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会计论文 > 审计论文

新常态下环境审计的挑战与实施途径

来源:学术堂 作者:原来是喵
发布于:2016-08-31 共4643字
  环境审计作为国家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环境治理需求而产生的,其根本目的是全面提升国家资源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能力。大家在相关论文写作时,可以参考这篇“新常态下环境审计的挑战与实施途径”审计论文。
  
新常态下环境审计的挑战与实施途径

  原标题:国家治理新常态下的环境审计发展路径选择
  
  摘要:环境审计作为国家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环境治理需求而产生的,其根本目的是全面提升国家资源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能力。如何把握国家治理新常态的特征,推动环境审计的纵深发展,从而发挥其“免疫系统”功能,全面促进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当前政府和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从国家治理新常态的需求出发,分析环境审计在推动完善国家治理中所面临的挑战,并对其发展路径进行深入研究显得尤为关键。
  
  关键词:国家治理;新常态;环境审计
  
  一、引言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以及生态建设的迫在眉睫,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五位一体”的国家总体发展战略高度。《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在未来五年内进一步完善环境审计理论体系,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系统中的“免疫功能”.2013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规定,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等。由此可见,将生态文明建设有机地嵌入经济发展模式刻不容缓,环境审计作为保障生态安全的重要防线,已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环境审计自20世纪60年代诞生以来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Tomlinson(汤姆林森)针对环境影响评价的不同环节对环境审计的七种定义进行了探讨,并将环境审计视为环境管理系统整体的一部分。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COSAI)在2001年发布的《从环境视角执行审计活动的指南》(〈GuidanceonCon-ductingAuditsofActivitieswithAnEnvironmentalPerspective〉)文件中提出常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同样适用于环境审计。2006年,INCOSAI下属成立的环境审计委员会(WGEA)在发布的全球第五份调查报告中明确指出,环境审计涉及环境、自然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标志着环境审计成为国家治理乃至全球治理的重要工具。在我国,2008年审计署将资源环境审计纳入六大审计类型,标志着环境审计实现突破性飞跃。近年来,黄道国等人提出了多元环境审计概念,着眼于从多角度、多维度对不同客体的环境问题进行审计(2011),推动了环境审计向纵深发展。总体而言,环境审计应以国家治理的需求为背景不断创新,全面促进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国家治理是我国经济转型期面临的核心问题,目前我国初步形成以政府治理为主导的国家治理机制(邢晟,2012)。未来的经济发展需要治理主体的多元化,让全社会的公民和各种组织都参与到对国家公共事务的管理中来(陈英姿,2012)。2014年5月,***总书记第一次以“新常态”来描述中国当前经济环境的新格局,其核心是指中国经济由传统的不平衡、粗放型和掠夺性的高速增长模式,迈进了低成本、高效益、可持续的中高速发展模式。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并重的战略方针下,国家治理更强调以下三个原则:治理主体的全面性、治理过程的效益性和治理依据的法治性。同时,这三大原则对环境审计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全新挑战,促使其发展创新,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及体制设计来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国家治理新常态下的环境审计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其实现路径的选择进行研究显得尤为关键。
  
  二、国家治理新常态下环境审计所面临的挑战
  
  环境审计与国家治理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二者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一方面,环境审计依赖于国家治理中对环境治理的需求,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环境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促使其考虑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从而使经济发展与自然相协调,实现国家良治。另一方面,国家治理理论也为环境审计的发展提供指导思路,推动审计从“事后治理”转为“事前预防”和“事中监督”.总体说来,环境审计是推动国家治理的重要力量,实现良治也需要选择合理的环境审计路径。
  
  围绕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减速换挡、质量效益优先的特征,国家治理更加强调三个目标原则,即全面性、效益性和法治性。国家治理只有综合考虑上述三个特点,从国家战略的高度不断优化环境治理系统,并将环境审计置于为国家良治服务的国家治理系统,才能全面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宋常,2012)。
  
  1.国家治理的全面性对环境审计多元化发展的需求
  
  新常态下,要求国家治理从多角度、多维度着手,通过多种方式全面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审计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需要响应市场、社会和国家的多元并治要求,实现多元化发展。传统的环境审计模式从以下三个方面阻碍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推进。
  
  首先,环境审计主体单一。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国家审计机关为主导的环境审计主体,但社会环境审计主体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主体的缺乏使环境审计质量难以保障。从宏观角度来看,民间审计组织通过独立的评价及监督受托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更利于保障审计信息的可靠性,加之其社会辐射面广泛,能更好地提高环境审计的地位。从微观角度上来看,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开展使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环境资源的管理,符合新常态下社会价值与经济并重的战略目标。因此,环境审计主体多元化是顺应多元并治这一国家战略的。
  
  其次,环境审计范围狭窄。我国的环境审计对象主要针对已出现重大问题的项目,审计内容主要着眼于环保专项资金的财务审计以及国家重点项目的审计,对生态建设项目、农村资源保护和政府的环境绩效等领域的审计重视程度不够。企业在经营活动过程中对环境效益的评价以及事中监督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
  
  再次,环境审计模式的局限。新常态下环境的动态性与多样性决定了环境审计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传统的账项审计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环境治理体系对全局性的追求。随着环境审计重心向绩效审计的转移,环境审计工作应逐步围绕信息技术展开,在大数据背景的支撑下,搭建环境“云计算”平台,通过开放、动态的环境审计服务平台,实现审计活动流程的智能化,从而探索出多元一体化的创新型环境审计工作方式。
  
  2.国家治理的效益性对环境审计工作统一组织协调的需求
  
  在国家治理的巨大网络下,环境审计无法孤立于封闭的环境中。只有将其嵌入到各专业审计中,通过各治理主体间的相互协调、形成合力,才能使国家治理达到最优状态。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减速换挡,环境审计强调效率性和质量的全面提升,如何将多主体间数据信息进行及时整合,加强各审计主体间环境审计资源成果的传递和运用,将成为构建环境审计工作整体格局和提高环境审计效率的一大挑战。由于环境审计具有专业性和综合性强的特点,打造一支综合能力强的专业型环境审计人才队伍,构建环境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突破我国环境审计人才缺乏的瓶颈,是提高环境审计质量的重要环节。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