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艺术设计论文

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纹样装饰的特点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12-27 共3379字
论文摘要

  装饰纹样是历史的一面镜子,绝不仅仅是对自然界的简单描摹,它不仅具有审美意义,也同时反映着艺术发展的规律,体现着人们的精神取向,还可以从中探寻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它在流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各个时期、各民族以及地域文化等的影响,造成了不同时期装饰风格纹样特征的迥异。

  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期,装饰纹样题材非常广泛,装饰形式由写实向写意抽象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一个宗教的时代、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在这一时期,由于受中亚艺术及佛教艺术对中国本土传统装饰纹样的冲击,佛教题材与植物系纹样空前发展,纹样造型由动趋静,建筑、石窟、壁画、工艺品等装饰纹样充满着宗教气氛。下面笔者就对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纹样特征进行具体分析。

  一、秦汉装饰纹样特征

  1.秦汉纹样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秦代装饰纹样对前代艺术有着直接、间接的继承关系,纹样的色彩运用、构图形式、类型方面与战国时期并没有较大的变化。战国时期流行的方形、圆形等、回纹、菱格纹、涡纹、云气纹等几何纹样依然是秦汉时期的纹饰主流,只是各种纹饰演变得更加精美、规范有序了。另一方面,秦代装饰艺术也有了明显的发展,并对后代纹样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云气纹、动物图案最有代表性,为后期传入的异域纹样的中国化奠定了基础。

  2.装饰风格由写实描摹向抽象写意发展。新的艺术形式文字瓦当的出现,使得纹样的含义更加明确。中国的文字本身便是图画的抽象化,说明了图案中的抽象意境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如蟠螭纹,就是由具体蛇形抽象演变而来。而汉代的动物形象概括简练,注重动态气势的夸张,省略了细节的描绘,形态更具抽象化。

  3.装饰纹样带有叙述性的故事情节。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瓦当纹样的题材直接反映了人类生活、生产、战争的场面,每一个图案都是一幅生活情节、故事情节的描述,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当地的社会风尚。在构图上采用平视法和散点透视等基本构图,天上、人间、山前、山后、房合内外都在一个平面表现,没有透视观念,融人物与飞禽猛兽、山岳、树木与云气等于一体。

  4.装饰组合、装饰风格、表现形式、形式更加多样化。适合纹样、独立纹样、四方连续和连续纹样等格式被大量应用,拓宽了装饰艺术的发展空间,并采用波曲状和S形自由连续曲线的骨骼形式,体现了当时自由、流动的装饰特点。装饰风格既秀丽清俊又粗犷豪放,且刚柔强弱、轻重缓急、浓淡干湿、转折顿挫,表现出了各种物象的形态与质感。例如,动物形象剽悍奔腾,动感强劲,充满紧张的力量,既有粗犷豪放、雄大宏远、酣畅自由的阳刚之气,又有婉约轻盈、舒展流畅的飞扬之美。

  5.赋予纹饰吉祥的寓意。这一时期的纹样采用东方人特有的含蓄、谐音、假托和转喻等寓意的文字或图案,形象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希冀。许多边饰纹样由吉祥文字组成,又如玄武纹、朱雀纹、青龙纹、白虎纹被称为“四神”,具有镇恶求福、吉祥的寓意。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装饰纹样特征

  1.继承了汉代的装饰风格。魏晋南北朝早期,传统动物和云气题材仍占上风,装饰纹样仍然继承了汉代飘逸流动的风格。到了晚期,虽然在色彩与组织结构上仍沿用汉代特色,但纹样风格已有所突破,在纹样题材、艺术构思和艺术风格方面更加成熟,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2.各民族纹样的交融。各国之间的长期混战和四处迁徙促使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推动着装饰风格的不断发展和更新。例如,在波折弧线和直线纵条构成的龛状几何骨架中填饰对称的祥禽瑞兽,这种纹样造型及排列形式可以明显感受到西部少数民族风格的渗透,芮传明、余太山著《中西纹饰比较》一书指出“纹饰之迁徙都是各地民众在自然的交往之中,无意之间传播开来的”。

  3.传统纹样与外来的装饰艺术并存交融。这一时期,来自印度、波斯和希腊的大量异域纹饰随着民族交融,商旅活动、佛教传播而传入中土,丰富了纹样题材,出现了大量前所未见的图案。波斯萨珊王朝的团窠联珠纹,中亚、西亚等国的狮子、大象等动物纹,希腊、波斯的花卉缠枝纹样,西域的树纹、葡萄纹、莲花纹等外来纹样的流入,不仅打破了传统纹样恪守传统精神的设计理念和种类,也改变了造型比较单一的局面,使纹样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其中莲花、忍冬、卷草、联珠等纹样对魏晋南北朝及后代装饰具有较多影响。

  4.装饰纹样的转型期。秦汉时期发展到顶端的动物图案逐渐被植物花纹所取代。佛教文化等外来文化的传入,使得植物纹样成为花纹界的主流,如古埃及的纸莎草、莲花、棕榈叶等植物纹样,古代希腊的莲花、莨苕叶、棕榈叶、葡萄、橄榄树等纹样,取代了动物纹样,在中国纹饰史上可以说是一次划时期的变革。日本学者长广敏雄曾把南北朝时代的装饰的特色起名为“花的文化”。植物纹样的盛行为中国卷草纹的发展和成熟奠定了基础。

  5.宗教影响着纹样类型及风格。佛教日益兴盛,对纹样的艺术风格、装饰题材、寓意、表现手法等多方面产生了影响,使这一时期的装饰艺术充满了宗教韵味。梁思成曾说过:“佛教传入中国,在建筑上最显著而久远的影响不在建筑本身之基本结构,而在雕饰。”

  三、“奔放古拙”与“清秀飘逸”的比较

  秦汉与魏晋南北朝的这两个时代虽然相近,其装饰风格却大相径庭。如果说秦汉代表了“奔放古拙”的审美精神,那么魏晋南北朝则代表了“清秀飘逸”的美学理想。秦汉时期的纹样题材有表现戆直古劲的人物、车马、动物等,具有粗犷豪放、雄大宏远、酣畅自由的阳刚之气,飞禽走兽造型灵活、线条飘洒飞动、刚柔相济;魏晋南北朝时期则由于佛教艺术的渗透和影响,纹样内容逐渐从以动物纹为主转向以植物纹为主,莲花、忍冬、缠枝、神仙、飞天、佛陀、金刚武士等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纹饰。

  秦代纹样总体趋势是走同写实,追求对现实生活的描摹;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装饰艺术具有极强的超现实主义风格,抽象的图案较多,纹样表现形式立体化。具体来说,秦汉时期的纹样总体风格博大、厚朴、饱满,兼具活泼、流动的装饰风格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纹样则多以俊逸飘洒、生动流畅的线条为基本艺术语言,造型简洁、明确,形象生动,构图醒目,注重图案效果的装饰性,且明暗对比、黑白突出、主次分明,表达了图案本身应有的规律。

  秦汉时期的动物造型大多数是侧视剪影式的写实造型,表现动物的豪迈气势,不作细部刻画,给人以力量感、动势感和朴质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物纹样则吸收了外来文化,受佛教艺术的影响,造型向体型修长的、宁静的、具有超凡脱俗意念的形式化方向发展。

  秦汉时期的人物造型形象质朴粗犷,强调动势和力度,注重表现人物之间的呼应,注重情节主题的表现,车骑人物大多序列严整,人物气宇昂扬,表现力度与动态;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图案造型由于受佛教艺术的影响,脸形和体形都相对拉长,造型清秀,所谓“瘦骨清相”,外秀内寒,追求超脱,失去了汉代那种质朴纯真的情感,人物造型注重形式的华丽、线条的洒脱流利,把人物形象理想化了。

  中国文化具有宽大的包容性,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纹样在与异质文化的接触、碰撞、交融中,通过移植与主动吸收,把外来的艺术精华,巧妙地与本土纹样融合,形成了许多新的纹样式样,为后世装饰特色的形成和更为丰富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装饰纹样无论是题材、风格与表现形式上都有着极大的区别,形成了两个不同的审美倾向。从两个时期装饰纹样特征的迥异,可以看出不同时代特性人们的审美趣味的变化。由此可以看出,文化变迁与时代审美主导着纹样的特征,要想深入了解纹样风格的精髄,就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不同时期的文化融合与迁徙对人们审美观念的影响,以及审美观念对纹样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田自秉,吴淑生,田青.《中国纹样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吴山.《中国历代装饰纹样第一册》.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
  [3]关键.《佛教装饰纹样在中国传播中的历史流变解析》.天津工业大学研究生论文,2010.
  [4]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编.《秦汉瓦当》.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5]袁宣萍.《论我国装饰艺术中植物纹样的发展》.杭州: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5(1).
  [6]朱利峰.《浅论中国卷草边饰纹样的发展与成熟》.北京服装学院研究生论文,2003.
  [7]芮传明,余太山.《中西纹饰比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8]长广敏雄.《蔓草纹饰的发展》.京都:大同佛教艺术论,1946.
  [9]梁思成.《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北京:线装书局,2006.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