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科学论文

科学人文主义视角下素质教育的实现策略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2-27 共3607字
论文摘要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主张以科学教育为基础和手段,以人文关怀为价值和目的,促进人和社会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和谐发展。科学人文主义教育可以说是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良性结合的结果。它既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也可以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人文素养。在科学中融入人文精神,使人文中蕴含科学精神,这就是科学人文主义的观点。追求人的多方面、和谐发展是科学人文主义的基本出发点,它最终期望着人收获“幸福”。在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的指引下,人将不再作为抽象的个体来考虑,将被视作一个完整而真正的人来发展。因此,由于其与素质教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被看做是公认的未来教育的价值走向,被视为是一种全新的概念。

  一、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理念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

  (一)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科学主义的教育观强调在教育内容上应崇尚科学,改变古典人文学科的独尊地位,甚至认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主义教育观逐步显露出其弊端,即见物不见人,失落了人文价值。因此,人们大力倡导用人文主义作为科学主义的价值引领。两大教育理念经历了较量、抗衡和融合后,在 20 世纪末形成了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理念就是用科学人文主义的理念来塑造、培养内心和谐、与他人、社会、自然和谐的人。它既进行科学教育,又进行人文教育,把两者融合在一起,文理兼备,强调知、情、意、信、行相平衡,促进人身心的和谐全面发展。科学人文主义教育既信仰科学,也重视人文。科学是它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人文是的教育的最终取向。它的最高目标是,在科学和人文的相互协调发展之下使人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以实现两者的融合和平衡,并达到人的最终的自由和解放。而这个宗旨恰恰也是素质教育孜孜以求的目标,两者在内在本质上高度一致。

  (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注重以人为主体,强调人的综合发展和延续。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意指教师的教主要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独自处理问题的能力。归纳起来,素质教育包括以下几方面含义:第一,素质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他们都是受教育者。素质教育要使他们都得到综合地发展,全面地提高自身的能力;第二,素质教育旨在于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第三,素质教育这一教育方式能够向所有人展示教育的全部过程,使受教育既得到知识方面的教育也得到能力方面的教育。《学会生存》一书中引用了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对素质教育的界定:“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

  《学会生存》还指出,任何教育行动都必须把重点放在下述两点上:一是“科学的人道主义”;二是把科学运用于实践和具体工作。

  在这个意义上,科学人文主义与素质教育是内在相通的。

  二、科学人文主义与素质教育的内在关联

  科学人文主义的素质教育功能核心地体现在两者都旨在使受教育者具有创新能力,并通过创新能力的发挥获得人的本质的展现和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了强烈的人文关怀。

  在素质教育的视野中,人的全面发展永远处于中心位置,人整体素质的改善、个人的变化、创造能力的发展都要处于重要的位置。素质教育要为人的自我完善、全面发展提供契机,并要帮助人将自我个体的发展和整体发展统一起来。素质教育强调的是个体和整体、个人与社会、科学与人文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理念注重的就是统一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理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结合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需要,更加完善和丰富了全面协调发展这一概念。以受教育者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为基本出发点,以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为根本目,这一素质教育模式具有很大的可操作性。由此看来,素质教育理念无疑是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素质教育理念更是明确地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理念把追求人的综合、可持续的、和谐的发展作为根本的出发点。与应试教育不同,科学人文主义的视野中,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训练受教育者,使其获得相应的知识或者完成具体的任务以及某方面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能够通过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理念来影响受教育者,通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师个人魅力等方式在无形之中给受教育者带来变化,达到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受教育者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个性发展的目的。

  由此看来,在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这个宗旨上,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的追求人文关怀和素质教育的人性培养观点不谋而合。科学人文主义者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关心。教育应该是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学会学习”;通过知识的学习学会主动整合知识;希望学生在生存中获得发展,从而使人具备想象力、创造力。学会生活则是希望以教育来培养人的品质,使其学会如何交往和合作,和谐地生活。学会关心是学会关心自己、他人、社会、未来。素质教育的宗旨也是培养具有这样“完美的人性”的个体,同时使之满足国家、社会、个人三方面的需要。

  三、科学人文主义视角下素质教育的实现策略

  上述分析可见,科学人文主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为之实现提供理论依据。在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观的指引下,要实现素质教育,需要多方面的共同支持。

  (一)对科学主义进行全面深入的反思,充分挖掘教育的人文意蕴,树立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理念。对于受科学主义的影响所造成的严重文理分隔的局面,必须寻求积极的有效途径打破这种壁垒,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教育界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工作,对科学主义的本质特点和消极影响,尤其是科学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也积极地在和谐社会的视野下寻求超越之途,最终把科学人文主义作为超越科学主义的必经之路,实际上就是把一种实现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新的人文主义作为价值旨归。

  (二)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素质。在课程内容的设置和选择上,注重科学与人文要素的配合和交叉,尤其注重利用通识平台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尤其注重创新能力和幸福感的培育。在《素质教育概论》中,燕国材在别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当成熟的模式:成功教育、愉快教育、情景教育、主体教育、和谐教育、创造教育等 6 种。这 6 种模式都是能够融合科学与人文因素,培养创新素质的推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模式。因此,我们在科学人文主义的理念下推行素质教育,必须采取有效的模式,使素质教育切实开展和推行。

  同时,努力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使教师有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对科学人文相统一的内容应用自如。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至少具有以下几点:教师的未来构想、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的心理素质、教师的教学模式等等,尤其是教师的心理素质,即胸怀大志,充满理想和诗意;要自信、自强,不断地挑战自我;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因此,当前加强培训教师队伍,培养创新型教师已是迫在眉睫的大事。有了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学,有了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有力地推进素质教育。

  (三)把学校、家庭、社会的统一作为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的平台,实现教育者、教育对象、组织管理者的协调配合。树立一种“大教育”“大教学”的视野,充分利用所有相关的教育平台和途径,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合理的价值观、思想素质和个性能力,促成创新教育的实效。当前,学校、社会、家庭之间沟通的缺乏也是教育方面的一大难题。为实现素质教育,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三者相互渗透,是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得到共同发展。

  首先,通过家庭访问与学生家庭建立联系。家庭访问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生活学习的环境、条件,和家长共同研究教育学生的措施与方式,协同对学生的管理。家庭访问是学校进行组织与指导家庭教育工作、沟通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使之相互配合、共同教育学生的一种主要的、经常采用的方式。通过定期与不定期两种方式,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其次,通过学校的定期活动与社会机构建立稳定的联系。学校举办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贴近社会,尽早接触社会。这是学生与社会交流的良好机会,是沟通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主要方式。最后,以学校为媒介,连接家庭和社会。在学校举办活动期间,以学生为主题,家长参与其中,从而达到家庭、学校、社会有机结合的目的。

  (四)积极宣传、贯彻和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引导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和社会家庭相统一的科学人文主义教育平台的良性构筑,让学生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真切地体验到社会主义文化氛围下的幸福感,实现素质教育的最高目标。

  参考文献
  
  [1]赵文波、洪 樱.论素质教育的含义及其实现条件[J].高教探索.2000(2)
  [2][3]联合国教科文委.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6、20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