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生物学论文 > 生物教学论文

民族预科生物课程改革实践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9-01 共3270字
论文摘要

  民族预科学生多来自边远贫困的民族地区。

  地方师范院校民族预科教育的方向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发挥民族教育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在培养目标上注重强化学生文化基础和基本技能教学。

  生物学是民族预科教育必修课程。预科教育开设《生物学》课程一般以高中教材为主,承接普通高中生物学知识,为预科学生提供更深入、更全面、更新的生物学常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生物学中各学科间的交叉、渗透,极大地促进了学科的飞速发展,因而与目前落后的课程教学现状形成强烈的反差。怎样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适应学科的发展,目前国内有许多学者在进行探讨和研究,成为同行学者们讨论的热点 问题。本文试对此进行思考。

  1 民族预科生物课程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民族预科生物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课程体系不合理,基本上按高中统一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设置课程;(2)教学内容强调系统性,联系生活、农业生产实际较少;(3)实践环节薄弱,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不够;(4)教学手段落后,缺乏行之有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5)考试形式单一,多数采用统一命题的试题库,产生许多弊端;(6)教学主体不当,缺乏师生交流与互动,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能力培养”的要求。

  2 民族预科生物课程改革实践

  民族预科生物学课程培养创新型人才需通过教学设计来实现。模式单一及不合理的课程体系远远跟不上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不利于学生更快地适应今后的学习。要探索调整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建立新型的生物学课程体系的改革思路。

  2. 1 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中心,是学生获得系统理论知识的主要途径。根据预科生的特点,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 1. 1 更新教材内容
  预科生物学教学多年来一直沿用高中教材,教学内容相差无几,缺少针对性,充分暴露出教学内容的不合理。更新教材内容是指教师除了按“生物学教学大纲”传授基本理论知识外,需把学科的前沿性知识、边缘学科知识列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及时了解学科发展新动向,特别是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植物生理学的学科发展前沿信息,这对完善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尤为重要。

  2. 1. 2 更新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过程偏重于教的一面,采用的方法主要是“注入式”、“满堂灌”,学生作为客体,被动地学习,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和厌学情绪。积极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启发式教学使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师可在每一章拟出几个相关题目,讲解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启发学生通过植物营养研究,了解植物生长必需矿质元素,无土栽培新方法,合理施肥对提高农作物产量的贡献等;讲解物质跨膜运输实例,通过系统组成分析及应用启发学生了解生物体对无机盐的吸收,细胞吸水和失水的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等。

  2. 1. 3 组织课堂讨论
  为提高课堂讨论效果,教师在讨论前两周给学生布置讨论题,学生围绕讨论题进行课前预习,按期完成需要自学的内容,及时复习教师课堂讲授相关章节的理论知识,查阅文献,写好发言提纲。在课堂讨论中采取自由发言形式,培养少数民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教师与学生都要认真倾听他人发言,对发言中存在的问题可提出质疑或要求答辩,引导讨论的深入。课堂讨论实践,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方面有良好效果。例如,从 CO2+ H2O→C(H2O)+ 02讨论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分析及其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1)光照强度作物的光能利用和产量形成;(2)CO2浓度大气污染与植物;(3)温度倒春寒对秧苗的影响;(4)必需元素供应合理施肥和经济施肥;(5)水分合理用水和经济用水;(6)光合作用研究如何为改进间作套种,轮作换茬,多熟栽培,矮杆化、合理密植等提供理论依据,对提高产量起了很大作用。例如,从 C(H2O) + O2=CO2+ H2O 讨论影响细胞呼吸的环境因素及其实践中应用,让学生思考:(1)呼吸速率与温度的关系温度与呼吸酶关系在农业生产的应用;(2)呼吸速率与 O2的关系氧与呼吸的关系在农业生产上应用;(3)呼吸速率与含水量的关系与粮食储藏的关系;(4)当地窑藏生姜、红薯呼吸产生 CO2,下窑注意通风,蔬菜、果品和花卉的保鲜。让学生讲一些本民族农谚、世代相传的经验,如“肥田出批稻”,“禾兴草亡”,“干长根、湿长芽”。课后让学生去图书馆或网络参阅和收集与之相关的资料和信息,训练和提高学生检索文献资料、思维综合以及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2. 1. 4 利用先进的教育手段
  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来演示一些前沿的生物教学和实践实例,将教学内容制成课件,丰富教学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以讲座形式向学生讲授生物相关基本理论和知识,带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组织培养成功,实现“全能性”预言,为发展花药育株、原生质体培养、细胞杂交融合、基因导入等育种新方法提供了基础。如创造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依靠生物科学技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少投入多产出,实行科学的作物布局,通过改变土壤、气候、生物、栽培措施和化学调控等手段,使作物高产优质,抵抗病虫害和抗逆境能力强。

  2. 3 注重调研与实践

  大学预科阶段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提高素质的重要阶段,是个人能力提升最快的时期。实践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扎实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训练有素的专业技能。生物学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密不可分,与农学、茶学、园艺、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等领域的科研实践密切相关,与发展地方特色作物品种产业有关,组织学生参加科普小组,利用社会实践成立花卉组、果树组、茶叶组、植物资源调查组、环境污染调查组等,把学生带入苗圃、果园、温室和生态农业基地,去发现实际生产中的一些问题。每个科普小组 5 ~ 7 人,师生一起讨论制订活动计划,定期召开会议,教师对科普小组的学生进行指导。科普小组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第二课堂,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在生产实践与科学研究中加以检验和扩充,可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懂得学有所用,从而增加他们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对将来的就业之路多一些思考和准备。

  2. 4 完善作业方法

  教师不断进行作业方案改革。实行多种作业方式,建立一套完整的试题库,以生活与生产实际相关内容以小组知识竞赛的方式回答问题。寒暑假参加社会实践调查,要求学生提交调研报告并计入学习成绩,从而使这类活动不仅形成制度,且具有规范性,改变了以往学生死记硬背的局面。

  3 结语

  民族预科生源来自当地农村比例大,预科生的素质偏低,学习目标不够明确,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较差。地方师范院校预科生物学课程的教学不仅是高中生物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补充,而且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预科生物课教学改革涉及多个方面,围绕预科生培养目标不断摸索出学生满意和符合生物学科发展要求的课程内容,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

  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课改前,生物课只是单纯按照教材进行教学,学生常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兴趣得不到激发和调动,学生失去了上课的兴趣。课改后,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自己参与设计和完成实践,于是参与意识增强,兴趣提高。学生能根据自己所搜集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相互切磋和讨论。课改前,有些学生作业也只是三言两语,敷衍了事。课改后,学生在作业中对选择结果分析、收获和感受等明显增多。生物课程实践性环节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和教学方法,也是理论学习的继续、补充和扩展重要途径,具有课堂教学所不及、课堂教学所不能代替的独特作用。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作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使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均有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杨建伟,王小立,刘宗才等. 植物生理学课程体系及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农业与技术,2004(5).
  [2]韦美玉. 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2(6).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