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电影论文

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的价值和影响综述

时间:2015-06-17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本文字数:6843字
摘要

  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以下简称《邓》剧)于 2014 年 8 月 8 日至 9 月 16 日在央视一套播出,引发了观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2014 年 9 月,《邓》剧被授予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还将该剧列为 2014 年最具价值的十佳电视剧首位。

  一、各方反映综述

  社会舆论对《邓》剧的政治、社会、艺术和文化价值等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本文从主流媒体、普通观众、专家学者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主流媒体的反应

  主流媒体在关于该剧的评论中,占据了主要话语权。据不完全统计,仅国内报刊杂志的相关评论报道就有几百万字。自 2014 年 8 月 8日始,截至 11 月,《人民日报》(包括海外版)刊登有关该剧的文章达21篇,总计约5万字。《光明日报》、《解放日报》等国内重要平面媒体,也采用专版、专栏的形式对该剧进行了集中报道和评论。比如,《光明日报》在 2014 年 8 月25 日使用一个整版,集中刊登 9 篇文章,从多角度全面展示了该剧的内容、特点和价值,并加写了编者按:“该剧全景式地反映了 1976 年10 月粉碎‘四人帮’到 1984 年这段历史,再现了邓小平同志带领党和人民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和光辉历程,深刻诠释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该剧开播后引发社会各界强烈反响。”在重要门户网站也是如此。据统计,仅人民网、新华网和新浪网三个网站上就有相关文章近 30 万字。人民网专门为该剧开辟了网页,以专栏形式使该剧的相关信息与网友见面。同时,海外媒体也对该剧进行追踪和解读,世界主要通讯社和著名媒体都进行了相关报道和评论。

  (二)普通观众的反应

  该剧开播后,各个阶层、各个年龄群体,都以浓厚的兴趣和热情收看并发表评论。其受关注程度,从网友的留言可见一斑。网友“红枸杞”说:“和以往领导人题材的电视剧不同,这次采取的是平视,而不是仰视。

  值得一看!”网友“茂森林 9”说:“这部戏是真实的、严谨的、紧张的、活生生的。这部戏把一个平易近人的主角人物呈现给观众,其中一连串紧张的细节,一直拉着观众往下看戏,绷着观众的心。为何能一直拉着观众往下看戏?

  我认为,这得益于这部戏有故事。”网友“李海年”说:“编导通过多角度、全方位向我们展现了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邓小平:伟人也是人!剧中多有体现,比如治病、擦身。以纪实文献的叙事手法,全景式展现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面临严重困难的情况下,带领党和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冲破重重阻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

  网友“晨曦 wt”说:“展现中国转折点的历史,气势恢宏,启示现实深刻:改革依然是中国崛起的不二法门,不容犹疑,不容回头。”网友“McDull_兜兜”说:“最近看中央一套热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这也让老一辈的人看了感叹不已。晚饭时老爸拿出书柜里他珍藏的关于那个年代的书给我,让我一定要认真看完,里面有太多我们这一辈永远体会不到的无奈。”网友“不沉默的大多数”说:“回想起父辈读大学的情形,连衣着神态眼镜式样都一模一样。上世纪八十年代,一家三口围在一张书桌学习。孩子刚学认字,爸爸读萨特,妈妈补高中课程,这是特殊时期的奇观,但历史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三)专家学者的反应

  该剧也引发了不少在这段历史中改变命运的知识分子的关注。对该剧进行评论的既有业内专家,也有各行业的专家学者。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撰写的《哲学精神指引历史镜鉴启迪--评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一文提出:“今年(指 2014 年--引者注)‘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大学时曾精辟地指出:推进中国改革发展,实现现代化,需要哲学精神指引,需要历史镜鉴启迪,需要文学力量推动。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用创作实践,充分表达了对这一精神的领悟。”

  他认为该剧“气势磅礴,以人带史,聚焦邓小平高瞻远瞩、全面辩证的精神世界和哲学思维,艺术地呈现了 1976--1984 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又如,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在《指向新里程的影像路标》一文中指出:“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在不少方面都取得了有意义的突破,特别是把纪实与虚构、历史事件与个人经历、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手法、过去维度与未来维度等结合起来,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创作提供了一种具有开创性作用的美学范式。”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李后强在求是网上发表的观后感中指出:“48集电视剧,一部辉煌的史诗,把日常化、平民化、数字化用到了极致,就像划过夜空的雷电,照亮了心灵,点燃了大众激情,提升了道德能级。”“主线设计精当,把拨乱反正、改革开放作为主题,复杂无与伦比;心理把握精细,把神还原到人,一点一滴,在平凡中书写传奇。”

  二、观众和媒体关于《邓》剧价值和影响的分析

  《邓》剧播出后,广大观众和媒体认为该剧具有四个方面的价值和影响:

  (一)对于深化改革具有积极影响

  有评论家认为,这部电视剧“填补了我国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生产和播出在改革开放时期的题材空白”.该剧开播后,其政治内涵和现实意义,成为国内舆论对该剧评论和解读的主要议题。再现开创伟业的艰辛,弘扬改革开放精神,正是该剧创作的初衷之一。

  通过观看这部电视剧,许多亲历者追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岁月。他们说:“这部电视持唯物史观,艺术呈现了波澜壮阔的八年历史风云”,“这八年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个转折是党的路线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转折,是整个国家从守旧锁国向改革开放的重大转折”,“这部剧就是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英雄谱”.

  《人民日报》刊登的一篇《采访手记》说道:“观众之所以热待这部戏,应出于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它涉笔的是一段风起云涌的真实历史。这段历史离我们很近,人们往往知其大概,却并不知其细节,而历史细节恰恰对人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二是它反映的是引导中国走向历史转折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命运、影响了世界的历史进程,而且与当下每个中国人的生活都紧密相关;三是当前中国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面临着甚至不亚于当年的矛盾与阻力。所谓观古知今,鉴往知来,观众有理由相信,此时重温那样一段峥嵘历史,是今日中国矢志深化改革的一种宣言、一种自信。”《21 世纪经济报道》指出:“由于《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选取了 1976-1984 年的历史区间,就连创作者也不否认,这部电视剧会被放入中国目前的经济建设、改革开放故事中进行解读。”然而,对于该剧的创作而言,“创作者不必特别关照某一个史实或观点,而是最大可能性地去表现改革开放之初的艰难”,“只要能向观众说清这些,就达到了最大的现实效果,就会对现实有所帮助”.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国外媒体同样高度关注。美国《华盛顿邮报》有评论对《邓》剧称:“电视剧推出的时机在政治上具有重要性,这部电视剧敢于直面历史、突破创新,体现了中国对于一些历史事件更加开放的态度。”路透社的文章认为:“这部剧,应被赋予更高的文化价值和时代意义。剧中对邓小平遭遇的曲折与逆境的描写,实际上勾勒出一个国家的命运转折,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一种精神的鼓舞。”

  一部电视剧被赋予如此强烈的现实意义,引发各种正面解读,可以说这是《邓》剧不同寻常之处。正如该剧总编剧龙平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在当初那么艰苦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党和领导人都没有退缩,我们的人民也没有退缩,而是上下合力,同心同德,以巨大的勇气与担当,开辟了新路。到了今天,当改革进入深水区,当我们遇到困难险阻的时候,难道不更应如此?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 110周年座谈会上,习总书记说:’我们相信,在20 世纪赢得了伟大历史性胜利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必将在 21 世纪赢得更伟大的历史性胜利!‘--如果说有启示的话,我认为习总书记的这句话就是最好的概括。”

  该剧对阐释改革开放精神、推动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前进发挥的积极作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对此,《人民日报》的评论作了很好的解释:“改革是盘未尽的棋,现在远不是收官论功的时刻,而是再接再厉、攻坚克难的历史契机。社会上对《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讨论热烈,不仅折射了人们的参与热情,更表达了他们对今日深化改革的殷切期盼。”

  (二)对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创作具有突破意义

  作为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邓》剧开创了许多纪录,具有一定突破意义,一些业内人士对此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关于该剧的人物群像塑造方法,全国政协常委、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常务副主任杨胜群在 2014 年第 16 期《求是》刊登文章《筚路蓝缕开创伟业--谈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对此进行了阐述:“任何杰出的个人,身后都站着一个杰出的群体。该剧在成功地刻画主人公邓小平独到的思想、性格的同时,还着力刻画了陈云、叶剑英、李先念、胡耀邦、习仲勋、王震、罗瑞卿、谷牧等一批老一辈革命家和一批作为改革开放中坚的领导干部的群体形象,可以说是一部中国改革开放的群英谱。

  剧中,陈云’老成谋国‘,总是在关键的时候说出关键性的话;叶剑英大智大勇,’吕端大事不糊涂‘;李先念将军本色,杀伐决断;胡耀邦思想活跃,果敢干练;罗瑞卿’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双腿致残,让警卫战士把他抬起来重新做’罗长子‘.”关于创作团队的构成,该剧采取专家与作家相结合的方式,实践证明非常成功。对此,仲呈祥指出:“《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是一部真正实现了题材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创作生产力诸因素优化组合的力作。由于有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四川省委的精心指导,有邓小平亲属的通力配合,又由于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调集了全国一流的创作人才,从而实现了资源和生产力要素尽可能理想的配置和组合,保证了全剧有思想的艺术与有艺术的思想的统一,使全剧在题旨开掘的深度与戏剧结构的精巧、宏观整体把握与微观细节表现、领袖伟人与平凡百姓群像的塑造、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结合、人物性格刻画与事件情节的铺叙方面,都达到了新的审美高度。”

  关于故事结构,该剧采用实线和虚线相结合、宏观视野和平民视角相结合、高层决策和基层命运相结合的方式,得到业界好评。该剧在叙述真实人物的过程中塑造了一批生动形象的虚线人物。这种“家国同构”的模式,弥补了政治题材作品往往情感不足的缺陷。对观众来说,虚线人物身份的典型代表性,让有共同经历的人产生带入感,如很多当过知识青年的观众在看到讲述“知青”的段落时感同身受、潸然泪下。而对年轻的观众来说,人物情感的真实性,也更容易引起共鸣。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向荣在求是网撰文指出:“家庭的沉浮折射出国家的动荡,国家的变革则主导着家庭的命运。这种家国一体的史诗化叙事形式,既生动流畅又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当代中国社会实现历史转折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在’家国同构‘的历史叙事中,一些历史细节的还原和再现,也从国家政策与个体命运、宏观政治和微观人生的契合处和链结点,凸显出家国一体、休戚与共的历史感。”

  关于戏剧表达,该剧清新平实、还原历史、贴近生活的风格得到业界好评。《光明日报》评论员文章指出:“主流正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能收获高人气和高美誉度,源于它表达的题材,也源于它的’表达风格‘:写伟人也写普通人,写国是国情也写百姓生态,让观者体味到,庙堂之上也有人情味、百姓家里也有大政治。主旋律如何接地气?找到生活、回到生活应是答案。”

  (三)对于党史和国史研究具有促进作用

  作为一部文艺作品,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与严格的历史存在一定距离;但是,它是由党史专家深度参与,以“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为原则,严格以真实历史为依据,加以精细的艺术加工完成的。所以,这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从精神内核到许多细节本身就是历史的真实反映。许多观众将其既作为艺术来欣赏,也作为历史来重温,有其道理。

  这决定了这部电视剧一旦走上电视荧屏,就与党史、国史发生了深刻的联系。由此,在对该剧的评论中,党史专家和历史学者是重要参与者。他们提出,该剧对党史和国史研究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该剧是对这一段波澜壮阔历史充分、集中、生动的反映,填补了影视创作的空白。同时,该剧在创作过程中积极收集、运用党史、国史研究的长期积累和最新成果,在后期的编辑、审查和修改中又充分吸收有关部门的意见,可以说是历史研究成果的艺术化展现。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冷溶指出:“对这段决定中国前途命运、实现伟大转折、开辟新道路、展现邓小平同志丰功伟绩的历史,应该有一部厚重的、具有感染力的、高品质的影视作品来记录、反映。应该说,《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很好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第二,该剧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历史真实不回避,对有争议的历史问题也敢于面对。很多媒体采用“脱敏”、“突破禁区”、“破天荒”、“尺度前所未有”等醒目的标题,对此进行报道。影视评论家张琦指出:“该剧一幕幕拉开中国改革开放的这些重大事件,仿佛让人回到 30 多年前,细细品味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执政党走过的艰难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在叙述这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能够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到不回避历史真相。现在网上评论《邓》剧在’脱敏‘方面迈出了第一步,让华国锋和胡耀邦的形象出现在银屏上,这是值得肯定的突破。在反映粉碎’四人帮‘决策的过程中,不回避当时作为党的主席的华国锋同志不可替代的作用,肯定他的历史功绩。这一点,这些年来已在党史著作中有所体现,但在银幕上出现还是第一次。说到’两个凡是‘时,又不讳言他的错误。这使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感到真实可信,感受到历史学家和艺术家坚持实事求是的创作态度。”

  第三,该剧的热播,掀起了观众对那一段历史的阅读兴趣和研究热情。剧中的一些情节甚至很多细微末节,引起了观众、网友进行考证的兴趣。与此同时,有关方面也通过发表文章、接受采访等方式与观众进行互动,澄清一些误解和谣传。

  (四)对于正确宣传和维护毛泽东、邓小平等领袖人物形象具有示范效用

  作为以邓小平为题材的传记类影视作品,《邓》剧最直接的作用正是很好地宣传和维护了邓小平的形象。同时,由于剧中涉及“文化大革命”等内容,也不可避免地与毛泽东发生密切联系。该剧依托长期深入的专业研究,比较准确地把握了毛泽东、邓小平两位伟人之间的关系、新中国前三十年历史和后三十年历史之间的关系、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全剧主题鲜明,充满正能量,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该剧的热播,引发了全社会追思缅怀伟人,感恩祖国和时代,拥护改革开放的热潮。

  总体上看,对《邓》剧的热议,正面评论占大多数,肯定和赞扬是主流,但也有一些负面评论,主要来自于网络,虽然只占极少数,但其影响不容小觑。有些负面评论表面看起来是对电视剧的质疑和发难,实则“醉翁之意不在酒”,以批评电视剧之名,行攻击领袖人物之实,真正意图是借以发泄对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对改革开放的不满,有的公开吹捧“文革”和“四人帮”.尽管一些负面评论具有较大的迷惑性,但由于其运用的论据和史实往往无中生有,其本身学术水平也非常有限,经不起严格推敲,往往不攻自破。应当指出的是,在批评性评论中,有一些是对电视剧艺术创作手法和个别史实的商榷,还有一些是对拍摄技术性错误的指正。这都是正常的、有益的批评与讨论,应正确对待。

  三、关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几点思考

  《邓》剧播出后引起如此大的反响,这是创作者没有想到的,由此引发了我们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和播出的思考:

  (一)不断探索优秀主旋律影视剧创作的新路

  《邓》剧在收获高收视率的同时收获了好评,实现了政治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丰收。这部剧的成功,为主旋律影视剧创作探索出了一条新路。整合优秀的创作资源,研究专家与专业作家(编剧)联手创作,是一种有利于出精品力作的创作模式,也是《邓》剧的一条成功经验。在创作中,坚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在叙述真实人物的过程中,创作生动形象的虚线人物,既保障了主旋律影视剧创作对政治倾向、历史史实的要求,又保障了故事性和戏剧性。这样的作品既尊重史实,又生动好看。

  (二)及时关注和引导影视剧播出后的网络舆情

  《邓》剧播出过程中和播出后,个别人利用网络宣传平台,歪曲史实、恶意攻击和诽谤党和国家领导人、丑化共产党形象,反对改革开放和现行政策。由于他们的语言极具煽动性和迷惑性,容易对不明真相的观众造成负面影响。有关部门密切关注网上动态,积极应对,及时组织撰写文章进行澄清。通过著文辟谣,正本清源,让更多的观众了解邓小平及他所领导开创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达到了维护好、宣传好党的领袖的目的。由此可见,对于此类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应重视播出后的宣传和舆情监控,积极开展和加强网上舆论引导。

  (三)进一步营造学习普及党史和国史知识的氛围

  美国传播学者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曾提出一个关于谣言出现和传播的公式:“谣言 =(问题的)重要性 ×(事实的)模糊性。”由此可见,谣言之所以得以传播是因为谣言涉及的事实对于受众十分重要,而受众对于事实真相却不了解。网络上恶意攻击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的帖子、文章正是利用此类问题非常重要,部分群众对史实不够了解而大做文章,编造历史。因此,在积极主动应对各种错误言论的同时,应大力宣传党史和国史知识,营造学习普及党史和国史知识的氛围。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