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公共关系学论文

S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调查研究

来源:市场周刊 作者:姬湘涵 郭娟
发布于:2021-03-02 共3894字

  摘要:在高校就业环境愈发严峻的当下,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备受重视。本文通过抽样调查S高校两千多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具体收据后进行描述性分析、差异性分析等。站在校方教学的角度提出对策,有助于该校为社会培养出应用型大学生。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交往能力; 应用型;

  人际交往能力又称社会交往能力, 也叫社交能力, 它最初是作为智力的一个成分而被提出的。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他的多元智力理论中认为人际交往能力属于八大认知智力之一。美国心理学家Buhrmester认为测量人际交往能力的维度有五个:主动交往能力、适度拒绝能力、冲突管理能力、情感支持能力、自我表露能力,其设计的人际交往能力测量量表在后人的信度效度研究中展现了高信度和高效度的效果。高浩,赵雨薇(2018)认为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受挫,经常归因为不懂得人际交往技巧,如果人际交往能力偏高则生活幸福感增强。魏宝懿,韩治惠(2019)认为大学生人际关系良好对创业就业均有促进作用。

  一、 描述性分析

  该调查问卷共计调查了2628名学生,占该校学生总数约32%,其中男性占比43.91%,女性占比56.09%,比例适宜,未出现男女调查极度不均衡现象;学生干部51.37%和非学生干部48.63%,并未出现极度不均衡的样本数量现象;各系样本人数较为均衡,其中工商管理系学生占比最大,考虑到人际交往能力对该系学生的重要性略高,就增加了占比;在校生年级方面占比较为符合该校生均占比,其中大一27.21%、大二25.46%、大三25.68%,大四24.65%,大三居多。学生家乡所在地调查可知,大部分学生都是来自县级及以下级别的地区,定居城区的占比较少为12.63%,家庭状况大部分并不富裕;非独生子女占比极大,比例为81.74%。

  S高校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均值在3.59,这并不是一个极高的水平,说明该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水平一般偏上。通过统计各系部人际交往能力均值,可以看出机械工程系均值最低,土木建筑系的均值最高,从高到低的依次排序是:土木建筑系、会计系、工商管理系、艺术与教育系、计算机工程系、机械工程系。

  二、 差异性分析

  (一)生源地不同与人际交往能力差异性分析

  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会因地域不同产生明显的差异性,显着性等于0,小于0.05,说明差异性明显。其中来自村和乡镇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均值相近,均在3.5左右,县和城市均值分别是3.6、3.7。说明家乡所在地级别越高,人际交往能力越强。

  (二)性别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差异性分析

  整体来分析,人际交往能力显着性等于0.022,小于0.05,说明具有显着性。人际交往能力均值,女性等于3.62高于男性均值3.55,差异性尤其表现在自我表露能力和情感支持能力这两方面。

  (三)系别与人际交往能力差异性分析

  该校共有六个系,分别是工商管理系、计算机工程系、会计系、艺术与教育系、土木建筑系、机械工程系。对六系进行单因素分析可得,不同系部的人际交往能力差异性不大,显着性等于0.125大于0.05。但是各系部在显着性在自我表露和情感支持这两方面分别是0.003和0.008,均小于0.05,表现出了较大的显着性。

  (四)是否学习过相关课程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差异性分析

  是否学习过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知识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是该校拥有这部分的课程,第二是自行自学了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知识。

  1. 通过分析“是否在该校学习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相关课程”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差异性分析,显着性等于0小于0.05,具有很高的显着性。分析平均值这个数据可以看出来,学习过相关课程的同学人际交往能力与没有学过的人相比较,前者人际交往能力明显高于后者。显着性尤其在人际关系建立、适度拒绝能力、冲突控制能力这三方面有明显提升,剩余的自我表露能力与情感支持能力虽显着但不突出。

  2. 通过分析“自学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知识”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差异性,显着性等于0小于0.05,具有很高的显着性,而且其他五个维度的显着性均明显。且分析平均值这个数据可以看出来,自学过的同学人际交往能力与没有学过的人相比较,前者人际交往能力明显高于后者。

  综合上述两组数据可以得出,无论是在校内学习相关课程还是进行自学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都是可以有效提升的。其中自学的方式接受度更高,显着性更高,这种方式更适合当代大学生。

  (五)是否是学生干部与人际交往能力差异性分析

  从数据可以看出,各个方面的显着性等于0小于0.05,这说明,是否是学生干部显着影响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从均值上可以看出,是学生干部的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是明显强于非学生干部的学生的。

  三、 问题、原因及对策

  (一)缩短城乡距离,拉近人际关系

  从上述数据可见,该校的大部分学生来自村、镇、县,这三部分的总计占比占到了87.37%。且从人际交往能力可以看出,越是家乡所在地的级别越高,人际交往能力越强。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第一,家乡的人际关系越简单,造就了学生的越单纯,缺乏培养人际交往能力技巧的氛围。第二,价值观的不同,生活方式不同,都会造成沟通缺乏认同度,极端的可能衍生自卑感。

  建议:第一,校方应多关注这部分所在地来的学生的培养,将一部分注意力有效的偏移,让他们更受重视,备受关爱。据访谈所知,这部分学生因家乡的口音所致,经常受人嘲笑。所以在基础教学这部分的课程,就应该有效的偏重。比如推广普通话,增设普通话培训课程,让大学生积极参加普通话的考试等,从语言上就拉近城乡沟通的距离。第二,校园文化的宣传,就应该以勤俭、淳朴、环保、节约为主题的活动展开,契合这部分学生的消费观,可以有效降低价值观不同带来的距离感。

  (二)男女差异性与无差别教育相结合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男女之间的差异性还是比较明显的,其中女性的人际交往能力明显高于男性。尤其是在自我表露能力和情感支持能力这两方面,女性更善于表达自我且情感上给予对方支持与安慰。男性有些时候则更愿意自己承担,不善于表达自己对好友的情感。

  造成这种男女人际交往能力差异性明显的原因主要是男性的思维观点决定,男性认为过多的表达自我和对他人的安慰都是一种过于女性化的行为。

  建议:男性和女性的培养方式应该差别对待与无差别对待相结合。第一是根据男女的性格特点区别上课培养。如女性要进行淑女课程教育,男性适合绅士课程教育。对男女在社会上的不同属性和责任,分别进行正向教育,规范男女的通用行为。在平日的校园活动或课堂交流方面,应该有意识的侧重对男大学生的自我表露和情感支持这两方面的开发。第二是对男性女性进行无差别训练。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是需要同步提升的,而且基于两大环境的相互渗透,才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如果男性脱离了大环境,减少了对异性的接触面,并不能对人际交往能力做到更高的提升。所以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男女混搭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实现男女混搭的教学方式有很多种,比如交际舞训练、拓展训练等。

  (三)各系应该将人际交往能力课程加入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上述的数据可以看出,人际交往能力与系部差异有很大的相关性。人际交往能力最高的系部不是工商管理系,而是土木建筑系的学生,最低的是机械工程系。而且通过分析自学或学过相关人际交往能力课程的与人际交往能力分值数据,发现不管是通过什么方法学过的,人际交往能力都偏高。尤其是自学过的,主动性强,学习效果较高。

  个别系部的人际交往能力分数偏低,一部分是因为人才培养方案导致,一部分是由于系部整体环境导致。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工商管理系的人际交往能力并不是最高水平,但这个系内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是基本技能。

  建议:各系部应该就学生未来工作的环境,制定相适应的人际交往能力课程。尤其是工商管理系,应该加强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企业在挑选该系学生时尤其重视人际交往能力,因为该系学生不像会计系可以通过初级、中级会计师证顺利进入行业。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图书馆和学生会联合设计自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人际交往能力的意识和方法。

  (四)鼓励学生建立个性化团体

  通过数据分析,班干或学生会的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偏高。这些学生在加入不同组织后有了锻炼的机会,所以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总结出来经验。总体来看,主要是由于个体融入集体的程度高。当个体融入的组织和群体越多越丰富,则人际交往能力越高。

  建议:校方可以酌情做出类似的规定,一是要求每个人至少参与一个社团或承担一个部门任务。这样可以快速扩大学生与周边群体的接触面。二是鼓励学生开创不同的社团,提升社团的地位,把社团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四、 总结

  本文通过上述数据的分析共提出四个方面的对策,可以提升该校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第一是通过分析发现家乡经济的发达程度和人际交往能力呈正比,因此需要采用一些教学手段去拉近城乡所带来的心理距离。第二是通过分析性别差异发现男性的人际交往能力低于女性,这是由于男性本身的观念导致,因此要进行男女差别性授课及无差别授课相统一。第三是通过分析各系部的人际交往能力总分均值,分析人际交往能力与学习过相关课程的相关性,可发现系部人才培养方案差异性与课程设置的差异性,均会影响人际交往能力。建议系部要根据大学生未来的工作环境,设计符合学生发展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升课程。第四是班干与否与人际交往能力做了一个分析,发现两者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这与其周边群体是否丰富有很强的相关性。建议校方从制度上强调融入群体活动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群体生活意识,进而增多学生锻炼人际交往能力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新视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 Buhrmester D,Furman W,Wittenberg M,et al.Five domains of interpersonal competence in peer relationships[J].J pers Sec Psychol,1988,55(6).

  [3]高浩,赵雨薇,石伟涛,强润东.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调查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16):23-24.

  [4]魏宝懿,韩治惠,李昊泽.浅析人际交往能力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影响[J].教育现代化,2019,6(23):23-24.

作者单位:商丘学院应用科技学院
原文出处:姬湘涵,郭娟.S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调查研究[J].市场周刊,2019(08):170-17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