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广播电视论文

爸爸去哪儿媒体论文范文10篇(11)

来源:学术堂 作者:范老师
发布于:2017-07-03 共39278字
第十篇关于爸爸去哪儿媒体论文
  

  从《爸爸去哪儿》看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发展策略

  
  摘要:湖南卫视户外旅行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获得社会的广泛关注,节目好评如潮。当前我国真人秀节目主要存在节目内容同质化、引进外海,版权过多以及受众心理把握不足等问题。《爸爸去哪儿》的成功,启示了我们电视节目应该差异化竞争、引进节目注重本土化以及节目主旨应当关注核心的社会价值等。
  
  关键词:爸爸去哪儿;电视节目;真人秀
  
  2013年10月份,湖南卫视推出的电视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当之无愧成为年度最火的电视节目,第一集开播就迅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拥有同时段综艺节目排名第一、1.423全国收视率的成绩。《爸爸去哪儿》的成功,迅速引发了各大卫视竞相模仿推出亲子真人秀节目的热潮。
  
  自从五对星爸萌娃出现在湖南卫视周五黄金档,迅速吸睛,一举成为全国上下网民热议的话题。新浪热门微博话题榜不断出现“风一样的女子(田雨橙)”“爷爷你要好好的(王诗龄)”“黑米哥哥(kimi)”等词汇,甚至连节目播出前不为人知的模特张亮也成为了大众焦点。
  
  一、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概述

        (一)电视真人秀的内涵

        20世纪90年代,Reality TV(真实电视)在西方电视媒体上大放异彩,甚至被西方社会誉为“挽救电视的灵丹妙药”.这种特殊的电视娱乐节目在21世纪初被引进中国,而后很快在国内电视媒体上流行开来,展示出它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电视真人秀节目是我国业界一种约定俗成的叫法。目前,我国业界对电视真人秀节目仍没有给出统一标准的定义。在电视真人秀节目传入中国的初期,多数学者认为电视真人秀节目是“以普通人参加由电视制作单位制定规则的竞赛游戏的电视栏目,是一种介于纪录片、娱乐节目、游戏节目之间的一种特殊节目形态”[1]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尹鸿认为:真人秀作为一种电视节目,是对自愿参与者在规定情境中,为了预先给定的目的,按照特定的规则所进行的竞争行为的记录和加工。[2]
  
  实际上,电视 真人秀 的 概 念 是 对 好 莱 坞 电 影The Truman Show(《楚门的世界》)的直译,但却恰如其分体现了这种具有真实与虚拟双重属性的节目。
  
  任何的电视节目都是经过精心的编排和高度的剪辑。不可否认真人秀节目是真实与虚构的一种结合,是记录性与戏剧性的一种融合,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场虚假的表演。众所周知,真正有生命力的真人秀节目往往是因为对客观“真实”而更有吸引力。
  
  (二)《爸爸去哪儿》节目概况

        《爸爸去哪儿》是一档集明星、亲子、旅行、户外生存体验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电视真人秀节目,不仅旅行内容新奇,亲子搭档的形式更是新颖,一开播便获得极高口碑,网络评价上几乎实现零差评。可以说在2013年的末尾,《爸爸去哪儿》开拓了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一片新领域,这是一种新的真人秀节目思路,为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格局带来一股清新的力量。
  
  《爸爸去哪儿》出现在大众视野后就被各大媒体定义成了一档亲子互动类节目。媒体人普遍将其解读为是对父爱教育的一次展示,唤起了大众对亲情的关注和回归。这种社会意义上的解读使得这档原本隶属娱乐节目范畴的真人秀节目得到了内在的升华,这也是《爸爸去哪儿》一经播出大获好评的内在原因。
  
  从节目模式上来看,它与我国一贯的造星模式的真人秀相反,创造性地将明星平民化,带观众展现了一种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的获得的快乐。
  
  二、《爸爸去哪儿》成功的原因分析

        以下从受众心理上、传播方法、电视节目制作和产业链运作四个方面来剖析《爸爸去哪儿》成功的原因。
  
  (一)与大众消费心理的契合

        电视真人秀节目是一种文化商品,它想要获得成功,赢得市场的认可,必须首先要抓住受众的需求,满足电视观众作为消费者的心理。传播学者麦奎尔在《使用与满足》理论中指出:受众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是基于特定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特定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3]《爸爸去哪儿》节目的出现缓解了年青一代对于成家立业的焦虑,唤起了人们对家庭生活的美好向往。美国心理学家马斯诺曾经指出,受众的需求可以分为七个层次,其中最高层次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在基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开始追求精神愉悦。这档节目恰好唤起了社会大众对亲子关系的关注,引发了父母们对教育问题的思考。
  
  (二)口碑传播

        口碑传播是指一个具有感知信息的非商业传者和接收者关于一个产品、品牌、组织和服务的非正式的人际传播。

        网络的发展使得口碑的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口碑传播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快,扮演的角色也越发重要起来。社交媒体不断加快口碑传播的速度,网络用户越来越成为口碑传播的主体。
  
  《爸爸去哪儿》于2013年10月11日正式播出之前,“爸爸去哪儿”关键词的百度指数几乎为零,到10月12日这天突然到达到62万搜索量。这些数据说明《爸爸在哪儿》一经播出后迅速进入大众视野,网友对于这档节目普遍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和关注。可以说《爸爸去哪儿》在口碑上几乎得了满分,而网络微博等用户的高口碑和不断好评,吸引了更多的用户来关注这档节目。
  
  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五对星爸萌娃一共进行了6次旅行,剪辑拍摄形成了12集的内容,采用了周播制,每个星期五播出一集。下图2013年10月份以来,《爸爸去哪儿》的一份新浪微博指数趋势图。可以看出,周播制的《爸爸去哪儿》每周都引发一个新的热议话题,每周都会出现一次小高峰,这种方式使得每期节目播出后都可以涌现新鲜话题,受众的兴趣持续高涨。在12月27日后,《爸爸去哪儿》第一季完美收官,而后两三个月内新浪指数基本持平。
  

  微博图一。  

  (三)电视节目制作

        1.模仿原版的画面风格

        节目第一期中,眼尖的观众也许会注意到被镜头一扫而过的场外的庞大摄像团队。镜头前是五个家庭的嘻哈打闹,镜头背后是100余人紧张忙碌的制作团队,这个场景也同样出现在韩国版的节目中。每位爸爸有一台手持摄像机跟踪拍摄,每个孩子有2台手持摄像机跟踪拍摄,每个房间至少有3台监控摄像机进行拍摄,全方位、多角度、真实地记录了爸爸和孩子的一举一动。
  
  从影片艺术的角度看,《爸爸去哪儿》电视画面的可欣赏性很强。除了豪华的拍摄阵容,还有韩国综艺节目惯用的独特拍摄视角和拍摄手法,从天空到陆地,从静止到移动,丰富变换的镜头让节目表现力大大提升。多机位遥控真人秀拍摄系统、GoPro主观特殊摄像机、经过改装的可搭载5D Mark2的便携式鱼杆摇臂、占美大摇臂和6旋翼无人飞行器等等特种设备的运用,都使得《爸爸去哪儿》的画面构图更加细腻考究、角度全面而独特。[4]除了拍摄的方法和技术值得称赞外,还不得不提的就是《爸爸去哪儿》优秀的后期制作了。节目中,观众常常被“神”字幕逗得笑个不停,它不仅解释了画面中一些无厘头的内容,还提炼了不少隐含的笑料,创造了“森碟”“我要喝奶奶”、王岳伦的招牌笑容“哈哈哈哈”、田亮的“我要做个慈祥的爸爸”等观众印象深刻的语言。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