础,很容易掌握剪制的技巧,他们马上投入到细致的创作中。不出我的预料,他们基本上都抓住嬷嬷人的特点,但又有各自的特点,有的粗犷顿涩的;有的细腻柔美的。李依的嬷嬷人竟让我看了爱不释手,线条流畅,造型饱满,在夸赞中,不禁勾起了我的创作灵感。

  第二次课,我拿来了自己剪制的多个嬷嬷人,我得到学生们热烈的掌声和崇拜的目光!也不知是我的“砖”引来了学生们“玉”,还是学生们抛出的“砖”引出了我的“玉”。眼下传承来自四面八方的呼声很高,如何让传承更有实效性,我认为它是一个系统的过程:①师资,通过教师的继续教育,加强对民间美术的了解与掌握程度。②教师的作用是传统文化与学生之间的桥梁,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引领学生、感染学生。③学校开展、重视、投入民间美术的传承,弘扬民族文化。我们应该知道艺术不仅仅是一门学科,一门技术,更是一种态度,一种对生活的态度。用艺术涵养人,培养高雅的人格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参考文献:

  [1] 乔晓光 . 中国民间美术 [M]. 长沙 :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1.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