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广播电视论文

纪录片《互联网时代》创作过程中的启发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0-13 共2326字
摘要

  原标题:理念型纪录片的表述及其手段

  一

  《互联网时代》是一部重宏观论述、重理念表达的大型纪录片,这一定位在给这部纪录片带来了信息量大、启发性与思辨性强、视点高屋建瓴、让人深刻反思的优势的同时,也给这部片子在可视性方面的创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尤其是拍摄客体自身所具备的抽象、内在、单一等特征,又进一步给这部纪录片的影像表达造成了天然的困难,这也进一步决定了 《互联网时代》的影像构成会不同于以往的故事化表述,线性化结构的传统方式,由重细节、重情节,改为追求在重叙述的基础上注重表述,尤其是把 "表述"作为全片的统领,将 "表述"的效果和深度视为判断全片质量的最重要标准。
  
  在此前提下,如何将信息的表达和思想的表述融于全片的总体结构中,并且将其发展成为最为核心的元素,就成为本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的最大难点。因此,将 "表述"作为一部纪录片的理念追求和艺术手段提出来,加以讨论,将传统纪录片的 "故事化叙述"和当下社会类纪录片的 "理念化表述"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对于当下尤其是未来纪录片的创作理论和实践,并非全无益处。
  
  本人作为 《互联网时代》的执行总导演,对从创作 《互联网时代》一片的过程中受到的启发进行反思,并把自己对纪录片创作的反思从 "叙述方法"和"表述追求"之间的关系入手,进行普遍化的讨论,以期抛砖引玉。

  二

  纪录片作为一种表达观点的创作行为,其构成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对于当前纪录片创作过程而言,解说词的地位不仅变得难以替代,而且越来越举足轻重,如何在纪录片创作中找准解说词的定位,发挥出解说词最大的功能,是纪录片所面对的非常普遍的问题之一,也是影响论述型纪录片成败的主要因素。

  纪录片创作中的 "客观记录"是创作者在对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较充分的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对生活事实所做的相对客观的艺术展示,作者通常会将镜头对准生活流程中的 "原汁原味",展现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呈现拍摄对象的故事化、情节化的特点,这种通过着力挖掘情感因素和心理活动、使叙述充满人文性的纪实风格,在叙述中不管以何种面目出现,对于一部纪录片而言,都是一种必要条件和前提。
  
  承担的是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的打地基的工作,其质量直接关系到纪录片创作结果的优劣,是纪录片追求的根本价值得以实现的物化载体,这就需要作者以积极姿态介入现实生活,尽最大可能地贴近现实,调动自己的全部感官从社会现实中寻找灵感,尽量忠实地展现生活流程和变化,最广泛地获取可靠信息,辅以贴切的表现形式,形成节奏流畅、繁简合理、真实自然的叙述结构。在叙述中创作者应全力追求使受众在心里和情感上与纪录片产生共鸣,并为其在理性层面的思辨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是呈现过程本身并不等同于纪录片,甚至与纪录片的本质还相距甚远。这二者之间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跨越,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提升,是由感性关怀上升到理性关注的转化。创作者把理性思维和主观意识,注入影像结构,追求增强纪录片的思想启示功能,这就要更多地依赖解说词发挥作用。《互联网时代》恰恰是当下此类纪录片的一次创作尝试,不仅 "主题先行"而且 "旁征博引",论点论据充分,气势宏大,思辨特色明显,解说词酣畅淋漓地表达出作者的态度、情感、价值观、世界观,在叙述结构的基础上赋予了全篇强烈的个性化色彩,不仅真实生动而且发人深省。
  
   《互联网时代》之所以成功地吸引了观众,就是因为它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解说词的引导观众思考、共同分析理解现实的功能,而没有仅仅停留在简单纪录的层次。通过探索社会发展变化的内在客观规律,深入挖掘人性和社会本质,始终关注人类的命运,把握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抒发创作者的思考与追求,以实现纪录片创作"文以载道"的最终价值。
  
  纪录片最重要的功能是表述,纪录片创作者的工作价值取决于其主观思考在多大程度上对观众对社会施加了影响,作者创造性地利用客观现实,直抒胸臆、开明宗义地阐明观点,使受众不仅在心理上受到震动而且在思想深处产生共鸣,这才是纪录片价值的真正体现。

  客观叙述和主观表述是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手段,二者相辅相承,互为依托,共同结构出一个纪录片的主题思想的声像化过程,能否熟练地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把各自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是对纪录片创作者的最终要求和考验。

  三

  众所周知,互联网作为我们拍摄的对象,其与生俱来的难以把握的 "抽象"特征以及摸不到看不见的特点,为个案研究大型纪录片 《互联网时代》拍摄带来了巨大困难,尤其是缺少可以把握的 "抓手",使我们在进行思想的主观表述时,还必须尽全力客服 "虚无飘渺"的感觉,动用各种手段去打造客观鲜活的现场感,尤其是追求对传统的真实概念的突破。实现另一种真实:主观真实。纪实只是一种手段和风格,并不等同于真实,更不能与事实划等号,当下纪录片的真实应该是一种理念层次的真实概念,应该是作者所抱有的一种历史负责感,对真理孜孜以求的认真态度,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怀。那种盲目追求类似于 "现场直播"效果的所谓的真实,实质上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纪录片创作如果过于强调自以为是的客观完整的 "纪录",那么将沦为浅层次的所谓真实; 面对现实生活要想做到完全彻底的所谓 "现场直播"也是不可能的。
  
  基于这种认识,《互联网时代》的拍摄和创作,自始至终遵循: 重故事感,而非故事本身的完整性;重人物命运与时代的冲突感,而非强调人物命运的转折轨迹; 重人物内心面对变化时的极端纠结感,而非一味刻划人物性格和心理转化过程。我们从始至终努力对人物、环境、事件、时代中的海量信息进行自觉地选择、整合和再构,追求一种更高意义上的真实客观、一种源于客观事实又高于客观事实的理性表述,在创作中大量使用 "再现"与 "营造"等手段,以达到在情绪化和故事感高度统一的基础上的客观真实,这给 《互联网时代》这部纪录片打上了鲜明的主观真实的烙印和强烈的作者特征。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