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科学论文

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新局面、新进展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6-04 共5000字
论文摘要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是科学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评价工作直接影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活动及其结果,对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学科成果评价及学科繁荣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研究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还不够完善,如方法上存在“定性”和“定量”独立使用,内容上缺乏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外部环境因素研究等。因此,建立与完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评价体系、评价机制及评价标准等已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管理工作中迫在眉睫、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国内许多专家和学者一直孜孜不倦地进行着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方面的有益探索与尝试,不乏有较高理论与实践水平的研究成果产生。

  近年来国家提出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的一系列措施和方针政策,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研究工作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时机。本文在论述当前人文社科评价所处的新形势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评析了武汉大学邱均平教授等人所著《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书的创新点及一般性特征,并指出了该书的不足之处。

  1、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新局面

  1.1政策保障新措施

  进入21世纪以来,人文社会科学受到党中央及国家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如2004年中共中央3号文件《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指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大任务”,强调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四个“同等重要”;提出要“积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改革”,包括“按照公正、透明、竞争的原则,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评审制度的改革”和“建立和完善哲学社会科学的激励机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1年底转发了《教育部关于深入情报资料工作2013年第》期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的文件,给出了“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目标、工作方针和主要任务,为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行动纲领,并做出了一系列的重要部署”。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了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必要性。由此可以看出,党中央、国务院对高校、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工作的发展尤为关注,同时也体现了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所担负的重要任务及光荣使命。

  1.2研究创新新阶段

  随着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不断推进,国内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综合发展的新阶段。各部门、各学科间紧密结合,全方位系统地开展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研究工作,力求方法、理论及评价机制上的创新。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对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研究的项目立项予以高度重视,最近10年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领域立项的相关项目就有11项之多,其中重大及重点项目3项,仅2012年就有3项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机制的基金项目。

  有关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成果目前主要集中在定量评价指标的设定上,代表性的主要有匈牙利T.布劳温用于32国比较的12个科学计量学指标;澳大利亚REPP项目总结的40个定量评价指标;Lehaney与Clarke提出了一套评判期刊论文或专著研究成果质量的内在准则,同时对学术成果发表规范的要求进行了详细说明;美国赫希提出的h指数法等也值得注意。中国社会科学院卜卫等人在分析各指标所表述的信息特性的基础上,将评价指标划分为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并对指标属性的合理性做了相应的专家调查。

  1.3研究方法新趋势

  我国的科学评价工作虽然近10年来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在诸多的研究成果中,国内研究成果普遍以定量方法研究为主,存在误用核心期刊与SCI,过分重视发文量和被收录情况、期刊影响因子,而不太重视论文真正被引情况及内在质量,量化考核简单化、同行评审形式化、评价体系高成本及低效率运作等情况。因此,定性和定量方法结合使用才是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发展趋势。

  由此可见,构建一个完善的人文社科评价体系不仅是繁荣发展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事业的客观要求,也是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研究的自身要求,已经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当务之急与必然要求。

  2、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特点及研究进展

  2.1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研究的特点

  人文社会科学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由于人类社会现象的模糊性及复杂性,决定了人文社会科学在方法、研究形式及结果阐述等方面必不同于自然科学,如研究方法上很难定性客观地使用真理检验,成果形式上更加多样及引文周期较长,科学价值上具有潜在性及无法直接实现等。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往往以著作、论文、报告、咨询建议等形式体现,其最终目的是要被学术界和社会承认,并发挥思想传播、知识积累和方法运用等作用。对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不像自然科学技术那样有精确的指标,而具有大尺度、多变量、长时段等特点。因此,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不能照搬使用自然科学研究中的评价方法,必须根据其自身学科特点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但可以适当借鉴。

  2.2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研究的进展

  从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研究成果的国别分布可以发现,近年来澳大利亚、加拿大及英国等较为活跃,其中成果尤为突出的为澳洲国立大学REPP项目组。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更加重视科学评价工作,相关研究论文也主要来自发达国家。

  (1)研究规范程度方面。国外有关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研究充分借鉴了自然科学中的研究规范,关注操作过程、数据采集及实证的分析。如同行评议中重视基本概念的界定、逻辑分析的合理性以及程序规范程度。同时,定量评价方法包括各种科学计量学方法的应用。但是国内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的规范程度与西方国家的科学化及规范化程度相比仍有待提高。

  (2)研究方法选择方面。目前国内在研究方法选取上多为定量,定性与定量评价方法结合使用的研究尚有待深入。国外学者趋于一致地认为,引文计量方法和同行评议方法的结合使用是未来评价方法的走向。

  (3)研究主题方面。文献主题主要集中在构建评价指标、指标模型的计算处理、索引工具及数据库等的建设,以工具性层面为主。而对与评价有关的基础理论、外部环境及激励机制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等尚缺乏系统深入的分析。

  3、《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创新贡献

  《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理论与实践》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项目编号:”《AZX””4)的重大研究成果之一,由武汉大学邱均平教授等人所著。该书正是紧随人文社科大发展的新形势,抓住人文社科评价研究的新机遇,在系统分析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自身特点及相关理论,构建了一套方法与实践、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完整而严密地覆盖了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领域最基本和最核心的内容。

  全书共57万余字,600多页,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理论、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和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实践三个方面的内容,全方位、多层次地对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理论、评价机制及评价实践进行了阐述,是目前国内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方面的重要著作。

  该书的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理论上。第一,研究概念界定的科学性及合理性。该书以“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作为研究对象,在开篇科学地界定了与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的一系列概念,如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体系等。该书在肯定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作为当代大科学体系中相对独立科学的基础上,阐述了两种科学具有密切联系,不可分割,二者之间存在交叉地带。第二,全面分析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外部环境因素及激励机制,如环境基础问题,评价的分类、评价的要素、评价过程的作用机制等基础理论问题。同时,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相关的科学奖励、科学研究资助、科学报酬等激励机制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问题等进行了深入分析。第三,提出了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机制。该书超越了现有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研究,建立与完善了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机制及具体实践应用,是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理论创新。

  (2)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上。第一,在分析了我国现行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的基础上,该书探讨了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核心体系,奠定了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基础结构。第二,介绍了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要素体系,健全完善了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分类体系。第三,对我国现有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对现行评价体系的改进思路。第四,构建和完善了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运作体系,为推动评价活动的有效进行提供了科学指导。第五,依次对人文社会科学人员评价的指标体系、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体系、人文社会科学机构的评价体系及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的评价体系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对评价操作的规范性程序及方法步骤进行了案例说明。

  (3)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实践上。第一,重实证研究,为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实践提供范例。如该书对我国CSSCI收录的被引次数排名前50位的图书情报学研究学者在1979)2007年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计算出每位学者的h指数,以此来评价我国图书情报学学者的个人绩效。同时,还考察了h指数与传统计量指标和部分h指数变形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证实了理论的可靠性。第二,重实际应用。该书构建了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与评价信息系统集成平台,详细介绍了大学评价智能服务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与评价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使该书的研究落到了实处。

  4、《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理论与实践》的特色及不足

  除了上述的主要贡献之外,该书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体系结构清晰。全书共3篇17章,章节从理论到评价体系构建,再到实践应用展开,对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全方位、多层面的阐述。全书17章所构建的研究框架描绘出一张清晰的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研究的导航图。每章的作者都遵循统一的叙述模式,从基础理论逐层展开,便于读者认知。

  (2)作者阵容强大。该书是由邱均平教授领衔的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团队在近十年的研究及实践基础上撰著而成,邱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评价管理专家、文献计量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其团队一直从事“情报、计量、评价、管理”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特别在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与网络计量学、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科学评价与大学评价等方面有精深研究和显著影响,出版的“四大评价报告”在国内外反响很大,已成为著名的评价品牌。

  (3)学术规范严谨。《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书注重学术规范。书中对于任何一种理论、观点和方法的确切叙述以及数据来源,都标明了原始出处,通过这些引文,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理论、观点和方法的起源和发展脉络。参考文献以脚注、中文著作、中文论文、外文论文、学位论文及网络及其他文献类别展现出来,参考文献列表对读者的进一步研究具有很好的参考作用。

  该书涉及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各方面的内容,可以比作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方面的百科全书。该书内容整体上通过一个逻辑主线,按一定的序列串起来,对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的建构,以及初次涉及此领域的研究者来说,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但该书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第15章《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计量分析与评价的实践》夹在第14章《指数用于科研人员成果评价的探索实践》和第16章《我国人文社会科学机构评价的实证研究》之间,在结构上显得不妥,因为14章、16章恰是与11章《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的研究》、12章《人文社会科学机构评价的研究》对应顺序。当然章节编排见仁见智,编者如此设置也许有其特定考虑。

  据文献调查分析,尽管国内有关人文社科评价研究领域有众多学者和众多成果,但迄今为止还缺乏全面、系统、权威性的学术专著,《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书的出版填补了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领域研究的空白,具有指导性和开创性意义。该书可供从事科学评价工作及管理类专业的高校师生、管理者及决策人员等借鉴使用。


  参考文献:
  [ 1 ]中发[2004]3号文件.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EB/OL].[2006-09-02].
  [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EB/OL].[2013-06-18].
  [ 3 ]王宏鑫.5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理论与实践6的创新与价值[J].图书与情报,2012(5):133-136.
  [ 4 ] [匈] T.布劳温,等.科学计量学指标:32国自然科学文献与引文影响的比较分析[M].赵红州,蒋国华,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29-33.
  [ 5 ]邱均平,等.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理论与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163-164, 212-448.
  [ 6 ] Lehaney B, Clarke S. Aframework for research evaluation inmanagementscie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Management,1995,9(4):14-18.
  [ 7 ]卜卫,周海宏,刘晓红.社会科学成果价值评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01-14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