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隋唐时期的曹操形象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1-15 共5011字

  第二章 隋唐时期的曹操形象

  隋唐时期,曹操形象的演变得到进一步延续和发展。尤其是唐代,那是中国历史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也是封建社会中统一、安定和团结的时代。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让许多积极入世的文人找到了实现人生理想的途径。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文人渴望建功立业,施展人生抱负的心态空前强烈,曹操就是以这样的文化背景呈现在文人的作品当中,表现出具有不同于以往的,并且表现出符合唐代文人审美情趣和艺术风貌的形象特征。

  第一节 隋朝时期的曹操形象。

  隋朝时期的曹操形象,散见于《隋书》当中。《隋书》是唐朝人所编写的,作为一部史书,客观的反映了隋朝发展的全貌。由于隋朝存在时间比较短暂,关于论及曹操的作品较少,因此关于曹操的叙述比较零散的出现在《隋书》当中也就不足为奇了。在《隋书》中,曹操对历史有所贡献的举措和言论,史学家对他的评价是积极的,如《隋书·李德林传》:"伯禹矢谟,成汤陈誓,汉光数行之札,魏武《接要》之书,济时拯物,无以加也。"这里直接把曹操创作的《兵书接要》和《尚书》中的禹汤所作之誓相提并论,反映出隋人对于曹操的总体态度是肯定大过否定的。类似这样的评价还有很多,比较突出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政治上的刑法严明;二是曹操对古代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当然曹操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保留在《隋书·经籍志》之中,反映出曹操对文学发展的突出贡献。

  一、《隋书》强化了曹操刑法严明的政治家形象。

  在《隋书·刑法志》中,多次以曹操刑法严明为例。《隋书·刑法志》:"汉高祖初以三章之约,以慰秦人,孝文躬亲玄默,遂疏天网。孝宣枢机周密,法理详备,选于定国为廷尉,黄霸以为廷平。每以季秋之后,诸所请谳,帝常幸宣室,斋而决事,明察平恕,号为宽简。光武中兴,不移其旧,是以二汉群后,罕闻残酷。魏武造易釱之科,明皇施减死之令,中原凋敝,吴、蜀三分,哀矜折狱,亦所未暇。晋氏平吴,九州宁一,乃命贾充,大明刑宪。内以平章百姓,外以和协万邦,实曰轻平,称为简易。"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重视采用相对宽松的刑罚来取得社会的和谐发展,曹操对此也不例外。汉高祖通过和秦人的约法三章,取得了秦人对他的信任;孝宣帝刑罚比较宽松简明,且周密详实,社会得到平稳发展;汉光武帝时期,采用宽松刑罚制度,残酷刑罚对当时的社会来讲是极为少见的。到了曹操也是如此,他重视相对宽松的刑罚对于国家发展的积极作用,因此他废除了死刑,以肉刑取代,即"魏武造易釱之科",达到了所谓"哀矜折狱,亦所未暇"的局面,起到了促进社会安定发展的作用。

  又如《隋书·刑法志》:"后都官郎中宋轨奏曰:'昔曹操悬棒,威于乱时,今施之太平,未见其可。若受使请赇,犹致大戮,身为枉法,何以加罪?'于是罢之。"这里边列举了曹操的一个反例:曹操造五色棒,对当时违反法律的行为采取不同等级的惩罚,整顿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属于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产物。曹操所处的时期属于乱世,当时曹操作为县令,对所治理的一方采取了相对紧缩的政策,在当时是有着进步意义的。

  宋轨对皇帝的提议,也意在指出法令的实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不同的时期映采取不同的手段,以达到国家的有效治理。

  《隋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以史为鉴,魏征的用意在于力图使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进而达到"贞观之治"的大繁荣,大发展。曹操的法令作为《隋书》的经典案例,对唐太宗具有引导和借鉴作用,其意义和影响也极为深远。

  二、《隋书》丰富了曹操对音乐的发展的促进作用。

  曹操对音乐发展作出的贡献,在《隋书·音乐志》中有所提及:汉末大乱,乐章沦缺,魏武平荆州,获杜夔,以为军谋祭酒,使创雅乐。时散骑侍郎邓静善咏雅歌,乐师尹胡能习宗祀之曲,舞师冯肃晓知先代诸舞。总练研精,复于古乐,自夔始也。

  《隋书·音乐志》:及秦氏灭学,其道浸微。汉室初兴,丞相张苍,首言音律,未能审备。孝武帝创置协律之官,司马迁言律吕相生之次详矣。及王莽之际,考论音律,刘歆条奏,班固因志之。蔡邕又记建武以后言律吕者,司马绍统采而续之。炎历将终,而天下大乱,乐工散亡,器法湮灭。魏武始获杜夔,使定音律,夔依当时尺度,权备典章。及晋武受命,遵而不革。"这两则史料记载了曹操对于音乐,尤其是雅乐的继承作出的贡献。曹操热爱音乐,在《三国志》及裴注中也有记载:《魏书》说他:"……是以韧造大业,文武并施,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多污蔑之词的《曹瞒传》也说到:"太祖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表明曹操不仅热爱音乐,也是创造音乐的高手。但是他对雅乐的尊重,使得他在汉末乱世不忘恢复古乐。因而在平定荆州的时候,得到汉末时期着名的雅乐郎杜夔,杜夔通晓音律,而且当时的骑侍郎邓静也熟识雅乐,乐师尹胡可以熟练演奏宗祀之曲,舞师冯肃也通晓先代的许多祭祀之舞。曹操当时居于丞相之职,他意识到当时许多上古雅乐都流失了,而且通晓古乐的人也随着时代消亡。所以命令杜夔复兴古乐,这其实也是对雅乐的文化的继承,是上古雅乐至于汉末不至于消失的重要举措。

  第二节 唐代诗歌中的曹操形象。

  在唐代,曹操的形象与史书相比,更多的是进入文学作品之中,成为文人描写的对象。诗歌是唐代最为杰出的文学样式,也最能体现出唐代文人的文化心理。从现存的描写三国时期的唐诗来看,曹操的形象在前朝的基础上,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其形象的变化逐渐由肯定转为批判。

  曹操在唐代文人的眼中,的确与前朝有所不同。他们在关注曹操建立丰功伟绩的同时,更多的是把视角集中在曹操晚年荒淫无度的生活上,对此唐代诗人也大加指责,这与他们对明君贤主的强烈期待有必然的联系。唐代文人描写铜雀台的诗歌所占比例较多,如直接以《铜雀台》为主题的诗歌有宋之问《铜雀台》;王无竞《铜雀台》;刘庭琦《铜雀台》;刘长卿《铜雀台》;贾至《铜雀台》;李远《悲铜雀台》;马戴《雀台怨》;薛能《铜雀台》;王遵《铜雀台》;李咸用《铜雀台》;胡曾《咏史诗·铜雀台》;罗隐《铜雀台》;程长文《铜雀台怨》;梁琼《铜雀台》;张琰《铜雀台》等。以《铜雀妓》为题材的诗歌主要有王勃《铜雀妓二首》;乔知之《铜雀妓》;王适《铜雀妓》;郑愔《铜雀妓》;袁恽《铜雀妓》;李邕《铜雀妓》;刘商《铜雀妓》;朱放《铜雀妓》;欧阳詹《铜雀妓》;皎然《铜雀妓》;顾非熊《铜雀妓》;崔道融《铜雀妓二首》;吴烛《铜雀妓》;朱光弼《铜雀妓》等。当然也有以邺城为主题的主要有张说《邺都引》;孟台卿的《邺城怀古》;岑参《登古邺城》;张鼎的《邺城引》;李贺的《古邺城童子谣效王粲刺曹操》;张祜《邺中怀古》;刘仓的《邺都怀古》;罗隐的《邺城》等。这些诗歌或以铜雀台为描写对象,或以歌女为描写对象,抑或以邺城为描写对象,其内容多承袭魏晋小说,一方面赞美曹操的功绩,一方面对曹操末年荒淫的生活予以嘲讽。

  一、唐代诗歌重申了曹操的功绩。

  唐代诗歌赞扬了曹操的非凡业绩和事业未完的感慨。建安十五年,铜雀台建成,这个时期也是曹操戎马生涯的后半阶段,铜雀台的建立是表明曹操自己事业成功的象征,也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决心。上述诗歌作品中,有的是对曹操平定天下英勇事迹的感慨,如张说的《邺都引》中有一句:"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毗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这两句直抒胸臆,缅怀曹操此前的非凡业绩,"草创"二字表明曹操平定群雄的艰难、不易;一个"破"字,又表现出了军事上其势如破竹的进攻气势,展示了"魏武挥鞭"气吞万里如虎的骁勇风姿。一个"接"字,表现了魏武礼贤下士,爱惜人才的高贵品格,这也颇符合曹操作为汉末时期的英雄形象。再如张鼎的《邺城引》中的两句"君不见汉家失统三灵变,魏武争雄六龙战。荡海吞江制中国,回天运斗应南面。"诗人直接称呼曹操为魏武帝,正面肯定了曹操结束汉末纷争的乱世局面,进而统一中国北方的历史功绩。

  当然除了对曹操英勇功绩的肯定之外,也有诗歌流露出曹操去世之后,其报复和事业未能完成和延续的悲哀之情,如岑参的《登古邺城》:"下马登邺城,城空复何见。

  东风吹野火,暮入飞云殿。城隅南对望陵台,漳水东流不复回。武帝宫中人去尽,年年春色为谁来。"全诗以"空"字统领全篇,对邺都故址败落凄清的慨叹,昔日繁荣景象和昌盛基业已尽逐流而去,其心境实属悲凉。又如张祜《邺中怀古》中的也表达了这样的心境:"邺中城下漳河水,日夜东流莫记春。肠断宫中望陵处,不堪台上也无人。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上述诗歌借景抒情,铜雀台昔日的歌舞喧嚣已然不复存在,曹操的千古大业就此变成空荡荡的泡影,着实令人心生悲伤之情。

  二、唐代诗歌加深了曹操负面形象的指责。

  唐代诗歌更多的流露出对曹操负面形象的指责。以上的几首诗对于曹操的正面形象描述基本符合客观的历史风貌,对曹操英雄形象的赞许也是值得肯定的。诗人们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流露出对英雄人物的赞美之情。但是唐人更多的诗作是对曹操为人上的指责,作为士人他们关注的焦点放在了曹操品性道德方面,呈现出与前人既传承又创新的态势,如李邕的《铜雀妓》:"西陵望何及,弦管徒在兹。谁言死者乐,但令生者悲。丈夫有馀志,儿女焉足私。扰扰多俗情,投迹互相师。直节岂感激,荒淫乃凄其。

  颍水有许由,西山有伯夷。颂声何寥寥,唯闻铜雀诗。君举良未易,永为后代嗤。"李邕此诗饱含贬抑之情,言曹操建铜雀台只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是不良不义的表现,这种做法是永远被后代人耻笑的。刘商的《铜雀妓》:"魏主矜蛾眉,美人美于玉。高台无昼夜,歌舞竟未足。盛色如转圜,夕阳落深谷。仍令身殁后,尚纵平生欲……"彻夜的歌舞笙箫,只是为了满足曹操的欲求,侧面批判曹操乃一介好色之徒,实为诗人所痛恨。再如吴烛的《铜雀妓》:"秋色西陵满绿芜,繁弦急管强欢娱。长舒罗袖不成舞,却向风前承泪珠。"歌妓们强颜欢笑,歌舞升平侧面烘托了曹操荒淫无度的生活。

  综上而言,唐代诗歌中对于曹操形象的刻画贬抑之情大于褒扬之意,这也符合唐代文人的心理。唐人淡化曹操的历史形象,反而更加关注其人的道德品质,这也是文人和民众所看重和关心的。曹操的形象经历了贬抑大于褒扬的转化,而这种继承和转变也为后世曹操形象的演变提供了有利的借鉴。

  第三节 唐代小说中的曹操形象。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谈及"唐人始有意为小说。"从《世说新语》到唐传奇,小说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质的飞跃,从粗陈简略的叙事到更加注重故事的虚构和人物的刻画,曹操的形象在唐人小说中也得到进一步演变。

  一、唐人小说重申了曹操诡谲、好色的性格特征。

  《世说新语》中曹操的主要性格特征是假谲、好色。唐传奇《独异志》中继承了曹操这一形象侧面的描写,小说大部分的描述大都取材于裴注《三国志》及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对曹操诡谲的一面继续予以鞭挞。且看这一段叙述:"魏太祖军中粮乏,令主仓吏用小斗。后军众有言,太祖归罪主吏,谓曰:借汝死,令压众谤。词遂息焉。"曹操奸诈狡猾,借手下的人头性命以稳定军心,手段实为残忍。又如"曹操密语左右一人曰:'汝明日可挟一刃入吾室中,吾令人执汝,汝勿言,吾有重报于汝。'其人不悟,遂缄默至于死。操用此以惑众,能察人眉睫之用也。"这是曹操被人痛骂的一个经典桥段,借手下一人之命来稳定军心,并且对手下采取欺骗的手段,赢得民心。小说作者还不讳言的揭示曹操丑陋性格,体现出唐人对于伦理道德的格外重视,也是对贤明君主的强烈呼唤。

  二、唐人小说进一步刻画曹操残忍性格,与魏晋小说一脉相承。

  唐代小说中除了描写曹操奸诈之外,还刻画了曹操残忍的性格,这也与《世说新语》对曹操的塑造一脉相承。如《独异志》当中的记载:"曹操无道,置发丘中郎,谋金校尉数十员,天下人冢墓,无问新旧,发掘时骸骨横暴于野,人皆悲伤。"这一则描述曹操真可谓是不择手段,曹操为了补贴军用,竟然盗墓取财,导致了尸骨横暴于野的惨痛场面,其做法令人发指。"魏武残人性命,重伎艺。有一歌儿性甚慧,而声响入云。操爱其声未忍杀,乃于群妾中求得二人,声如歌者,密令教授,数月乃成。听之,立杀其前者。"更显示出曹操为了满足私欲,残忍杀害无辜的人。

  综上言之,曹操在唐代的形象经历了一个巨大的转变,其总体特点是贬抑大于褒扬。

  首先,唐代诗人不否定曹操的政治军事才能,肯定曹操的"雄武之姿",但是大多数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曹操,则是好色,他沉溺于铜雀台的腐朽生活。其次,曹操在唐代小说中的"奸诈残忍"遭到文人的强烈批判,显示对仁义道德的极大认同。总之,唐朝时期曹操形象演变发展呈现褒贬不一的评价体系,为后世曹形象演变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基础。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