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生物学论文 > 分子生物学论文

牛口蹄疫的传播、诊断和预防

来源: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作者:梁建强
发布于:2020-10-16 共1346字

  摘    要: 牛口蹄疫具有较强的传染性,牛一旦感染就很容易发病,严重影响牛肉的质量,因此需要养殖户高度警惕。本文重点探究牛口蹄疫的诊断方法及防控措施,进而为科学预防牛口蹄疫提供技术性指导。

  关键词: 牛口蹄疫; 诊断; 防控;

  牛口蹄疫是偶蹄动物常见的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病毒病,其特征是出现发热,导致牛乳房、口腔粘膜及蹄部等出现水疱及大面积溃烂等症状,其潜伏期通常为7d,一般感染后2~7d会发病,患牛体温会超过40℃,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持续感染数天后,很多部位的皮肤将出现水疱,破溃,严重者还会出现糜烂面。牛的嘴角也会有涎液流出。

  1 、传播方式

  牛口蹄疫的传播方式具有多种,且传播的速度比较快,主要的传播源是病牛或携带有口蹄疫病毒的牛,病毒集中在牛的消化道,并通过粪便排放进行传播,同时,由于风力作用,病毒也会随着风进行传播,其传播范围较广。一般成年病牛的死亡率较低为5%~20%,但是幼畜感染的死亡率则高达50%~80%。由于牛口蹄疫的死亡率和感染率都较高,给养殖户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很大。因此,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牛口蹄疫的发病机理、诊断以及防治进行充分的了解,以采取防范措施,降低牛感染此病的风险。

  2 、诊断方法

  2.1 、病原学诊断

  将病牛发病部位的水疱液取出,制成悬液,过滤掉其中含有的杂质和细菌后,还需要采用超速离心技术将其中含有的病毒进行浓缩,并将病毒颗粒置于电镜下进行分辨并做出科学诊断。

  2.2、 血清学诊断

  血清学诊断的原理就是血清中的抗体会和病毒产生一定的作用,进而有效降低病毒入侵细胞的能力,减少牛之间的相互感染几率。但这种诊断方法只能在专业的实验室进行,不能有效区分抗体和感染体。

  2.3、 分子生物学诊断

  将从病毒牛身上获取的DNA或RNA通过电泳固定在硝酸纤维素膜上,并利用生物素与DNA克隆片段进行标记和杂交,这时氢键就能将其中没有结合的探针洗去,进而得到结合明显的探针的显影。最后利用芯片扫描技术,读取标记的DNA或RNA,对读取的数据进行分析,确定病毒株的基因型和血清型。
 

牛口蹄疫的传播、诊断和预防
 

  3 、防控措施

  3.1 、定时防疫

  通过对牛群接种疫苗,提高牛群的整体免疫力,缩小牛口蹄疫的感染几率。同时应结合养殖情况以及当地的防治政策合理选择免疫方式,因为单价疫苗对口蹄疫的预防效果甚微。应尽量选用口蹄疫灭活疫苗、口蹄疫亚单位苗以及基因工程苗等,其药效能够持续4~5个月。

  3.2、 加强防范

  一旦牛群中发生疫情,需要第一时间对牛群生活的区域进行消毒,并对疫区进行及时封锁,避免其对安全区域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还要对易感牛进行单独饲养,降低牛口蹄疫的传染率,在日常饲养过程中还需要加强营养供给,提高牛的免疫力。

  3.3 、有效治疗

  对病牛的口腔可用醋酸、明矾以及高锰酸钾等溶液清洗,一般清洗2~3次/d,清洗干净后再用紫药水或者冰硼水进行擦抹。对病牛的蹄部则选用来苏儿或硫酸铜进行清洗,再用碘酊或松馏油擦抹。对病牛的乳房则用新洁尔灭溶液或来苏儿以及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擦抹。

  4 、总结

  牛口蹄疫严重制约了我国的养牛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饲养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加强对口蹄疫知识的了解,要加强诊断与防控,以有效降低该病毒的感染率。

  参考文献

  [1]尤志强.牛口蹄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探讨[J].吉林农业,2013(2):361-362.
  [2]刘宏,等.鉴别牛口蹄疫的方法及防控措施[J].畜禽业,2010,04(15):88.

作者单位:河北省香河县农业农村局
原文出处:梁建强.牛口蹄疫的诊断及防控措施[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0(08):12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