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孙作云神话学的独特之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7-04-13 共1045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孙作云神话学相关研究探讨
【绪论】孙作云神话研究演进历程研究绪论
【第一章】孙作云神话研究的历程
【第二章】 孙作云神话学的独特之论
【第三章】孙作云神话研究的方法
【第四章】孙作云神话学的影响
【结论/参考文献】孙作云神话学主要内容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二章 孙作云神话学的独特之论

  孙作云对于神话学的研究,往往从图腾崇拜的神话入手,着力挖掘中国古代神话所蕴含的文化底蕴,笔者认为它最大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论证了以蚩尤、商人、周人的图腾神话;对于"龙"图腾神话的新见;以及关注民俗、关注游戏的角度去钩稽古史神话。

  本章就此三个角度展开论述。

  第一节 关于图腾神话的新见。

  神话是一把两用的钥匙,它既能打开历史之门,也能打开文学之门;神话与历史同源,所以通过神话,便可以了解许多古史。孙作云的神话研究即以历史研究为基础,努力探寻神话蕴含的历史信息,尤为突出的即是其关于图腾神话的研究。上古时期,广泛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众多部落几乎都有属于自己部落的图腾,对此,孙作云总结说,在黄河中游,特别是河南地区,有以蛇、鳖、龟、泥鳅、猪为图腾的部落;在西北地区有以熊、虎、羊、犬等为图腾的部落;在黄河下游,特别是山东,有以凤凰(孔雀)、乌鸦、燕子、野鸡、鹤、猫头鹰、斑鸠、象、蟾蜍等为图腾的部落。而其中分布最广泛、影响最大的部族图腾分别是蛇、熊和凤凰 .并且,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以蛇为图腾的部落建立了夏,以燕子为图腾的部落建立了商,以熊为图腾的部落建立了周。可见,图腾与华夏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由于原始思维的影响,这些图腾又包含着浓厚的神话内涵。在孙作云之前,对图腾神话内涵和其渊源的考索,虽有闻一多先生开启先河,但仍有巨大的讨论空间,孙作云先生即延续了闻氏的研究方向和思路,对蚩尤、黄帝、舜等部落图腾及其神话内涵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多发前人所未发,下面分别言之。

  一、关于蚩尤与蛇图腾神话关系的讨论。

  孙作云从蚩尤的得名、古建筑遗址、文献记载、天文学等多个方面,综合论证了蚩尤与蛇图腾神话的关系。

  首先,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看,在蚩尤的得名上,孙作云认为,蚩尤的"蚩"字,即是蛇字。蚩尤的"蚩"字与它、虫三个字在卜辞中为一个字,为蛇。在《说文》中有详细记载,蚩尤为蛇,后演化为整个蛇族的总称。而后来称之为蚩尤,或因为后人读音不同或因尤字为蚩尤的缓读等原因。本文的文字音韵之方法一节中有详细论证,在此不再详谈。

  除此之外,他又举出考古学上出土的实物来加以佐证,如尚留存在中国古建筑中的"蚩尾",在屋脊的两端,各有一个龙头相对,龙的尾巴向上翘,一般把它称之为"蚩尾".又因为这种建筑装饰的龙头张着巨口、口中衔着房脊,所以也叫做"蚩吻",一般写为"鸱吻".如北京故宫的明清建筑就是如此,这和商代后期铜器上的侧身龙纹极其相似。孙作云认为这是出于同一源头:蚩尤以蛇为图腾。

  而关于蚩尤与蛇图腾神话的记载,孙作云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孙作云引述了《山海经》中的文献记载:贰负之臣曰危,危与贰负杀窫窳,黄帝乃梏之疏属之山,桎其右足,反缚两手与发,系之山上木,在开题西北。(《山海经·海内西经》)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育蛇。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化儿为树,是谓枫木。(《山海经·大荒南经》)材料中谈到贰负之臣联合黄帝杀窫窳,最后窫窳被黄帝捕获。《山海经》中的神话记载与《史记·五帝本纪》中蚩尤被黄帝战败并被捕获的记载是一样的。所以这里所说的窫窳就是蚩尤无疑。在《史记·封禅书》"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螾见"都可证明,蚩尤之必为蛇。

  而窫窳又有人面蛇身的记载,在《山海经》中记载了窫窳的神话: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拒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又曰: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山海经·海内西经》)窫窳龙首,居弱水中。……其状如龙首,食人。(郭注:窫窳,本蛇身人面,为贰负臣所杀,复化成此物也。)(《山海经·海内南经》)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名曰建木。……黄帝所为[梏].有窫窳,龙首,是食人。(《山海经·海内经》)《山海经·北山经》:少咸之山无草木,多青碧。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赤身,人面马足,名曰窫窳。其音如婴儿,是食人。

  而在《淮南子·本经训》曰: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所害。尧乃使羿……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高诱注曰:"猰貐,兽名也。状若龙首,或曰似狸善走而食人,在西方也。

  通过高诱注和《山海经》的比较可以发现,猰貐是神兽并且食人,而窫窳也具有这一特点。

  又因为蚩尤即饕餮,也具有食人的特点。所以,蚩尤和蛇无论是在传说故事的记载亦或是外在形象都是完全相同的记载,并最终得出蚩尤为窫窳,为蛇的观点。

  从民俗学的角度来说,汉代人相信最早的人类是人首蛇身,他们是后人的祖先,并且担负着繁衍的重任。汉代人把此二人称做伏羲、女娲。汉代的画像石中有许多伏羲、女娲被刻画在墙壁、石头上。孙作云运用考古学的证据来证实此民俗,如在西汉初年鲁馀灵光殿中的壁画,东汉中期王延寿作《鲁灵光殿赋》中即记载"伏羲鳞身,女娲蛇躯",再如东汉时的武梁祠中也有伏羲女娲交尾图。

  通过文字音韵、考古发现、神话记载以及民俗学,可以看出蚩尤与蛇图腾神话的关系息息相关。窫窳为蚩尤,窫窳为蛇,并且蚩尤为蛇图腾的族徽。

  二、关于黄帝与熊图腾神话关系的讨论。

  我国古代图腾神话中,关于黄帝与熊图腾的关系记载颇多。孙作云首先从文献记载中分析了黄帝与有熊的关系,在历代文献记载中,关于这一主题的文献主要有以下这些。

  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有熊。(《世本·居》)黄帝有天下,号为有熊。(《白虎通义》)《舆地志》云:'涿鹿本名彭城,黄帝初都,迁有熊也。'案黄帝有熊国君,乃少典国君之次子,号曰有熊氏,又曰缙云氏,又曰帝鸿氏,亦曰帝轩氏。(《史记正义》)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谯周《古史考》)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皇甫谧《帝王世纪》)在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黄帝为有熊"、"号有熊"都说明黄帝和有熊是有关系的。

  从《史记·五帝本纪》中的"黄帝为有熊",即黄帝就是有熊,到《世本·居》篇"黄帝居有熊"和皇甫谧《帝王世纪》"有熊即今河南新郑"都提到的黄帝居住在有熊,在这里有熊又是一个地名。进而到《白虎通》、《史记集解》解释为皇帝号曰有熊氏。除了文献记载之外,还有一些文学旁证: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其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史记·封禅书》焉有龙虬,负熊以游。(《楚辞·天问》)孙作云通过上述材料的比较,认为《楚辞·天问》"负熊以游"与《史记·封禅书》中记载的龙髯垂下迎接黄帝的意思都是指黄帝乘龙登天的故事。二者的情节十分相似,并且乘龙之熊都是指黄帝。

  而最重要的是在《史记·赵世家》中记载了关于以熊为图腾的神话。《史记·赵世家》中谈到赵国立国、灭代的神话时,言熊罴为二卿之祖,此二卿范氏、荀氏是熊罴的后代,其中提到的翟犬为代之先,也就是熊罴犬是三族的图腾,熊罴是与(有熊)黄帝同名,即范、荀是黄帝的后代,以熊为氏族的图腾。

  三、关于舜与凤鸟图腾神话关系的讨论。

  孙作云对于凤鸟图腾神话的研究,首先是从文字音韵的角度,引用林语堂先生对于"风曰孛缆"的解释,即"风"字为p-l-的复辅音。孙作云认为,风神曰"飞廉"者,也就是孛缆的转音。即风字的古音就是飞廉。而风在口语上渐渐丢失了p-l-的复辅音成分,人们不知道飞廉为风,便以为飞廉为风神。

  同时,在大量古籍中记载有飞廉为风神的典故,孙作云即引用了多则材料加以说明,如《楚辞·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王逸注曰"飞廉,风伯也。"《楚辞·远游》"历太皓以右转兮,前飞廉以启路。"王注:"风伯先导,以开径也。"《吕氏春秋》"风师曰飞廉。"等各例皆证明风神曰飞廉,并且在上古神话中还存在飞廉的记载。总之,风字的古音读为飞廉或孛缆,其字原为p-l-的复辅音,所以在神话记载中还有古音的痕迹。

  飞廉为人名,在各书记载中多有出现,《孟子·滕文公》:"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荀子·儒效》:"飞廉恶来知政,夫又恶有不可焉?"又《解蔽》篇:"纣蔽于妲己、飞廉,而不知微子启,以惑其心,而乱其行。这些记载都是说飞廉被驱赶并且被杀戮,飞廉为纣佞臣,助纣为虐。

  飞廉又为族名,然而在商纣时期有飞廉的记载之外,在《墨子·耕柱》篇曰:"昔者夏后开使蜚廉折金於山川,而陶铸之於昆喜。

  从上文的文献记载中殷末有一飞廉,到《墨子》中的夏初有一飞廉。可见飞廉原来是东方以鸟为图腾的民族通名,而非人名。

  进而考释古风姓之国为太皞之后,即舜之后。孙作云引用多则文献资料进行阐述:如《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即任、宿、须句、颛臾这四个地方都是风姓,为太皞的后代,并且太皞姓风。又《左传》召公十七年杜注曰:"太皞,伏羲氏,风姓之祖也。"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曰:"太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宋何承天《纂文》云:伏栖,风姓之后。有风氏、佩氏。"罗泌《路史后记》卷一《禅通纪》:"太昊,伏羲氏方牙,一曰苍牙,风姓,是为春皇。"又《路史·国名纪》卷一:"太昊后,风姓国。风,上世贰国于风而为姓,故帝之后有风后(罗苹注:佐黄帝灭蚩尤者),尧诛大风,禹访风后,皆其祚云。"由此可见,"太皞""太昊""伏栖"可以看出太皞即为伏羲氏,孙作云由此提出太皞即为舜,皆是以凤鸟为图腾,并且姓风的缘由也是由于凤鸟图腾崇拜而来。甲骨文中风凤为一字,这是世人皆知,毋庸置疑的。太皞既然是得义于图腾,那么凡是把凤鸟为图腾的部落氏族都代代相传称之为"皞".而太字,孙作云认为是指东夷人中最为有名有势,时代也是最早的国君,那么也就非舜莫属了。

  除了直接的材料之外,孙作云还从太皞的后人的文献记载、文字学、音乐舞蹈等多个方面作为例证。

  如,在音乐记载方面,古音乐中有《凤来乐》,相传为太皞氏所作凤来二字一作"扶来".

  《世本·帝系》:伏羲乐曰扶来。

  《孝经·钩命诀》曰:伏羲乐曰乐基,一云扶来,一曰立本。

  《路史后记》卷一《太皞纪》上曰: 长离徕翔,爰作荒乐,歌扶徕,咏网,以镇天下之人。

  太皞之乐是被称为凤来,即是以鸟为图腾,这种凤来乐也是凤族的图腾音乐。而风凤在甲骨文中为一字,太皞姓"风",是由于凤图腾崇拜而来,即以鸟为图腾。

  第二节 对"龙"图腾神话的重新阐发

  在封建社会里,龙的形象一直都是高不可攀、神秘的圣物,其来源也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的龙图腾神话。孙作云对这一神话类型也有较好的阐发,并且一些观点与鲁迅、闻一多先生还多有不同。为更好展现孙作云在这一领域的新见,兹先将他之前的鲁迅、闻一多先生关于龙图腾神话的观点进行一些梳理。

  鲁迅先生认为:"以动物学之定理,断神龙为必无。夫龙之为物,本吾古民神思所创造,例以动物学,则既自白其愚矣,而华土同人,贩此又何为者?""复次乃有借口科学,怀疑于中国古然之神龙者,按其由来,实在拾外人之余唾。"对于以科学为借口来怀疑中国古时候的神龙形象的晚清知识分子,鲁迅认为是不可取的。他认为龙是中国的象征,是中国的国徽,不能随便加以诽谤。但遗憾的是,鲁迅先生并未对古代龙神话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其后,闻一多先生对于龙神话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其成果主要体现在《伏羲考》和《龙凤》两篇文章中。

  对于龙是什么?闻一多认为在古籍记载中龙有各式各样的客观实体。"古生物学上之所谓龙,与传说中所谓龙,截然为两回事。"关于龙的种类,在古籍的记载中有多种说法,如《尔雅》记载:"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佗龙。"《说文》云:"蛟":"龙之属也。池鱼满三千六百,蛟来为之长,能率鱼飞。"《大戴礼记》曰:"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甲之虫,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有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倮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易本命》又曰:"鳞虫之精者曰龙。"在文献中关于"蛟"的记载非常之多,对于龙到底是什么动物,他们并没有确定的指出,但是可能与水有关系。与古代的这些观点不同,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提出了"龙即是蛇"的看法,他指出龙是一种综合的图腾:"'龙'是一种图腾(Totem),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而成的综合体。因部落的兼并而产生的混合的图腾。""龙是古代图腾社会的遗迹。"他对于龙起源与本质特征的解释为后人留下了值得思考的问题。

  除了《伏羲考》之外,闻一多先生在《龙凤》中重申:龙是蛇,而凤皇是鸡。并经过细致的考证,得出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凤是原始殷人的图腾,又说凤皇是玄鸟。对于龙凤的意义,闻一多先生也进行了简单解读,他认为:"龙与凤代表着我们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两个单元--夏民族与殷民族,……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凤是原始殷人的图腾,(我说原始夏人和原始殷人,因为历史上夏殷两个朝代,已经离开文化时期很远,而所谓图腾者,乃是远在夏代和殷代以前的夏人和殷人的一种制度兼信仰。)因之把龙凤当作我们 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除此之外,闻一多先生对于"龙凤"的文化思想方面的象征意义增加了民俗学方面的论证。他认为《庄子》中出现"以凤比孔子"和"以龙比老子","其实凤是殷人的象征,孔子是殷人的后裔。呼孔子为凤,无异称他为殷人;龙是夏人的也是楚人的象征,说老子是龙,等于说他是楚人,或夏人的本家。"作为闻一多学生的孙作云,在神话学的研究深受其师影响。孙作云对于"龙"图腾崇拜的重新阐发是源于1951年的春天,他在北京辅仁大学教国文。国文教研小组选择闻先生的《龙凤》作为教材,而孙作云对于这篇文章有着特殊的爱好。首先,因为这是他的老师闻一多先生的著作,而闻先生是孙作云追随多年的老师。二来,孙作云对于此问题也是研究多年,所以在闻一多先生研究基础之上,孙作云提出了关于龙凤神话的一些新观点,其成果即《说龙凤--读闻一多先生<龙凤>篇》。

  孙作云从龙的形象,发音,器物花纹三方面去论证自己的新观点龙不但是蛇,而且是神秘了化、图腾化了的蛇。

  在发音方面看来,孙作云发现中国的语言中有"打吐鲁"的语言,并只要有这种圆的东西或者滚动的旋舞动作的东西,都会用"打吐鲁"的声音去加以表现、摹拟。并且孙作云还借用由程瑶田先生开端开始研究的音韵学家的成果对"打吐鲁"的发音现象进行分析,将其分为三种:1.纯天然的"打吐鲁",发音现象为t-l-;2.结合唇音的"打吐鲁",发音现象为p-l-;3.结合颚音的"打吐鲁",其发音现象为k-l-;这三种发音现象,可以由t-l-转化为k-l-,p-l-可变为k-l-,k-l-可变为p-l-或者t-l-.这样的发音现象一直到现在都有,也就是音韵学家们谓之的"复辅音".

  孙作云把这种音韵学的分析应用到蛇身上,蛇的爬行是"吐鲁吐鲁"地,在逃散的时候是"骨碌骨碌"的 ,写成字就是"它(蛇)龙"或"虬龙"."它龙"又作"螭龙",而古代是无舌上音的,所以"螭"字读作"它".并且"虬龙""句龙""蛟龙""夔龙"四者都是一个读音。"螭龙"读作t-l-复辅音;而其他三个读作k-l-复辅音。并且孙作云在古书《孟子·滕文公》中的"蛇龙"、《论衡·吉验》中的"蛇龙"等文献作为辅证,蛇的吐鲁吐鲁的行走被称为"虬龙"或者"句龙""它龙",这正是k-l-与t-l-复辅音互换的结果。

  除了在发音方面之外,孙作云还从后代器物花纹的艺术品中找到龙的前身是蛇的证明。主要从三种器物中得以论证。

  其一,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白陶器盖、铜盘、觥盖、枭尊上的都有龙纹。

  这个殷商的枭尊龙纹不画脚,只是突出的表现蛇身;其二,周宣王时代的"颂壶".

  这个颂壶的花纹上面是两个互相缠绕着的大蟠龙纹,它的形象一看完全像蛇。

  其三,西周时代的"两头龙纹壶"(插图三)和周厉王时代的"克盨".

  西周时期的"两头龙纹壶",完全是蛇纹的形象展示,并且无角。周厉王时期的"克盨",是一个有角的龙纹,所以龙纹可有角,也可无角,可有足也可以无足,它是变幻莫测的。因此,可以说龙就是蛇或者说龙的前身正是蛇无疑。

  孙作云从发音、器物形象证明了龙的原型就是蛇,这与闻一多先生的论证不谋而合,但其特别说明的是龙的原型虽然是蛇,但却是图腾、神秘化了的蛇。首先,他认为蛇是图腾的蛇,不是普通的自然存在的蛇。原始社会的人对自己的图腾非常崇拜,所以会把自己的图像想象的比实际的动物要凶猛的多,所以就会把它想象成非常神秘而又强大的东西。在形象上,如上面所说往往会集聚许多动物的长处于一身,成为一种人间并不存在的动物。龙是继承了蛇的纵横跳跃、牛的角、鸟的爪子等等。这种奇形怪状的东西是蛇氏族的图腾。其次,在许多的古典文献中存在着许多龙的种种怪谈和神话。如《说文》、《广雅》都提到了龙无所不能、变幻莫测。这无不说明龙是图腾神物,因为只有图腾神物才能这样能长能短,能细能粗。最后,原始社会的人类,会把图腾的名字当做氏族的名字,氏族的名字又是大家所共有的名字。但是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这个名字有公有变为酋长私有。所以,龙在中国是最大的祥瑞,它之所以在中国社会处于无上的神物,是因为它与最大氏族蛇氏族的图腾有关。

  对于"龙"图腾神话的认识。从晚晴知识分子对龙的妄加评判,到鲁迅先生对古人想象力的赞美,再到闻一多先生融入图腾思想进行研究,最后到孙作云对龙图腾神话的重新阐发。"龙"图腾将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体",这体现出中国文化极大的包容性。

  第三节 关于神话与游戏关系的新见。

  孙作云在他的神话研究中一直都致力于"神话钩稽历史"的方法。对于这个话题,茅盾先生也认为神话与古史之间是相互反映、相互作用的,他说:"据我武断的说法,中国的古史--或说得妥当一点,我们相信的关于太古的史事,至少有大半就是中国的神话。"而孙作云在《飞廉考》中也说:"'我们要在神话之中求人话,疑史之中求信史',正是我近几年来研究神话的目标".

  孙作云对于神话的涉猎面非常广泛,其与其他学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更加注重对神话中所包含的"游戏"内容的挖掘和探讨。经笔者统计,在孙作云的神话研究中与此相关的主要有《蚩尤考--中国古代蛇氏族之研究》中的"论蹴鞠之戏与咸池之乐"、《泰山礼俗研究》中的"说巡守会猎为祭祀后的竞技"、《说丹朱--中国古代鹤氏族之研究·说高跷戏出于图腾跳舞》中的"说高跷戏出于鹤氏族的图腾跳舞"以及《说羽人--羽人图羽人神话及其飞仙思想之图腾主义的考察》中的"说秋千戏".本节就此四个方面展开说明。

  一、关于蹴鞠之戏与黄帝战蚩尤神话关系的认识。

  对于古代蹴鞠的游戏,孙作云认为它来源于黄帝战蚩尤的神话,所反映的是黄帝战胜蚩尤之乐舞,其性质与周代的大武舞即表演武王伐纣的乐舞性质相同。在本章第一节以叙述黄帝与蚩尤的神话记载,蹴鞠之戏又与黄帝战蚩尤的神话的关系重点在于言明游戏的来源。

  在此篇章中对于游戏与黄帝战蚩尤的史实,孙作云认为:"中国古代之游戏中往往保存一部分之历史,盖游戏之初皆为实际之应用,吾人探源烛幽,颇可由此考得一部分历史事实,以与正史相发明,甚至补正史之不足;此于蹴鞠一事已足窥其端倪。"从文字学的角度来说,孙作云认为"蚩尤"二字的合音急读来便为鞠、为球;缓读便是蚩尤。例如蚩尤的苗裔就是仇由、仇酋、急读就是酋。并且古音之中,仇和求二字通用。所以说仇、球、求、鞠都是蚩尤的合音或急读。故蹴鞠之戏从读音上来说就和蚩尤有深刻的渊源。因为后代不明古史,所以学者乃以球、鞠取而代之。

  从文献记载的角度来说,在中国的书中神话记载极少,但在日本书《蹴鞠指南大成中》记载:"余按蹴鞠者说多端,考中华之所由起,黄帝制之以习兵之势,或比之蚩尤之头,或始于战国之时云。"孙作云认为,中国书记载少大概是后代学者因其不经乃删削去,而日本的书中记载蹴鞠始于黄帝蚩尤之战或者战国。而《史记·苏秦传》:"临淄民无不吹竽、鼓瑟、斗鸡、走狗、六博、蹴鞠".这说明战国时期已经非常盛行,应不是始于战国。即,从蹴鞠的游戏可以考察出是源于古史黄帝蚩尤之战。

  从民俗学的角度分析,古人的迷信,非常重视人的首颅,在古人看来取其头颅意味着结束生命。所以取敌人的头颅快慰胜利者的心目。或者说古人是相信头颅是有神力的,斩首其头颅意味着神力不在发挥作用,神力涣散不在作祟。孙作云用历史文献的记载来说明此看法。第一,《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匈奴打败月氏王,用其头作为饮器。第二,《汉书·匈奴传》同样是记载用月氏王头为饮器。这样的记载在文化盛世尚且如此,况在野蛮的图腾社会黄帝蹴蚩尤之头是非常合理的。

  综上可见,孙作云运用文字学、文献学和民俗学的方法,对蹴鞠之戏源于黄帝战蚩尤神话的讨论是极有见地的。

  二、论鱼龙曼延之戏、大夏之乐始于鲧禹治水的神话。

  孙作云认为,后世的鱼龙曼延的游戏其实是在表演鲧禹治水的神话,大夏之乐也是表演此事。并且鱼龙曼延之戏是夏民纪念先人鲧禹治水的事迹。虽然到了后代,随着历史的发展,最初的意义已由实用转化为娱乐。

  在研究过程中,孙作云发现《楚辞·天问》记载有"鸱(蚩)龟曳衔,鲧何听焉?……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应龙何画,河海何历?"这一段记载对鲧禹治水有三点发问。

  孙作云发现在《天问》这段神话记载中有三个关于鲧禹治水的发问:

  第一,"鸱(蚩)龟曳衔,鲧何听焉?"鸱龟即蚩龟,在古人迷信中雄龟不能与雌龟交,雌龟只能与蛇交,也就是蛇龟衔曳;《天问》之问是因为楚先王的庙中的壁画有蛇龟交尾,故屈子有此问。孙作云认为,这种迷信应该是出于古代同图腾不能结婚的迷信,即龟图腾之男女不能结婚,须就婚于蛇图腾。

  第二,"应龙何画,河海何历?",也就是说禹治水之时,应龙为之画地,水泉流出,河乃大治;第三,"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经孙作云论证应该是伯禹愎鲧应是伯鲧腹禹之误。这件事非常离奇,所以《天问》问其如何变化。在《山海经·海内经》郭注引《开筮》曰:"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也。"也就是鲧生禹,而化为黄龙,一作禹,可知禹为龙。

  "鸱龟曳衔""神龙画水""鲧禹变化",是指的蛇龟相互牵引,这和鱼龙曼延的游戏简直一样。鲧禹的变化和鱼龙的变化也几乎一样。通过各种文献典籍同样可知,鲧,《说文》训为"鱼",禹是"勾龙",相互曳衔相互牵引,和鱼龙曼延的游戏非常相似。

  鮌禹化生,也是鱼龙的变化。而古代的鱼龙曼延之游戏是百戏,在隋朝称之为散乐,对于"部伎"而言是今世的杂耍之类。在一些文献中,如《汉书》、《后汉书》、《太平御览》、《宋书》等等书籍中也都谈到了"鱼龙曼延"的游戏,并且大多数是记载在演此戏时,象蚩龟曳衔以为障碍,神龙摇尾以画水,鱼龙变化以跳跃,像极鲧禹治水与鲧禹相生的神话故事。

  三、高跷戏与《山海经》驩兜国跳舞神话。

  上古原始艺术给我们研究古代历史、神话提供很好的线索,正如孙作云所说:"我们可以从这些游戏中找寻出古代的历史,因为古代游戏是实用的,是实际演奏实事的,换句话说,就是把历史上的事搬到舞台上。我们可以藉它演奏的情形(节目与内容,脚色),可以恢复历史故事的本来面目,甚至补历史之不足。"如孙作云认为高跷戏即与《山海经》中驩兜国的民俗。孙作云主要从文献的记载、民俗、神话的方向去推断高跷戏的真正起源。

  我们知道,凡是崇拜某一图腾时,其人民往往摹拟图腾物的动作,期望与图腾的神力相交通。在民间游戏高跷戏的记载中,孙作云发现其与鹤民族图腾神话相通的影像。

  从文献记载的角度分析,《山海经·大荒南经》中说到:驩兜国是人面,鸟喙,食海中鱼,杖翼而行。郭注说:翅不可以飞,倚仗而用,行而已。

  对于《山海经》关于驩兜国神话记载,他们是人的面容,鸟嘴,吃海中的鱼生活,拥有会飞的翅膀。然而,郭注中言明他们是倚靠木棍走路而已,并不会飞。

  孙作云认为,驩兜国以鹤为图腾,所以他们摹拟鹤的动作。第一,鹤是红头。于是他们把驩兜(红头)作为族名,第二,"长足".于是他们人工在脚上绑上木杆假装鹤的高脚,即为"倚仗而行".

  在《山海经·海外西经》中载:

  长股之国在雄常北,被发(郭注:国在赤水东也。长臂,人身如中人,而臂长二丈,以类推之,则此人脚过三丈矣,黄帝时至。或曰:长脚人常负长臂人入海中捕鱼也。)一曰长脚(郭注:或曰有乔国,今伎家乔人盖象此身。)驩兜国人在海中捕鱼,长股国人也在海中捕鱼。并且驩兜国是倚靠杖木而行走,长股国人的脚长三丈。恰巧郭璞注中说到:今伎家乔人盖象此身,这个乔人指的就是后代踩踏高跷的人。这和驩兜国、长股国的情况非常相似。也就是说后代的高跷戏就是从驩兜(丹朱)时起始的。

  四、秋千戏与鸟氏族图腾神话的关系崇拜。

  孙作云在研究神话与民间游戏关系时,都会设想这些游戏是否有着极其悠久的来源,是否与氏族社会的图腾神话有着某种关联。在他的神话研究中,处处可以会看到这种用心,例如他认为南方祈雨的草龙可以追究到蚩尤,正月十五耍狮子可以追溯至舞熊的前身,旧历的年节可以追溯到打鬼游戏等等。正如他所说的:"现在有许多民间游戏--至少在后代有许多民间游戏,多导源于古代图腾社会的图腾跳舞。"而对于鸟图腾的崇拜而演化来的游戏,大概就是北方所盛行的秋千戏。

  关于鸟民国或者羽民国的记载,仍多见于《山海经》:比翼鸟在其(按指南山)东,其为青鸟、赤(郭璞注:似凫),两鸟比翼。一曰在南山东。(《山海经·海外南经》)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头,身生羽(郭注:能飞不能远,卵生,画似仙人也)。一曰在比翼鸟东南,其为人长颊(郭注《启筮》曰:羽民之状,鸟喙,赤目而白首)。

  (《山海经·海外南经》)驩兜国在其南,其为人,人面有翼鸟喙,方捕鱼。一曰在毕方东。或曰驩朱国。

  (《山海经·海外南经》)在文献记载中,《山海经·海外南经》中记载羽民国人身生羽,并且是"能飞不能远".孙作云认为,这是老祖宗在扮成鸟的样子学习飞,然而结果仍是不能飞。这能飞二字其实就是用秋千那样的装备。因为秋千正好符合使他们能飞不能远的特点。

  这种秋千的游戏据说是山戎之戏,在《说文·革部》无"秋千"二字,《玉篇》才开始有:"秋,七由切。千,音迁。秋千,绳戏也。"《初学记》四引《古今艺术图》云:秋千,北方山戎戏,以习轻趫者。高乘《事物纪源》卷八《岁时风俗·秋千》也有记载"北方戎狄爱习轻趫之态".秋千大概是山戎之戏并且应当可信。孙作云认为,山戎的地望是在东夷,而东夷恰巧是以鸟为图腾而且在后人的记载中,契丹一族应该是最喜欢玩秋千的,而契丹亦属于东夷。这些在地方志中都有记载。所以其造秋千之戏的起源应当与图腾信仰有关。

  除此之外孙作云还从打秋千的时日来分析。据后代记载,打秋千一般是在寒食节。

  并且是与女人有关的游戏,打秋千之日也是祭祀高禖的良辰。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