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发展经济学论文

发展经济学主要人口流动模型及评述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11-08 共4616字
论文摘要

  一、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活动由传统农业生产为主转变为现代工业生产为主,社会的空间组织形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在社会发展初期,社会经济活动主要是传统的农业生产,它是相对土地密集型的,要求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在大量的土地上分散劳动,所以农民只能分散居住。

  随着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开始转变为工业活动。由于工业部门的生产活动不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既可以在相对分散的空间范围进行,也可以集中在某一区域空间内进行,但是为了节省不同非农产品之间交易带来的交易费用,从事工业生产的人们就会选择居住在某一个区域内,从而形成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农业比重不断下降、工业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在城市化、工业化的过程中主要的一个方面是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因此我们需要人口流动模型来理解这种结构转型。

  刘易斯、费景汉和托尼斯、乔根森的二元模型都是建立在充分就业的隐含假设下。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以托达罗为首的一批发展经济学家发现,在许多欠发达国家,城市不仅存在失业,并且在存在高失业率的情况下,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依然存在。因此,他们将人口流动理论的研究重点转向了城市失业问题,试图通过建立新的人口流动模型来更好的解释这一现象。在托达罗模型中,预期收益是潜在迁移者选择迁移的重要动机,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他们迁移的动机就越强烈。1997 年,本斯温格和斯密在保留哈里斯 -托达罗模型主要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存在逆向选择的简单模型,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高于农村部门的工资并诱发人口流动、城市失业问题,但是没有失业工人留在城市非正式部门来使城市部门和农村部门的工资相等。卡林顿等人则考虑到早期迁移的人口对尚未迁移的人口提供外部性,建立了一个简单模型进一步研究潜在移民在城市寻找工作、做出移民决策的前瞻性以及移民过程中的选择性等问题。

  二、主要的人口流动模型

  1. 刘易斯模型、拉尼斯 - 费景汉模型、乔根森模型(一) 刘易斯模型

  第一个人口流动模型是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在 20 世纪50 年代提出来的,刘易斯认为,由于在农业部门还不够发达的时候,优先进行了工业化,建立了现代工业部门,因此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即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传统部门与以制造业为主的现代部门并存的社会组织形式。他指出,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存在着大量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二元经济结构的核心问题就是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市。也就是说,通过工业发展,现代部门获得用于资本积累的利润,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转移到城市,诱使产业结构发生改变,工业化、城市化达到一定水平后经济由二元转变为一元。

  (二) 拉尼斯 - 费景汉模型

  1961 年,费景汉和拉尼斯合作发表的论文中提出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型对刘易斯模型做了大大的扩展,把农业部门与工业部门的关系清楚地表述了出来。在他们的模型中,经济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于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且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为零,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并不会影响农业部门的总产出,也就不会引起粮食短缺的问题; 第二阶段,此时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但其边际生产率不为零,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会降低农业部门的产出,可能会引起粮食短缺的问题,造成农产品与工资的上涨; 第三阶段,农业生产部门的边际生产率大于工业生产部门。费景汉和拉尼斯认为农业部门除了提供剩余劳动力还为经济发展提供必须的农产品,工业部门扩张受到抑制的主要原因在于农业部门发展的停滞。由此,他们提出农业和工业平衡发展的思想,认为要避免经济停滞必须保证农业增长的速度可以满足工业部门对农产品的需求。

  (三) 乔根森模型

  乔根森对刘易斯 - 拉尼斯 - 费景汉模型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假设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农业部门不存在劳动生产率低于实际收入或者为零的剩余劳动力。乔根森在纯粹的新古典主义框架内建立一个不同于刘易斯、也不同于拉尼斯 - 费景汉模型的二元经济模型。在乔根森模型中,农业剩余是模型的基础和核心。乔根森不认同边际生产力为零的农业剩余劳动,也就否定了在剩余劳动完全转移到工业部门之前工资水平固定的假说。乔根森模型对刘易斯模型有所补充和发展,但是还存在着以下缺陷: 首先,乔根森模型忽视了农业物质投资的重要性; 其次,乔根森模型中依赖于技术进步的工资率上升需要进一步讨论; 最后,乔根森忽视了城市中存在的失业问题。

  2. 托达罗模型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发展迅速,在城市存在高失业率的情况下,依然有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传统的人口流动理论隐含了充分就业的前提假定,无法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于是托达罗模型应运而生。托达罗在 1969 年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的经典论文《欠发达国家劳动力迁移模式和城市失业问题》中首次阐述了对城乡人口流动与城市失业的看法。次年,他又与哈里斯合作在同一期刊发表了《人口流动、失业和发展: 两部门分析》,标志着托达罗模型的正式建立。

  托达罗模型的基本理论假说是: 潜在迁移者是否选择迁移在于预期城乡收入差距而不是实际城乡收入差距,只要预期城市收入水平高于农村收入水平,人口流动就不会停止。

  除此之外,该模型还做了一些与市场结构比较相符的假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两部门经济,即整个经济系统分为农村的传统农业部门和城市的现代工业部门; (2) 农业部门不存在剩余劳动力,即农业部门的边际生产力为正,这意味着人口由农村流向城市的机会成本大于零; (3) 农村劳动力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在农业部门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工资等于使用最后一个劳动力的边际产品价值; (4) 由于工会或者政府政策,城市最低工资水平外生决定并且高于市场的出清水平,城市部门中,企业雇佣一定数量的劳动力使得所雇佣的最后一个劳动力的边际产品价值等于制度工资; (5) 存在“非正式的部门”,如果城市居民没有找到工作,他们可以在非正式部门维持生计,在模型的推导中假设非正式部门的生产力为零;(6) 农产品的价格简单地由两部门的相对产量决定,即哪个部门的产品相对少,其产品的相对价格就越高。

  托达罗模型首次将城市失业问题作为分析的前提和目的,认为在发展中国家过于重视工业部门,城市现代工业部门的过快发展会扩大城乡预期收入差距,进而加剧城市失业问题。只有加强传统农业部门的发展,才能解决城乡预期收入过大带来的城市失业问题。

  3. 本斯温格和斯密的模型

  在传统的托达罗模型中,“制度所决定的”城市实际工资高于农村部门的工资水平,导致了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并诱使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最后使得城市部门出现失业问题。但是托达罗模型的工资刚性假设并不符合实际情况,于是,本斯温格和斯密在保留托达罗模型主要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简单的逆向选择模型,试图通过该模型说明工业部门具有较高的工资水平以及出现城市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社会中存在着雇主和雇员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与托达罗模型一样,潜在移民者根据预期收入决定是在农村部门还是在城市部门工作。通过建立逆向选择模型,他们得到了与托达罗模型相同的结果,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高于农村部门的工资,并进一步得到了如下结论: 城市失业问题是潜在移民对劳动力市场上的逆向选择作出反应的结果; 城市的人口规模取决于工业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工业部门会雇用工人直到边生产力等于工资水平,如果工业部门的边际生产力提高了,企业雇用的工人和非正式部门的工人的数量将会上升。

  4. 卡林顿等人的模型

  通过对美国南部黑人迁往北方的“大迁徙浪潮”的研究,卡林顿等人发现,在南北战争数十年后,尽管南北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收入差距,但是黑人并没有由南向北迁移,直到 20世纪初,南方黑人开始往北方迁移,并且迁移很快开始加速,尽管此时的南北收入差距较以前已经缩小了。传统人口流动模型能够解释劳动力最终流入相对富裕的地区,但却无法合理解释在这个迁移过程中的时间选择和迁移加速的问题。

  因此,卡林顿等人建立了一个动态迁移理论模型深入研究人口流动过程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流动人口在城市中寻找工作的过程、潜在移民对在城市和农村居住的未来预期以及潜在移民基于预期的选择问题。

  从理论上来说,人们根据预期城乡收入差距决定是否向城市迁移,不同的人对预期收入的贴现值不一样,通常情况下,具有低迁移成本的年轻人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贴现值相对较高,因此他们会首先从农村流向城市。先迁入城市的这部分移民又会对后来移民者产生正的外部效应,首先,先迁入移民可以为后迁入移民提供有关生活以及工作方面的信息,这为后来的迁移者降低了迁移成本与找工作的难度; 其次,由于城市中已经有了很多移民,他们已经为后来迁移者创造了相对较好的社会环境,使得后来者可以更快地适应城市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最后,城市中已有移民所组建的社区可以将新移民者推荐给潜在的雇主和放贷人。因此,卡林顿等人建立的模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迁移一旦开始便会形成某种势头,尽管收入差距开始缩小,迁移也会持续进行甚至开始加速; 迁移先由迁移成本较低的人开始,但是后来的迁移者会有较高的迁移成本; 由人口流动引起的劳动力重新配置不仅将导致农村并将导致整个经济中的人均收入增长。

  三、简要评述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提出来“剩余劳动”概念,剩余劳动由生产力较低的农村部门转向生产力较高的工业部门,有效地优化了劳动力的资源配置,可以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并最终实现经济结构由二元转变为一元。作为最早提出的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人口流动模型,刘易斯模型也存在着许多缺陷。

  随后,在此基础上许多经济学家对人口流动模型进行了修正和推进。拉尼斯 - 费景汉模型强调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对农村部门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作用、清楚阐释了农业部门和工业部门之间发展关系。相较于之前的模型,20 世纪 70年代发展起来的托达罗模型考虑的更为全面,也更为符合现实情况,最重要的是该模型解释了城市的失业问题。1997 年本斯温格和斯密建立的两阶段代际迭代模型则说明了资本- 劳动比例与城市工资率、平均收入以及储蓄率的增长相联系,且当前与未来的资本 - 劳动比例不是简单的单调关系。

  尽管人口流动理论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其依然存在着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首先,在托达罗模型中非正式部门生产力为零的假设与现实不太相符,一个流向城市的农村劳动力在没有找到正式部门的工作之前,可以在非正式部门工作并获得一定收入,这样便会提高潜在移民在迁移之前对城市收入的预期,也就是说实际的预期收入比托达罗模型假定的预期收入要高; 其次,农村中大部分是以家庭为基本经济单位,但是,托达罗模型中人口迁移的微观基础是迁移者单个人的理性经济行为,即迁移者根据个人城乡的预期收入差异决定是否迁移; 再者,在人口流动理论模型中,人口流动的最主要的动力是收入,但迁移的动力除了货币收入之外,应当还有流入地区公共服务水平、社会福利保障以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易斯 . 二元经济论[M]. 北京: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2]费景汉、拉尼斯 . 增长和发展: 演进观点[M].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4.
  [3]托达罗 . 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上) [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4]巴德汉、尤迪 . 发展微观经济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谭崇台 . 发展经济学[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6]戴炳源、万安培 . 乔根森的二元经济理论[J]. 经济体制改革 .
  [7]李晓澜、宋继清 . 二元经济理论模型评述[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