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大学论文

民国时期西北考察文化探析

来源:今古文创 作者:李子龙
发布于:2023-02-26 共5457字

  摘要:晚清以来的西北开发浪潮及其相伴而生的西北考察,是特殊时代下的特殊产物。民国时期不同社会群体相继对西北进行了考察活动,是对近代西北教育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反映。民国时期西北考察文化的形成既是面对列强不断侵犯我国边疆的被迫应对,也是西学东渐的再度深入。西北开发及其相伴随的西北考察从来不是简单的团体及个人的纪游,而是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生动缩影,是我们认识西北、观察西北的重要视角之一。

  关键词:民国时期;西北;考察文化;

  一、引言

  边疆危机引发西北考察热潮。西北自古以来的地缘政治环境就具有复杂性。西北地区既是国家的内陆地带,同样也是国家的边疆地带。地域的双重身份,必然会产生双重影响。近代以来东西方列强纷纷挟坚船利炮而来,对中华民族造成了深重灾难。作为中华民族的起源地,更是中国的大后方,“九一八”之后,西北的战略地位愈来愈重要,国民政府与各界人士的西北开发之声不绝于耳,开发西北成为国人普遍共识,随之与西北开发相伴随的考察西北蔚然成风。

  民国时期不同领域的社会精英对西北的考察是对近代西北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全面反映,他们既呈现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家国情怀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同时,身处国家与民族的历史转型期,他们对国家与民族的发展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更重要的是,他们作为近代社会精英的一部分,对中西文化、现代科学皆有一定的了解,摆脱了传统知识分子的知识范围与认知局限,这样无疑对于民国时期西北的问题会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二、西北考察文化形成的背景

  (一)现实局势的催发

  从晚清以来的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华民族开始一步步卷入了西方列强的入侵范围,成了列强的殖民市场中的重要一环。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国家领土的丧失、国家主权的出卖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行为严重伤害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尊,迫使中国社会开始有了剧烈的反应与变革。洋务派作为最早觉醒的群体之一,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一时间西方文化以正式身份走入了华夏大地。与此同时,林则徐、何秋涛、龚自珍等人也看到了西方的长处,并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此外,沙俄入侵新疆,使得内陆边疆的局势变动引发了国内更多目光聚焦到西北,出现了一大批文人志士开始走向西北,认识西北,并完成了《西陲总统事略》《海国图志》《朔方备乘》等一系列关于介绍西北的学术着作,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西北史地研究成为晚清显学。从晚清以来的西北考察的风气无疑为此后民国时期的西北考察提供了现实的引导和风气的指引。此后随着时局的日益严峻,西北开发与西北考察也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二)传统文化的继承

  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就是一个多民族交流、交融、交往的历史。从炎黄部落到华夏族的形成,从汉族的发展到中华民族的多元共生。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民族基因。尤其是近代以来的民族危机,使得各民族共同抵御外来侵略的民族性格再一次得以彰显。此外,传统儒家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政治理想在近代知识分子身上表现得格外明显,传统知识分子身上的积极入世的学术性格引导各界志士在民族危机来临之时更加将自己投身于国家和民族的救亡事业中。他们投笔从戎,直接奔赴疆场,此外,更多学人开始考察西北,认识西北,以期通过自己的学术认识唤醒国人的救亡意识,也为此后国家的发展提供自己的建议与设想。无疑,民国时期的西北考察带有了更多爱国情怀的召唤,更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在近代的又一次继承与发展。

  (三)爱国热情的感召

  中华民族是由历史上多民族共同生存、共同发展的经历发展而来。几千年来相互交流交融交往,从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已经形成了休戚与共的民族关系。1840年的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同时,也是进一步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无数仁人志士投笔从戎,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去改变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从林则徐、关天培、秋瑾等等,太多中国人将自己命运与国家命运绑在一起。当“九一八事变”发生,东北沦陷,接下来华北危机,大片中国东部领土沦为日本人的统治。国民政府不得不将目光投向西北大后方,既是现实需要,也是被迫之举。西北自古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在此危急时刻,再一次吸引了国人的关注,政界、知识界等纷纷走向西北,了解西北,希望通过自己的考察活动为国家建设提供资政作用,也是作为社会精英爱国热情的深度展现。民族精神就在这样的时代危机中彰显。

民国西北地区

  三、民国时期考察西北的主要活动

  (一)国民政府的官方考察

  民族危机的加剧引发了国民政府开发的紧迫性。20世纪30年代初,南京国民国民政府就颁行了诸多开发、建设西北的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是在1930年颁布的《建设西北计划》,包括开发西北的农田水利、大力发展西北的工业建设、重视交通建设等,这无疑是在官方层面给予了开发西北更多的支持,西北的开发建设也进入了重要阶段。此外,在1934年,国民政府的要员宋子文也专门考察西北,并在西北的工业、农业、交通等方面提供了诸多建议;同一年,蒋介石也亲赴西北,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这对西北开发提供了更多的支持与关注。

  (二)学界的私人考察

  近代以来的民国学人在继承晚清以来的学术风气的同时,也积极进行了西北的考察活动,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属于马鹤天、林竟、顾颉刚、陈赓雅等人,他们既是当时的知识分子群体,也拥有政府职务身份,比如马鹤天就曾任甘肃教育厅厅长。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西北考察使国人认识西北、了解西北,同样也为政府的西北开发提供自己的建议与设想。他们在当时出版大量考察日记与考察报告,包括安汉的《西北垦殖》、马鹤天的《甘青藏边区考察记》《开发西北之先决条件》、戴季陶《关于西北农林教育之我见》、林竟的《西北考察日记》、陈赓雅的《西北视察记》。他们考察内容广泛,包括西北地区的土地人口、民族宗教、文物古迹、教育、历史沿革等方面。可以说这些民国学人的考察涉及民国西北社会的方方面面,是国人了解西北的重要窗口。他们的考察情形或者出于官方背景,或者出于私人情怀,对于西北考察,各种社会精英纷纷走向西北,以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西北现实的情况,大胆倡言,积极建言,为西北的开发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西北考察的建议与设想

  受特殊时代环境的影响,各类的考察团体的西北考察活动虽然还不是很系统、很完善,但是在政局动乱的民国时期的西北之行,是难能可贵的,并且考察团在考察之后大多对西北的开发提出了设想与规划。

  (一)重视西北农业发展

  西北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农业与畜牧业的地区,近代以来西方枪炮到来的同时,也引发了西方工业的发展。传统的小农经济面对西方的工业发展,导致了小农经济的纷纷破产,西北的农业经济更是如此。西北经济畸形的发展,各种农业形态足够复杂,物物交换之原始经济,手工业生产之封建经济,机械工业生产之资本主义经济,现在都具备了。但是很多耕种区域,地方不能尽量利用,雨量缺乏,自然的助力太微,水利办法过少。上等农田,舍弃稻麦的种植,反促进了罂粟的栽培。多种农业生产方式的存在,表明西北地区农业经济的落后。西北农业的衰落,西北农村的破败,加剧了西北社会的秩序混乱与局势动荡,重视农业,借助西方技术发展农业成了挽救西北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交通对于西北的重要意义

  西北地区因其地处偏僻、社会发展落后,也同样导致西北地区交通不发达,包括都市与农村的沟通,确实成为问题,交通经济则陇海铁路之急待延长,西兰公路之尚需改进;黄河旅行中的皮筏木筏,古驿道途程中的大车骡轿,日行五六十里,雨雪时期,还得有问题;工业经济则广产如煤铁石油悉用旧法开探,黄河中产煤区域八十斤煤,就得要大洋壹元。毛织工业有大量的原料,自己不作为生产之用,反而运由天津上海等地出口,送诸外人。西北交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推动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不仅为当时抗战中的中国提供一个与外界联系交流的内陆后勤大通道,更是开发西北,作为战略大后方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近代西北社会得以发展,走向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步骤。

  (三)扫除封建意识

  西北社会的发展我们要从经济的改革,文化水准的提高,最后求得意识形态的变革,才有可能。中国古代文化,由黄河流域上游转到下游,几千年来,西北大部分地方都是封建经济在占着优势,意识形态因此也不能逃出这个圈套。在西北的社会,封建意识主要体现在:

  1. 女子教育太差

  古礼女子七岁即不能与男子同席,十岁不出门,学婉顺服从,习纺织烹饪诸事,家庭教育为妇德妇言妇工妇容,根本来说,“男主外乎,女主内乎”,教育只是男子有享有权的,一般的观念是这样自然的限制了她们。

  2. 士大夫习气过深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士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把读书当作致仕捷径。“学以致用”,职业的技术科学如农工等学校的学生,他们不去咬文嚼字而学习实科,自己有时是为了经济的困难(职业学校可以少缴部分费用),这无疑是旧思想旧观念影响的结果。

  3. 西北各民族杂处,信仰各别,常互相仇视

  这可认为是封建意识的结果,外患日亟,一发千钧的时刻,边陲的牢固,民族相互间的信任和了解才是必须的。

  (四)重视西北教育

  西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化的发源之地,但由于自然条件的不足与环境的破坏,发展潜质在中唐之后便不复存在,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引发了文化重心的南移,此后的西北成了文化上的贫瘠之地。此外,西北地区的多民族共同生存,在杂居的同时,也造就了文化上的差异。晚清以来的近代化虽然也波及西北地区,但始终并未形成强大的改革氛围与改革动力。重视西北教育问题无疑是破解西北开发难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1. 重视蒙藏教育

  西北地区的地缘政治具有高度的复杂性,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共同生存,尤以蒙藏两族人数最多,重视蒙藏地区的民族教育问题是重要促进的民族交往方法之一。首先要鼓励蒙藏适龄儿童的入学需要,要因地制宜地制定课本,设立蒙藏教师训练所,提高蒙藏老师薪酬,最大程度调查少数民族适龄儿童的入学人数,尽量在食宿方面进行补助。最大程度帮助蒙藏学生实现学习诉求。

  2. 重视职业教育

  西北的农业发展束缚了西北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发展职业教育,学习科学技术,要重点开办职业训练学校,高薪聘请东南教师来西北地区教学。使更多的农民与青年通过技术实现谋生之路,在带动社会就业的同时,也减少了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存在,西北各少数民族的青壮年通过学习职业技术,提高了生活水平。这同时也是解决西北近代化的重要方法。

  五、民国时期西北考察文化探析

  (一)民国时期西北的考察文化是时局变动下的产物

  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内部的各种社会矛盾激化,而东西方列强也纷纷而来。西北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林则徐到严复,晚清的西北史地研究蔚然成风,一时成为显学。“九一八事变”之后,局势的复杂与严峻使得开发西北成为当时国人的普遍共识。从国民政府到社会各界人士纷纷考察西北,认识西北,建言西北。不可否认的是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造就了西北考察的风气,也成为当时社会各界关心国家、报效国家的重要途径。

  (二)西北近代化的先天不足

  晚清以来的西方入侵,在带来了深重灾难的同时,欧风美雨也纷至沓来。中国的近代化道路也在屈辱中缓缓前进。但中国的近代化多以东部沿海地区为先导,逐步推进,无疑西北地缘位置上的先天缺憾,更会加剧西北近代化改革的迟缓与早夭。近代之西北在不可避免地被忽视,当然有地缘政治的原因,更是因为西北的落后。鸦片战争以后的近百年里,西北的社会变迁与近代化因素的确乏善可陈。西北近代化先天不足使得开发西北有了更多的必然趋势和发展空间,由此引发了大规模的西北开发。

  (三)近代西北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西北自古以来的地缘政治环境就具有复杂性。西北地区既是国家的内陆地带,同样也是国家的边疆地带。地域的双重身份,必然会产生双重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而中国的地缘危机却多自西北而生。历史上每一次的剧烈地缘政治的变动,都会聚集起全国对西北社会的高度关注,也从而引发西北社会的巨大变革。

  六、结语

  民国时期的西北考察,是国难之下的必然抉择,是特殊时代的特殊要求。在近代,外患严重的中国,开发西北成为国人的共识,与开发西北相伴随的西北考察也蔚然成风。随着抗战的结束,国家的战略中心重新回归东部沿海地区,国家政策对于西北开发的倾斜力度也逐渐衰弱,与此相伴随的西北考察的热潮也逐渐褪去,西北社会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参考文献

  [1]王致中.抗战时期甘肃I业发展述要[J]社会科学,1984,(6).

  [2]尚季芳.国民政府时期的西北考察家及其着作述评[J].中国边强史地研究,2003,(3).

  [3]杨红伟西北考察与顾颉刚的民族思想[J].江汉论坛,2019,(4).

  [4]郭海成近代西北开发声中的铁路诉求--基于经济视角的考察[J].经济研究导刊,2010,(11).

  [5]梁初阳.近代西方人士考察中国西南边疆的重要着述--《代理领事李敦滇西北旅行报告》研究[J]学术探索,2015,(3).

  [6]郭胜利中外考察家笔下的近代中国西北边疆研究--以裕固族考察时空对话为例[J].河西学院学报,2018.(3).

  [7]张永强.近代西北考察探险与丝绸之路书法史的构建[J]西泠艺丛,2021,(1).

  [8]郭胜利.近代“绥新”线视野下的西北区域边疆考察[J].河西学院学报,2021.(3).

  [9]袁栋梁论林竞的西北情结及其社会影响[J]西夏研究,2021,(4).

  [10]袁剑.“中华民族是一个”的前史 :顾颉刚西北考察的边强思想价值[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5).

  [11]张用建抗战前10年国人对西北开发的问题的认识[J]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3,(2).

  [12]汪洪亮民国时期边疆研究机构的兴起及对边疆学术之形塑[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原文出处:李子龙.民国时期西北考察文化探析[J].今古文创,2023,No.152(08):68-70.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