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艺术硕士论文

制约我国独立音乐制作的因素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2-20 共635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我国独立音乐市场发展困境探析
【绪论】 制约我国独立音乐制作的因素研究绪论
【第一章】独立音乐的产生和概念界定
【第二章】独立音乐市场特征及要素分析
【第三章】国内独立音乐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第四章】国内独立音乐市场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结论/参考文献】中国独立音乐市场建设路径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绪论
  
  音乐形态如今多种多样,独立音乐渐渐被人们所熟知。然而,人们对于独立音乐仅仅局限于标签式的理解。对它的理解依然停留在表面的话题性探讨,在独立音乐的概念及其独立音乐市场的形成和演变,都缺少深入的研究。经过深入发掘和分析,笔者对于独立音乐这种文化现象及其市场发展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
  
  一、研究对象
  
  人们对独立音乐的普遍认知是就将其认定为某种不够大众的音乐形式和特殊的音乐审美、特立独行的青年群体追求。在人们的惯性思维中,无论是将其定义为音乐风格还是音乐类型,始终只是新锐群体的流行语言。
  
  起初被列入小众文化的部分独立音乐人已经走入大众视野,成为耳熟能详的音乐人。随着独立音乐的内容和形式的不断丰富和壮大,早已脱离边缘化队伍。一些独立音乐的思想和价值观蔓延至青年群体中,其中传达的“独立”的内涵更是与商业运作音乐形成鲜明对比,传递的内在含义扩散到更广阔的的人群中,成为越来越多的都市人的音乐选择和个性表达方式。
  
  因此,由于本文研究对象-独立音乐的标签化和模糊化,本文首先需要对独立音乐加以科学界定。从独立音乐的起源、萌芽到发展,按照历史沿革中独立音乐的表现形态分析其共性。同时深入研究在大环境下的产业化进程,剖析影响独立音乐市场发展的各种要素及其关系,通过案例研究法对独立音乐的发展方向做出分析,对当前问题进行概括总结并提出对策分析。
  
  二、研究意义
  
  (一)对音乐文化及音乐产业研究的理论补充
  
  国内独立音乐发展时间较短,市场发展形态仍处于逐渐成型、不断摸索的过程,虽然在网络的宣传推广下,社会影响力上升,但理论研究仍远远落后,专门性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学术界对音乐产业的涉及主要集中在流行音乐产业的研究上以及对主流产业链的发展做分析研究。多为研究流行音乐史、当下流行音乐产业的发展态势及前景分析。而独立音乐,由于概念界定尚存在争议,资料仅有对独立唱片发展历史的介绍、对相关音乐策划人的介绍、或者对其做概括性的陈述,几乎没有将独立音乐作为一个单独部分加以例证分析。即使提及相关内容的文献,多从“小众音乐”出发、从音乐传播的角度阐述小众文化的大众化问题。
  
  资料大多较为零散,期刊杂志上刊登,只能寻找相近的材料加以论证。独立音乐公司的期刊资料有限,也多为研究其发展历史,对其现在的运营状况,公司品牌推广都少有涉及。本文的撰写一定程度上对独立音乐的现象、成因、弊端对策等做了系统性的分析。对独立音乐市场各要素做联系分析。笔者对独立音乐的界定和独立音乐市场的概括既是填补了这方面的理论空白,又是对音乐产业研究的有益补充。
  
  (二)加深对小众文化迈向大众化领域的关注
  
  “独立音乐”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可以被划定为“小众音乐”、隶属于“小众文化”范畴。小众文化作为对大众文化的补给性能量,其存在具有天然的游离性。我们通常所说的“大众文化”,有着强势的优势资源,因而容易出现掌握优势资源无所节制。大众文化也因此被打上庸俗、主流快速消费的文化特质。当今社会,大众文化因为网络的快速传播被过分消费。
  
  小众的文化追求是纯粹与带有自觉性的文化追求。大众文化是批量生产的流水线文化,是可以复制的文化,个体接受时是单纯的接收方、消费者。人们在生活中进行一些普遍的文化消费,对于大众来说,选择小众可能代表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这种成本既是物质层面的也是精神层面的,精神层面更多的是来自心理上的负担能力。比如,有人会喜欢凤凰传奇这种朗朗上口的音乐,而有的人坚持朋克的发泄感以及它带来的服装文化;有些人在移动设备普及的年代选择短信电话表达情意,而另一些人对纸质的书信更青睐;网络文学如今成为流行,但也有一部分人坚持严肃文学的阅读与创作。这些都是生活中小众文化现象的存在,社会学里有研究,人们都有着从众心理。在当代社会文化多元发展,“小众文化”满足了一些人追求自我,发掘自我,展现自我的心理要求,这种追求给这部分群体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安全感:即和别人不一样的优越,不落俗套。现今的网络发达使得这部分群体不再是孤芳自赏,人们容易在网上找到与自己有相同见解和品味的人群,无形中强化了一部分人的认知水平。
  
  小众文化的起点追求就是“自由解放”,即是每个人都可以寻找自觉参与的,也是对大众文化中浅显低俗的文化补充,从这个意义上说,小众文化有着积极地个人和社会意义。
  
  其次,在文化领域,小众文化开花结果,曾经对小众文化往往抱着批判苛责的态度,“装出来的标新立异”、“文艺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争夺小部分的话语权”的质疑声音不绝于耳,但从文化的长远发展来看,对多元文化的存在本就不用抱着过于苛责的态度,小众的东西是少数人共有的爱好形成的,这种情况由于只是仅仅关注的点比较少,所以深入且专业性强。在文化的分工上,需要这样的一群人去完成专门性冷门的研究,比如唐朝的传奇小说领域,当时的创作者是小众文学,可是依旧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就独立音乐这种文化现象来说,一是反应了当代的文化多元化趋势,人们不满足于主流文化的单一发展、追求自我实现自我的愿望被激发;而独立音乐的出现对音乐文化是一种有益的补充,长远的来说,对我国音乐文化的纷繁发展有益。网络的迅速发展为小众文化开启了另一个平台,小众的迅速传播导致受众的增多,一些独立音乐人偶然的走红进入大众视野,是我们看到了小众文化后面的精神魅力。甚至开始去思考是不是小众在一定的条件和时间条件下是可以转化为大众文化,如果命题成立,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做出努力。小众文化的大众化是不是一个可以在不同领域做出不同规范的具体操作行为。
  
  (三)引起对艺术与商业两者兼容性的探索
  
  关于艺术与商业的关系问题,文艺界一直众说纷纭。文化发展融合,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经济的开放催生艺术走向商业化,衍生出艺术经济。“艺术为什么要商业化”、“艺术该不该商业化”、“艺术如何商业化”是文艺工作者所关心的。对前两个问题不做赘述,本文从如何商业化的角度看待“独立音乐”.市场存在感的不断加深使得人们对“独立音乐”初衷产生担忧。如何在扩大规模、标准化批量化的同时保证音乐作品的水准高度,不流入商业音乐的低俗化。
  
  凤凰网《站在艺术与商业之间》一文中提到两句话“越商业应该越艺术”、作为生产者,应该把艺术上的精益求精和不断创新作为新的努力目标1,把攀登艺术高峰作为不懈的追求。
  
  不应过于被市场左右和影响,容易导致急功近利、低水平重复而难以创作出真正的精品力作。
  
  正因为走向市场实现价值,才更要保证好的艺术品质;同时指出,所谓的“太艺术”忽视市场需求观众的接受度问题,应该反思是“太艺术”还是艺术性不够,观众的欣赏能力如今已经有较大提高,创作者不应该低估其欣赏水平。
  
  以上,我们不应完全将艺术与商业对立来,艺术作为一个载体,承载盈利目的同时也传播艺术主张。对立统一的两者在不同艺术行业中应找到适合本行业的发展模式,以艺术的根本为落脚点,在不伤害表现力的情况下整合商业价值。
  
  三、文献综述
  
  本课题参考资料出处来自相关理论书籍、中国期刊数据网、国内各专业网站及各类资讯广告等。国内目前尚没有系统研究独立音乐的理论资料,资料以一些采访和相近题材的期刊为主。
  
  (一)由于理论资料的匮乏,目前只有零星的关于独立音乐的界定,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的学术定义,大部分是期刊杂志作者根据自己的理解下的定义。笔者参考以往的界定加之自己的分析和理解对独立音乐做了新的界定。
  
  郭文俊(2012)在《新商务周刊》上对独立音乐定义为“有别于主流商业唱片厂牌或其子公司的音乐存在,音乐的整个创作过程均由音乐家独立完成。因其对音乐品质的追求和另类的姿态,与商业市场主流音乐相比,独立音乐面对的受众通常更为小众。”
  
  王长城在《独立音乐及其市场前景之思考》中对独立音乐的定义为“独立音乐是音乐人运用独特的音乐视角、独立的创作思维、独有的音乐方式,观察世界、·、诠释理想、展现自我。”对独立音乐的特点概括为作品质朴、怀旧,呈现一种独立性,独立思维和独立风格的树立,不受专业商业唱片公司的种种束缚。不需要通过专业唱片公司发行唱片,歌曲通过有偿下载,下载歌曲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具有“三原”因素,即原创、原汁、原味。他认为独立音乐是需要从创作精神到发行宣传都是不借助任何商业手段的,靠歌手自己和市场的检测来完成整个的音乐传播过程。
  
  《国际音乐交流》2002,将独立音乐完全划成一种音乐理念,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声音,随性自由的参与生活的一种方式。独立唱片公司是具有先锋意识和探索精神的音乐人,丰富了国内流行音乐的音乐表达形式。独立音乐为人们重塑一个百花齐放的精神花园。该文中独立唱片被用文字描述为十大特征:有一个强大的音乐掌门人、只做一种类型的音乐、以自己的意见表达为主、带给他人不同的音乐可能性、渴望但不以做流行的音乐为目的、音乐的前瞻性、普遍规模不大、不以市场为导向,做什么就投入给听众听、往往以被收购结束、意义更多在于精神,独立是个相对的概念。
  
  《中国音乐产业的概念界定及其发展现状》对音乐产业做出界定,认为音乐产业是文化产业下艺术产业的一个门类,是为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市场化方式,从事音乐产品生产和提供音乐艺术服务的活动的总称,是围绕音乐产品的商业活动而形成的产业体系。包括了音乐艺术业、音乐娱乐业等多种活动。
  
  (二)以下两本专着分别从精神经济学的角度和方向阐述了音乐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所带来的影响,以及文化如何形成产业化、文化产业化的特点等方面,为本文对独立音乐产品、独立音乐的界定以及独立音乐产业的发展做了理论基础。
  
  《精神经济》中指出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正在走向信息(知识)经济时代可能更具有普遍性和概括性。但精神经济的提法对某些消费群体、某些行业是有现实意义的,它提醒人们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精神消费的群体数量会越来越多,生产与精神产品有关的企业必须抓住这一市场动向,积极地、超前地迎合、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消费需求。并将精神产品分成纯精神产品、准精神产品、泛精神产品等。
  
  《文化产业管理概论》一书中,明确了文化有小文化、大文化、文明不同层次,小文化或是狭义的文化,是传统的绘画、书法、音乐表演、文学创作等,比如文化馆、群艺馆中的写写画画、吹拉弹唱这一类。大文化加入了现代的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展览、设计等,文明则是更广泛地范畴,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并提出文化产业是文化产品的规模化、商品化的生产。规模化是指对文化产品按照标准化进行大规模的批量生产和复制,商品化是文化产业规模复制生产出的产品最终目的是通过市场的交换获得效益。将文化产业按不同标准非门别类。
  
  (三)以下几篇文献是关于唱片发展问题。对于作者在研究传统唱片和独立唱片的价值链分析、流行音乐产业化发展模式、唱片业的营销问题上有一定参考意义。
  
  《我国流行音乐产业化发展模式和趋向探析》一文中,作者指出音乐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支撑,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对流行音乐的多元化发展开创了有力的条件,流行音乐走向商品化,产业化是必然。而产业化的模式以利润为最终目的,以消费者为服务对象,一些流行音乐打着产业化发展的旗号,一味影歌观众需求,忽略音乐本身创作的规律和人性化特征,长此以往,不会获得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我国流行音乐产业化处于不健全的时期,盗版侵权的问题,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导致产业化进程中出现的矛盾不能合理解决。针对现如今的问题,笔者提出构建多元化创新型的发展模式,注重市场营销策略,健全法律法规等措施。
  
  刘刚在《中国音乐产业价值链问题研究》中提出数字音乐产业是音乐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传统音乐产业的三条价值链,包括歌手、宣传、销售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逐条深入概括,指出盗版的巨大危害,破坏了产业链的整个循环,是产业发展处于断层之中。并指出中国音乐产业的发展现状是:盗版问题,价值链的缺失以及盈利模式的畸形。产业技术-数字音乐的产生带来了音乐创作方式、传播及欣赏方式的革命,最终塑造新的数字音乐产业链。技术进步对传统唱片行业带来巨大冲击,开发新的消费渠道,建立新的盈利模式,是中国音乐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崔迅、何平飞《唱片业营销问题研究》从营销学的角度对于唱片业的运营模式、问题、环境进行分析。指出现今法律的不健全和盗版的猖獗是唱片业的重点问题;产品价格虚高与消费水平不符是营销失误,是盗版的间接助力。
  
  王乃竹《从音乐节发展看唱片业盈利模式转型》一文中指出全球音乐现场的收入保持十多年的增长,从我国音乐节的主要模式和唱片业的经营模式转变指出音乐现场已经成为唱片业新的增长点。以现场为核心的的新的价值链正在形成。在新的价值链中,艺人和歌曲成为了产业链的前段,甚至成为了衍生品。国内需要在拉长产业链,拓展产业合作,增加观众体验和开发潜在价值方面进一步探索。同时对其它因素做出要求:如政策支持、现场设施和协调工作进一步提高,这些都是现场演出顺利的必要条件。
  
  (四)关于独立音乐本身的文献较少,本文除了搜集独立音乐的相关期刊,另搜集了业内独立音乐公司代表摩登天空音乐公司的相关期刊作为论文辅助论述工具。同时加上小众文化相关的知识在社会环境予以论述支持。
  
  郑娜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小众音乐抢占大众市场》一文中指出独立音乐人集体突围。从对独立音乐的一些介绍以及音乐人演出机会的增多和名气的增加得出原本小众的歌手和乐队正在集体开创一个新时代,即独立音乐的时代。认为独立音乐是指独立艺术家在没有得到唱片公司、电影公司或是其它大宗款项的支持下,进行的非商业化主流的艺术创造。同时指出独立音乐并不是一种音乐类型,而是独立的精神和态度,是对于自我、世界和周边生活的理解。概括得出华语独立音乐特征是音乐人独立制作音乐发行专辑并且建立厂牌;销售渠道自由;独立音乐风格内容多元且自由。
  
  《摩登天空-一个独立厂牌的生存样本》一文中,详细描述了摩登天空的创始人沈黎晖从创建之初的理念、音乐类型到公司遭遇问题以及应对措施。以摩登天空公司的角度表达了对独立音乐的态度、独立音乐产业的态度。通过半纪实半访谈的形式深入了解其市场文化。
  
  沈黎晖认为,建立品牌价值、不断创新合作和经营方式是摩登天空的商业之道。
  
  上述文献对本文做音乐公司案例研究、唱片业的盈利模式分析、独立音乐的概念界定、独立音乐与传统音乐的对比分析中提供了借鉴作用。鉴于独立音乐的相关文献资料较少,从独立文化的角度试着解读独立音乐的本质,迈克尔·纽曼《独立文化:追寻纯正的自主选择》一文中,大量的描述了独立文化的特质,从音乐电影等独立文化产品的角度深入分析独立文化特性、受众心理等等,给本文的撰写提供了大量的启发和思考。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伴随着数字音乐的逐渐成熟,网络环境日新月异的发展,包容的市场环境和文化氛围,大量新生事物兴起,亚文化现象和群体意识逐渐诞生。探究事物最好方式是梳理其发展历史,通过阶段性的不同特点,总结共性、去粗取精。从发展历程中找到现实依据,从而对一个具体文化形态做出定义。本文拟将“独立音乐”的形成背景划分阶段,进而研究其内在特征和文化诉求。最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透视其存在的现实性,结合理论要素,做延伸分析。
  
  总之,“独立音乐”不仅是一个音乐现象研究,也是对我们音乐产业的另一种解读,引起我们对艺术和商业价值的思考。
  
  本文的撰写首先立足于对其音乐的考察、音乐人的了解、音乐现场的感受甚至音乐专辑的购买,切身融入独立音乐的音乐环境中,在南京重点考察了几家有独立乐队的酒吧场所。
  
  本人长期光顾独立音乐大本营-豆瓣网。立足于现实的了解后,充分的了解独立音乐人在网络上的宣传模式,以豆瓣参与者的方式加入观察,搜集论文相关资料。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案例搜集、现场调研等方法,以多角度观察考虑,同时通过“参与式调查”获得前期相关资料,了解该音乐市场的真实市场形态,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做到探根求实。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