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农学论文 > 植物保护论文

甜玉米高产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7-17 共3147字
标题

  近年来,甜玉米推广种植面积比较大,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种植甜玉米生产周期短,经济效益高,是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途径之一。

  1 育苗

  1.1 选择优良品种:选用适应性强、抗病、优质、高产且商品价值高的品种。目前,甜玉米的品种也比较多。在种植时,要因地制宜,选用适宜于本地气候特点的优良品种,切不可盲目听信宣传广告。

  1.2 选择适宜的播种期:甜玉米的栽培以冬春栽培效益最好。总之,播种期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有效避免低温、霜冻对生长发育的严重影响,要确保培育壮苗。

  1.3 育苗方式:为减少成本投入,有效避免低温、霜冻对苗期的影响,确保移栽后的大田苗全、苗壮,获得丰产,生产上应采用塑料小拱棚育苗移栽的方式。常用的方法有穴盘育苗、营养块育苗、苗床点播育苗等。

  1.4 播种:种植甜玉米主要是在市场上出售鲜嫩果穗或供应工厂加工罐头食品,这与种植普通玉米完全不同,同时,甜玉米采收后不能久放。因此,种植甜玉米要根据市场的需要量和工厂的加工能力、订单进行分期播种,并且早、中、晚熟品种搭配,以提高经济效益。种植一亩大田,用种量约 0.8~1.2 千克。播种前应晒种 2~3 小时,可催芽点播,也可直播干籽,但包衣种子应直播干籽。由于甜玉米(特别是超甜玉米)种子一般籽粒较瘪、粒小,发芽、拱土,出苗比普通玉米种子困难,因此播种时宜浅播浅盖,盖严为止,确保苗齐苗壮。

  1.5 苗期管理:播种后浇足出苗水,翻盖小拱棚,出苗后保持土壤湿润,苗龄 20~25 天,3 叶 1 心前移栽,移栽前 7 天,应通风炼苗,以提高移栽成活率。
  
  2 大田移栽

  2.1 选地、整地、施基肥:选择有排灌条件,地下水位低,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壤土或砂壤土种植为宜。一般要求采取隔离种植:为保证甜玉米的食用品质,在选地种植时,要与其它普通玉米品种严格隔离,目的是为了防止互相串粉而影响品质。隔离方法生产上采用空间隔离和时间隔离,以空间隔离为好。

  空间隔离:要求在种植甜玉米区外围 300~400 米范围内不栽种其它玉米品种。

  时间隔离:若不能进行空间隔离,则应采取时间隔离(错开播种期)的方法来避免与其它品种的花期相遇,2 个不同品种的播种期间隔时间一般为 20~25 天。如大面积成片种植甜玉米,可适当降低隔离标准。总之,以不使两类玉米花粉相遇为原则。

  亩施腐熟农家肥 2000~3000 千克、三元复合肥 30~40 千克作基肥,可撒施也可条沟施用。田块要求深耕细耙,整地精细,土细墒平,沟直沟通,以创造一个深、松、细、匀、肥、湿的土壤环境,为甜玉米获得优质、高产奠定基础。

  2.2 种植规格和方法:种植规格因品种、地力而定。早熟植株紧凑、矮的品种可密植,一般为 1.2~1.3 米开沟保墒种植双行,株距为 25~30 厘米,亩种植 3700~4100 株;中晚熟,植株高的品种可稀植,一般为 1.3~1.4 米开沟保墒种植双行,株距为25~30厘米,亩种植3400~3800株。

  2.3 移栽:开定植沟移栽,采用地膜覆盖定向栽培,膜幅以 1.2~1.5 米宽为宜,移栽后浇足定根水,确保成活率。

  3 大田管理

  3.1 移栽后的管理:幼苗移栽后应及时查苗补缺,保持土壤湿润,防止低温冻害。苗期水分管理以人浇为好,以便提高地温,利于幼苗生长。移栽成活后,幼苗长至顶膜前,选择晴天的上午或傍晚,用刀片在幼苗正上方划十字小口通风透气炼苗,以防高温烧苗。安全渡过霜冻期后,应及时将幼苗从膜内拉出。

  3.2 肥水管理: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生育期追肥,氮、磷、钾肥配合施用。“轻施苗肥”、“重施孕穗肥”和“稳施催穗肥”.“轻施苗肥”就是在甜玉米定植成活后,结合中耕灌水施苗肥,苗肥切忌过量、过浓,提倡轻施、薄施。每亩施尿素 5~10 千克,硫酸钾 2~3 千克,尿素 5 千克,复合肥 20 千克对水浇。“重施孕穗肥”就是在大喇叭口期,亩用尿素 15~20 千克,硫酸钾 5~10 千克,尿素 15 千克,复合肥 25~30 千克充分混匀后开沟条施,也可对水浇施。“稳施催穗肥”就是在果穗出现时,亩用尿素 10~15 千克,硫酸钾 5 千克,尿素 10 千克,复合肥 20~25 千克充分混匀后距植株约 10 厘米穴施。水的管理应保持田间土壤湿润,避免过干过湿,.灌水时切忌淹墒,要速灌速排,以灌浅沟水为佳。

  3.3 中耕除草:在甜玉米的整个生长期,应结合浇水施肥,中耕除草 1~2 次,提土培根以防倒伏,促进幼苗健壮生长。

  4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遵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配合科学合理的使用化学防治。采用化学防治时,应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禁使用无公害蔬菜生产过程中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

  4.1 主要病害

  4.1.1 玉米茎腐病:一般发生在甜玉米的吐丝后期,症状分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即“青枯型”常出现在暴风雨过后,或天气有大风,经过 2~3 天叶片失水呈青枯萎蔫状。慢性型病程进展缓慢,叶片从下向上逐渐黄枯,后期茎基部变色,腐朽,感染部腐烂,有腐嗅味,植株青枯,病部如水渍状。病菌随残体在土表过冬,病菌可以经伤口或直接侵入。或从叶鞘基部侵入茎部,并扩展到下部的节间。也可以靠种子传播。该病在 30℃高温高湿、田间空气不流通、土壤排水不良情况下发病重。在防治上,选用抗病品种;轮作及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发病时用施得乐 1000 倍液喷茎基部,青枯灵 1000 倍液灌根防治。

  4.1.2 玉米青枯病:玉米拔节期整株青枯死亡,剖开茎基部,可见髓部变褐色,发病后期有镰刀菌伴生。用金雷多米尔 1000 倍液、康正雷 1000 倍液、盖克 1000 倍液等灌根防治。

  4.1.3 玉米纹枯病:在叶鞘上出现污绿色长椭圆形的云纹状病斑,很像开水烫伤一样;以后病斑逐渐增多,互相连成一大块不规则的云纹,然后向上部叶鞘、叶片发展,严重时,可以危害至顶部叶片。用达科宁 800 倍液、禾果利 1500 倍液、使百功 1000 倍液等喷雾防治。

  4.1.4 玉米大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波及叶鞘和包叶。发病初期为水渍状青灰色小点,后沿叶脉向两边发展,形成中央黄褐色、边缘深褐色的梭形或纺锤形的大斑,斑上产生黑灰色霉状物,致病部纵裂或枯黄萎蔫。温度 18~22℃,高湿,尤以多雨多雾或连阴雨天气,可引起该病流行。温度高于 25℃和雨日多的条件下发病重。病发前用品润 500~600 倍液,每隔 15~20 天喷 1 次,连喷 3 次;治疗可用使百克或使百功 1500~2000 倍液、特富灵 5000~7000 倍液等喷雾。

  4.1.5 玉米黑粉病:各个生长期均可发生,尤其以抽穗期表现明显,被害部生出大小不一的瘤状物,初期病瘤外包 1 层白色薄膜,后变灰色,瘤内含水丰富,干裂后散发出黑色的粉状物,即病原菌孢子,叶子上易产生豆粒大小的瘤状物。孢子借风雨及昆虫传播,高温干旱或氮肥过多易发病。重病田实行 2~3 年的轮作。田间出现病瘤后,及时清理深埋,适时深耕以减少病源。可用使百克或使百功 1500 倍液,或禾果利 1000 倍液,或纳斯津 1000 倍液,或三唑酮800 倍液喷雾防治。

  4.2 主要虫害

  4.2.1 玉米螟虫和大螟:常在幼嫩茎叶处钻入咬食, 破坏茎叶组织,使养分和水分不能输送,影响玉米生长,抽穗后钻进雌穗使果穗折断影响授粉。可用抖克 1000 倍液、金世纪 1000 倍液、莫比朗2000 倍液、千虫克 1000~1500 倍液等药剂灌心或喷雾防治。

  4.2.2 蚜虫:以成虫在叶背和嫩茎上吸取汁液,受害株叶片卷缩,玉米苗萎蔫甚至枯死。老叶受害,提早枯落,造成减产。可喷施阿克泰 7500~10000 倍液,或吡虫啉 2000 倍液,或千虫克 1000~1500 倍液,或金世纪 1500~2000 倍液,或优乐得 2000 倍液防治。

  5 适时采收

  甜玉米是以鲜食为主,适时采收是保证品质的关键。甜玉米的收获期对其商品品质和营养品质影响极大,过早收获,籽粒内含物较少,口感不是太好;收获过晚,果皮变硬,失去甜玉米特有的风味。一般来说,适宜的收获期以吐丝后 18~28 天为宜;若以加工罐头为目的的可早收 1~2 天;以出售鲜穗为主的可晚收 1~2 天,采收期 6 天左右。总而言之,适时采收,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市场需求、用途采收。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