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广播电视论文

纪录片《手工云南》的成功之处与传播问题

时间:2018-09-06 来源:视听 作者:张月,陆彦舟 本文字数:3042字

  摘  要: 随着多元屏幕文化的发展, 受众的眼球被各种屏幕信息所占据, 信息的多样化和灵动性让观众的注意力不断分散, 若想抓住受众的眼球, 纪录片制作必须迎合现代社会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本文探究新媒体视域下纪录片《手工云南》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播的成功之处, 为以后的少数民族纪录片的制作提供一定思路。

  关键词: 少数民族文化; 微纪录片; 文化传播;

纪录片《手工云南》的成功之处与传播问题
 

  在当前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 中国文化的传播与整合速度超越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挑战。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 媒体在给少数民族文化带来冲击的同时, 也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播提供了更多帮助。《手工云南》是一部在云南卫视播出的, 汇集了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灿烂手工记忆的10集系列纪录片。该片从多个方面生动地记录了云南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下来的“绝活”。纪录片推出仅三天网络点击量就达到了60万, 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播过程中取得巨大成功。

  一、纪录片的成功之处分析

  (一) 微型纪录模式, 利于网络传播

  以《手工云南》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微纪录片, 打破了传统少数民族纪录片慢节奏、拉长线的叙事模式。《手工云南》历时9个月的创作周期推出了10集纪录片, 其中每集30分钟左右的纪录片分成4到5个微纪录片, 每个微纪录片只有4—6分钟的时长。每个微纪录片记录一个完整的手工艺故事, 短、平、快的纪录模式迎合了注意力“碎片化”的年轻人的收视习惯。报告显示, 媒介融合的现代生活, 手机使用率达到97.5%, 智能手机强大的多功能性, 使得网络视频不断取代电视视频, 受众更喜欢用手机观看网上的短文或短视频来了解信息。面对新形势, 少数民族纪录片的影视化展示也需要一种新的形式来适应受众的收视模式。纪录片《手工云南》因其篇幅简短, 传播更加灵活, 更加利于网络传播。该片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在央视网络、优酷、搜狐、乐视、风行、凤凰视频等网络平台同步推出, 推出仅三天网络点击量就达到了60万。

  (二) 故事性叙事模式, 吸引受众眼球

  电视纪录片成功的关键是“好看”, 能够紧紧抓住受众注意力。前人研究表明, 把电视纪录片进行“故事化”, 可以更好地抓住部分观众。故事性的叙述方式, 可以让受众了解外界事物的过程变得更加放松, 降低获取信息过程中的厌恶感。纪录片《手工云南》中, 每个手工艺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大大小小的故事, 或是关于自己为何坚持手工制作, 或是每种手工艺品背后的历史等, 五分钟左右的纪录片中充斥着两三个故事。这种故事性叙事模式打破了以往手工艺纪录片不停播放单一的手工艺品制作步骤的叙事方式, 在介绍手工艺的同时介绍了各种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

  (三) 内容选题集中, 入题切口较小

  纪录片《手工云南》中, 每集的选题都很集中, 若以衣饰为主题, 这一个系列三五个微纪录片都会讲少数民族服饰, 并且微纪录片在切入主题时, 都会选择从简单的一个手工艺人和一件手工艺品开始切入, 最后通过一件手工艺品引申到一个少数民族节日或者一种少数民族文化。《手工云南》在记录云南贡山怒江边石匠张玉山的石板炊具手艺时, 讲述了两个故事, 一个是张玉山制作炊具的故事, 一个是怒族人使用炊具的故事。张玉山做着炊具会卖给怒族人制作一种食物———石板粑粑, 纪录片从石板制作手艺切入主题然后慢慢引申出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 使得整个微纪录片有更深层次的文化价值。

  (四) 故事主体明显, 结构脉络清晰

  微纪录片《手工云南》在记录手艺人技艺的短短五分钟内, 包含了对手工艺人、手工艺品、手工艺的历史渊源及其民族文化的介绍, 这种纪录片叙事结构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简单几个镜头、几句解说词就能将现代技艺与其历史文化讲清楚, 虽然信息量很大, 但观众却没有感觉到一丝叙事紧迫感, 整个纪录片脉络流畅, 结构清晰。纪录片每个小故事的主人公一般只有一个, 并且纪录片对主人公身边人的介绍也很少, 这样的叙事模式能够保证纪录片主体的鲜明性, 避免了纪录片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对故事主线的影响, 围绕一个人叙事使得故事逻辑更加清晰。在《手工云南:金生和美·上》中, 纪录片从云南江川星云湖的开渔节讲到当地美食铜锅鱼文化, 用来制作铜锅鱼的铜锅是铜器匠人“老左”的手工技艺, 纪录片在记录手工铜器打造的过程中, 向观众介绍了当地的古滇青铜文化, 整个故事结构脉络清晰, 故事叙述流畅, 并巧妙地将民族文化和手工艺品再次结合。

  (五) 视觉语言丰富, 呈现更多信息

  《手工云南》在介绍手工艺人时无形中也介绍了他们的服饰文化和建筑文化。纪录片中, 每个少数民族手工艺人在制作手工艺品时都穿着自己本民族的服装, 虽然纪录片中没有任何一句解说词介绍他们的服装, 但却用镜头语言向受众展示了不同民族的服饰文化。同样, 纪录片中对于少数民族的建筑文化也没有任何解说, 但是我们通过镜头语言也可以了解到一些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

  (六) 打破刻板印象, 注重叙事积极性

  纪录片《手工云南》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现状的表述与以往少数民族纪录片相比, 倾向有很大的不同。以往的少数民族纪录片展现的大多是少数民族文化的后继无人, 以及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受到的冲击等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现状的负面倾向, 容易让受众产生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的刻板印象。《手工云南》对少数民族文化倾向于一种积极向上的纪录形式, 出其不意地展示了少数民族文化繁荣的一面。例如在《手工云南:编织的手语》中, 纪录片讲述了在外打工的壮族年轻人回乡以后仍然喜欢穿自己的土布衣服, 在祭祀地母和诸神的仪式中戴上牛头猴面面具就能舞枪弄棒, 穿上戏服还能直接去台上唱壮戏, 等等, 给受众展现了出门在外的少数民族年轻人对自己民族文化的强烈自信。这样的表达方式打破了受众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情况一直以来存在的刻板印象, 积极的叙事模式更容易让受众对少数民族文化产生了解的兴趣。

  二、纪录片的传播途径有待完善

  《手工云南》在各大网络平台同步推出的同时, 也应注重在网络社交平台上的传播。近年来, 随着网络媒体的飞速发展, 网络社交媒体迅速发展并占领了当今网络媒体平台的半壁江山。与传统的电视和视频网站传播相比, 社交平台短视频传播可以与受众产生更多的互动, 并且会进一步扩大传播效果。《手工云南》中每个微纪录片的时长很短, 并且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所以纪录片完全可以直接把其中每个4—6分钟左右的微纪录片单独作为一个独立的短视频, 通过云南卫视自己的官方社交网络账号将视频上传至社交网络平台中, 利用社交平台的转发互动功能吸引网友进行转发, 从而实现更大范围的传播。

  三、结语

  互联网的发展使整个世界连接到一起, 受众的生活、思维、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面对网络中纷繁复杂的媒体信息, 受众的注意力已经慢慢被“碎片化”。传统媒体以往的电视制作模式和制作内容已经满足不了受众对信息的需求, 面对受众对信息需求的变化, 媒体的传播内容与传播模式也应做出相应的改变。少数民族文化若想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 就必须借助更大的舞台去展示自己。作为民族文化传播的典型载体, 少数民族纪录片在保证其内容质量过硬的情况下, 还要保证其传播渠道的畅通, 两者的完美结合才能使少数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

  参考文献:

  [1].翟建东.“一带一路”建设中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与影视传播研究——以纪录片对云南少数民族手工艺传播为例[J].艺术科技, 2016 (08) :133-134.
  [2] .赵子文.云南“非遗性”电视纪录片研究[J].艺术评鉴, 2016 (01) :181-182.
  [3] .焦道利.媒介融合背景下微纪录片的生存与发展[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2015 (07) :107-111.
  [4] .周瑛莹.基于社交平台的短视频传播模式研究[J].数字传媒研究, 2017 (11) :5-9.

    [1]张月,陆彦舟.浅析纪录片《手工云南》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播的成功之处[J].视听,2018(09):42-43.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