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旅游管理硕士论文

有效开发石门禅茶文化旅游资源的方案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7-03-25 共6858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石门禅茶文化旅游开发问题探析
【第一章】 有效开发石门禅茶文化旅游资源的方案研究绪论
【第二章 第三章】石门禅茶文化旅游 SWOT 分析
【4.1 - 4.4】石门禅茶文化旅游市场游客行为特征分析
【4.5 4.6】石门禅茶文化旅游市场游客意愿分析
【第五章】石门禅茶文化旅游开发策略
【总结/参考文献】石门禅茶文化旅游建设路径研究总结与参考文献

  1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1.1.1文化体验旅游逐渐成为主流。

  得益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单纯的传统形式的旅游。从观光旅游到文化体验旅游,旅游活动开始了从大众到受众的转变。旅游者开始更希望从旅游地得到关于当地文化历史、生产生活及艺术等各个文化方面的知识,感受当地独有的文化体验。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旅游相关产业也迎来了自己的机遇,而文化旅游更是近年来旅游业的热门。许多省份在政府报告及旅游规划文件中将文化旅游作为当地的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2011 年被称为"中华文化游"主题年,也代表着文化旅游成为了当前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有逐渐成为旅游业主流的发展趋势。

  1.1.2茶文化旅游拥有广阔发展前景。

  茶是当今世界最常见的天然饮料之一,茶文化旅游是指将茶叶以及包括其生产的生态环境在内的各方面的资源与其他文化资源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旅游形态。中国茶文化已经在全世界广泛传播,在体验式旅游高速发展的当下,茶文化旅游兼具文化体验和艺术鉴赏的特征,其发展符合现代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渴望回归自然,放松心情的需求,是一种新形态的休闲养生活动。

  在茶文化旅游的过程中,游客可以在浏览中享受到不同风格的茶,而茶道,更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全国有超过 20 种茶道的表现形式,各有风俗及标准。

  此外,茶文化中的茶品茶餐也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全国共有超过百种的各类茶食,也是游客重点购买的旅游商品。

  1.1.3禅茶文化旅游具有巨大发展潜力。

  禅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独有的禅文化与茶文化的结合,佛家在茶中悟道,在饮茶的过程中通过而富含禅宗美学精神的茶道将具有灵性的茶叶与人们的道德修养联系起来,通过植茶、采茶、制茶、饮茶等一系列富有仪式感的过程,使参与者心志得到陶冶、品性得到修炼乃至人格得到完善。

  所以说,禅茶文化对于构建当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具有重要作用,作为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得到大力弘扬。而禅茶文化旅游,因融入了禅茶文化而彰显其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在传达禅茶文化的精神的同时,还能发扬禅茶文化洗练人心、化解干戈、提炼自身的功用。

  禅茶文化旅游目前在国内方兴未艾,是古老而又独特的禅茶文化与新型旅游产业的结合,具有独特的社会意义。作为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发展价值。

  1.1.4石门具备深厚禅茶文化发展底蕴。

  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以中国禅茶之乡闻名于世,作为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石门有茶园近 15 万亩,禅茶基地达万亩,禅茶文化旅游综合产值达到 10 亿元。夹山禅茶历史悠久,至今已有 1100 余年的历史,是"茶禅""茶道"的正宗源头,有"茶禅祖庭"之称。禅茶文化的核心精神"茶禅一味",也是起源于此。

  深厚的禅茶文化传承使石门拥有浓郁的禅茶文化氛围。

  近年来,石门实施"生态立县、旅游活县"战略,提出了打造"中国禅茶之都"和"世界禅茶之源"的口号。成功将夹山寺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逐级申报"茶禅一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为了推动文化创意和产业实体、旅游业相结合,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以湘质监发(2014)82 号文正式批复,同意石门"禅茶"等制定湖南省地方标准。目前,该"禅茶"系列地方标准已经发布,石门"禅茶"正式成为全省(全国)首个禅茶地方标准,这也为石门禅茶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开发打下了良好基础。

  1.1.5石门禅茶文化旅游开发问题亟待解决。

  基于禅茶文化的深厚底蕴,石门禅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已经到了厚积薄发的关键时刻。但不可否认的是,石门在开发禅茶文化旅游的方面走进了一些误区,导致没有形成独具石门特色的,与夹山文化底蕴相匹配的茶旅一体化景观,没有形成在全国乃至于世界上有足够影响力的文化效应和品牌价值等问题的产生。

  综合来说,当前石门禅茶文化旅游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为什么在具备深厚发展底蕴的前提下,石门禅茶文化旅游依然不温不火,没有成为能与张家界、凤凰古城相媲美的的热门景区。而解决这个问题也成为了石门禅茶文化旅游继续开发、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

  1.2 研究目的。

  本文基于石门禅茶文化旅游发展增速缓慢的现状,以如何提升石门禅茶文化旅游热度,如何拓展其开发深度和广度,如何增加其文化品牌的号召力和吸引力等问题为研究核心,以最终提出石门禅茶文化旅游现存问题的解决方案,即石门禅茶文化旅游开发策略为研究目的,以期能改变石门禅茶文化旅游当前所面临的开发遇阻的困境。

  1.3 研究意义。

  1.3.1推动石门茶叶相关贸易发展。

  石门现有的茶品牌有"东山秀峰"、"白云银毫"、"泰和银针"、"泰仙野毫"、"西山毛峰"、"太青云峰"等十余种。县内超过七成的茶企常年只进行贴牌加工作业,成为了外地品牌的原料车间,茶企的管理人员缺乏对知识产权的维护和品牌的保护,没有将石门优质的生态茶园基地、优秀的茶叶品质与当地源远流长的禅茶文化内涵相结合,浪费了打造禅茶文化品牌的良机。本文通过对石门当地深厚的禅茶文化进行发掘,尝试探索如何树立石门禅茶的强势品牌,增强石门禅茶在全国乃至国际的知名度,以及将禅茶文化与茶叶相关贸易有效结合的方案。为石门茶叶相关贸易发展方向提供参考建议,为推动石门茶叶相关贸易的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1.3.2促进石门第一第三相关产业融合。

  石门禅茶文化旅游可以利用其拥有的优质禅茶文化旅游资源,提高禅茶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而实现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最终将禅茶文化旅游所带来的资源优势转变成整体经济优势,以达到拉动石门整体经济发展、增加石门人民经济收入的目的。此外,石门禅茶文化旅游还可以拓展茶产业链,将观光、学习、娱乐、购物与禅茶文化旅游结合于一体,将农业与服务业有机融合,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并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从整体上推动石门经济的发展[1].这样不但能满足不同类型游客的旅游需求,同时又能提高石门的整体规模经济效益。本文深入挖掘禅茶文化底蕴,探索整合相关旅游资源,实现整体开发的可行性方案,为石门的相关产业发展,第一第三产业融合等提供对策。

  1.3.3解决石门禅茶文化旅游现存问题。

  基于石门禅茶文化旅游产业拓展受阻、发展增速缓慢、人气热度不高等情况,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查等方式了解石门禅茶文化旅游当前急需解决的各项问题的具体信息,通过 SWOT 分析指出石门禅茶文化旅游相关问题的解决方向,针对石门禅茶文化旅游现存的亟待解决的一系列问题,设计调查问卷,从而分析出石门禅茶文化旅游的市场客源情况,进而提出石门禅茶文化旅游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总结出开发石门禅茶文化旅游的措施建议,为解决石门禅茶文化旅游现存问题提供策略,扫清发展障碍。

  1.3.4引导全国禅茶文化旅游开发探索。

  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复兴与发展,茶文化研究在我国内地逐渐兴起,禅茶文化的探讨也在此时逐渐展开,并出现了一些有关禅茶文化的专著,一些有着禅茶历史渊源或相应发展基础的区域也开始各自进行禅茶相关产业开发。除湖南石门夹山寺外,还有赵州柏林禅寺、杭州径山寺、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成都昭觉寺、云南鸡足山虚云寺、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等,这些景点景区目前都处于发展初期的探索阶段,存在标准不统一,开发形式混乱等问题。

  本文本着抛砖引玉的思想,希望能为国内其他地方区域研究、发展开发禅茶文化产业起到借鉴参考的作用,而石门作为禅茶文化发源地,其开发模式与提升策略将对全国的禅茶文化旅游产生指导意义与带动效应。

  1.4 文献综述。

  1.4.1国内禅茶文化研究综述。

  余悦(2004)认为"茶禅一味"分为三种境界。分别是与日常生活的相融、与开悟顿悟的相通、与平常心的相和[2].李海杰(2007)认为"茶禅一味"是对我国禅茶文化的精炼概括,我国的禅茶文化既吸收了茶文化所固有的冲淡、平和、雅致的特性,又与禅宗之平和、清净、幽寂、适意之宗教修行境界相通[3].释泽道 (2008)认为,禅茶是指通过对茶的体认和感悟而进行禅修的一种法门,也是依照禅理佛法来演绎的一种茶道[4].释光泉(2009)认为禅茶在寺院里被僧人用以传递禅定境界[5].释心孝(2009)认为品茶成了参禅的前奏,参禅又成了品茶的目的,把佛家清规、饮茶谈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融为一体[6].史修竹(2009)认为茶的祛病养生、提神明目的物质功效是"茶禅一味"形成的基础,而其精神层而与禅的契合才是"茶禅一味"形成的关键[7].

  张祎凡(2010)认为禅茶在中国没能像日本那样上升为一种"生活艺术的宗教",成为塑造国民精神的源泉,而只是一种民俗文化,更多地强调茶的商品特征和生理作用[8].董慧(2012)认为禅茶是以茶参禅,以茶悟禅的一种人文境界,是茶与禅在精神层面的契合[9].舒曼(2013)认为"禅茶一味"的精神具有启悟人心,净化社会,美化生活,文化世界等特殊社会功能[10].孙忠焕(2014)认为禅茶结合分为物质和精神层面,物质上僧人需提神解困、补充营养、消化理气。精神上佛教倡导的"苦、静、凡、放"都与茶的文化内涵有关[11].

  目前,在中国知网上能搜索到的以"禅茶文化"为关键词的文献有 10 篇,与"禅茶文化"相关的文献超过 240 篇。这些文献围绕着禅茶的历史融合过程、外在结合形态展开研究,从不同角度对禅茶文化的形成以及其文化内涵作出了广泛的探讨。

  1.4.2国内茶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的茶文化旅游研究可大致分类为为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

  茶文化旅游的理论研究,主要是讨论茶文化旅游的概念及定义,以及茶文化旅游所处的地位、在各个领域发挥作用以及对应的应用理论。王京传和赵修华(2005)认为茶文化旅游是指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以休息、娱乐、获取知识、体验人生价值等为目的,而开展的一系列旅游活动[12].季少军(2006)认为将茶文化资源融入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弘扬与传播我国的传统茶文化,同时对振兴茶业与旅游业同样具有深远意义[13].董葆营(2007)提出要发展和开发新昌的茶文化旅游[14].王小丹,肖玉蓉(2008)认为茶文化旅游是茶业发展涵盖观光、休闲、度假、娱乐、购物等多种旅游功能的新领域[15].

  乔秋敏、祝明霞(2011)认为文化旅游是最能体现和适应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类型,茶文化旅游的核心就是"文化体验"[16].冯卫英(2011)认为茶文化旅游是所有以茶与茶文化为主题的,涉及观光旅游、民俗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宗教旅游、节庆旅游等一系列旅游活动的集合[17].阚文文(2012)认为泰山地区发展茶文化旅游具有重大的经济与社会价值,有利于当地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8].申素熙(2013)将茶文化资源定义为可以用来创造出财富的茶文化形态[19].

  实践研究则主要集中于区域茶文化旅游发展的研究。包毓敏(2006)论述了湖州的茶文化旅游开发策略[20].罗艳玲(2006)提出了信阳茶文化旅游开发的策略。

  罗庆芳(2007)指出贵州有着深厚的茶文化历史和丰富的茶业资源,如何开发贵州茶文化旅游已成为贵州茶产业建设和生态旅游开发的中心议题[21].李海平(2008)提出了浙江茶文化旅游的开发对策。陈静,陈林(2008)探索了杭州径山茶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策略。阎友兵(2008)对安化茶文化旅游开发进行了探索[22].钱树伟和苏勤(2009)探讨了关于霍山县茶文化旅游的开发[23].赵红莉,赖启航(2009)研究了武夷山茶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王小丹(2009)就福建省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战略选择和战略对策。

  胡赛强(2010)[24]、王桂林(2013)[25]、谢钦玲(2014)都针对安溪的资源特色,提出了自己对于发展安溪茶文化旅游的建议。易文丽(2011)研究了永川的茶文化旅游发展对策。夏明(2012)研究了温州茶文化旅游发展的策略。焦巧(2013)研究了湖北茶文化旅游的开发对策。于兰兰(2013)从深度开发的角度研究了信阳茶文化旅游的开发策略。余沙沙(2014)探索了如何利用雅安悠久的茶文化资源,优越的茶业生态资源,发展雅安茶文化旅游的方式。

  在区域茶文化旅游研究的基础上,也有学者进行了茶文化的专项旅游研究,根据茶文化资源具有的丰富内涵,从各个角度提出了开发各种特色的茶文化旅游。毕剑,尹郑刚(2006)认为可以通过茶叶节庆带动茶文化旅游[26].李维锦(2007)探索了云南发展文化生态旅游的模式,提出了开发少数民族特色茶文化旅游[27].董捷、沈国斐、卢静怡(2007)提出了重点建设杭州"中国茶都"旅游形象[28].

  程晓丽(2007)针对九华山佛茶文化旅游,讨论了将佛教文化和茶文化相结合的开发方式[29].张琴(2013)提出了建立六安茶文化体验园的构想。王汭男(2013)对福建的茶文化旅游进行了可行性的调查论证,提出了构建茶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开发模式[30].

  1.4.3国外茶文化旅游研究综述。

  国外对茶所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化学领域,对于茶文化等人文视角的研究及茶文化旅游视角的研究并不多。

  Reisinger(1984)对于文化旅游的定义是为了满足美学、智力、情感与心理方面等需求而进行文化体验的特殊旅游[31].Jolliffe(2007)将茶文化旅游定义为旅游者感兴趣于茶的历史、传统和消费而形成的旅游方式[32].Lee Jolliffe还撰写了《茶与旅游:游客、传统和转变》一书。书中认为中国有着巨大开发茶文化旅游的潜力。Jolliffe 和 Aslam(2009)研究了斯里兰卡的茶文化遗址旅游,该研究认为茶文化遗址要物尽其用,通过各种活动,尽可能的使游客在茶产地停留及消费,并最终促进当地经济发展[33].

  1.4.4相关研究的简要述评。

  我国在茶文化旅游所做的相关研究较多,为后来者研究茶文化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也应该看到,虽然茶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意义和潜在社会价值已得到了国内学者较广泛的认可,但开展的研究普遍都还不够深入,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上并没有太多创新。对茶文化旅游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宏观角度,对于整个茶文化旅游研究而言,针对区域特色茶文化旅游的相关研究所占的比重较小。因此,加强对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茶文化旅游的相关研究,对国内茶文化旅游研究整体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构。

  1.5.1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通过互联网及图书馆借阅等方式,大量查阅国内外研究茶文化旅游的相关文献、禅茶文化的相关文献、石门及其周边县市的政治、经济年鉴资料等。对相关讯息进行收集、整理,为论文的撰写做好准备。实地调查。到石门茶山、茶场、茶企、禅茶文化发源地、旅游景点等开展实地调研,获得第一手关于石门禅茶文化旅游发展现状的数据。了解石门禅茶文化旅游当前阻碍发展、急需解决的各项问题。

  问卷调查。根据本论文的研究需求,针对石门禅茶文化旅游现存的亟待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基于体验经济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设计调查问卷,对石门禅茶文化旅游开发的现状、游客的认知度、游客的观感、情感偏好等展开调查,同时收集游客对石门禅茶文化旅游发展的意见及建议数据分析。通过 SPSS、EXCEL 等信息处理软件对收集到的问卷数据进行统计,从而分析出石门禅茶文化旅游的市场客源情况,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创新理论对石门禅茶文化旅游进行 SWOT 分析,指出解决石门禅茶文化旅游相关问题的战略选择方向。

  总结归纳。通过对所收集的文献资料及问卷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结合石门禅茶文化旅游的 SWOT 分析及文章所用理论基础,进而提出石门禅茶文化旅游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总结出石门禅茶文化旅游的开发策略。

  1.5.2研究结构。

  论文的结构安排共包括 6 章:

  第 1 章,文章的绪论,主要包括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学者研究的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研究的特色及难点等。

  第 2 章,茶文化、禅茶、禅茶文化等相关概念的界定及论文的理论基础,包含可持续发展理论、创新理论、体验经济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等。

  第 3 章,针对石门茶产业概况、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状况、社会经济情况、品牌经营现状、禅茶文化渊源及禅茶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对石门禅茶文化旅游展开 SWOT 分析。从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等四个方面对石门禅茶文化旅游现状进行分析,发现阻碍石门禅茶文化旅游开发的问题,并结合理论作出战略选择的建议,指明解决方向。

  第 4 章,结合 SWOT 战略选择的方向,针对发现的问题设计问卷,并对石门禅茶文化旅游市场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石门禅茶文化旅游的市场客源情况,结合理论指出石门禅茶文化旅游相关问题的部分解决方案。

  第 5 章,根据 SWOT 分析及市场问卷调查分析的结果,结合理论提出本文结论,提供石门禅茶文化旅游开发中现存问题的解决方案,针对石门禅茶文化旅游的文化发掘、资源整合、品牌打造、基础建设、文化宣传、市场开拓、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出开发策略和发展建议。

  第 6 章,回顾全文,总结局限,展望未来。

  1.5.3技术路线。

  【表略】

  1.6 研究特色。

  本文基于我国茶文化旅游发展方兴未艾的现状,在总结多地茶文化旅游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对学术界尚未涉及的石门禅茶文化旅游作出抛砖引玉的探讨。

  (1)当前国内禅茶文化旅游的相关研究尚属空白,本文梳理了石门禅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针对石门禅茶文化旅游的相关资源做出整理与分析,对进一步探索禅茶文化旅游的开发模式具有一定意义。

  (2)本文在制定开发策略时引入了全省(全国)首个禅茶地方标准,即石门"禅茶"系列地方标准,从行业标准角度对禅茶进行规范。也为其他地方区域研究禅茶,发展禅茶产业起到一定的借鉴参考作用。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