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雕塑论文

城市雕塑对传统造园手法继承与发扬探讨

来源: 雕塑 作者:刘福龙;蔺宝钢
发布于:2020-04-23 共3282字

城市雕塑论文研究热点10篇之第四篇:城市雕塑对传统造园手法继承与发扬探讨

  摘要:中国传统造园的手法及所蕴含的思想在世界园林体系中自成体系,并独树一帜,并被世人所称赞,但在当代景观中的城市雕塑却大量充斥着西方模式,造成了民族文化特色的流失。本文通过对传统造园中的思想及手法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的案例项目,对如何通过城市雕塑对传统造园手法继承与发扬,并应用到当代景观设计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传统造园; 传承; 城市雕塑;

  一、引言

  中国传统造园艺术在世界园林体系中独具一帜,精妙绝伦的造景手法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精神至今仍被世人所称道。[1]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行的加快,越来越多城市景观空间成为城市雕塑的舞台,但是在西方现代形式风格的影响下,逐渐失去了"本土"的语言。[2]大量的建成案例证明,景观中的城市雕塑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模式,应在吸收和借鉴传统造园手法的基础上,融入当今的时代气息,营造出既符合国际化发展趋势,又能体现本民族特色的景观场所。笔者所参与完成的宝鸡蟠龙文化公园的系列城市雕塑项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如何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造园手法做出的有益探索。

城市雕塑

  宝鸡蟠龙文化公园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新行政中心北面代家湾生态区高塬上,是宝鸡新区的市民的重要活动区域(如图1)。拾阶而上,登高望远,公园往南看是一片开阔,公园中融入传统造园思想,通过城市雕塑将传统造园手法与时代气息相结合,建成后不仅成为周边群众休闲、游憩、娱乐等的活动场地,更成为宝鸡传统文化彰显的重要场所。

  二、传统造园思想的传承

  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将自然主义思想与人文主义思想融入到园林景观的营造中,力求遵循"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原则营造出传统造园中"一步一景、移步异景"的独特景观效果。[3]宝鸡蟠龙文化公园的城市雕塑群正是基于在解析传统造园思想的基础上,在现代城市空间中对传统造园艺术进行了继承和发扬,营造出了一处具有传统园林思想和意象的现代公园景观。

  (1)自然主义思想

  在中国传统园林的营造中非常重视自然意境的表达,推崇"师法自然",将自然要素与园林景观进行完美的结合,彰显自然旨趣,这种旨趣并非是自然的简单模仿或照搬,而是对自然提炼、概括和总结基础上的升华,真正体现"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宗旨,这与当今景观设计所推崇的"设计结合自然"高度一致,使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巧妙的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宜人园林景象。宝鸡蟠龙文化公园中充分融入自然主义思想,通过城市雕塑与各种园林要素的结合,创造出富有自然旨趣的景观意境。

  (2)人文主义思想

  中国传统造园中十分注重对人的重视,从人的使用角度出发,以符合人的观赏与游憩需求进行创作,其营造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提供园林景观的使用和享受,人便成为传统造园的核心,这恰恰与我们当今景观设计所提及的"以人为本"密切吻合,强调与使用者的需求的调研与研究。人文主义还包含文化内涵的融入和表现,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展营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质景观。宝鸡蟠龙文化公园就是以"人"是视角,以"历史文化"为主线而开展的创作,其中通过7跨牌楼、12根文化柱子和24组历史文化雕塑的形式构建起整个公园景观的文化灵魂,成为传统造园中人文主义思想的最好诠释和继承。

  三、传统造园手法的运用

  中国传统造园手法多种多样,景观元素的组合方式异彩纷呈,对当今园林景观设计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将传统造景手法与时代特质相结合,宝鸡蟠龙文化公园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标志、三条轴线、四个展区",即:以市政府建筑为中心、在主入口和广场和中心设置了展示宝鸡文化精神面貌的牌楼和雕塑、三条轴线分别为一条南北主轴线和两条东西向主轴线、四个展示区历史朝代为依据,提取四个主要的朝代,分为四个展区展现宝鸡丰厚的历史文化人文风情(如图3)。整个设计轴线分明突出,主次分明。因地制宜,通过城市雕塑进行轴线布置、动静分区以及景观元素的合理结合布置,达到"以小见大""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

  (1)轴线运用

  中国传统造园的轴线运用十分讲究,合理的轴线布置可以界定空间、增强空间的层次、强化空间的序列,园林中空间序列的组织关系到园林布局的全局性和整体性,形成循序渐进的空间效果。[4]

  宝鸡蟠龙文化公园轴线设计也充分遵循传统造园手法,通过城市雕塑将公园的各个空间分区有机的串联起来。本设计以南北主轴线为中心,在视线设计上以突出主轴线中的景观节点为主,视线通透开阔,视野宽广。各朝代文化展示区域以生态游憩区主要以半通透视线为主,注重景观氛围的营造,为人们提供适宜的休闲场所。中轴线设计分为起景、高潮、结束这三个段落,旁边分区的词轴线通过界面的通透、高低等的设置,与主轴上的空间联系紧密。从而形成富有节奏和韵律的三段大空间,有顺序的引导人们游人观赏景观的节奏,达到园林空间流动的效果,形成"步移景异,一步一景"的观赏效果。

  (2)动静功能分区

  不同的园林在造景时,应当注意造景中的动静结合。宝鸡蟠龙文化公园属于相对较小的园林景观,总体以动静结合,静态的分区为主,动态分区为辅。静态空间是相对固定的空间范围,根据场地实际情况,轴线上及中心部分为动态区域,包括主题文化广场和中心雕塑水景广场,满足主要聚集和娱乐等需求,周围环绕静态区域,包括休闲广场、各朝代历史人物雕塑展示区和生态游憩区,安静的环境更加适合公众的休憩、观光和留念需求。同时,合理的运用借景、框景和障景等传统造景手法,创造出丰富和无限的景致效果,给公众以多样性和统一性并存的景观体验。

  (3)规划与布置

  为更好的在公园景观中融入人文思想,方案结合地域文化,采用建筑构筑物和雕塑形式,以景观轴线为中心、以园区游线为导向、以历史语境(周秦汉唐宋元明)为顺序进行合理规划和布置。根据公园的功能分区及整体规划形式,中心区由牌楼和文化柱和及景观浮雕墙组成,同时对34组历史文化雕塑设置区域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划分:分别为A区周朝、B区秦朝、C区汉唐、D区宋元明和中心区域,整个蟠龙文化公园共计建造7跨纯石材牌楼一座(轴线中线主入口处)、历史文化雕塑34组(游览观光区和主题留念区)、文化柱12根(以轴线为中心,水景左右各设6根)。通过建筑与雕塑的语言,将宝鸡丰厚的文化基因充分的展现出来,让公众形象的感受到宝鸡的文化魅力。

  (4)与水景的结合

  "无水不成园",水是传统造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之一,不仅可以营造咫尺山水的意境,同时还具有改善局部环境小气候的生态价值。在传统造园中对于水元素通常可分为对水形和水声的运用。在水形上讲究"沿而为溪,聚而为池",动静结合,形成丰富的水景形式语言;在水声上一般运用瀑布、跌水、泉水等手段来实现,潺潺的水声可以给人们以平和舒畅的感受。[5]

  宝鸡蟠龙文化公园的水景采用静水和动水相结合的方式,沿行政广场和公园的中轴线拾阶而上,通过入口牌坊后,眼前便出现一个大的方形水池,两排阵列的文化柱倒影其中,让面积不大的水池给人以无限的体验和感受,人们的视线豁然开朗,心情变得愈加平静和舒缓,当走进方池,会看到涓涓的喷泉,自然的幽静意境达到了极致。

  四、结语

  随着城市化进行的不断加快,景观环境中的城市雕塑高速发展,但是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在一味的追求"国际范"和"西方化"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挖掘传统造园艺术的精髓,并与时代接轨,进行积极的继承和发扬,才能创作出独具特色的时代作品。宝鸡蟠龙文化公园的城市雕塑群项目无疑是一次有益的尝试,体现出对传统造园艺术与城市雕塑结合的思考及运用,既是对传统造园思想和方法精髓的发扬,又与当今的时代特征相结合,赋予了景观新的生命,促进了现代景观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建宁,杨云峰。中国古典园林的现代意义[J].中国园林,2005.
  [2]蔺宝钢著。城市雕塑设计方法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3]周维权著。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4]蔺宝钢,杨铭。中国城市雕塑规划发展研究--以历史名城西安雕塑规划方案为例[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5]冯辉等。中国传统园林与现代景观设计的传承与创新[J].华中建筑,2009.

点击查看>>城市雕塑论文(推荐10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原文出处:刘福龙,蔺宝钢.中国传统造园手法传承下的城市雕塑创作研究[J].雕塑,2019(05):88-8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