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论语》孔子论“直”蕴含的微言深旨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10-09 共5838字
论文摘要

  解读孔子思想要在领悟其微言大义.而研究孔子思想的最可靠的文献资料,当首推《论语》.《论语》中所言五常之事甚详,然孔子重"直",则论者鲜矣.唯钱穆在所着《论语要略》一书有《论直》一节,对此有所阐发.后此节被冯友兰收入其所着《中国哲学史》书中.然钱、冯二先生虽重视孔子论"直",但尚未深入探讨.《论语》中言"直",共二十二处,涉及凡十一章.今以此为据,综论《论语》孔子论"直"所蕴含的微言深旨,略陈管见,以就教于海内方家.

  一、孔子所述"直"之含义

  《论语》中所载孔子言"直"二十二处中,其含义随语境不同,含义也各有侧重.有时为"刚直不阿"之义.如《卫灵公》载: "子曰: '直哉史鱼! 邦有道,如矢; 邦无道,如矢.'"朱熹注云: "史鱼自以不能进贤退不肖,既死犹以尸谏,故夫子称其直."[1]127韩婴云: "昔者卫大夫史鱼病且死,谓其子曰: '我数言蘧伯玉之贤而不能进,弥子瑕不肖而不能退.为人臣生不能进贤而退不肖,死不当治丧正堂,殡我于室足矣.'卫君问其故,子以父言对,君造然召蘧伯玉而贵之,而退弥子瑕,徒殡于正堂,成礼而去.生以身谏,死以尸谏,可谓直矣."[2]265卫灵公其人昏庸无道,宠信小人而斥退贤臣,谏之无益,然史鰌,临终时嘱其子勿在正室治丧,等于是给卫灵公难堪,后果难料,这种一心为国,不计利害,不畏权势,置死后名义、家人安危于不顾的做法,可谓是中心耿耿、刚直不阿,孔子用疾射出的利箭为喻,非常生动形象.

  有时指朴实真诚.如《颜渊》载: "子张问: '士何如其可谓达之矣?'子曰: '何哉? 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 '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 '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朱熹注: "达者,德孚于人而行无不得之谓.子张务外,夫子盖已知其发问之意,故反诘之,将以发其病而药之也.闻与达相似而不同,乃诚伪之所以分,学者不可不审也……内主忠信而所行合宜,审于接物而卑以自牧,皆自修于内,不求人名之事."[1]101刘宝楠云: "'质直而好义'者,谓达者之为人朴质正直,而行事知好义也."[3]508可见,孔子此处论"达"是针对子张图虚名不务实而做出的表述.此处的"直"有朴实真诚之意.表明了孔子尚质直恶虚浮的思想.

  有时则有"坦诚直率"之意.如《公冶长》载: "子曰: '孰谓微生高直? 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有人向微生高借醋,微生高家中本无此物,但为了面子,却向邻居讨借来转借给人.有沽名钓誉之嫌.故孔子称其人不直,朱熹注云:

  "夫子言此,讥其曲意殉物,掠美市恩,不得为直也."又引范氏曰: "是曰是、非曰非、有谓有、无谓无,曰直."[1]42此处的"直"显然有坦诚之意.

  有时则指忠于内心的真实感受.如《子路篇》载孔子说: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说的是父子之间互为对方隐瞒过错,直亦在其中.此处所说的"直",乃是一种内心的真实,人性的真实,而非法律和社会公理上的是非.亲亲之爱是人的天性,是情感和人性上最高的真实.

  有时则有公正无私之意.如《宪问》载: "或曰: '以德报怨,何如?'子曰: '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注: "于其所怨者,爱憎取舍,一以至公而无私,所谓直也."[1]121"以直报怨"是相对"以德报怨"与"以怨报怨"的第三种态度.即以公正无私的态度来对待仇怨.孔子既不主张用恩惠来对待仇怨之人,也不主张以怨恨的态度来对待怨恨之人.否则那将是一个恶性循环.报怨以直,即以坦荡磊落的态度面对,这才是高贵完善人格的体现.如《左传》载解狐推荐于己有仇怨的祁黄羊,并不是为了感化其人,而是因为祁黄羊的确是合适的人选.可谓一以至公而无私.

  综上所述,《论语》孔子所述之"直",大致有刚直不阿、公正无私、坦诚直率、忠于内心的真实等义项.其核心要素是一种坦诚磊落的真性情.

  二、孔子论"直"

  综观孔子在《论语》对"直"的态度,似乎很复杂,非一言可以说尽,然而,细思则一以贯之.请试言之.

  ( 一) "直"为基本的人生态度和行为准则

  孔子极力推崇"直".如他称赞史鰌尸谏卫灵公,用了感叹的口吻"直哉! ",显然是表达了对史鰌为国尽忠,不计私利的品格的由衷敬佩.又如《雍也》载孔子曰: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朱熹注: 引程子曰: "生理本直,罔,不直也.而亦生者,幸而免尔."[1]49"邢昺疏: "此章明人以正直为德,言人之所以生于世而自寿终不横夭者,以其正直故也.

  罔,诬罔也.言人有诬罔正直之道而亦生者,是幸而获免也."[4]2480"罔"与"枉"同义,与"直"相对应.说明孔子认为正直的人胸怀坦荡,心底无私,尽管有时也会受人误解,但终究会得到大多数人的尊敬和爱戴; 而满脑子私心杂念,蝇营狗苟,专走歪门邪道的人,可能会得意于一时,但终究会人们所不齿,为社会所抛弃.

  在孔子看来,"直"乃个人与群体相处之道,直者得生天经地义,罔者得生乃是侥幸.所以孔子认为与人交当择"直者".《季氏》载"孔子曰: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其中"友直"与"友便辟"正相对.朱熹注: "友直,则闻其过."( P135)又引马融云: "便辟,巧辟人之所忌,以求容媚."[3]657与为人正直真诚坦荡之人为友,不但可得闻己过,还会激励自己.

  而结交谄媚逢迎之流则于己有损无益.《学而》《子罕》篇中孔子曾两次说到"无友不如己者",可知孔子的交友之道是择贤于己者而友之.而朋友对自己最有益的品格就是"直".

  孔子认为"直"的品格还可以弥补"愚"、"狂"之失.《泰伯》载: "子曰: '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朱熹注: "侗,无知貌.愿,谨厚也.悾悾,无能貌.吾不知之者,甚绝之之辞,亦不屑之教诲也."又引苏氏曰: "有是病而无是德,则天下之弃才也."[1]68可知,"狂""侗""悾悾",皆人之大缺陷.但若有"直""愿""信"之品格,尚可补救,否则,实在是无可救药之人.狂,诸家所译稍有不同,朱熹注云"狂者,志愿太高."[1]143钱穆译为"粗狂"; 杨伯峻、李泽厚皆译为"狂妄"; 李零译为"狂放".总之是自视过高.

  此处"直"字诸家译为"直率"或"直爽".也就是说,一个人自视甚高,如果是出自真性情,尚可劝导,使之调整心态,而且,出自真性情的"狂",含有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这是孔子所欣赏的.《子路》载: "子曰: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邢昺曰: "狂者,进取宜直."[4]2487但若是本来就知道自己有半斤八两,却仍然假作清高傲慢,则其人无可救药.《阳货》载孔子论"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与此意相近.同篇又载孔子言; "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朱熹注: "愚者,暗昧不明.直,谓径行自遂.诈则挟私妄作矣."[1]143也就是说,一个人智商不高,是其缺陷,但是若能以真情真意为人处世即便是做了错事,亦可以谅解,如果这样的人还要耍弄心计,欺世盗名,那可就危险了.邢昺疏引宋翔凤云: "狂也,矜也,愚也,皆气质之偏,古所谓疾也.有肆以救狂,有廉以救矜,有直以救愚,是不失为古之疾也."[3]696为人率直.狂而直,愚也直,后者可补前者之失,若两者皆失,则一无是处.

  有时孔子还将尚"直"作为一种执政的理念.如《为政》载哀公问孔子曰: "何为则民服?"对曰: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 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颜渊》载樊迟向孔子请教何为"知( 智) ".孔子答曰"知人",樊迟未解其意.孔子又说: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还是未理解孔子的意思,于是去问子夏.子夏说: "富哉言乎! 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两处"直"字诸家皆译为"正直之人","枉"译为"邪枉之人","枉曲之人"或"邪恶之人"."错"字,《释文》引: "或本作措."[3]511若此,则孔子答樊迟何为"知( 智) ",是针对执政者而言的,作为执政者,明辨直与枉是知人之首务.即能够选拔出正直之人作为各级官吏,就是最明智的.因为只有重用正直之人,将其置于不正直的人之上,百姓才会服从.反之,如果重用了邪恶之人,让他们位居正直人士之上,则民众一定不会服从.由此还会导致人民对君主的不信任,那么,国家的政权就危险了.孔子还认为,"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刘宝楠云: "《小明》诗《传》: '能正人之曲曰直.'曲者,枉也.枉为直所正,其必皆化为直可知."[3]512即用正直的人管理邪曲不正之人,还会使其改恶从善,转化为正直之人.

  事实上,直即为一种基本的人生态度、行为准则,那么,也必然是执政者应该遵守的基本的执政的准则.故钱穆云:

  "自孔子之教言群己即在一道中.为人之道即是为政之道,行己之道即是处群之道.不仅是双方兼顾,实则是二者合一."[5]70为人处世,真诚坦荡是不可或缺的品格,孔子最痛恨的是心口不一的伪君子.他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吾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吾亦耻之.""乡愿,德之贼也."孔子将"仁"看作是人追求的最高境界,孔子一般轻易不以"仁"许人,但也不是说,"仁"的境界就是高不可及,"我欲仁,斯仁至矣."但是,欲达此境界,真诚坦荡的品格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 二) "直"当约之以礼

    孔子虽然尚"直",但同时也提出"直"亦须有度,过犹不及.度是什么呢? 当然是"周礼".孔子终生宣扬周礼,并以礼约束自己和弟子.《颜渊》载: "子曰: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子罕》载: "颜渊喟然叹曰: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礼"是种社会规范,亦是个体为人行事的尺度.孔子言"直",注重的是人的真性情,言礼则注重社会规范对人的节制和引导.钱穆: "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乃是能以真性情行礼者.[6]88由此可见,"直"要限定在礼的范畴之内,才有益于社会人生,否则将适得其反.如《泰伯》载: "子曰: '直而无礼则绞.'"《阳货》载: "子曰: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皆言直率而不知礼或没学问,"直"就会成为一种弊病.何为"绞"? 朱熹注: "绞,急切也."[1]64刘宝楠注引马融云: "绞,绞刺也."[3]290也就是说,与人交谈来往,如果过于直率,不讲究方式方法,即使是出自一片好心,不仅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给人造成伤害.

  又如,他虽然对史鰌不论国君是明智还是昏庸,政治环境是治还是乱,都采取直谏的态度,表示敬佩,但就孔子本意来说,还是不主张与黑暗势力正面直接对抗.因为《卫灵公》载孔子评价史鰌后,又说"君子哉! 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蘧伯玉在国家政治清明时,尽己所之才智为国效力,而当政治昏乱之时,则采取暂时收起自己锋芒的策略.朱熹注: "伯玉出处,合于圣人之道,故曰君子."[1]127这样看来,孔子的态度更倾向于蘧伯玉.他认为政治黑暗之时,君子应当在内心恪守望原则的情况下,尽量言行谨慎以求保全自己,以避免做无谓的牺牲.正如朱熹注引杨氏之说曰: "史鱼之直,未尽君子之道.若蘧伯玉,然后可免于乱世.若史鱼之如矢,则虽欲卷而怀之,有不可得也."[1]127《宪问》载: "子曰: '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刘向《说苑·正谏》载: "谏有五: 一曰正谏,二曰降谏,三曰忠谏,四曰戆谏,五曰讽谏.孔子曰: '吾其从讽谏矣乎! '"[7]285孔子主张用委婉暗示的方式进谏,也是从人道角度出发,为保护忠直者免遭其害.在进谏无效的情况下当适可而止.《先进》载: "所谓大臣者: 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刚正不阿固然 令人尊敬,但能够做到审时度势,适可而止,则是为人处世的修养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这样的人方可称为君子.交友之道亦是如此.《颜渊》载: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君子之道是坚持理想,尽自己的责任.无论为臣还是为友,"直道"当坚持,但也要保持冷静和谨慎,既不能违背自己的操守,亦不可行事不计后果.

  此外,孔子还提到,"直"也要看对象.《子路》载: "叶公语孔子曰: '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朱熹注: "父子相隐,天理人情之至也.故不求为直,而直在其中."[1]109钱穆进一步阐释朱说谓"直者,由中之谓,称心之谓.其父攘人之羊,在常情,其子决不愿其事之外扬,是谓人情.如我中心之情而出之,即直也."[6]88并且认为"直躬者"之事可与春秋时卫国蒯瞶和卫出公父子事相比观."卫人可以拒蒯瞶,卫出公则不当拒蒯瞶.惟孟子有瞽瞍杀人,舜窃负而逃,视天下犹弃敝屣之说,乃为深得孔子之旨."[5]70从人性的角度看,孔子的"直"有其合理之处,更重要的是,这与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道德观念是相一致的.由于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汉以后得以独尊,故"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也得到历代统治阶级一定程度的认同.并将其体现在法律上.邢昺云: "今律,大功以上得相容隐,告言父祖者入十恶,则典礼亦尔."[4]2507刘宝楠正义云: "汉宣诏曰: '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殊死皆上请.'足知汉法凡子匿父母等,虽殊死皆勿坐; 父母匿子等,殊死以下,皆不上请.盖皆许其匿可知."[3]537现代法律亦规定近亲属有"免征特权".孔子此章强调的"直"是一种内心的真实,人性的真实,而非法律和社会公理上的是非.亲亲之爱是人的天性,是情感和人性上最高的真实.正是这种真实的体现,所以"直在其中".孔子认为"直"本于心,只有忠于自己的内心的人才称得上直者.

  三、孔子论"直"简评

  综上,"直"是儒家思想一重要理念.在《论语》中孔子所述之"直",虽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有不同的含义,然实可会通,归于一贯,其基本的含义则是真诚坦率、笃实端正.孔子推崇"直",高度赞赏践行"直道"之人,孔子的"直"不仅是一种发乎内心的真诚,既不自欺亦不欺人,更是一种难得的理性精神,爱憎取舍,一以客观公正为准则.孔子强调"直"是立身之本,是一种正确的人生态度、处世之道."直"是成为"达者"的基本要素,是通往"仁"的境界所不可或缺的品格.认为与"直者"交友,于己有益."直"可正"枉","直"可补"狂""愚".孔子推崇"直",甚至将其作为治国者的执政理念.但同时也认为"直"当以礼节之.这与孔子主张持中致和的思想有一致之处.这些论述,在今天看来,仍然有其不可抹杀的借鉴意义.

  不过,孔子之论直也未免有自相矛盾之处.例如,既然是为人须坦荡真诚,公正无私,那么,无论是什么人,只要是做了坏事,都需要接受法律的惩罚,这对于违法者也是一种教育的手段,是帮助.而孔子对揭发父亲盗窃的儿子,却以其为不直,却很难使人接受.故韩非举此例向儒家发难: "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令尹曰: '杀之,'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而人主兼举匹夫之行,而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几矣."( 《韩非子·五蠹》) 一针见血地指出此章孔子所强调的"直"的矛盾之处.

  此外,孔子论史鰌之直,与蘧伯玉相对,明显倾向于蘧伯玉,认为不顾政治环境的险恶,而因坚守"直道"而招来杀身之祸,也是不明智的.虽然体现了孔子的人文关怀,但是,毕竟面对恶势力采取回避的态度,只能助长其气焰.而且,孔子自己也并没有践行这种理念.他身处乱世,却仍以救世为己任,四处奔走.《宪问》载: "子曰: '道之将行也与? 命也.

  道之将废也与? 命也.'"孔子认为推行道,不计事之可为与否,这是君子的责任,至于能不能成功则听由天命.不求如愿,但求心安.甚至为人讥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这矛盾之处,其实恐怕正反映出于春秋末年礼崩乐坏的时代的孔子思想上的矛盾,也是儒家学说体系本身的缺陷.

  【参 考 文 献 】

  [1]( 宋) 朱熹. 论语集注[M]. 齐鲁书社,1992.

  [2]( 汉) 韩婴,撰. 许维遹,校释. 韩诗外传集释[M]. 中华书局,1980.

  [3]( 清) 刘宝楠. 论语正义[M]. 中华书局,1990.

  [4]( 魏) 何晏,注. ( 宋) 邢昺,疏. 阮元,校正. 十三经注疏影印本[M]. 中华书局,1980.

  [5]钱穆. 孔子传[M]. 三联书店,2002.

  [6]钱穆. 论语要略[M]. 联经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

  [7]( 汉) 刘向,撰. 程翔,译注. 说苑译注[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