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国民经济学论文

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和中国发展的基本趋势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6-04 共8418字
论文摘要

  1 世界发展大趋势
  
  1.1 全球人口及城市化
  世界人口将继续增长但速度开始趋缓。 2013 年全球人口达到 72 亿,其增长正在逐渐放缓,但总量将要到 2050 年稳定下来。但由于有太多不可预测的因素存在(例如出生率变化、潜在的战争等),未来世界究竟会有多少人变得较难预测。 不同的统计方法总是会获得截然不同的结果。以 2050 年的人口预测为例,当前不同预测机构得出的结论是介于 75 亿至105 亿之间, 联合国在 2009 年曾预测 2050 年世界人口将达到 91.5 亿, 然而这一数字在 2013 年被上调到了 96 亿。 也就是说全球未来人口将再增加 24亿,约占 25%.

  中产阶级和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将加快。 全球中产阶级每年增加 7 000~8 000 万人,到 2050 年达 25亿,中产阶级人口占总人口约 28%. 人口的社会结构还表现为底层人口数量巨大的总体特征。 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每 15 年增加一倍, 到 2050 年高等教育人口将翻两番。 然而,全球人口进一步老化,60 岁或以上人口将达到 20 亿,占世界总人口 23%. 人类预期寿命每 10 年将增加 2.5 岁,2010-2050 年间增加 10 岁。 日本人口的中等年龄现在 44 岁, 预计2050 年将达到 55 岁。 中国 2040 年将达到日本现在的水平。 东亚、 欧洲和美国劳动力人口比例逐渐下降,南亚和非洲逐渐上升,俄罗斯、日本、东欧、南欧出现劳动力紧缺。国际移民成为最简单的解决办法,但社会融合风险进一步增加。

  人口城乡分布发生巨大变化。 20 世纪之初,约15 亿人口居住在城市,占世界人口不到 10%. 20 世纪末,全球城市人口达 30 多亿,增长了 20 倍,世界城市化水平达到 50%.2012 年全球城市化水平将达到 55%. 据联合国人居中心预测,到 2025 年全球城市化水平进一步上升至 65%,其中发展中国家上升至 61%,发达国家最高至 83%. 到 2050 年,全球城市化水平将超过 70%,城市人口将增加 30 亿,其中亚洲城市化水平将超过 65%. 由于快速的城市化过程,农村人口将大量萎缩,许多村庄将被废弃。

  城市聚落形态将趋于集群化和巨型化。 第一次工业革命,造就了密集的城市核心区、经济公寓、街区、摩天大楼、拔地而起的工厂;第二次工业革命,催生了城郊大片地产以及工业区;第三次工业革命,将会把每一个现存的大楼转变成为住所和微型电厂的两用场所. 城市人口增长将主要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尤其大城市人口将翻一番。作为“增长极”的世界城市和全球城市, 将通过中心城市的溢出效应和支配功能,在全球范围内发挥着重要影响作用,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和生产要素配置中心, 全球规模最大的经营决策管理中心, 全球最重要的知识和技术创新中心,全球最主要的信息枢纽等。大都市连绵带和巨型城市区也将成为全球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 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达、 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高的地区也出现了向大都市连绵带发展的倾向, 大都市连绵带和巨型城市已经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尤其美国和欧盟国家进一步向巨型区域集聚发展的趋势非常明显。

  1.2 全球经济和贸易
  世界经济重心正在从环大西洋向环太平洋转移。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处在衰退期,进入 2013 年世界经济呈低速增长态势,经济复苏基础趋于稳固,尤其亚洲经济增长超过 6%,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50%,美国经济增速明显,欧元区、 日本等和主要新兴经济体增速放缓态势正在扭转。 2014-2050 年间,全球 GDP 将再增加 3 倍,其中新兴市场国家将增长 3~5 倍,到 2030 年其经济总量将超过世界美日德英法加 6 大发达国家总和.

  全球财富也将增加 3 倍,浮动价格资产将增加约 80万亿美元。 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欧盟 15 国和东亚(中国、日本、韩国+东盟 10 国)是世界经济的最活跃地区。 在 20 世纪 80 年代, 它们占世界经济的70%, 其中北美自由贸易区占 27%、 欧盟 15 国占29%、东亚仅占 14%. 在 2000 年,这三个地区的经济总全球经济的比例上升至 83%,其中北美自由贸易区占 35%、欧盟 15 国占 25%、东亚上升到 23%. 在2010 年,东亚上升到 30%,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15 国下降到 20%.发达国家债务危机会继续加深。 在 20 世纪 80年代, 美国将丰富廉价的石油和汽车结合使经济雄踞世界第一。 然而,2006 年美国总负债 63.7 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全部的土地、大楼、道路、汽车、工厂、金融资产以及所有美国女性的珠宝的总价值.2010 年美国家庭负债与 GDP 的比率达到 100%.2012 年美国公共债务上升到 17.07 万亿美元。 相同的现象, 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国民经济衰退和原有的福利国家制度,面临储蓄不足的困境,或出现严重债务危机,即使日本也可能难以幸免.

  1.3 全球知识和技术
  知识创新可以满足全球发展的需要。 人类知识每 8~9 年增加一倍,2010-2050 年间将增加 45 倍.知识增长最快的领域是:基因/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替代能源。世界信息存储量大约每两年翻一番,未来其中 90%将以电子形式储存。 在今后 20 年,很可能发生一场以绿色、 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的新科技革命。美国曾计划将 GDP 的 3%投入研究和开发,促进清洁能源、医学和保健体系、环境科学、科学教育、国际合作等领域的创新和发展,纳米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 高纤维和能源等众多新兴产业将为全球财富的创造提供广阔的平台。 全球制造业将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阶段性转移。 技术研发将发生重大变化,研发方式将更加开放,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将进入技术研发国家行列。由于农业技术的发展,农业单位产出的成长速度超过农业生产需求。 尽管 2007-2008 年由于经济恐慌致使国际粮价暴涨增至 3 倍,更引发十几个粮食进口国发生暴乱。实际上,由于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全球粮食产量中仅有 5%投放于国际贸易,其中小麦 18%、稻米 7%、粗粮 10%.因此,从长远看,未来全球农地面积将会逐渐减少,生态空间将得到逐步增加。 此外, 由于老年人口增加,对抗疾病、防止人们遭受疾病痛苦、护理服务是未来重点,护理服务需求将增加 30 倍,居家照护增加 10 倍,医院服务增加 4 倍,医生服务增加 2.5 倍。

  1.4 全球资源和环境
  今天世界的发展完全依赖传统能源。从 1780 年到 20 世纪末, 人类社会经历了四次重大技术革命:

  蒸气机、运输设备、科技创新和计算机发明。 以科技为手段, 智慧地塑造了工业原材料的物理与化学属性,将人类社会带进现代化生活的时代。伴随着集中供电、石油时代、汽车和郊区建设,美国州际高速公路和欧洲公路网带来了经济发展的乘数效应。 可以说,在最近的 200 年,人类美化了地球,也损害了地球。 今天我们人类社会的文明都是建立在石碳纪储存的碳资源上的,生活、交通、热能、光源等等概莫能外。 2010 年全球人类活动需要的能量 508×1018焦耳(不包括动物产生和农业劳动或运输的部分)。 在全球经济体系下, 任何商业活动都与石油和化石能源息息相关。 世界上规模最大的 20 家跨国公司,有11 家是能源相关公司,2 家是汽车制造商(表 1)。【表1】
论文摘要

  化石能源推动了工业和技术革命也污染了地球环境。化石能源大量广泛的使用,在创造工业文明的同时,也带来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生态恶化, 最终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 据 IPCC 研究报告,在未来 20 年,地球温度将升高 1℃~2℃度。全球气温上升影响全球水循环。温度每上升 1 摄氏度,大气保水量将增加 7%,这将促进地球水分布发生根本变化,导致降水强度增加、降水时间变短、降水频率降低,水灾和干旱等极端灾害性气候出现频率增加, 生态系统因此也趋于不稳定状态,有些地区甚至出现生态系统崩溃。由于地球升温,到 2050 年,一些山上的积雪可能融化 60%,海平面小幅上升,一些小岛群将会消失在海平面以下,沿海大城市会受到海水入侵和风暴潮影响。IPCC 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 如果地球急剧升温导致地球冻土层融化,会进一步导致 CO2进入大气层,进而加快地球急剧升温,将可能导致地球生态系统灾难性后果。

  通过科技发展环保型产业可以面对未来的资源和环境挑战。全球人口增长和工业化、城市化过程还将持续进行,将给土地、水、能源供应和 CO2排放量增加带来巨大挑战。但从总体看,随着环保产业和科技发展,人类可以在 10~20 年间控制人为碳排放量,环境污染会逐步减少。 同时,由于价格和市场因素,尽管会因经济增长过快有些资源会导致紧缺, 但人类不会耗尽地球上的任何资源。

  1.5 第三次工业革命
  全球制造业的转型发展。 在过去, 只有蒸气动力、金属加工、电力和化学等一部分科技发展促进了制造业发展, 以钢铁和石化为基础原材料的大规模制造业加剧了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挑战, 传统制造业与化石能源消耗和不健康的 PM2.5 分布密切相关。

  因此, 必须终结以煤炭和石油为标志的化石能源时代,开启太阳能、风能、水电和潮汐能、生物能等新能源时代,依靠技术创新,智能制造、互联制造、定制制造和绿色制造推进未来世界的工业革命。 里夫金认为, 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开始形成。世界生物能源协会预计,到 2050 年,世界生物能源将能够完全满足全球对能源的需求。 在应用生物燃料的领域, 最有发展前景的是将城市废弃物转化成电力和热力技术。 仅 2010 年全球就生产了近1.7 万亿 kg 城市固态废弃物,其中 1 万多亿 kg 被填埋,只有 2 000 亿 kg 被用于发电。 预计到 2020 年,30%的电力将来自绿色能源。 到 2030 年,插电式电动车的充电站和氢能源燃料电动车会普及全球,并将为主电网的输电、送电提供分散式的基础设施。到2040 年,75%的轻型汽车将有电驱动. 数以亿计的人们将在自己家中、办公室里、工厂里生产自己的绿色能源, 可再生能源-建筑物生产和收集能源-互联网分配能源的“能源互联网”基础设施,可以为插电式电动车、 氢燃料车、 家庭和工厂提供充足的电力。这种可再生能源的转变、分散式生产、储存(以氢的形式)、通过能源互联网实现分配、零排放的交通方式,构成了新经济模式的五大支柱。

  与此对应,绿色化、定制化和利基产业成为新工业革命的基本特征。首先,可持续制造理念变得更重要, 人们更关注制造业改造成对环境破坏较小的产业。 21 世纪电气、网络、生物和激光技术大大增加了制造业的技术数量,“外包”和“互联”更为普遍,制造业按价值链环节被撤分给不同国家的不同公司。 其次,改变生产方式。定制化生产、绿色生产、本土化生产将成为趋势,且以同质化在全球展开。 标准化生产、大批量标准化生产、大批量定制生产、精益生产(Jidoka、以人为本的自动化)、个性化量产、差异化生产、互联制造、混合制造、价值链细化和“无工厂”制造商、利基(Niche)产业、制造业与服务业结合、环保产业和静脉产业、产业集群和非“碳”产业(纳米技术、合成生物学、新材料和碳纤维、新能源、医疗技术)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和制造业变革的新趋势。

  2 国家发展的基本趋势
  
  2.1 世界最大经济体
  中国目前是世界最大出口国和制造国, 也是第二大经济体。 2012 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519 322 亿元, 约占世界和美国的 11.9%和 52.4%.

  世界银行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联合研究报告《2030 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预测:中国即使经济增速放缓,也将可能在2030 年前跻身高收入行列,并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高盛《与 BRICs 一起梦想:展望 2050》报告中预测:“中国经济可能在 2039 年超过美国,到 2041 年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 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也认为,到 2030 年中国人均产出将达到美国的70%,但经济规模将是美国的 3 倍,比美国和西欧的总和还要大.2008 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亚洲新兴经济体一枝独秀。2009 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到 2.2 万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 2010 年亚洲经济增长超过 6%,在全球贸易总额中占 1/3.2012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进一步达到 3.87 万亿美元,首次超过了美国跃居全球之首。 最近 10 年,以中国贸易占优势或主导的区域逐渐扩大,预测到 2050 年中国对外贸易将实现“从大到强的转变”,贸易大国的地位不会改变。

  2.2 全球制造业王国
  中国是世界的传统制造强国。 早在公元前 200年, 中国就已经知道制造高炉炼铁, 这比欧洲早了1600 年。 在中世纪的绝大部分时期,中国的铁无论是总产量还是人均产量都遥遥领先于欧洲。 据资料记载,即使在晚清经济衰退的中国,1750-1860 年间仍然是全球的制造业大国,GDP 占世界的 1/3.1860 年后,英国由于蒸气机能源技术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GDP 占全球 20%,美国成第二大国占 15%.在 1899 年,美国匹兹堡建成年产 260 万吨的世界最大钢铁厂,钢价格下降 86%,美国遂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GDP 占全球的 24%, 英国和德国分别占 18%和 13%.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之外游离 150 年之后,经过 20 世纪 90 年代的追赶,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很快成为“世界的工厂”,在彩电、洗衣机、冰箱、空调、微波炉、摩托车等产品中,“中国制造”均已经在世界市场份额中名列第一, 中国成为世界第四大制造业国家,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成为世界三大世界级制造中心. 在 2010 年重新成为世界头号制造业大国。 2012 年全球粗钢总产量为15.5 亿吨,中国钢铁产量 7.2 亿吨。 河北省 2012 年产钢 1.64 亿吨, 比全球钢产量第二的日本多 5 000万吨。 中国有 4 个省的钢铁产量超过德国,有 14 个省市的钢产量超过法国,19 个省市的钢产量超过英国。 未来的中国必然还会重回全球制造业王国的地位。

  2.3 最大的城镇化国家
  城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尽管中国制造业部门强大,但大多处在制造业价值链低端。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持续的经济高速增长造成了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 需要将经济增长结构由投资增长型变为消费增长型, 经济发展转向服务经济,财政政策向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三个重点领域倾斜,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改善经济结构,促进社会和谐持续发展, 推进城镇化和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变传统农业国家为城市化国家的过程。 中国有 20 亿亩耕地,国民每年需要 8 亿吨粮食,但只需要 4 000 万农村劳动力就可以完成。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1 年全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口 2.66亿,扣除城镇从事第一产业的 360 万人之后,农村从事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约为 2.62 亿。 与美国相比,中国每万平方千米耕地对应的农业劳动力 262.64万人,几乎是 200 倍。但与人均耕地面积远小于中国的日韩比, 将单位耕地面积对应的农业就业人数作比较,中国约是日本的 4.58 倍,韩国的 2.53 倍。按照就业人数/耕地面积比例相等原则,我国未来合理的农业就业人口应该是在 6 308 万(对应日本)至11 419 万(对应韩国)之间. 也就是说,我国未来还将有1.5~2.0 亿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离开农村进入城镇就业。 与此同时,2012 年中国内地总人口13.5 亿人,年增 669 万人。 今后 20 年左右,考虑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变化, 中国总人口将以每年净增 1 000 万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 到 2020 年达到14.5 亿,2050 年接近 16亿,进入人口零增长时期。 可以推断, 到 2050 年中国大约还有 4.0~4.5 亿人口需要在城镇生活和就业。

  中国将进入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行列。 2012 年中国城镇人口达到 6.9 亿, 城市化水平也上升到52.6%,年增城镇人口超过 2 000 万人,国家进入全面的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据预测, 中国城市化水平,2020 年将达到 57%~66%,2050 年达到 75%以上 . 也就是说,到 2050 年,中国城镇人口总数将达到 11~12 亿,也就是说,届时中国的城镇人口将超过西方国家人口的总和!

  到 2050 年, 中国将毫无疑问地进入 “城市时代”. 而且, 大城市群将托起中国的未来。 建国以来,我国 100 万人口及以上的城市呈不断增长趋势。

  到 2012 年, 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数量分别达到 40个和 54 个,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拥有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同时,以京津为核心的环渤海湾城市群、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和以广州-香港为中心的珠三角城市群,人口占全国 35%、国土面积不到全国 10%,却创造了 57%的国内生产总值、66%的工业总产值、85%的对外贸易额,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 73%,出口总值也占了 73%. 在未来 30 年,从国际竞争的角度看,一个国家能真正参与到国际竞争的,实际上是大城市和大城市群,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大城市群保持中国未来经济发展重心的地位外, 巨型城市地区、 环渤海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地区、西部成渝、关中平原等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新热点地区, 也将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

  2.4 社会结构急剧转型
  很显然,未来 20-30 年将是中国社会发生大变革和大转型的时期, 也是中国实现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化、城市化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中产阶层的发展和壮大。 中国中产阶层这一社会阶层的形成、出现和成长将对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于未来国内中产阶层的构成, 一些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认为有五类人将会成为中国新兴中产阶层的代表, 即科技开发型企业家、国外驻华企业的中方管理人员、国有金融行业中的中高层管理人员、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就职于中介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 现在个体私营企业家中的一部分。目前,我国的中等收入者所占的比重在 15%~20%之间。 在今后 20-30 年,中国中产阶层占总人口的比重将会显着增加到 35%左右。

  老龄化国家及其问题应对。 按照国际标准(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 10%、65 岁以上的人口占7%),我国在 2000 年就已经进入老龄化国家。 在未来的世界老龄化日趋严重的进程中, 由于我国老龄人口比重翻倍的速度远远快于发达国家, 将面临更多的挑战。 预计到 2050 年,中国老龄人口将突破 3亿,其中 80 岁以上的人口会超过 1 亿。在 2012 年中国每一个超过 65 岁的老年人有 9 个人抚养, 而到2050 年将急剧下降到 3 个人抚养。 人口老龄化将使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变得更加困难、更加复杂。

  2.5 走绿色发展道路
  综上所述,未来中国将面对一些特殊国情挑战:人口的快速增长、 大城市空间的急剧扩大使城市群地区水、土资源短缺压力进一步加剧,交通拥堵、住房短缺、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的大城市病,工业化和城镇化形成的能源、粮食和原材料供给压力,人口“未富先老”、 退休人口将超过新增劳动力以及随之而来的提升劳动生产率的需求, 不平等现象加剧产生的社会风险等, 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重要的问题和挑战。

  中国目前正处在 SO2和污水排放下降、PM2.5和 CO2等温室气体等污染物排放不断增加的发展阶段。 据资料,在 2010 年,钢铁行业占全球工业产品制造消耗的能源成本的 1/4 左右, 排放 CO2约25 亿 kg,占全球人类活动 CO2排放的 6.4%. 其中,欧洲钢铁厂生产 1kg 钢排放 2kgCO2,中国和印度为排放 3kgCO2. 由于对地球变暖和资源枯竭的关注,全世界已经意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而其中很多都和制造业相关。 同时也由于制造业被看成导致全球环境问题的首要因素, 所以对中国制造业的改造, 必须探索解决中国制造业和资源环境问题的“鱼和熊掌”兼得方案。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环境污染行业的数量将逐渐减少, 尤其排放 CO2和大气、污水的钢铁、水泥、玻璃和造船等行业的产能过剩将被压缩,从而转向由创新驱动的高科技产品为主的产业发展模式, 人们将更为关注将制造业改造成对环境破坏较小的产业, 并能够创造出消耗资源和能源较少的新产品。毫无疑问,未来中国的环境会随着经济发展变得更好。

  中国必须沿着建设现代化和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目标,走独特的绿色发展道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不仅能提高福利水平和实现持续增长,也有助于应对中国面临的主要环境挑战. 充分利用相对发达的研发基础设施,推动迈向并拓展“绿色”技术前沿,实现绿色发展,并促进上下游的相关制造业和服务业投资,在全球朝阳产业竞争中赢得优势。
  
  参考文献
  [1] [美]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M].张体伟。孙豫宁,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2] [美]詹 姆斯·特 非尔。未 来城[M].赖 慈芸,译。台北:时代出版社,1997.
  [3] 顾朝林。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0:26.
  [4] [美]拉斯·特维德。未来:你一定要知道的 100 个超级趋势[M].许瑞宋,译。香港:财信出版社,2011.
  [5] [美]潘卡吉·盖马沃特。 下一波世界趋势[M].王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6] [英]彼得·马什。 新工业革命[M].赛迪研究院专家组,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7] 汪中求,王莜宇。 1750-1950 的中国(全本)[M].新世界出版社,2008.
  [8] 吴晓波。 激荡三十年 [M]. 北京: 中信出版社,2008.
  [9] 李迅雷。2012.中国还有多少农村劳动力可向城市 转 移 [EB/OL]. (2013 -12 -12)。
  [10] 吴 莉娅。中 国城 市 化 理 论 研究 进展[J].城 市 规划汇刊,2004,152(4)。
  [11] 顾朝林,等。全球化与重建国家城市体系设想[J].地理科学 , 2005(6):648.
  [12]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5.
  [13] 蒋金荷, 姚愉芳。 气候变化政策研究中经济-能源系统模型的构建[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7)。
  [14] 刘燕华,葛全胜,张雪芹。关于中国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研究发展方向的思考[J].地球科学进展,2004,19 (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