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体育硕士论文

贵州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综合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2-24 共6031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第1部分】贵州省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探究
【第2部分】体育场馆运营文献综述
【第3部分】贵州大型体育场馆经营现状研究方法
【第4部分】第九届全国民运会大型场馆运营管理研究结果分析
【第5部分】 贵州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综合研究
【第6部分】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方式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5 贵州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综合研究。

  为了更好的分析贵州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现就我国部分发达地区大型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现状进行了调研,结合其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成功经验,探索有贵州特色的大型体育场馆可持续发展之路。

  5.1 我国体育场馆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各省市自治区体育场馆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和谐社会及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按照《全民健身计划条例》、《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的要求积极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加大体育公共服务的力度,积极探索和创新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思路,在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一、我国体育场地设施总数少,我国现有各类体育场地 850080 个,标准体育场地 547178 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 64.4%,地占地面积 15.3 亿平方米,占全国体育场地总占地面积的 67.7%;非标准体育场地 302902 个,占地面积为 22.5 亿平方米,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 35.6%,占地面积为 7.3 亿平方米,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 6.58 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 1.03 平方米;二、国家总投资金额少,财政拨款不足,历年累计投入体育场地建设资金 1914.5 亿元,其中:财政拨款为 667.7 亿元,占投资总额的 34.9%,单位自筹为 1032.6 亿元,占投资总额的 53.9%,人均投入体育场地建设资金为 148.15 元;同第四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相比,全国体育场地占地面积共增加了 11.8 亿平方米,增长 110.28%,场地面积共增加了 5.5 亿平方米,增长70.51%;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增加了 0.38 平方米,增长 58.46%,年平均增长率为 5.92%;人均投入体育场地建设资金增加了 117.09 元;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数增加了 1.58 个,增长 31.6%;其中,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跳水馆等大型体育场馆共 5680 个,占标准体育场地总数的 1.0%,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 0.69%[1].据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专项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大型体育场馆的开放率达到了 89.10%,大型体育场馆场地面积开放率达到 74.26;我国各大型体育场馆年接待健身人次稳步增长,全国各大型体育场馆在 2008 年接待健身人数为 4529.94 万人次,2009 年为 5668.68 万人次,2010 年为 6237.58 万人次;2010 年各大型体育场馆举办了 280 次国际比赛、658 次全国性比赛;2010 年,各大场馆开展社会公益活动 3722 次[2].为了更好地掌握现有体育场地现状、使用及其发展变化情况,更好地科学配置体育场地设施资源,推动体育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铁道部和国家旅游局,以及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等有关部门决定在2013年4月开始开展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

  截止 2014 年年底完成所有普查工作,相信经过十年的发展,体育场馆的数量在大幅度增长。十年来,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的逐步深入和提高,全国体育场地的建设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体育场地的类型不断扩展,数量不断上升,尤其是群众身边的场地设施不断增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因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未对外公开,所以本论文继续沿用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

  5.2 贵州省体育场馆现状分析。

  近年来,在《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的颁布实施的情况下,我省体育场地设施有了较大改善。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显示,贵州省体育场地总数为21548个,其中标准场地10746个、非标准场地 10785个,体育系统被侵占体育场地17个;标准体育场地中体育系统401个,占3.73%;教育系统9093个,占84.62%;其他系统1391个,占12.94%;全省体育场地占地面积2216.2148万平方米,体育场地面积1580.46万平方米,其中:标准场地1604.13万平方米,非标准场地612.1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0.41平方米,比全国人均场地面积1.03平方米,相差0.64平方米;贵州省体育场地开放的总体程度较低,标准场地全天开放的只占35%;部分开放的占17%;完全不开放的占47%;与第四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相比,全省体育场地数量增加了14437个,其中标准体育场地增加7358个,非标准场地增加7081个[1].贵州省体育局加大城乡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如2012年投入体育彩票公益金4400万元在全省城乡社区建设了2个“雪炭工程”、300条健身路径、400个村级工程、50个乡镇工程,新增体育场地面积521600平方米,如期完成省政府“50项重点工作”中的体育工作事项,进一步改善了县、乡、村级公共体育场地的设施环境和条件,为广大群众开展各种体育比赛和全民健身活动提供了舞台。经过10年的发展,贵州省现有大型体育场馆31个,对外开放26个,场馆面积372475平方米,对外开放面积328211平方米[2].贵阳市现有大型体育场馆近15个,以体育馆、体育场为主,缺少游泳馆、羽毛球馆、网球馆等设施。场馆主要集中在南明区、金阳新区、清镇与花溪区,分布不均衡,乌当、息烽等地基本没有大型体育场馆设施;场馆规模相对适中,多为 2009 年以后修建或改扩建,场馆基础设施条件良好;其中少数省市所属场馆以竞赛为主,其他场馆仍然是以全民健身功能为主。

  5.3 发达地区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现状。

  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模式有很多种分类方法,各地在实际运营中也在不断的摸索和创新,形成了多种模式和手段。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前提下,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得到不断完善,我国发达地区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机制如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南京奥体中心、无锡体育馆、湖北省大型体育场馆。

  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建成于 1987 年,由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网球馆、棒球场、武术馆六大场馆组成,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大型综合体育设施,属于广州市体育局直属处级行政事业单位,自 2003 年实行大中心统一管理,属下各场馆有独立的法人的自个,财务独立编制预算、独立核算。中心属于财政核补的事业单位(除武术馆属于政府财政全额拨款单位,其他均为财政差额核补单位)。中心主要采用的是自主运行模式和合作经营模式,赢利手段既有本体服务类,也有非体服务类。广州天河体育中心机关设有办公室、财务部、经营部、政工部、竟训部、场馆部、保卫部七个行政部门。中心的成功主要是因为:打造了全民健身乐园,通过对外开放,为广大市民提供一流的全民健身场所,部分场馆收取廉价的门票,兼顾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除了本体项目外,还开展了体育产品销售、餐饮、场地出租、休闲娱乐、广告等多元化经营方式;构建了田径、足球、篮球、羽毛球、排球、网球、垒球、棒球、保龄球、游泳等多个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基地;加大投入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体育健身休闲业,体育培训等无形资产的开放;定期举办了多种具有广州特色的品牌赛事,并形成了有南方特色的群众体育品牌。

  南京奥体中心建成于 2004 年,主要由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网球中心、体育科技中心组成,属于国有企业管理模式,主要采用的是委托经营管理模式,属于完全市场化的经营管理模式。成立了南京奥体中心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由其承担南京奥体中心企业化的经营管理,2006 年划归给了江苏省国信资产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中心在坚持公益性不变的前提下,初步形成了全民健身、体育竞赛、房屋租赁、演出会展为辅的发展格局。中心在设计之初就已经考虑到了提高利用率、减少高额维护成本的问题,体育场馆设施主要参考了国外体育场馆商业化运作模式,设有贵宾包厢、可开启地板、活动舞台、休闲区等,实现了完全市场化的运营模式。在管理制度方面,对领导体制、用人制度、分配制度、财务制度、资产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同时中心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社会、适度经营、彰显特色的经营宗旨”.

  无锡体育馆建成于 2004 年,主要由体育馆和体育休闲热身区组成,属于国企管理模式,主要采用委托经营模式,场馆建成后委托给博威体育产业投资公司运营。场馆功能齐全,不仅能进行国际国内大型赛事,还能举办大型集会、大型文艺演出、国际标准会展以及全民健身活动。无锡体育馆属于%C2 运营模式---由政府建设、中心负责监管、企业负责经营的现代企业化运营场馆。2009 年实施场馆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改革,将场馆经营管理权授予无锡市博威体育产业投资公司进行现代企业化运营。博威公司在不断完善服务标准与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努力营造良好的健身休闲氛围,以提高顾客满意度;不断坚持公益服务,加强惠民意识,积极举办各类体育文化活动,运动项目培训中央健身公园全天候免费开放,每周免费组织主题系列广场活动;公司主动向社会体育场馆输出管理和专业化服务,场馆卫生保洁、绿化美化、停车管理、治安保卫等后勤全部外包,节约了人力和成本。

  武汉体育中心建成于 2002 年,主要由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网球中心、培训中心、全民健身中心及配套商业设施组成,是国内最早实行 ISO9000 族管理体系的大型场馆,并严格按照 ISO9000 族的标准进行管理。武汉体育中心实现了企业化、市场化和管理社会化、专业化的运作模式,制定了完善的工作质量标准和管理操作规程,使其内部运营逐步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截止到 2011 年底,湖北省共有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跳水馆约 123 座,其中符合《体育建筑设计规范》的大型体育场馆的约有 24 座。大多数大型体育场馆仍采用传统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为各级体育行政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在各级体育行政机构的领导下,相对独立地开展各种经营活动,属于财政核补的事业单位。全省大型体育场馆的对外开放率为 100%,部分场馆能够坚持全年 365 天,天天对外开放。洪山体育中心室外的篮球场、襄阳体育场、十堰体育中心的灯光篮球场、乒乓球俱乐部等场馆全部为免费开放场馆,部分需要收费的大型体育场馆也低价对群众开放。湖北省大型体育场馆除了经营本体项目外,还涉及广告、文体活动的策划与运作、会展、赛事经纪等方面的经营活动。湖北省大型体育场馆的运营模式主要是事业单位自主运营模式、事业与企业并轨运营模式以及委托经营模式三种。近年来,出现了由企业等社会主体投资建设大型体育场馆的成功个案,如黄冈市采用 BT 方式建设黄冈市体育中心,通过招商引资,最终由武船集团投资 2.18 亿元建设体育中心体育场。洪山区政府通过与武汉理工大学合作,由政府出资、高校出地,双方合作建设体育场、体育馆和游泳馆,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由高校负责体育场和体育馆的后期运营管理,区政府则每年享有一定期限的使用权,个案成为政校合作供给大型体育场馆的成功典范。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