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土木建筑论文 > 城市规划论文

院落形式与营造技术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9-08 共2628字

    3.4 院落形式与营造技术

  3.4.1 院落形式

  邯郸西部山区民居属于典型的合院式院落,理想状态下为方形,具体长宽比例视基地而变化。受用地以及经济条件影响主要形成了 L 型合院、三合院、四合院等。

  (1)L 型合院

  L 型合院的形式是房屋修建时,用地非常小加上主人没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只修建了正房与一侧的厢房,形成一个 L 型。正房为院内采光最有利位置,内设卧室、客厅以及餐厅。厢房用作厨房以及农具、粮食等的储藏空间。在厢房旁边设置简易厕所,或院内不设厕所,使用村落内集体厕所(图 3-19)。

  (2)三合院

  三合院的形成与 L 型合院的形成类似,也是受到用地大小经济条件限制,在正方两侧修建厢房,正方对面不设门楼倒座等附属用房,直接为简易的隔墙或干脆开场,这种院落的采光通风条件良好,私密性较差。功能平面同样为正房用作卧室、餐厅、客厅等,两侧厢房用作厨房、储藏等(图 3-19)。

  (3)四合院

  四合院在邯郸西部山区是最常见的院落形式,平面布局是在三合院的基础上,增加了倒座与门楼,围合成了封闭的院落。功能平面与三合院略有不同,正房为长辈用房、客厅、餐厅之用,厢房为子女用房和厨房,倒座一般作为厕所,储藏间等,门楼与倒座结合。

  邯郸西部山区传统村落的布局非常注意与地形的结合,由于当地村落位于太行山脉的东侧,用地较为紧张,院落规模较小,空间紧凑,院落宽度不过 5-6 米,不及北京四合院空间舒展。一般民居为简单的一进四合院,由正房与两侧的厢房组成主要部分[17].少量的大户人家为多进院落,在一条轴线上布置主要房间,两侧布置厢房以及附属用房,由于山区用地不规则,这种类型的院落比较少见。院落结合山区地形在街巷中经常出现一些大大小小的转角空间或开阔小场地,这些空间场地至今仍是村里人们闲话家常的场所。邯郸地区有一种具有地方代表性的“两甩袖”式四合院:

  两甩袖院落独门独院,长度大多在 13-15 米,宽度大多在 15-16 米,根据不同村落的用地紧张程度有一定的浮动。由住宅与院墙围合成内向性封闭式院落,正房为“凹”字型五开间平面,左右对称[18],在对称两侧的末间向外各甩出面宽两米左右进深 1.3 米左右的“袖”,使正房平面呈“凹”字型。两个甩袖之间形成一个从院内进入室内的过渡平台,成为一个灰空间(图 3-20)。左右两侧设厢房形成三面围合加上正房对面的倒座与大门围合成封闭四合院。正房位于高约 0.6 米左右的台基上,将院落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院为甩袖之间的平台,下院为庭院,从而突出了正房的统治地位。正房屋顶为硬山双坡顶,厢房、倒座均为平屋顶上封女儿墙,空间层次变化丰富。大门一般为出厦门楼,多为砖砌,从外面看像是从砖墙上挑出一个单坡悬山顶。门楼装饰精美,坡顶有正脊,脊端出兽,脊上浮雕花草纹饰。两边有垂脊,封檐全用青砖雕刻,坡檐下有木质的飞椽斗拱,层次非常丰富(图 3-21)。

  甩袖的设计可谓独具匠心,而甩袖如何形成不得而知,但容易让人联想到其与厦的关系,老人说有顶无墙谓之厦,有顶有墙谓之间,大概原本是为了利用厦下的空间,将其盖成一个既不属于厢房也不属于正房的房间,用来独立使用比如储物,现在还有这种做法,之后人们考虑将这个房间并入正房就成了甩袖的由来了吧。这种形式在其他地区的民居中并不多见,北京四合院在正房两侧会做耳房和露地,耳房和正房相连却不一定相通,也不用于居住(图 3-22)。正房大多是一字型的,并且正房的长度通常要短于两厢房与庭院宽度之和,这样正房两边就留出空地以便绕行至后院。

  3.4.2 营造技术

  (1)墙体形式

  邯郸西部山区传统村落中民居墙体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木骨泥墙”式的类似于现代建筑的框架结构。另一种是用土坯、砖或石头砌成连续的承重墙体结构。

  木骨泥墙式大多是以砖墙结合柱子形式构筑,墙体厚度在 50cm 左右,墙皮用砖,中间夹层用土坯,在墙体中有木柱或砖柱作为承重的框架,柱上设梁,这些柱子是房屋的承重体系,墙体主要做空间分隔与保温围护作用,素有“墙倒屋不塌”的说法。

  连续的承重墙体系中,土坯墙是在生土中加麦秆、稻草等纤维以增加生土的连接性和柔韧性,夯实而成的土坯砖,再砌筑成墙。砖墙大多是有钱人家使用的,一般采用“磨砖对缝”工艺,建成后的墙体非常光滑整齐。也有用砖皮夹土坯的“金包银”做法。石墙是居民就地取材,将大的石块敲碎成合适大小,根据各家庭的经济条件,贫穷的家庭只经过粗加工,靠粘结剂将石头砌成表面较粗糙的墙面,较富裕的家庭则将石头精细凿刻,形成形状规则的方形,砌筑成的墙体也很有装饰性(图 3-23)。

  (2)屋顶形式与屋架结构

  屋顶是我国古建筑最具特色的代表部分,称为古建筑的第五立面。我国古建筑的屋顶形式多种多样,不同地区的屋顶呈现有所差异,邯郸的民用建筑屋顶也有当地的地方特色。在皇权至上的封建时代,民用建筑的形制收到很大的限制,皇家用的歇山顶、庑殿顶等均不可用于普通百姓的住宅中,民宅的屋顶大多为硬山顶与悬山顶。在邯郸西部山区传统村落中以硬山屋顶为主,搭配平屋顶、单坡顶、卷棚顶等,形成富于变化的建筑轮廓(图 3-24)。

  当地的屋架主要采用我国古代的抬梁式结构,即在柱上架梁,梁上立矮柱,柱上再架短梁,层叠而上,直到正脊。根据进深的大小多设置三架梁或五架梁。

  由于是普通民用建筑,选择木材上没有官式建筑考究,木材大多就地取材,不够笔直。

  (3)地面铺装与排水

  由于当地处于山区,地面的铺装基本上根据随着地势铺设,将当地的石材进行粗加工,将碎石、条石、废磨盘等可利用的石材作为路面的铺装材料,经过几百年的摩擦,这些石材表面已经光可鉴人。由于当地的主要运输方式时用牲畜驮运,常见将道路断面分为三段的三块板形式,中间走牲畜,两边走人(图 3-25)。

  邯郸西部地区在明清雨水较多,排水就成了建造房屋不可忽视的问题。在院落中设置排水沟以条石封盖成为暗沟,暗沟通常设计成绕门而过的走向,当地人认为水是财富的象征,不能直接排走。地面找坡,将雨水导入暗沟,暗沟找坡将雨水从门洞左侧的排水口降水排至街巷(图 3-27)。街巷的排水形式分为自由排水与组织排水两种。组织排水的街巷一种在道路中间用条石铺地,立石侧边,下设水道,道路断面为中间低,两边高。另一种是中间高,两边低,墙边设水道(图3-26)。街巷的排水最终流向村落的水口或河流,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

  3.5 本章小结

  本章对大院的构成要素,空间形态的自组织过程,民居与院落特色,等分别进行了细致而深入的研究,以从整体到局部的分析方式,以院落建筑群空间组织到院落组团再到整体村落形态的顺序依次展开。揭示了当地村落严谨而层级分明的组织架构。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