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广播电视论文

现阶段军事题材的影视剧中的不足与建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刘老师
发布于:2014-05-12 共6136字


论文摘要
  军事题材影视作品作为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文化表达的一种形式,通过电视这个平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回顾近年来的军事题材影视作品,除了《长征》、《激情燃烧的岁月》、《突出重围》、《亮剑》、《士兵突击》等几作品之外,其他的几乎连作品的名称都很难记起。不可否认,其中一些军事题材影视作品相较以前的也存在着值得称道的成功之处,确实也有一定的突破与创新,所做的努力也为以后的创作积累了经验,但如何能够真正实现军事题材影视作品在艺术创作上的突破,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与研究的课题。

  一、当前军事题材影视作品中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

  傅强在文章《铿锵军事文化引领时代风尚》中指出,“先进军事文化以其崇高阳刚壮美的品格和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的风骨,培育、建构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也是当前主流意识形态所需要表达的东西。“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党从历史和现实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也是当前军事题材影视作品所表现的主要精神内核。笔者认为当前军事题材影视作品在创作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内涵过于单一,缺乏对战争本体的深入思考

  军事题材电影《大决战》、《大进军》、《大转折》等,电视剧《长征》、《延安颂》、《八路军》、《新四军》、《江山》等,在其题材选取、主题思想与精神内涵表达上均为上文提到的主流价值观念的代表,且都是在回望党和军队的光辉历史。领袖的运筹帷幄,官兵的英勇无畏,人民的倾力支持,敌人的不义凶残,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党和军队的光荣传统与优良作风,以及各种阶级、阶层之间的相互关系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但让人看到的也仅仅是经过牺牲奋斗之后的“革命胜利大团圆”。给人的印象也仅仅是止步于此,缺乏较为深刻的思想内涵。

  (二)追求史诗性构建,缺乏令人感动的生活细节

    从电影《大决战》、《大进军》、《大转折》、《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的名称上就能让人感受到大气磅礴与豪迈激情,这也与其所追求的宏大史诗效果相一致。但客观地讲,其中的万人冒着炮火与枪林弹雨冲锋陷阵的镜头确实能震憾人心,大人物的高瞻远瞩与坚定信念也让人敬仰,但缺少那种艺术所应固有的令人感动的因素,这不能不说是这种宏大叙事情境下的遗憾。

  (三)现实主义作品占据主流,方式方法上探索创新不够.

  因军事题材影视作品所承担的主要是宣传教育作用,在一些国家投资的影视剧中更是如此;另一方面受限于传统的“诗言志”、“文以载道”的现实主义文艺传统,绝大多数编剧、导演与观众在思维模式上也习惯于现实主义的剧本,当然呈现出来的绝大多数是大家所看到的相关作品。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影视作品当前也只存在于一些西方影视作品之中,国产影视剧在这方面也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之中,真正在影视创作实践中运用的还只是极少数,军事题材的相关影视作品更是凤毛麟角。

  (四)过分追求传奇娱乐化,消解了神圣性与崇高性

  因受当前影视审查制度与政策的影响,很多抗日剧一味迎合大众口味,将中华民族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几乎演变成娱乐盛宴,在取得不俗的收视率与投资回报的同时,不断地消解着国人的对那段历史的惨痛回忆。在《抗日奇侠》、《箭在弦上》等“抗日神剧”中,一人持冷兵器甚至是赤手空拳对抗数名全副武装的日本兵,依然最终消灭了敌人,全身而退。就是这样不符合常识的对决却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在荧屏上,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不能不引起警惕。

  (五)人物性格形象上趋于单一

  当《亮剑》成为军事题材影视剧中的收视神话时,剧中带有匪气与霸气的李云龙赢得了观众的认可,也自然成为众多相似题材的模仿对象。《历史的天空》中的姜大牙、《狼毒花》中常发、《圣天门口》中的杭九枫等,都走的是这一路数。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石光荣、《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等角色身上则体现出耿直与执着的特点。在反面人物的塑造上,往往采取夸张与丑化,这样创造出来的作品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

  (六)技术应用上还不够成熟,战争场面缺乏震撼力.

  在当下,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往往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在这方面好莱坞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在军事题材的影视剧中,给观众呈现出残酷而血腥的战场真实是此类题材作品很重要的方面,这往往需要在拍摄的基础上通过各方面的技术应用来实现。在这一点上,国产军事题材影视剧与国外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缺乏令人印象深刻的战争场景。

  二、如何解决军事题材影视作品中存在的不足

  军事题材影视作品在某种程度上起着对党和人民军队历史的传播与教育作用。虽然笔者对现在所看到的军事题材影视作品中所表达“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的内涵并不否认,这也是其所应表达的主要内容之一,但如何在影视创作实践中结合实际艺术性地进行表达,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适当进行哲理化思考,丰富军事题材影视作品的内涵

  从历史上看,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取得了胜利,在很多军事题材的影视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但让人看到的也仅仅是经过牺牲奋斗之后的“革命胜利大团圆”。 张鹰在文章《“革命胜利大团圆”结构模式之剖析——对中国当代军事小说艺术形式的反思》中指出,“‘革命胜利大团圆’的结构模式所反映的却是作家思力的贫弱与艺术的肤浅,而且形成作家的心理思维定势,影响了作家对艺术形式的探索与创新。”

  给人的印象也仅仅是止步于此,充满激情却缺乏内涵,缺乏作进一步哲学化思考的可能,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冯小刚导演的《集结号》给出了很好的启示。

  有人说《集结号》对组织提出了质疑,笔者却不这么认为。首先谷子地以牺牲全连的代价完成了任务;其次他所需要的是要给烈士一个称号,这种执着也符合人性。每一个牺牲都是值得纪念的,这是冯小刚所要表达了,也契合了当下社会发展中大众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对军人而言,当命令与想法不一致时,在执行的基础上提出质疑也是符合规定的,这样既能维护军队的纪律,又能在决策失误的情况下使其造成的损失减到最小。谁能保证永远正确呢?在军事题材影视作品对战争本体、战争与和平、战争与人性、生与死等问题进行思考与表达,在一些文化管理者与创作者眼中,反战及人道主义是与主流意识形态格格不入的,二者似乎是对立的,是不可以同时存在。事实并非如此,美国影片《拯救大兵瑞恩》、《现代启示录》,韩国影片《太极旗飘扬》等,都值得学习与借鉴,而这也是军事题材影视作品深入人心、赢得观众的突破口。

  (二)注重细节表现,提高军事题材影视作品的表现力

  从当前世界影视创作的形势来看,受众的口味与要求越来越高了,生活中细节的真实才能真正打动人,将战争状态下的英雄还原成普通的个人是其发展趋势。电视剧《亮剑》中的李云龙,可以说是大事不糊涂,小事也耍小聪明,正是这样的人物,才符合中国人的性格,也因为符合当前大众的审美趣味,赢得了大家的喜爱,才成就了其成功。

  在反映当代军营生活的《士兵突击》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不是后面许三多成长为特种兵的故事,而是他刚走进军营,在五班的那段孤寂而执着的生活。在细节的真实上表现得几近无可挑剔,成为不可超越的经典片断,这也是整部作品赢得观众喜爱的重要原因。在影视作品的创作中,真实的力量是无可比拟的。这种经验是在体制内的创作者需要思考与总结的,要使自己的创作思维跳出自己的身份与经历,用真正的艺术化将融入自己血液的军人的责任、荣誉与使命表现得自然而不失真。

  在军事影视题材作品中“将民族历史叙事与个体伦理叙事拧结相伴,于个体生命伦理的关注中,展示历史民族的风云变幻,以历史和民族的恢宏背景托举个体生命的存在和意义,这无疑是中国电视剧叙事史上的一个进步,至少是一种探索,而且是非常有益的。

  (三)更新思想观念,创新影视创作的方式方法

  无论是军事题材的影视作品还是文学作品,在中国都是现实主义大行其道,这也符合中国大众的审美习惯,所以一些现实题材的军事题材影视作品能够一次又一次的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在影视作品的创作中相互渗透,在西方影视作品中有代表性的是昆汀·塔伦蒂诺的电影:《低俗小说》、《无耻混蛋》、《被解放的姜戈》等。

  而中国此类影视的代表有《大话西游》、《功夫》,以及曾经红极一时的《武林外传》等。在军事题材上的此类作品很少,有代表性的是《三毛从军记》。

  在思想内涵上,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确实不宜表达当前主流意识形态所需表达的东西,反而是对其所固有的精神特质的反叛。对于那些成功的带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色彩的影片,大多归于喜剧电影类型。在目前的情形下,对军事题材进行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的创新,最终所表达出的就只有反战。应当看到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影视作品的大众消费倾向就是娱乐化,已成为影视传媒中的趋势,文化产品也是在不断的解构与建构中向前发展的,思维方式只停留在一层不变的状态也不符合现实,进行实验性的创作仍然很有必要。

  (四)故事情节要在实际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想象,不能一味夸张,以迎合观众的审美趣味不可否认,传奇化与娱乐化确实能赢得很多观众的认可,毕竟对大多数观众来说,看影视剧的首要目的是娱乐与消遣。同时也应看到,如果仅仅只有娱乐,就会走向“娱乐至死”,导致影视作品向“三俗”的方向发展,远离崇高与真善美,消磨人的意志,削弱影视作品的批判与反思的功能,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艺术价值。影视艺术不能仅仅娱乐大众,还要在“当娱乐性作用于观众时,我们不仅应感受到它表层的魅力,还应伴随娱乐性的不断深化,把自己所潜藏的丰富内在的情绪喷涌出来……使观众感受到作品中深刻的人生意味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并在这种情绪中更深刻地认识自我、认识人生、认识大千世界,从而使心灵达到一个超越现实、超越自我的博大而深沉的崇高境界。”

  (五)在创作中注重人物性格的多样化.

  革命中的英雄因其理想境界的崇高性而受到人们的敬仰与赞誉,在军事题材的影视作品中,英雄人物从“高大全”走向了普通大众,但其身上所蕴含的理想主义却依然存在,改变的只是其性格中的义气与“匪气”,这样就能增加故事的传奇性,也使得创作的作品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在反面人物的表现上,夸张与丑化的并存,也是影视作品常用的方式。这样既能表现出革命的正义性,也可衬托出正面人物的崇高。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二元对立”的人物表现模式对创造人物的丰富性造成很大的障碍。敌人也是人,是对手。在对敌人的描绘中应当避免丑化与非人化的倾向。

  只有如此才能将把敌人写活,把对手写活。这样不仅贴近现实生活,也能表现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亮剑》中的国民党将领楚云飞之所以具有创造性,是因为他颠覆了以往对此类人物的塑造,在共同的敌人面前,具有与李云龙同样是爱国情怀与英勇无畏,这不仅符合历史史实,接近生活实际,也增强了人物的丰富性,提升了影视作品的观赏性。

  (六)提高影视制作过程中的技术含量从社会化与商业化的角度来说,能否满足观众的期待是一部影片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军事题材影视作品中,战场真实的视觉奇观是大众期待的重点之一。技术是手段,能够拓展艺术的空间,更好地实现创作者的意图。美国电影《拯救大兵瑞恩》在开场呈现的诺曼底登陆的残酷与血腥,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官刺激享受,实现了技术、艺术与创新的完美结合,也达到了高额票房的商业目的。

  国产军事题材影片《集结号》也是通过技术为观众营造了残酷而真实的战争场面,是目前国产军事电影中技术与艺术结合得较好的范例。技术与艺术都是表现思想的手段与工具,所以最终文化的发展是需要有开放的思想与创新的思维,并将其运用到文化产品的生产当中。如果说更新是事物向前发展的标志,那么创新就是赋予文化精神类产品灵魂的关键。只有将技术、艺术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实现军事题材影视作品在其发展过程中的突破。

  三、军事题材影视作品批评应有所担当

  对任何门类的艺术作品而言,创作与批评是它的两面,正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军事题材影视作品亦不能例外。对当前军事题材的影视作品来说,相关评论的溢美之词太多,真正从纯批评的角度来讨论问题的少。这种状况不利于更好作品的产生,毕竟评论是为了总结创作经验得失,指明今后创作的方向,而不是其他。从小的方面来说可能会助长一些创作者对自己作品的虚荣心,难以客观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与需要且可能改进的地方,从大的方面来说这不利于先进文化的产生。

  在军事题材影视作品中,有些问题还是创作与讨论的禁区,真正的评论家都心知肚明,但现实情况是将学术研究讨论等同于政治态度,保险起见,一些评论除了赞美之外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评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评论家要做的是将影视批评回归到其最本质的作用上来,而不是其他。谭晓明在文章《情境确立与符号创造:对军事题材影视批评的反思》中指出,“影视批评不能迷失于简单的审美批评,被‘人物性格’、抽象的‘主题意义’、‘风格流派’以及‘艺术要素’这些古典范畴限制了自己的视野,应该以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和中国人利益和意志的立场在这些作品以及作品的接受中发现‘文化的政治’、发现以美的形态表现出的不同阶层乃至国家间的利益权利之争,并由此来进行中国人的文化建构、人心询导。”当然这也不是说不需要审美批评,而是不能只有审美批评,在批评中要有更广阔的视野,提升批评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只有以这种思想为指导,才有可能真正发现军事题材影视作品中存在的不足,才有可能对以后影视作品的生产作出有益的指导作用。

  总之,艺术中的任何观点或方法都很难说是绝对真理,每种表现方式都有其局限性,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的创作与实践,让作品说话,在争论与批评中才有可能实现艺术创作上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指出,“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这两个方面在当前文化产品的生产与创作中都有所体现,也就是大家经常说的“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精神类文化产品的生产要尊重艺术生产自身的规律,这样才能实现文化的真正繁荣,军事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与评论作为文化产品的一类,亦是如此。

  注释:

  ①傅强.铿锵军事文化引领时代风尚。

  ②张鹰.“革命胜利大团圆”结构模式之剖析—对中国当代军事小说艺术形式的反思[f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 4 ) : 67.

  ③刘婷,付会敏.宏大叙事的个体性超越: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叙事的成功转向—以《人间正道是沧桑》为例[J].当代电影,2010(8):141.

  ④转引自王冠颖.解读当代军旅题材电视剧的。

  参考文献:

  [1]张鹰.反思中国当代军事小说[M].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1.

  [2]〔美〕尼尔·波兹曼.章艳译.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李迎丰.试论当代中国军旅文学中的世界性因素[J].长江学术.2008,(2).

  [4]李萧萧.当代军事文学的现代主义缺失批判[J].艺术广角,2009,(2).

  [5]自烨.繁荣与发展军事文学之我见[EB/OL].

  [6]刘海波.逼近真实与疏离真实—论新世纪战争题材影视剧的悖反特征[[J].理论与创作,2009,(4).

  [7]饶曙光.后现代主义文化与当代中国电影电视[J].当代电影,1994,(3).

  [8]张婷婷.二元对立:作为一种美学追求—兼论军旅文学的审美文化内涵[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5,(4).

  [9]皇甫宜川.价值新发现—新世纪军事题材影视剧的突破与创新[J].当代电影,2007,(4).

  [10]林凌.反思新世纪军旅电视剧[J].社会科学,2008,(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