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国民经济学论文

增强经济普查数据的准确性与及时性的措施建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11-20 共4585字
论文摘要

  一、引言

  经济普查是众多普查中的重要一环.一般而言,经济普查涉及范围广、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及参与部门多.而经济普查的实施则是为了对我国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基础、效益与结构等情况予以全面掌握,进而建立健全基本单位名录库系统.为研究制定社会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提高管理与决策管理水平奠定基础,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依据.经济普查的意义重大,而普查成功与否,直接取决于普查中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只有同时具备准确性与及时性的普查统计数据,才能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才能为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才能全面开拓就业渠道,才能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完成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才能完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并健全统计监测与预警系统,才能给予院校及各科研单位和社会各部门有价值的参考,才能为各企业提供丰富有效的信息.然而在当前的经济普查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存在,接下来本文将予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经济普查中现状分析

  (一)准备阶段问题分析

  1、我国统计体制不完善

  我国的统计体制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其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且沿续至今,适应于我国传统的经济管理体制与政治体制.在这种体制模式下,基于横向政府部门之间的统计职能分工,国民经济核算以及与国民经济核算高度相关的产业统计部门,一般而言其相对集中,但部门之间却存在较为突出的交叉统计问题;基于纵向统计关系角度,地方统计局不仅属于本级政府的组成部门,需被同级政府领导指挥,而且因统计业务的特殊性,还需被上级统计机构领导指挥.在地方统计局的人员编排及编制和机构设置方面,需由当地政府决定,在此方面上级统计机构没有决定权.依照法律规定,地方统计局局长、副局长的任命与罢免,原则上应征求上级统计部门意见,但现实中一般是由地方政府直接决定,而不考虑上级统计部门意见.具有专业性的建设性意见也就因此而被忽略.显而易见,因人员的专业及统计素养的缺乏,问题自然会由此而生.虽然,当前的统计调查具有一次调查,多层信息兼顾的优点,但该传统统计体制已逐渐表现出其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间的矛盾.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其抵御来自地方政府对统计调查及数据的干扰能力较差,因而不利于中央运用该数据进行宏观调控.

  2、普查方案设计存在漏洞

  普查方案整体性不强.在经济普查中,考虑到经常性调查数据和普查数据不衔接的情况,因此国家统计局决定,在经济普查年,不再将相应专业的统计年报(即以"普查"代"年报")进行单独布置.从而国家统计局内部各相关专业均会将经济普查方案和现行统计调查制度予以比较.结果可想而知,除了将 GDP 核算所必需的财务指标弄清楚外,其余需求统计指标在国家统计局内部相关部门间均难以达成一致,普查内容繁杂等诸多问题也因此而呈现.因为普查方案不能与实际情况进行很好地结合,所以普查指标设计分项也就不得不细化,指标繁多也就不可避免.过多的指标,使得指标采集成为难题 , 时常还会出现指标"搭便车"等状况.这无疑就增加了培训、填表、审核等工作的工作量 , 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与及时性也就难以保证.

  (二)调查阶段问题分析

  1、普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经济普查工作任务的具体承担者为普查员与普查指导员,基层普查机构欲将普查方案落实于普查对象则需依靠普查员与普查指导员的力量.普查人员的素质与普查数据质量的高低紧密相联,息息相关,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与及时性是否能够保证也完全需要依靠他们.而现实情况则是明确提出了选调普查人员的具体要求,但在实际选拔中却往往会出现偏差,出现重视普查人员数量,而轻视普查人员素质的现象,甚至一部分普查员都不具备专业的统计业务知识,仅仅在参加一些简单的培训后就上岗工作,普查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也就难以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与及时性.

  2、社会配合程度低

  在经济普查的各阶段,普查机构需与企业进行多次或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但在普查过程中,只有较少的企业与民众予以全面配合,也就是普查对象配合程度低,这无疑给普查机构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为了经济普查任务的圆满完成,对于个别企业普查员不得不多次上门走访,也不得不残酷的面对企业的冷漠与拒绝.基于企业自身利益角度,企业之所以不愿意配合经济普查是因为企业对经济普查缺乏了解.企业担心在配合经济普查的过程中,填报数据会将其商业秘密泄露,甚至还担心起填报的数据会成为有关政府部门的执法处罚依据,影响企业经营.同时企业还认为经济普查的参加仅仅是对政府机构工作的配合,而不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经济效益.这无疑是两大误区,也就使得企业不愿意配合经济普查,使得社会配合程度较低,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与及时性也就难以保证.

  3、调查经费有限

  《全国经济普查条例》中规定经济普查经费由中央政府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共同承担.但在现实中,往往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使得经济普查经费难以落实到位 , 缺斤少两的现象频繁出现.再者各级政府缺乏筹措经费的有效方案.经济普查经费的缺乏,使得经济普查工作缺乏有力的保障 , 经济普查统计数据的及时性也就难以保证.

  (三)数据处理及评估阶段问题分析

  当前,对于经济普查的数据质量以及统计数据及时性与准确性的评估基本局限于普查机构内部,对于社会公众参与度及透明度则相对缺乏.且对于经济普查统计数据的评估标准尚不统一,在评估工作方面也缺乏统一规则,健全的评估监督机制也尚未建立.当前对于经济普查所获得的统计数据准确性与及时性的评估,也就是对统计数据质量的评估,主要是统计局各相关专业根据已获得数据质量来进行,这一过程几乎不与相关单位发生交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经济普查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中,往往是以单项数据质量管理为主,综合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相对比较缺乏.对普查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内涵仍未透彻了解.评估过程缺乏社会公众和广大用户的全面积极参与;评估机制方面在透明性与有效性上也相对缺乏,社会各界对统计数据资料未形成充分的理解与认可;多种经济成分数据准确性与及时性的评估方法也不够明澈,目标与要求不明晰.

  三、增强经济普查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与及时性的措施建议

  (一)准备阶段

  1、健全相关体制制度

  改革开放后,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逐步建立并逐渐完善.本质而言,市场经济乃法制经济,其要求在法律范围内进行所有社会活动.普查无疑是一项繁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故而普查的所有活动均应有法可依且有法必依.当前,我国经济普查工作的开展和组织主要依据《统计法》与《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统计法》与《全国经济普查条例》颁布时间都较短,相关法制观念仍未真正的深入人心,且《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的法律权威性仍有待加强.甚至还有许多人《全国经济普查条例》不甚了解,更甚者都不清楚其存在.

  知法守法的环境缺乏也就可想而知.因而,需加快普查立法的步伐,不仅需完善《统计法》,将有关普查内容添加进去,而且应按照国际原则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立一部更具权威性的《普查法》.同时,还应将相关的会计、税务、审计监督制度予以健全完善.

  2、弥补普查方案设计漏洞

  制定各专业上下衔接一致的普查方案.国家统计局内部需将各专业召集到一起,令各部门认真座谈,将部门间难以达成共识的问题予以探讨并寻求解决途径.各部门各专业不能固守各自的专业统计调查制度,而各自为政,彼此不协调配合.应结合历次经济普查所反映的问题与普查特点,将整体性较强的普查方案制定出来.

  同时普查方案的设计也应将实际情况考虑在内.在普查表的设计方面,经济普查表式可采用精简模式,而对影响国民经济核算较小的表式予以删除,对难以采集以及划分过细的指标予以精简,杜绝 "搭便车"现象的发生.在时间安排方面,应合理安排,注重效率,以保证统计数据的及时性.

  (二)调查阶段

  1、有针对性的选调人员

  普查工作需调用具有胜任普查工作能力的普查员.同时还需对所有普查员予以专门的培训,令其具备普查工作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进而提高经济普查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与及时性.首先,经济普查工作所需的普查人员数量应根据实际情况予以合理推定.其次,在选调普查人员时,不能仅局限于专业技术人员,还需将具备较高综合能力的业务人员考虑在内.因为普查这一活动并不只是将数据录入调查表,继而汇总到数据中心就结束.其还涉及诸多问题,如各阶段的操作,相关人员的组织等.这些均需具备高素质、高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突出的业务人员担当.最后,应加强人员管理,提高普查人员的认知水平并令其牢记自身所担负的责任.同时,应加强普查人员的知识学习,让普查员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联系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中.

  2、加大宣传力度

  综合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尤其是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加大对经济普查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令普通民众及企事业单位深刻了解经济普查的重要意义,提高其对经济普查的认知水平,进而提升经济普查的社会配合程度.例如,北京充分利用自己特有的地理优势,主战户外,继而辐射全国.

  在2013年的第三次经济普查中,北京于各主要公路旁树立"中国经济普查"广告牌,其还在多个区的公交车站与地铁等交通干线上设立了 100 多个户外阅报栏,经济普查标语也在公交候车灯箱不间断循环播放,北京政府还印制了大量的宣传海报手册,以政府渠道分发于全市各街道.同时北京充分利用了网络宣传,将"北京市全国经济普查网站"予以开通,设立多项专栏,将经济普查各阶段工作情况予以全面反映,并介绍了经济普查的政策与普查内容等相关信息.同时也开辟了众多媒体宣传平台,如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台与北京电视台等平台;且于《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与《北京日报》等平面媒体开设了经济普查宣传专栏.

  3、合理使用及筹措经费

  保证中央的经济普查经费按时足额落实到位 , 进而才可以保证经济普查统计数据的及时性.欲使中央经费得到落实 ,则国家各部门需从严要求自身,不私自挪用与占有国家财产 ,且中央部门需严格督查经济普查经费的落实状况.一经查出私扣经费 , 则从严处理.其次应将地方普查经费列入地方财政预算 , 统计与财政部门需紧密合作 , 彼此也应加强沟通 , 加强经济普查经费的统筹管理与运用,提升经济普查经费的使用效率 , 使得各阶段普查工作有序进行,保证经济普查统计数据及时性的实现.同时应统筹兼顾投入与产出,尽量减少统计成本.同时还应采取合理的模式筹措经济普查经费,如发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努力实现与政府的双赢.如北京市在经济普查中,以政府行为的公益性宣传贯穿于北京市经济普查始终,且加强了市场化运作模式,经济普查宣传自启动后基本实现了"零投入",也就是广告费用均由企业出资赞助,用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效益,政府与企业实现了双赢,此乃经济普查宣传的不竭动力.

  (三)数据处理及评估阶段

  建立普查数据质量评价体系.建立普查数据质量评价体系是极其必要的.首先,统计机构组织有义务建立数据质量评价体系,并依据数据质量评价体系,进而提供统计数据质量报告.其次,统计机构组织自身也需评价其统计数据质量,进而监测其工作改进结果,且将该结果反馈到下一阶段统计工作中,这样其工作才会得到不断的改进.若统计机构组织缺乏先进的政府统计数据质量评价体系,而仅依靠主观感觉亦或根据个别质量特征予以笼统判断,则其结论难以令人信服,最终则会带来诸多损失.先进政府统计数据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会使得统计数据质量评价有章可循.故基于正确评价统计数据质量角度与其对一国社会稳定、经济安全高效影响的角度,十分有必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统计数据质量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吕俊松 . 浅谈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J]. 中国统计,2014,(03).

  [2] 陈海平,毕翠芬 . 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研究 [J]. 经济研究导刊 ,2014,(13).

  [3] 杨珩 . 如何提高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质量 [J]. 现代商业 ,2014,(0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