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工艺美术论文

王桂英剪纸艺术的原生态文化考察

时间:2018-09-14 来源:大众文艺 作者:陈曦 本文字数:3110字

  摘   要: 原生态文化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领域, 是“生态意识”下的产物, 既符合生物环境发展规律也符合文化健康发展的定律。本文以原生态文化为理论基础阐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桂英剪纸作品中生命力的表现。通过实地考察探寻王桂英剪纸艺术的创作规律, 思考王桂英剪纸的独特性及其生存现状。

  关键词: 原生态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桂英剪纸;
 

王桂英剪纸艺术的原生态文化考察
 

  民间剪纸是我国最普及、最基础的民间美术。因工具材料简便单纯, 技法容易掌握, 民间剪纸广泛流传于我国东西南北的乡镇山村, 深受劳动人民的喜爱。传统民间剪纸题材丰富、寓意美好、充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辟邪纳福和对生殖文化的崇拜。王桂英剪纸在民间剪纸系统中独树一帜, 题材选取独特, 艺术形式质朴自然, 从她的剪纸作品中可以看到原生态理论中的原始生命力的表现。王桂英的剪纸作品是对原生态生命本原的回归, 是一种自然形态的纯真、美好的表现, 同时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鲜活存在和延续性的有力支撑。王桂英剪纸以日记式记录方法, 剪下经过眼前的一切内容, 其风格粗犷又不乏细腻, 现实和浪漫共生, 对已经对传统文化审美疲劳的社会大众强大的视觉冲击。

  一、原生态文化的基本内涵

  原生态1概念来源于2003年舞蹈家杨丽萍舞蹈作品《云南印象》, 以舞蹈的形式, 展现少数民族的原生态生活, 宣扬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被称为原生态舞蹈。原生态文化的原型在历史长河中的积淀, 隐居于乡野之间, 具有文化发展的缓慢性以及传承的稳定特点。原生态文化的民族的生态文化具有巨大的价值, 能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情感上的共鸣, 生命的回归和民族认同感。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清新、纯真、厚朴的风格和独特美学价值, 它在众多的文化形态中脱颖而出, 为人类文化百花园中的独特景观。理论结构上原生态文化可以从四个方面解释:宏观上, 市场经济下机体以其“差异”塑造文化的“原真性”, 从而形成机体对自我文化身份的认同;微观上, 传统文化机体能动的通过主体感性实践达到本原文化的自我完善;空间维度上, 内在机体以及相互作用形成的意识形态自我生产和不断发展的系统;时间维度上, 通过时间轴纵向比较形成以生态环境为背景的社会关系不断进化的结构。

  二、原生态文化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应考虑非遗项目的本真性, 最具代表性的话语是“保护”、“原生态”。地方政府挖掘、保护原生态的目的是服务于地方文化形象的塑造, 作为日常生活的民俗文化被塑造成为地方文化的形象代表。但是不能脱离其生活环境, 成为具有公共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被展示、被欣赏、被塑造的对象。政府的工作不是通过创造新环境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而应在本已熟悉栖居固有环境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在了解自身的基础上, 从理论内核分层剖析, 分析列举组成理论体系的每个范式,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达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传承。组成原生态文化的范式分别为:本原文化载体 (生态环境) 、原生主体、客体因素2。

  三、原生态文化下王桂英剪纸的分析

  (一) 王桂英生平简介

  王桂英, 1940年出生, 农村人, 从小开始剪纸, 起初剪精细花样, 卖帽边, 鞋样花营生。1982年以后剪纸题材转向农村生活, 逐渐形成王桂英剪纸的独特风格。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2001年在徐州举办《四季—民间艺术家王桂英的生活与艺术》, 同年纪录片《干妈》引起重大反响, 王桂英剪纸受到关注。王桂英年轻时做过很多活计营生, 养鸡、养蚕、养猪等, 生活依然艰辛, 但仍对生活保有一线希望, 即使生活苦难, 她也没有放弃剪纸, 只在老伴去世的时候, 停止了三个月, 而后又拿起剪刀一直剪纸。纪录片播出后, 政府开始重视王桂英的个人生活, 帮助解决经济问题, 王桂英的生活居住情况逐渐好转。从2007年起, 王桂英就和当地的中心小学联系, 当起了学校义务辅导员, 每周六下午, 她都按时给剪纸兴趣班的孩子们上课。如今, 王桂英每天都认真教徒弟, 她说, 她已经年近古稀, 要多教几个人, 把这个手艺传下去。

  (二) 王桂英作品分析

  王桂英的剪纸是对原生环境下本原生活的真实反映。王桂英剪纸的题材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所见、所听、所想、所经历, 利用剪纸日记的方式记录生活。她说“凡是从未眼前经过的都能铰”她的作品《给钱喝汤》内容是她夫妻俩疼爱孙子哄孙子吃饭, 孙子说给钱才喝汤, 于是王桂英的丈夫就给孙子一毛钱, 孙子才吃饭的一个生活场景。她的作品《摊煎饼》、《赶集》、《活灰》、《摘石榴》等等都是王桂英生活场景的片段, 滤过王桂英的双眼, 转身立马剪出一幅幅鲜活的生活画面。

  王桂英的剪纸行动绝然没有把艺术创作这个概念作为一种前理解, 而是将剪纸带入她的日常性生存境遇中, 她的生活就是艺术创造、她剪纸、做饭、干农活, 勤勤恳恳的生活, 踏踏实实的剪纸, 将自己融入生活里, 活在艺术中。“这些剪纸看一眼就喜欢, 内容几乎都是来自现实生活, 喂猪、养蚕、耕地……更难得的是在画家那里很难入画的事物, 王桂英也感兴趣, 如打水泥板、扯电线、做窑活……感觉在王桂英的眼里, 不存在什么重要, 什么不重要。对她来说, 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入画。”这是马凯臻在田野调查笔记中的记录。那种乍一看就喜欢的心情, 正是王桂英剪纸鲜活生命力的迸发出的效果, 是人类最初的本心对原生态生活的热爱, 对生命本真的回归。

  对剪纸的执着追求与探索让王桂英的剪纸发光, 美国着名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洛·梅提出“原始生命力是能够使个人完全置于其力量控制之下的自然功能, 原始生命力并不是一种实体而是人类经验中基本的原型功能, 现代人以及一切人的存在现实, 是一切生命肯定自身、确证自身、持存自身和发展自身的内在动力。”3因为存在, 所以剪纸, 因为剪纸, 所以存在。她的“我在故我剪, 我剪故我在”为我们建构存在论的生态艺术学提供了可能。对王桂英了解的越多越能从她的剪纸中可以看到原始生命力的力量, 生命强力正是原始生命力重要方面。

  从美学角度上来说, 王桂英一把剪刀在纸上剪出粗犷自由的形状, 巧妙利用纸上空间, 大胆处理黑白空间的对比, 简单富有内涵, 厚重不失灵动, 真实而又浪漫, 乡野而又现代。她顺从材料的特点, 热爱生活随时剪出生活发生的瞬间, 剪出一幅幅富有生机, 充满生命力的生活艺术品。对习惯了精细艺术的我们造成巨大的视觉冲击艺术是自我生产的产物, 是主体感官对客观世界感性实践。王桂英有一个自己编的歌谣, 她还习惯一边剪纸一边唱:“你别摸我这把剪子我这把剪子能剪龙、能剪凤, 能剪老鼠生儿会打洞。能剪山、能剪水, 剪个鸭子扁扁嘴。能剪鸡、能剪鹅, 能剪猪、能剪羊, 生产劳动我都剪上。最后剪一个万年青, 青万年, 遇上花草我都剪全。”

  四、结论

  王桂英的剪纸作品就是在主体生命与客体生命之间寻找一种平衡, 王桂英就是朴素单纯的农村妇人的典型代表, 生活拮据却不卑不亢, 尝试寻找各种谋生技巧, 对生活观察细致入微, 对生活充满期待。生活贫苦真实, 但表现形式夸张变形、活泼生动, 把对客体世界的感受、经历都作为剪纸用诗意的、浪漫的形式展现出来。取材生活、表现生活、回归生活就是王桂英剪纸原始生命力体现。原生态文化承载生命主体的发展并与原生主体相互作用。原生文化主体就是生命主体本身, 原生态文化的形成正是生命主体自我肯定完善的过程。对原生态文化生命的追溯与回归, 是给机械复制时代文明的一次降温, 或许我们应该慢下脚步思考一下, 我们急忙奔走热切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我们生存的意义何在?我们是谁?

  注释:

  1.刘晓春.谁的原生态?为何本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原生态现象分析[J].学术研究, 2008, (2) :第153-158.页
  2.刘宗碧.“原生态文化”研究的方法及其反思[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 :第102-108页.
  3. (美) 罗洛·梅:《爱与意志》, 冯川译,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8, 第127页.

    [1]陈曦.原生态文化视野下王桂英剪纸的分析[J].大众文艺,2018(16):46-47.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