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电影论文

传记类电影《摩洛哥王妃》中人物的塑造手法

时间:2015-08-28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本文字数:3454字
摘要

  当我们于沉浸于《西雅图夜未眠》(Sleepless in Seattle)中唯美爱情和痴迷于《绿巨人》(The Hulk)中男主角帅气的外表时, 是否会对 《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中安迪·杜弗兰(Andy Dufrense)的睿智、忍隐 、沉稳和淡定以及《阿甘正传》(Forrest Gump)中阿甘(Forrest Gump)的诚实、认真、勇敢甚至"白痴"的形象而念念不忘? 英美人物传记类电影通过独特的视角和叙事方式展现给观众最深刻的人物形象, 电影所叙述的剧情也总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励观众朝"真"、"善"、"美"美好品德或积极的向上的生活态度不断完善自己。

  第 67 届戛纳电影节开幕影片《摩洛哥王妃》(Grace of Mona-co)改编于现实的真实事件,以摩洛哥王妃格蕾丝·凯利(GraceKelly)为原型,以法国和摩洛哥之间的政治危机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一段颇为传奇的经历。 电影讲述格蕾丝·凯利如何努力用"爱"化解其与摩洛哥王子雷尼尔(Prince Rainier III)婚姻危机、法国和摩洛哥国家危机,如何由费城一名拿过奥斯卡金像奖的明星变为王妃、由一开始作为一名未被摩洛哥人民所接受的王妃转变为最后受摩洛哥人民敬仰和爱戴的王妃。 电影一上映摩洛哥王妃格蕾丝-凯利高雅迷人、富有才华的形象便深入人心。

  本文拟将以传记类影片《摩洛哥王妃》为例,以叙事学相关理论为基础,从故事本身、叙事结构和叙事话语三方面探析传记类电影中巧妙的人物塑造手法。

  一、电影与叙事学

  叙事学(Narratology)发迹于柏拉图时期,1969 年由托多罗夫(T.Todorov)在《〈十日谈〉语法》中正式提出,其研究范围最初主要集中于文学作品领域。 叙事学包含"故事"和"话语"两个层次,前者指叙述的内容,后者指叙述的方式或技巧。 最先倡导将电影与叙事学联 系 在一 起 的 人当属罗兰·巴 特(Roland Barthes)。 罗兰·巴特受索绪尔 (Ferdinand de Saus-sure)关于"语言"和"言语"的区别的影响,突破了叙事学只研究文学作品的束缚, 为叙事学的研究领域开辟了新的疆土,他认为任何材料都适宜于叙事,除了文学作品以外,会话、绘画、 电影等有声或有画面的单体或组合体也适宜叙事---这种观点已被广泛认同。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影作为叙事作品中的一种,也开始从叙事学中汲取养料,叙事学领域的一些概念和模式正逐渐进入绘画和影视作品等非文字媒介的叙事艺术分析,[1]电影叙事学便应运而生。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电影,人物形象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里蒙·凯南的看法,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两种基本方法:直接形容和间接表现,[2]而电影与文学作品稍有不同,影片中人物的塑造主要是通过正面传达和侧面烘托。

  电影对于人物的正面塑造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外形(如衣着、妆容、动作、声音等)直观的方式,然而使片中人物形象更加丰富和饱满的方式绝不止这些。 《摩洛哥王妃》所叙故事的模式、叙事结构的安排、视角的选取、叙事时间的安排等都是为了凸显剧中核心人物格蕾丝·凯利的人物形象。

  二、传记类电影"故事化"题材及叙事范式

  俄国学者弗拉基米尔·普罗普(Vladimir Propp)曾对俄罗斯的民间故事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并总结出了民间故事所共有的 7 种人物角色、6 个叙事单元(准备、纠纷、转移、对抗、归来、接受)。传记类电影是影视作品种类的一种,这类电影常以主人公为核心,主人公是该类电影需要极力刻画的中心人物,也是矛盾的主体和故事发展的主线,[3]情节大多都讲述主人公某段时期内的学习或历练,主要用于激励观众。

  传记类电影为使影片更具艺术性和经济性, 通常会对现实的真实故事进行改编,使情节更加紧凑,主题更加明显,人物更加突出,那么改编时必然要考虑将现实事件"故事化",情节推动时也需要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即叙事范式)。 传记类电影改编时通常会在故事里设置或增添不同的次要人物, 故事的发展会通过遇到问题 (矛盾或冲突) 并解决问题的方式展开。 《摩洛哥王妃》等传记类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弗拉基米尔·普罗普关于民间故事的研究结果,将真实事件改编为了影片所叙故事。 如,《摩洛哥王妃》中 7 种角色具体如下表:杰夫·格尔克(Jeff Gerke)认为伟大的创作的关键是将人物与情节完美的结合。[4]

  人物和情节是叙事作品相辅相成的的两个方面,人物是故事情节的表现者,情节又为人物而展开。人物形象因矛盾不断锐化的情节而得以凸显, 是传记类电影中人物给人以印象深刻的主要原因。

  三、传记类电影中的叙事话语的应用

  热拉尔·热奈特(Gerard Genette)的叙述话语理论[5]是叙事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叙事学包含"故事"和"话语"两个层次,前者指叙述的内容,后者指叙述的方式或技巧。 叙事话语包含叙述视角和叙述时间这两个重要的方面。 叙事视角亦称"聚焦(focalization)",它包含三种基本类型:零聚焦(上帝视角或全知全能视角)、内聚焦(主人公视角)和外聚焦(客观视角);叙事时间包括"故事时间(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叙事时间(故事讲述的时间)",叙事时间不一定与故事时间同步,有时为了达到某种特殊效果,叙事时间可利用"顺、倒、逆、插"等方式打断故事时间。

  传记类电影通常会通过叙述视角和叙述时间的灵活运用来刻画人物。在影片《摩洛哥王妃》中,各种叙事话语(即叙事技巧)的使用都是塑造主人公格蕾丝-凯利独一无二的形象。 为了突出主人公的形象,影片采用了叙事视角和讲述时间的转换。

  (一)内聚焦至外聚焦的转换

  聚焦是'视觉'(即观察者)和被观察的对象之间的某种联系。[6]

  内聚焦是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叙述故事或讲述"我"的内心想法及感受;外聚焦是以第三人称视角"旁观"故事的进展,不涉及人物内心的描写。无论是在文学作品还是电影作品中,有时观察者并不只有一个,因而观察的视角也会不断发生变化。叙述者或以旁观者的姿态从客观全知的角度讲述故事,亦或以剧中的某个人物作为叙述者讲述自身的经历或内心的感受。

  《摩洛哥王妃》 中全片开头屏幕上即出现 "The idea ofmy life as a fairy tale is itself a fairy tale."让观众以为该影片将以句中的"my life"的主体即"I"的视角来展开叙述为何"我"的生活似童话,成功地将观众关注的焦点吸引到该影片要塑造的主要任务身上。 然而镜头转而描述格蕾丝-凯利与摩洛哥国王雷尼尔婚礼的盛世空前, 叙述视角也从一开始误以为的第一人称的角度转变为了客观的视角。影片末尾,主人公格蕾丝-凯利用"爱"化解了法国与摩洛哥的政治危机、赢得了摩洛哥人民的尊敬后画面又转换回影片开头格蕾丝-凯利在影棚拍摄的画面。 这一转变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具有促进作用。从第一称的视角讲述"我"的生活如童话般绚丽多彩,并不具有说服性, 反而从第三人称的客观视角讲述主人公的经历,侧面烘托主人公的形象,让观众自己感受主人公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通过自身的努力化解国难。 用这种叙事方式刻画的主人公形象更加客观真实。

  (二)顺时叙事与倒述的转变

  影片开头,格蕾丝从影棚收工进入休息室,坐在镜子前端详自己采取的是顺时叙述方式, 此时叙述时间与故事发生的时间重合。 从镜头转回过去描述她与摩洛哥国王雷尼尔婚礼时,就出现的"倒述"的叙事方式,此时故事时间早于叙事时间。 影片采取闭合式的叙事结构,开头和结尾为同一场景,主体部分都在叙述过去发生的故事。 这一技巧一方面能突出影片所叙述的情节对主人公的影响, 另一方面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使观众内心形成对王妃形象的认知感引起共鸣。

  传记类电影常用的另外一种人物塑造手法为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者的内聚焦视角。 内聚焦视角能充分揭示人物的内心的世界,能将人物内心情感和矛盾冲突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恰当的使用第一人称内聚焦视角更容易引起观众共鸣。《摩洛哥王妃》在人物内心世界的描述方面有所欠缺,而《阿甘正传》

  在人物内心情感的塑造方面更出色。

  四、结语

  电影塑造人物的手法多种多样, 采用宏观的手法 (如衣着、妆容、动作、声音、情境等)塑造的人物给人以美的享受,微观的叙事学角度(叙事视角及叙事时间等)塑造的人物令人回味。 只有将两个层面上的手法相结合, 塑造的人物才更加鲜活、丰富、饱满。

  参考文献:
  [1] 申丹。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 卢珊。叙事学视角下的人物形象塑造---浅析鲁迅《故乡 》中的闰土形象[J].吉林广播电[3] 王鹏 娟。英美励志电影中的人物塑造手法探析 ---以 《当幸 福来敲门》为例[J].电影文学,2011,(12)。
  [4] 杰夫·格尔克。情节和人物[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5] Genette, Gérard.Narrative Discourse:An Eassy in Method [M].translated by Lewin, Jane E.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Press,1995.
  [6] 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视大学学报,2012,(8)。

      相关内容推荐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