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广播电视论文

新世纪中国耽美网络剧类型化研究

时间:2018-09-27 来源:传媒观察 作者:陈卫华,胡琴 本文字数:7069字

  摘    要: 日本近代文学出现了一种耽美文学, 上个世纪90年代被引入中国大陆, 于新世纪网络化时代以及IP浪潮之下形成一股改编热潮。从2014年首部耽美网络剧《类似爱情》伊始, 这一类型范式在历经4年的探索后初步形成类型化的构建态势。梳理耽美网络剧的渊源流变, 对其类型化特征进行归纳探讨, 分析类型构建原因及其社会价值, 将为我国电视剧类型多元化发展提供新的借鉴。

  关键词: 新世纪; 耽美文学; 网络剧; 类型化;
 

新世纪中国耽美网络剧类型化研究
 

  Abstract: The Tanbi literature originated in contemporary Japan was introduced to China in the 1990 s, followed by a wave of adaptation in the Internet and IP era in the 21st century. Since the first Online Tanbi drama "Similar Love" in 2014, this type of paradigm has become a drama genre after 4 years of exploration. By sorting out the origin, features, cause and social value of online Tanbi dramas,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new reference for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V series.

  Keyword: the 21st century; Tanbi literature; online Tanbi drama; genre;

  中国网络剧进入新世纪, “耽美”元素入侵不容忽视。2014年首部耽美网络剧《类似爱情》于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上亿的点击率, 并成功吸引了众多视频媒体网站以及独立影视制作公司的青睐。这一观剧热潮直接催生了《我和X先生》《烟袋斜街十号》等耽美剧, 但《上瘾》的下架使这一类型剧创作又面临新的挑战。2016年经过本土化演变的优酷独播网络剧《识汝不识丁》以首日点击量破一千万、9.2的优酷高评分为耽美网络剧发展树立新的标杆, 在历经现象级剧作后, 针对小众市场而形成的耽美网络剧形成了类型化态势。但与耽美网络剧形成观剧热潮相比较, 学术界尚未对此加以较多关注。以“耽美网络剧”为关键词搜索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 仅10余篇论文, 且论述集中于耽美受众心理研究和现代影视作品创作“耽美向”趋势的社会学探讨, 对耽美剧的文本研读、类型研究几近空白。本文尝试以《再见X先生》《上瘾》《识汝不识丁》等几部代表性剧作为个案, 归结中国耽美网络剧的基本特征, 其类型化构建态势的成因背景及社会效应等内涵, 以期为中国电视剧类型多元化发展提供新的探索。

  一、从耽美文学到耽美网络剧

  中国新世纪相对开放的语境催生了一批观念新潮的艺术品类, 耽美文学就是其中之一, 自上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 在21世纪初依傍网络平台发展渐趋成熟后, 耽美网络剧相伴而生, 二者渊源较深。

  1. 耽美网络剧源于耽美文学

  耽美出自日语“たんび”, 在日文中的发音为TANBI, 原意指唯美主义。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文学界盛行浪漫主义, 耽美文学是其中盛行的一支。但60年代以后, 耽美逐渐从原初意思中脱离出来, 统称漫画中一类派生作品, 即现在我们所说的BL, 专门描写男男爱恋的动漫或小说。

  耽美广义是指对美的事物的追求与享受, 后来逐渐发展为指涉男性之爱的狭义界定。但耽美绝不简单地等同于同性恋, 虽然二者描绘对象相似, 但有重大区别。首先, 同性恋文学包括对男、女同性恋的描写, 而耽美仅指男性之间;其次, 同性恋文学较之耽美文学受众面更广, 被社会各界关注, 而耽美主要面向15—25岁之间的女性及青少年群体;再者, 耽美文学大多描绘男性之间的爱情故事, 更倾向于营造一个理想化的唯美世界, 忽略同性恋的真实社会困境, 同性恋文学则更偏向对同性感情世界的现实刻画。 (1)

  由耽美文学改编而来的耽美网络剧也遵循同样的发展轨迹与创作规律。我国耽美剧始于2014年, 目前学术界并没有耽美网络剧的明确概念, 参考学者杨艺在其期刊论文《中国耽美题材网络剧的发展现状与受众心理研究》中对耽美网络剧作出界定, 本论文以为耽美网络剧可定义为:“由投资方制作、仅通过网络视频媒体平台播出的、针对小众市场的以男性之爱为主要创作内容的网络电视剧及系列电影。” (2) 论文中耽美网络剧范围有所扩大, 不局限于耽美题材电视剧, 还包括网络平台播出的耽美题材系列电影。

  2. 中国耽美网络剧的创作流变

  中国耽美网络剧跳脱小众群体发展至今已有4个年头, 逐渐占据网络市场, 初步成为网众熟悉的类型范式。从2014-2017年, 依托网络在线视频媒体播放的并以“耽美”作为类型标注的网络剧剧集总计600集左右, 每集时长约20—40分钟。如表1所示:

  表1.中国耽美网络剧总览表 (2014-2017)

表1.中国耽美网络剧总览表 (2014-2017)

  表1.中国耽美网络剧总览表 (2014-2017)

表1.中国耽美网络剧总览表 (2014-2017)

  上述剧作导演均为后起新锐, 他们大胆突破中国影视盲区, 在网络剧大潮中的发展轨迹大约可分为“三步”模式:

  第一步:初探期, 从《类似爱情》到《上瘾》。这一时段主要是参照日本、泰国耽美热剧蓝本, 对国内耽美文学及真实事件简单改编。大众对这一新鲜事物处于观望状态, 制作方也是利用“玩具思维”投机心态来博大众眼球, 剧种获得的投资较少, 制作粗糙。剧作类型也比较单一, 以校园耽美、耽美爱情轻喜剧为主, 《再见X先生》二季及《上瘾》为代表。

  第二步:本土化阶段, 从《多情愫, 今安在》到《识汝不识丁》。由于某些剧作剑走偏锋, 耽美剧《上瘾》被广电总局叱令下架, 耽美网络剧开始了本土化的自觉改造进程, 开始有意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相融。中国首部古风耽美剧《识汝不识丁》应运而生, 成为该阶段代表作。

  第三步:稳步发展期。在《识汝不识丁》点击率与口碑获得双丰收后, 耽美网络剧类型化构建开始平稳运行, 相继出现民国耽美剧《愉此一生》以及奇幻耽美《我的室友是狐仙》等新类型, 耽美网络剧扩容发展。《愉此一生》为新代表剧作。

  应该说, 耽美网络剧的起步有点磕碰, 但仍旧顽强地生存于网络大熔炉, 剧集和篇幅都蒸蒸日上。相比于量的增长, 大众对耽美网络剧“质”的口碑有上下波动之势。请见耽美网络剧豆瓣评分折线图 (表2) :

  表2.耽美网络剧豆瓣评分折线图 (3)

表2.耽美网络剧豆瓣评分折线图 (3)

  可以看到, 耽美网络剧15部剧作平均5.19分, 属中等水准, 评价褒贬不一。但令人欣喜的是, 这根曲折线上出现三个高潮点:第一个高潮点《我和X先生》第二季, 豆瓣评分7.4分;第二个高潮点《识汝不识丁》, 豆瓣评分7.3分;第三个高潮点《愉此一生》, 豆瓣评分7分。豆瓣网7分以上评分为口碑佳作。短短几年, 三次触及如此高度, 显示了耽美剧颇有后发优势。其中最高点《我和X先生》第二季为现代题材耽美剧, 第二及第三高点则属于古风耽美和民国耽美, 均是缀合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改造的剧作, 其导演陈鹏对耽美网络剧的本土化创作把握得当, 在推动耽美网络剧的良好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历经探索之后, 中国耽美网络剧的类型化构建初见端倪。

  二、中国耽美网络剧类型特征

  新世纪中国耽美网络剧初显类型化态势, 这一舶来品流入中国之后, 除一般耽美网剧生成特质外, 于网剧类型演变方面逐步凸显本土文化气质。

  1. IP浪潮下耽美故事的改编生成

  新世纪网络小说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成为热潮, 早在耽美网剧诞生之初, 网络上已有耽美小说创作潮, 这批风靡网络的耽美小说成为后续中国耽美网络剧的主要IP源头, 是新世纪中国耽美剧的一般创作生成路径。前文图表1就有12部耽美网络剧由耽美文学改编而成, 占60%。耽美小说粉丝自然迁移为耽美网剧受众。除此, 还有部分耽美剧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国内张文爽导演的《再见X先生》及《我和X先生》系列网络剧, 题材就主要来自blued淡蓝网。这一类耽美剧较之于耽美文学改编剧更具备现实性, 并开始关注这类人群的生存困境, 但镜像语言又极尽追求唯美, 成为独有的耽美影视剧创作现象。

  2.“攻”“受”对比兼容的人物设置

  耽美网络剧无一例外有着年轻帅气的形象择取, 而“攻”与“受”是耽美剧对男主进行类型化角色设定的两个主要概念:“总攻”一方更具男性力量, 在整段恋情中充当主要的行动元;“小受”一方则偏向非绝对的女性化, 在情感中处于被动状态。《再见X先生》第二季中的“攻”——陶野与“受”——徐正熙, 《上瘾》中的“攻”——顾海与“受”——白洛因, 《双程》中的“攻”——陆风与“受”——程亦辰。“攻”与“受”的角色类型一旦敲定, 故事就围绕这一基本关系模式进行, 在具体剧情进展中形成强烈的对比冲突。然而, 两位男主性格也并未因此背道而驰, 正由于性格短板, 二者才开始相互救赎之路。这种人物设置展现出来的强弱对比, 同异性恋影视剧中的男性与女性角色设置相呼应, 其本质还是对异性恋模式的效仿, 与现实并不吻合。当然, 也可以看到, 在新发展的中国古风耽美和民国耽美剧中, 这种类型化人物对比模式有所弱化, 比如《识汝不识丁》中顾射与陶墨虽然性格参差, 但对比度并无现代耽美剧人设那么强烈, 大约是中国语境的“中庸”文化潜在发挥了作用。

  3. 唯美主义的影像视听语言

  耽美电视剧题材择取并非主流, 却赢得愈来愈多的年轻受众, 美轮美奂的唯美主义视听是其中重要原因。从耽美制作团队的整体营销手段来看, 画面之“唯美浪漫”确凿是其主打策略。所谓“视觉形象和语言信息的关系好比锤子与钉子, 要用视觉形象这把锤子, 把你的语言钉子植入消费者的心智中”。 (4) 耽美网络剧将“视觉锤”以及“语言钉”另类结合, 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唯美视听语言——

  (1) 动漫式画面感与节奏张力。早在耽美小说传入中国前, 日本还曾流行一种耽美漫画, 源于能满足部分读者的好奇与窥视欲。耽美网络剧的出现更是拯救了部分受众情欲宣泄的困境, 这种动态耽美画面相比之前更具有感染力。在景别设置上, 耽美网络剧主要采用近景及特写, 使得受众更接近主角, 给人一种亲密感。而且, 耽美网络剧整体节奏偏慢, 就算剧情发展至矛盾冲突处, 也采取温和婉转的处理方式, 这样的节奏张力同漫画展现形式不谋而合, 让人很容易沉迷于耽美的曼妙世界。

  (2) 文艺伤感的剧作台词敲定。新世纪的耽美网络剧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网络连载小说语言的文艺与伤感气息, 迎合着21世纪青少年的审美趋向。这样的台词除了有对男主独特性格塑造的功能外, 还能推动剧情向虐恋方向发展, 彰显青春残酷物语, 凸显一种边缘化爱情的不易与艰辛, 让受众在观看的同时产生思考, 并心生怜悯之情。

  (3) 同类主题电影背景音乐的收录。耽美网络剧在音乐处理上往往甜蜜而忧伤, 如《我和X先生》中主题曲《雨梦》, 配合唯美浪漫的画面营造出一种细腻的忧愁感, 让受众仿佛身临其境, 对男主爱情线的进展感同身受。比如《上瘾》中就收录了李安导演《断背山》中的插曲《opening》, 悠扬婉转的背景乐勾起观者的无限回忆与深刻认同。

  4. 日益本土化的耽美元素演进

  中国耽美网络剧类型演变至今, 主要有三种子分类:现代耽美、民国耽美以及古风耽美。按照具体创作内容划分, 现代耽美剧又可分为校园耽美如《上瘾》、奇幻耽美《灵界基友》、悬疑耽美《再见X先生》, 古风耽美下的仙侠耽美《我的室友是狐仙》等。其中, 古风耽美以及民国耽美都属于现代耽美在传入中国之后的衍生品, 这是属于舶来品向中国本土化的自觉流变。比较明晰的拐点在于, 2015年中国耽美网络剧《上瘾》的下架使得耽美网络剧有了生存意识, 其针对相关政策开始进行自我内部的调试, 在不违背政策的大前提下开始有条不紊地进行本土化改造,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逐步消解耽美剧中的激进因素, 最终为网络剧类型化构建立下了里程碑。2016年优酷独播的中国首部古风耽美剧《识汝不识丁》就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本体, 并辅以“耽美”外衣, 以“儒”为本, 论孝义之则, 探人伦之准。剧作以其精良制作获得总数超过6亿之高的点击率, 堪称新世纪中国耽美网络剧类型化构建的风向标。

  仔细查看, 耽美网剧类型演变除本土化趋势之外, 还有一种趋向:对“超现实”网络剧创作理念的承接与挪用态势。这是对“后现代”类型杂糅的创新性运用, 灵异、魔幻、穿越以及超自然等叙事元素的加入增强了剧情效果, 《我的室友是狐仙》则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中国的耽美网络剧类型何去何从?除了作为娱乐观赏外, 还要进行文化上的探索。本土化的转变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与机遇。

  三、中国耽美网络剧类型化构建成因

  作为一种在网络进行广泛传播、以年轻受众为主要目标的互联网剧类型, 新世纪耽美剧的蓬勃发生是众多因素合力的结果。除了耽美小说IP的成熟以及求新求异的网络创作态势等原因外, 政策语境、时代经济等因素共同催促了中国耽美网络剧的特殊发展。

  1.“为她服务”时代的完美助产

  新消费时代, 女性的社会作用非常重要。女性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提升, 同时又具有非理性消费的特点, 商家自然瞄准这一庞大市场, “为她服务”已成为服务行业的口号式经营策略。调查表明, 美国双薪家庭中妇女所挣薪资与男士相当或超过男人的已经占比45%。英国酒店行业如果不针对女性服务, 就会失去大约40%的客源。中国亦是如此。新世纪网络观剧时代, “女性被观看”的传统境遇已置换为男色消费潮流。 (5) 省级卫视热播古装剧《琅琊榜》, 小殊与靖王角色组合, 昭示着剧作人设“耽美趋向”的势不可挡。 (6) 而作为以男性为主要展现对象的耽美网剧更是如此, 剧中大部分演员均为90后, 平均25岁左右, 催生着男色消费观, 耽美网络剧便在这种观念中蓬勃起来。

  2. 跳脱主流文化的“陌生化”展示

  偏离主流文化, 以边缘化、陌生化等亚文化姿态展现自我, 是新世纪耽美剧的重要符号手段。着名学者布莱希特指出:“表演时要突破舞台上的封闭状态, 用陌生化的手法造成间离效果。” (7) “耽美”就是一种陌生化符号的使用而造就的个性化影视语言, 是对中国影视剧艺术盲区的突破。在耽美之前, 国内受众从未接触过此种类型的网络剧, 他们对于耽美题材网络剧存有好奇心理。耽美网络剧《上瘾》首播便取得上亿的点击率, 之后相继出现不同子类型的耽美剧。这一类型剧风格的唯美绚烂, 题材的新奇出位, 主题的叛逆青春, 对向来循规蹈矩的中国受众来说, 足够迷离梦幻, 能够吸纳更多粉丝, 进一步推动耽美网络剧的类型化构建。

  3.“既扶持又规训”政策语境的磨合生长

  耽美网络剧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其萌发期, 大量耽美网络剧制作粗糙且呈现尺度较大, 但迅速以“玩具思维”抓住大众眼球, 对日剧、泰剧类型的直接挪用是中国耽美剧的最初形态。2016年初《上瘾》《太子妃升职记》等超理念网络剧遭遇政策掣肘, 历经几年的发展, 国家政策虽然没有明文规定网络剧的创作条例, 但在全国电视剧行业年会上,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司李京盛司长就指出从网络剧的审查开始, 线上线下统一标准。这就意味着耽美网络剧需要另寻出路, 本土化的全面改装提上日程。正是这样一种既扶持又规训的政策态势, 中国耽美网络剧类型化的构建充满矛盾张力:一方面率性而为, 伸展耽美剧的常规创作风格;另一方面遵循相关政策, 突破耽美网络剧的惯常轨道, 在矛盾磨合之中逐步走上中国耽美网络剧类型化之路。

  4. 网络时代互动社交态势增进

  这是一个“受众为王”的时代。网络耽美小说传播积淀下来的受众, 以及观影过程中受众的互动观影经验, 使得耽美剧不断受到关注。《再见X先生》第一部拍摄时, 在贴吧、微博平台引起广泛关注, 张文爽导演同时还与受众进行互动, 于是就有了《我和X先生》系列网络剧。网众粉丝反映的“希望耽美剧情节更加紧凑、人设不要局限于二者、剧情可以加入一些伦理困境、让主角在困境中成长” (8) 等等意见, 都被吸收进后续的剧作制作之中, 大大提高了剧作质量, 而粉丝们也有了深度参与的价值感。这些因素都促进了耽美剧的繁荣, 增进了粉丝黏度。

  四、中国耽美网络剧类型化构建价值

  耽美网络剧的出现不仅突破中国艺术表现的盲区, 同时还冲击了传统道德伦理, 展现出丰富的社会效应和影响力。

  1. 窥探边缘文化, 关注亚文化群体

  作为青年亚文化分支的耽美文化, 首次将同性恋这一敏感话题携入大众视野, 并依托网络突破中国影视剧创作的艺术盲区, 形成耽美网络剧, 以较之于同性恋电影更为温和的方式呈现, 让中国受众开始认知这一文化。其创作团体试着打破伦理禁区, 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审视同性恋文化。

  2. 透视耽美语境, 寻找孤独的宣泄

  观看耽美文化的受众有大批青少年群体。青少年一般会遭受禁止早恋、学业至上等观念的多重约束。 (9) 观看耽美网络剧能使青少年观众在观剧过程中产生代入感, 将负面情绪付诸耽美网剧, 释放压力, 分散注意力, 宣泄自身的情感欲望诉求。但正是由于青少年的心智还未成熟, 所以耽美剧在主题内容以及镜像方面的制作仍需进一步思忖:如何担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 对青少年的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

  3. 颠覆男性优势, 反被动凝视为主动观看

  女性是一个庞大的耽美网剧受众群体, 网络用语“腐女”就是专门指称喜欢男男爱情的女性。耽美网络剧让女性受众能以一种放松的心态凝视并消费男性文化, 其间潜藏一定的精神诉求。据相关资料显示, 观看耽美剧的女性大多为年轻知识女性, 在耽美网剧中, 男性成为“被观看”的对象, 从而使女性观众在精神上挑战男性霸权, 并起到一种“治愈”的作用。

  五、结语

  一种新事物的生长, 因为其新, 值得鼓励;也因为其状态的不够成熟, 需要呵护与磨砺。新世纪中国耽美网络剧类型化的构建, 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需要时间的积淀, 需要一种更为宽松包容的环境氛围, 需要市场投资力度的加大……期待耽美剧的创作者们摸着石头过河, 深度挖掘剧作的文化内涵, 充分发挥其承载的社会价值, 从而创作出优秀的耽美网剧。

  参考文献:

  [1] (1) 周杰.耽美的世界[D].沈阳:辽宁大学, 2013:15-18.
  [2] (2) 杨艺.中国耽美题材网络剧的发展现状与受众心理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 2015 (20) :73.
  [3] (3) 豆瓣官网.[EB\OL].https://www, douban, com/.2017-01-03.
  [4] (4) 【美】劳拉·里斯.视觉锤[M].王刚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21.
  [5] (5) 闻霞.论娱乐时代的“男色”消费——以《上瘾》为例[J].美与时代, 2016 (11) (下) :119.
  [6] (6) 王玉玊.用“言情梗”写“兄弟情”——为什么说《琅琊榜》是“耽美向”作品[J].南方文坛, 2016 (2) :67.
  [7] (7) 刘晓杰.布莱希特与他的“陌生化”戏剧理论[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12 (4) :27.
  [8] (8) 小弯.[EB\OL].http://tech, ifeng, com/a/20160227/41556146_0, shtml.2017-03-07.
  [9] (9) 刘琳毓.少年亚文化视阈下的中国网络同人文化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 2016:22-23.

    [1]陈卫华,胡琴.新世纪中国耽美网络剧类型化研究[J].传媒观察,2018(09):71-77.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