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耳鼻咽喉科论文

脾肺虚寒型变应性鼻炎给予益气温阳方治疗的效果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10-09 共3449字
论文摘要

  变应性鼻炎属于中医学的“鼻鼽”范畴,为鼻黏膜组织间隙水肿、毛细血管扩张等一系列病理表现,每日数次阵发性发作喷嚏,流清涕、鼻塞、鼻痒。其病变部位在肺,与脾、肾密切相关。病因与脏腑失调、感受风寒相关。变应性鼻炎的西医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是组胺 H1受体拮抗剂盐酸西替利嗪,但是本病对受外界刺激较敏感,常反复发作,长期的西药治疗容易带来副作用。因此,笔者根据中医辨证,对于脾肺虚寒型变应性鼻炎给予益气温阳方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临床资料

  2011 年 3 月—2013 年 3 月本院耳鼻喉科收治 182例变应性鼻炎患者,所有病例均经明确诊断。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 92 例和对照组 90 例。治疗组男 52 例,女 40 例; 年龄 21 ~56 岁,平均(38. 8 ±4. 6)岁; 病程 1 ~ 12 年,平均(3. 5 ± 2. 3) 年; 对照组男 48例,女 42 例; 年龄 23 ~59 岁,平均(39. 2 ±6. 3) 岁; 病程 1. 5 ~ 15 年,平均(3. 6 ± 2. 9) 年。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病情严重程度方面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具有临床可比性。

  1. 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2004 年制定的《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确定。具有鼻塞、鼻痒、鼻分泌物和喷嚏中的三项,有症状的时候每日累计 >0. 5 ~1 h。鼻腔检查可见鼻黏膜水肿、苍白或肿胀、充血征。发作期患者鼻分泌物涂片、结膜刮片嗜酸性粒细胞检查阳性。变应原皮试阳性(粉尘螨、动物毛、屋尘螨等变应原皮肤点刺试液,德国默克集团公司阿罗格点刺液) ,至少一种为(+ + ) 或(+ + ) 以上。中医诊断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关于鼻鼽的诊断、疗效制定,证属肺脾虚寒型。畏寒,鼻痒,鼻塞,喷嚏连作,清涕量多,鼻甲水肿,鼻黏膜苍白或不充血,舌质淡红。纳食少,四肢倦怠,大便溏薄。

  1. 3 纳入标准

  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 年龄在 18 ~65 岁;有良好的依从性; 签署知情同意书。

  1. 4 排除标准

  有严重的心、脑、肾、肝部等疾病; 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对多种药物过敏者; 合并哮喘,症状较严重者; 急性鼻炎、鼻窦炎者,非变态性反应性鼻炎;有严重精神疾患,不能配合治疗者。

  1. 5 治疗方法

  对照组使用西替利嗪片(国药准字 H20000379,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 治疗,10 mg/次,1 次/d。治疗组使用益气温阳方,中药配方颗粒。药用: 生黄芪 10g,地龙 10 g,党参 10 g,白术 9 g,苍耳子 9 g,干姜 9 g,乌梅9 g,防风9 g,麻黄6 g,辛夷6 g,五味子6 g,甘草3 g,益母草 3 g。1 剂 / d,2 次 / d,早晚各 1 次口服。治疗期间患者禁烟酒,清淡饮食。两组患者均治疗 4 周,评估疗效。

  1. 6 观察指标

  中医证候积分: 鼻痒、清涕量多、鼻塞、喷嚏、鼻黏膜肿胀按照由轻至重分为 2、4、6 分; 畏寒、纳食少、大便溏薄按照由轻至重分为 1、2、3 分。鼻分泌物EOS 计数。

  1. 7 统计学处理

  数据使用 SPSS 18. 0 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珋x ± s) 表示,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以 P <0. 05 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疗效评定标准与结果

  2. 1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中症状记分标准观察,喷嚏、流涕、鼻塞、鼻痒按照严重程度记为 1、2、3 分。体征记分标准: 鼻甲肿胀程度、鼻中隔、中鼻甲可见严重程度,轻度 1 分; 中度 2 分; 重度 3分。按照症状体征积分情况评定疗效。显效: 症状体征总积分减少≥66%; 有效: 26% < 症状体征总积分减少 <66%; 无效: 症状体征总积分减少 <25%。

  2. 2 结果

  2. 2. 1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5. 65%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85. 56%,两组有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4. 35,P < 0. 05) 。见表 1。

 论文摘要

  2. 2. 2 中医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鼻塞、鼻痒、喷嚏、鼻黏膜肿胀、清涕症状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 ; 治疗后两组症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 。见表 2。

论文摘要

  2. 2. 3 两组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 两组症状体征总积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 ; 治疗后治疗组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积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 。见表3。

论文摘要

  2. 2. 4 两组鼻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EOS% ) 计数比较 两组鼻分泌物涂片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治疗组鼻分泌物涂片计数减少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见表 4。

  论文摘要

  3、 讨 论

  变应性鼻炎又称过敏性鼻炎,是优于机体的异常免疫反应,西医治疗以 H1受体拮抗剂,具有阻断组胺作用,能减轻症状。变应性鼻炎在中医上称为鼻鼽,鼻流清涕是典型症状。其病因病机主要是脾气虚弱,风寒外袭,肺气虚,卫表不固,风寒之邪侵肺,肺气不通,鼻窍不利。脾为后天之本,气血津液生化有赖于脾之运化,脾气不足则气血生化乏源,脾气虚,肺气不可充养,鼻窍不荣,肺失宣降,水液停聚,痰湿困阻,犯鼻而至清涕不止,鼻黏膜水肿。肺气虚则脾气虚弱,致本虚标实,治疗当以补虚泻实,本病反复发作,因其治疗未达根本,而致反复感发,治疗当以祛邪泻实,再补虚扶正,当病发之后,需补调虚损,扶正固本。方可达到标本同祛,病不复发。

  根据中医辨证分型,笔者对属于肺脾虚寒患者采用益气温阳方治疗,补益肺脾之气,温阳散寒开窍。方中黄芪为扶正固本中药,能够调节免疫功能,T 细胞、B细胞有免疫增强作用,双向调节免疫功能,尤其是 T细胞受胰酶损伤有明显修复作用。党参补中益气,生津和胃。在《本草拾遗》中就有治肺虚,益肺气的功效。党参含有多糖、多种氨基酸、多种无机元素,能够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与“气虚”相一致,达到扶正的效果。白术是常用的补虚药,具有健脾益气,利水消肿的功效。白术挥发油显著提高实验小鼠巨细胞活性,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地龙是生物反应调节剂诱生物质,有明显止咳平喘作用,扩张支气管、缓解支气管痉挛作用,增强巨噬细胞细胞毒性效应,拮抗收缩平滑肌作用,是抗过敏的一味中药。干姜温中散寒,药理研究发现,具有抗炎镇痛,促进血液循环。麻黄发汗解表,散风寒,宣肺利气,平喘咳; 五味子收敛固涩,生津益气,与麻黄一散一收,制约药物辛燥之气。辛夷泄肺降逆,散风寒,利气破壅,通鼻窍。辛夷具有抗炎,减轻毛细血管炎症作用,进而减轻鼻甲肿大的症状。防风解表祛风,抗炎消肿。乌梅敛肺生津,止咳,对豚鼠的蛋白质过敏性及组织胺休克有对抗作用。甘草调和诸药,略有益气之效。诸药合用,益气温阳,宣肺通窍。

  西替利嗪是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不仅对组胺有拮抗作用,而且对变态反应晚期相关炎症细胞趋化反应,且起效时间快,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荨麻疹、过敏性结膜炎等疾病。而且价格容易被患者接受,广泛在临床应用。

  治疗 4 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5. 6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85. 55%,说明在两种治疗方法均有良好的疗效,但是两组有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治疗组在证候改善方面也优于对照组,尤其是在鼻塞、鼻痒、喷嚏、鼻黏膜肿胀、清涕症状方面。治疗组鼻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方面减少情况优于对照组(P <0. 05) ,鼻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鼻黏膜炎性反应改变程度,在变应性鼻炎的病理过程起重要作用。检测鼻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是评价临床疗效方法之一。

  通过观察两组的疗效及证候积分等情况,治疗组在改善鼻塞、鼻痒、喷嚏等方面优于对照组,全身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对于病情的好转优势显著。

  参考文献:
  [1]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 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2004 年,兰州) [S].中华耳鼻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40(3) : 166 -167.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11 -12.
  [3] 华刚,孟静. 玉屏风散合苍耳子散加减治疗过敏性鼻炎 36 例[J].河南中医,2005,25(3) : 65.
  [4] 于万海. 敏愈汤治疗变应性鼻炎 54 例疗效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杂志,2000,8(3) : 140.
  [5] 刘玉莲,杨丛忠. 黄芪药理作用概述[J]. 中国药业,2004,13(10) : 79.
  [6] 焦红军. 党参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J]. 临床医学,2005,25(4) : 92 -94.
  [7] 关晓辉,曲娴,杨志萍,等. 白术挥发油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 北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1,2(2) : 1.
  [8] 耿晖. 地龙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山东中医杂志,2000,19(9) :550 - 551.
  [9] 班健. 干姜临床运用辨析[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4) : 499 -500.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