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雕塑论文

雕塑艺术向“物”的方向探索心物一元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8-04-24 共258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心物一元在雕塑艺术中的表达探析
【【第一章 - 第二章】】心物一元概念阐述
【【第三章】】传统雕塑心物一元分析
【【第四章】】 雕塑艺术向“物”的方向探索心物一元
【【第五章】雕塑从“心”视角探析心物一元
【【第六章 - 参考文献】】作品《物·心·境》的创作精神

  第 4 章 雕塑艺术向“物”的方向探索心物一元

  我们如何用雕塑艺术的语言对心物一元进行探索?心物一元讲求将一切世间万物中的物质和精神世界中的意识结合起来作为探讨的基础,这就说明想要探索心物一元这一难以名状的概念时,我们有两个方向,分别是向着“物”的方向探索,和向着“心”的方向探索,平行到雕塑艺术语言中,就是我们可以从物质和创作精神两方面来探索。

  首先我们从“物”的方向进行探究,雕塑语言中何为物?物以什么形式存在于艺术作品中?物所承载的意义与心有何关系?这都将是我们需要探索的问题,物即指代之间万物,一切材料,所以物方向的探索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物指代的是雕塑艺术创作中的自然创作材料,各种自然材质与心所产生的关系和表达的情感;第二个物代表的是当代雕塑艺术创作中的现成品,现成品即人造物,以其作为艺术创作的构成部分甚至主体,是如何承载作者创作之心的。

  4.1 向以自然材料代表的“物”方向探索

  首先从自然材料方面,生活中的经验告诉我们,不同的材质会带给人们不同的情绪感受,质感和体感上可以分为温度,软硬,光滑与粗糙的程度等,这些都是材料本身的物理性质决定的,抛开材料本身的物理性质,加入我们的生活经验和记忆模式,材料的范围便更加广泛,比如火,冰,石头,血液,灰尘,垃圾,甚至是排泄物······一切材料都可以作为雕塑和艺术语言的表现方式,而对这一类材料的感知力是与我们的生活经验和记忆模式所密不可分的,就像火焰的炽热,冰会融化,金属的坚硬,垃圾和排泄物会令人升起厌恶,即使我们不触碰雕塑本身,亦可在情感记忆外加脑补感受中体会到,这些材料所产生的影响存在于我们眼,耳,鼻,舌,身的五根之中,使得材质与人们的主观情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所以此时心物一元中的物代表的是材料本身,心便是我们对材质升起的主观感受。

  这两者之间有时是正向的经验逻辑关系。如古典主义时期遗留下来的很多雕塑作品,大都是大理石或者青铜雕塑,相比较而言木制或者陶制作品在保存的时间上都远不如金属和石材,所以我们在观看大理石或青铜雕塑时,会主动产生一种肃穆庄重的感觉,大多数君王,神话人物也多用大理石或金属锻造,就是因为能够给人带来一种威严和永恒的感觉,有时艺术家也偏偏反其道而行,试图通过自己高超的雕塑技艺来欺骗观众的眼睛,如贝尼尼通过对大理石材质的精确把控(见图 1),不断打磨和雕琢,使得人物雕刻在大理石材料上显得肤若凝脂,这违背了我们往常对大理石材料冰冷坚硬的认知,是对材料和主观感受代表的心物一元概念更进一步的表达。
 

  抛开材料之间物理性质的比较,将材料加入我们主观的生活经验和情感感受,用来表达客观的物象,便更能体现心物一元中对物的深入探索,现代艺术中对多种多样雕塑材料的探索尝试,更加深化了这一理念。这时作为材料的物可以传达主观情感;也可以超越情感;亦可以与情感融为一体。
 

  着时间的变化,小冰人逐渐融化,意在提醒人们全球变暖的问题,和感叹人类生命在自然界中的渺小与短暂,将自己的情感理念注入到材料之中,并利用材料的性质传达出自己的创作精神。这时作为材料的物作为传达作者主观情感的存在;

      艺术家徐冰 04 年的作品《何处惹尘埃》中(见图 3),在由灰尘铺满的地面中央,显现着两行英文“As there is nothing from the first,where does thedust itself collect?”是由中国 7 世纪禅师六祖慧能的诗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翻译而来,而这些灰尘是取自 911 事件的废墟之中,这些灰尘所承载的正是事件本身,艺术形式根本远不足以表达出 911 事件的全部意义,所以这里材料所寄托的物便是超越主观情感的存在;


 

       英国艺术家马克·奎因也通过作品将这一理念表达到了极致,从 1991 年开始至今,他定期用自己的血液作为材料制作成为自己的头像(见图 4),他还留下遗嘱,在死后从他身体里抽取最后的血液,根据他死去的样子制作出最后一个头像,画上这个鲜血淋淋的句号。从作品里我们无从找寻材料与创作理念的逻辑关系,因为材料本身就是作品,不单纯是将材料与主观情感之间架起桥梁,更是将两者之间的鸿沟消灭,做到了材料与主观情感的统一,即心物一元的表达。

  4.2 向以人造物代表的“物”方向探索

  物所代表的第二个含义是人造物,即现成品,这也是我们生活中最直观意义上的物,在上个世纪初,当人们认为的艺术还停留在视网膜的刺激的时候,杜尚以日常的小便池为作品展出,杜尚的《泉》(见图 5)打破的不仅是人们对艺术固有的认知,也让人思考物的存在方式与存在价值,在《杜尚访谈录》曾经说到:

  “事实上现成品被当成艺术品那样受尊重,意味着我打算把它彻底带离艺术的企图没有成功。我发现现成品的方式,是打算用它来消解审美的,而新达达们却拿起我的现成品并要在其中发现美。我把瓶架子和小便池摔倒他们脸上作为挑战,现在却为了所谓的美来赞扬起这些东西来”也许展出的小便池在杜尚看来,从根本上并不意味任何东西,他正是想用这种无意义去促使人们帮他完成这一精神作品,帮他一起为现代艺术翻开新的一页,然而当时很多人却想挖空心思从中发现美的价值,这着实是荒诞的,这时作为展品的物就变得非常有趣,他本身是空虚直白而又无意义的,却带给人们无尽的思考和猜测。这时心物一元中物所指代的现成品成为一个载体,承载着杜尚对当代艺术的革命性理解。将现成品艺术发扬光大的波普艺术同样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成品赋予了更多的意义,极大的弱化了艺术家作为艺术创作主体的意志,而是将现成品艺术的简单愉悦带给观众,安迪沃霍尔从不提及他作品背后的寓意,而是你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不同的观众看到会有不同的理解,对待物的感受本身就取决于你内心的判断,尽管沃霍尔一直否定他作品中所存在的意义,但人们还是乐此不疲地咀嚼作品其中的含义,这本身就是一种讽刺。和杜尚一样,是观众成就了作品本身,使普通的物有了更深刻的意义。同样很多现当代的装置艺术和大地艺术中,雕塑创作已然大大超出了手法技艺所承载的作者主体意识,更多的是以物作为载体,承载作者的情感和观念,创作之心与所造之物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密,感受更加真切,艺术创作的精神正是如此,是心物一元的状态。曾有人评价杜尚:“杜尚最好的作品就是他的生活”。

  而沃霍尔也是将自己的生活刻意营造出神秘感,任何物的表象正是为了人的本身才有存在的意义,也许正像贡布里希的那句名言:“这世界上本没有艺术品,只有艺术家而已。”现成品的艺术品与艺术家的关系正是心物一元,是雕塑语言中向物探索心物一元的方式.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