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邓禹家族的政治家文学及其历史影响(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刘德杰
发布于:2017-07-06 共8270字
  邓嗣之学,受于母亲耿氏。桓帝永寿中,邓嗣 “与伏无忌、延笃着书东观”,共同撰写 《东观汉记》。东汉一代,在进入东观校书着史的文士中,博通今古文经学、史传、百家典籍以及谶纬术数之学者甚多。据此推测,邓嗣既以 “通博”着称,范晔又将他与享有文学盛誉的延笃并提,他的才学当与延笃不相上下。从家学体系看,邓氏家族的文学教育观念也是以 “博通”为主,并不拘泥于经学家法。比如,邓禹擅长 《诗》学,却令十三个儿子各习一经,邓训也让子女研读各种经传,邓绥特意从班昭学天文、算术以及谶纬典籍。据此推理,邓嗣之学大约也是经、史、文、纬诸科兼通的。
  
  邓氏家族中,最 擅长外交辞令的,恐怕要属邓芝了。《三国志·蜀书十四·邓芝传》载,建兴元年 (公元223年),后主即位,诸葛亮欲重修吴蜀之好,恐孙权怀疑蜀汉实力,遂派尚书郎邓芝出使东吴,邓芝不负使命。传云:
  
  权果狐疑……语芝曰:“孤诚原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逼,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犹豫耳。”芝对曰:“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大王命世之英,诸葛 亮亦 一时 之 杰也。蜀有重险之固,吴有三江之阻,合此二长,共为唇齿,进可并兼天下,退可鼎足而立,此理之自然也。大王今若委质於魏,魏必 上 望大 王之 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奉辞伐叛,蜀必顺流见可而进,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权默然良久曰:“君言是也。”遂自绝魏,与蜀连和,遣张温报聘於蜀。蜀复令芝重往,权谓芝曰 :“若天下太平,二主分治,不亦乐乎!”芝对曰:“夫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如并魏之后,大王未深识天命者也,君各茂其德,臣各尽其忠,将提枹鼓,则战争方始耳。”权大笑曰:“君之诚款,乃当尔邪!”
  
  从上文可以看出,邓芝每段言辞都是极富智慧的。他一语道破孙权疑虑,坦言为吴蜀双方利益而来。剖析利害之时,他着眼于魏、蜀、吴三方力量的对比,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吴蜀各自优势,以坚定孙权联蜀之志。邓芝此番谋议,最终 “合吴蜀之长,为唇齿之势,以进兼天下”, 光耀三国文苑。第二次出使时的答词,形象生动,气势如虹,又襟怀坦诚,集儒士节义与外交家的睿智为一身。两段辞令,正反对比,逻辑严密,不卑不亢,犹见邓禹风范。
  
  从整体上说,邓氏家族文学主要是政治家之文学,其作品内容与汉魏政治文化的关系至为密切,其文学精神彰显的是政治家经纬天下的胸怀气度、睿智与洞见,其文本逻辑不以情感抒发为旨归,而以严密的理性分析见长,与 “注重情感和语言个性化”的文人文学判然有别。当然,邓禹家族文学风格并不单一,邓禹之恢阔,邓绥之细腻,邓骘之温雅,邓芝之坦直,各呈异彩,时见情性之别。
  
  在汉魏政治文化史上,邓禹家族以文德传家,不弃武略,于功臣、外戚、士族中卓然而为一代典范。邓氏家族的 “文学”亦泽被广远。邓禹 “河北进策”为光武建国指明路径,实为经世文之杰作;邓训、邓鸿兄弟明晓边略,文武并用,为明章时期的边境安定建立功勋;邓绥、邓骘兄妹于殇、安两朝执掌国事,进贤纳士,其诏令奏疏,足见一代文治轨迹;邓弘、邓甫德父子以《欧阳尚书》传家,于东汉经学亦占一席之地;邓嗣与东观群贤共着 《汉记》,于东汉典制文章之流传功不可没;邓芝之辞令,于吴蜀两国之交好厥功甚伟。总之,作为东汉功臣、外戚、世家大族的文化典范,邓禹家族文学自有其独特价值。
原文出处:刘德杰. 东汉邓禹家族的文德教育与文学成就[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2,(03):107-11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