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农学论文 > 植物保护论文

李明远谈万寿菊黑斑病流行的原因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1-29 共1629字
论文标题

  近三年我有机会关注起万寿菊的病虫害来。其中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对万寿菊黑斑病(Alternariatagetica)的发生与防治上。通过试验,获得了不少新的知识。

  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对这个病害已经了解。说起来很惭愧,到此前我还没有搞清楚该病是怎么流行起来的。

  说起流行,大家都知道需要三个基本的条件:大量的感病寄主、适合发病的环境条件和大量致病力强的病原菌。根据这几年北京市延庆县和门头沟区万寿菊黑斑病的连年严重,说明北京市种植的万寿菊品种对黑斑病是感病的,即存在着大量的感病寄主。又通过两年的流行观察,明确在采花后不断地遇到降雨时,病害发生严重。说明高湿是万寿菊黑斑病的流行条件。但是,大量的病原菌是从何而来,一直没有弄明白。

  记得我曾说过万寿菊黑斑病比较特殊,从采回的病叶上诱发病菌的孢子比较困难。我试验过许多同类病害,包括:番茄早疫病、大葱紫斑病、大白菜黑斑病、非洲菊黑斑病等,只要在适温下(25 ℃左右)将病叶放在高湿的地方处理一夜,第二天的早晨,即可从病斑上刮下大量的分生孢子。但是,从田间采回的万寿菊的病叶上,用此法却很难得到病菌的孢子。就是将病叶保湿几天,诱发到的孢子似是而非;从形态上看,很不典型。

  不排除得到的是在病斑上长出的腐生链格孢。

  虽然我们用分离到的病菌菌落,通过诱发可以得到过大量的万寿菊黑斑病菌分生孢子,但是,这些条件在田间是不存的。所以对我来说,病害是怎么流行起来的,一直是个谜。

  最近,在调查我们做的施肥和万寿菊黑斑病发生关系的试验时,发现田中有一些枯死的万寿菊植株(图1)。

  有人问我这是什么病害引起?我看后也说不上来。为了搞清这个病害,在田间对这些枯死株进行了较为认真的观察。发现这种病害先感染叶片,在叶上形成一些大型的褐斑,进而通过叶柄,扩展到茎节(图 2)。茎节的病斑逐渐扩大,而使这段茎变褐枯死。由于下部叶片先染病,看起来病害多从茎基先发病。有时在一株上,从下往上有多个节同时染病,加速了植株枯死的进程。

  鉴定一种病害,一般要通过分离培养和回接才能知道。为此,我拍了些照片,采集了一些染病的茎、叶,装在塑料袋中,拿回了实验室,存在 2 ℃的冷藏箱中。

  第两天上午开始对这个病害进行组织分离。一般分离前要对病株进行清洗。在清洗时我发现洗下来的水较混浊、发黑。我想:这水中的浑浊物不该是病菌的孢子吧?经过沉淀,我取了一滴沉淀液在显微镜下观察。哇!

  原来多是大型的交链孢属(Alternaria sp.)的孢子,和我见到的万寿菊黑斑病菌(A. tagetica)十分相似(图3)。情况表明,这种枯死的病株有可能是由万寿菊链格孢引起。为了搞清这个问题,最现实的办法是将它接种在万寿菊上,看看它的侵染性。

  当天下午我就将它接种在长有 10 个叶的万寿菊的苗子上。由于我用的孢子较多,40 h 后,当我将接种苗从接种箱中取出来时,叶片即有些发黑。第 4 天,接种叶除少数可见到病斑(图 4),大部叶都枯死(图 5),很像我在接种万寿菊黑斑病菌时后出现过的情况。到第 7 天接种的5株,有4株从节部折倒,整个植株枯死,(图6)。

  我将接种过的枯死株进行保湿后用水冲洗。同样可以洗下大量的形态与万寿菊黑斑病菌一样的分生孢子(图 7)。

  实验证明,田间出现的枯死株,原来也是万寿菊黑斑病。在拍照记录这一现象时,使我想起在去年 8 月使用分离到的万寿菊黑斑病菌孢子(菌号为 B02050202 号)进行人工接种时,曾见到过这种病株折倒的情况,只是没有观察过叶片上是否有大量的孢子。说明实际上这种情况早已存在,只是自己粗心,没有被发现。原来在田间枯死株上会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作为病害流行所需的大量病原菌。

  通过上述试验,我不光知道了田间出现的枯死株是万寿菊黑斑病的一种表现。同时使我进一步地了解到病害流行的来龙去脉。即:病菌可以在病残上越冬,翌年在新一茬万寿菊定植后侵染万寿菊的叶片,在适合的条件下叶片上的病菌通过叶柄扩展到茎部,使植株叶片枯死;与此同时在枯叶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扩大为害,引起病害的流行。使我对该病的流行的过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