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体育硕士论文

体育教育专业中个性与团队精神的发展探究前言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0-27 共8317字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教育的本质特征就是培养和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着鲜明个性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要求。纵观古往今来世界各地的引领潮流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任务中,我们都能够找到他们在知识、人格等方面的个性,因此个性是一个人能够脱颖而出、成就一番事业,并且引领创新和改变的一个重要条件,可以说,在人类的进步中,需要人的个性来激发创新与改变。因此,在人类所涉及到的各个领域,社会所囊括的各个行业,都需要个性。

  团队精神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团队精神的形成并不要求团队成员牺牲自我,相反,挥洒个性、表现特长保证了成员共同完成任务目标,而明确的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则产生了真正的内心动力。团队精神已成为现代社会对人才的一项基本素质要求。对于我国当代大学生而言,团队精神在其自身成长和未来发展中,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团队精神的研究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21 世纪是知识竞争的时代,实质上是拥有丰富知识的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时代。作为一种新的资源,知识经济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新的挑战。只有抓住机遇,正确迎接挑战,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才能够取得人才竞争的胜利。“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温家宝总理在科教领导小组上的讲话已经对教育和教师的关键性做了充分肯定。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作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在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发展方面的功能是不可替代的,在其内容和特征上与学生的个性特征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和相通之处。并通过某些载体或媒介方式作用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过程。因此,作为一种多维的开放文化,与其他教育形式相比,体育在促进大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作为未来的体育教师,肩负着对祖国未来人才的教育工作。在工作中,个性发展与团队合作相辅相成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创新能力和工作效率,从而提高改善质量,提高学生成材率。

  1.2 研究目的、意义

  进入 21 世纪二十年代,90 后逐渐成为大学生的主力。然而,随着本科的扩招,高校考入生源的质量有所下降,这给我们的 90 后大学生的个性和团队精神教育带来了更多的问题。《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大学体育要“尊重学生、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发展学生潜能”. 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北京市从 2011 年开始,在每年的教师公开课基础上增加了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技能考核,公开课和考核在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鼓励教师对体育课程进行创新和个性化。如今,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学生作为具有体育特长的 90后学生,他们拥有比普通学生更多的接触体育运动的机会,但依然有着校园生活相对单调,接触社会活动较少的特点,从小作为独生子女的他们,团队合作意识又相对往年有所下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个性与团队意识的培养,应当将一般方法与体育手段充分结合。面对新一代的学生,如何引导他们发展个性以及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将是体育院校面对的一项新挑战,并且“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研究当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个性与团队精神的培养,将直接关系到学生在参与工作之后的拓展、创新业务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对学生未来的人生发展以及提高未来中小学体育教学水平和体育教学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团队精神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学生工作后的发展和未来我国中小学体育课及学生体质的提高,因此探讨并找出个性发展与团队意识的关系,找到两者的平衡点,制定有效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个性发展及团队意识培养方案,是当前高等体育院校教育者应当高度重视的问题。

  1.3 研究任务

  通过调查,了解体育专业学生个性发展与团队精神培养的现状;探讨个性及团队精神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发现学生在这两个方面的成长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原因;为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及团队精神培养提出相应对策。

  1.4 文献综述

  1.4.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1 个性

  人的个性是多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共同研究的范畴,可以从多视角进行审视。不同领域的学者对这个概念有不同的解释,同一领域的研究者至今也没有形成定论。

  哲学层面:《哲学辞典》把个性定义为“一个人与其他人相区别的本质稳定的心理特征(如性格、兴趣、爱好和品质、能力等)的总和”[3].大哲学意义上,个性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个别的、特殊的性质。它使事物具有各自的特点,共性和个性是辩证的统一,各个事物内部不但包含着个性,而且包含着共性。共性存在与个性之中,个性表现共性并丰富了个性。可见,哲学意义上的个性,强调的是共性的对立面及其辩证关系,是从认识的高度来把握个性的。

  社会学把人的个性视为生理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复合体,认为社会的存在首先表现为人的存在,反过来人的存在也离不开社会的存在,所以人的个性必须通过社会性来呈现。个性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它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形成、发展起来,又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所以,社会学中所谓个性“是个体在自然素质基础上,通过环境的交互作用和自身的实践活动,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人对己对环境适应中所显示的、稳定的、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和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个性是指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以及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是指一个人在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个别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区别人的特点的显着标志”[5].

  现代心理学普遍认为,个性又称人格,是一个人独特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是由每个人所具有的才智、态度、价值观、愿望、情感和习惯以独特方式结合的,在过去、现在和将来具有一贯性的产物[7].

  我国教育领域以往多移用从心理学角度下的定义。较通行的解释是将“个性”的内涵区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个性,与广义的人格同义,指“个人的一些意识倾向与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即“个人的心理面貌或心理”格局“,;狭义的个性,指”个人的心理面貌中与共性相对的个别性,即个人独有的心理特征[6].“经过比较可以看出关于个性定义的理解虽然在表达方式上不尽相同但其共同点在于,认为:①在心理意识结构上,个性是由人的诸种因素构成的综合特性;②在表现方式上,个性是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特殊性。

  1.4.1.2 团队和团队精神

  团队是近 30 余年来国际上兴起的、以信息化时代为条件的新型组织管理理论。它是以组织扁平化、网络化为特征的一种典型组织形态。团队理论是现代组织行为学的重要分支之一。该理论是 50 年代由马尔萨克(Jacob Marschak)创立,70年代由马尔萨克和拉德纳共同发展。原始理论认为团队是一群具有共同目标的相互依赖的决策者[7].团队理论在不断的发展中,不同学者尝试着从不同的角度描述团队的内涵,并越来越注重对团队特质的总结。1993 年,路易士(Lewis)提出团队是由一群认同并致力于达成共同目标的人所组成,这一群人相处愉快并乐于一起工作,共同为达成高品质的结果而努力[8].在他的定义中强调了三个重点:共同目标、工作相处愉快、高品质的结果。然后,沙勒斯等人(Salasetal, 1992)对团队的内涵进行了补充,他认为团队成员需要具有不同背景及特色,他们被赋予特定的角色,表现不同的功能,在有限的期间内紧密地在一起互动,相互依存,完成共同的目标或具有特别价值的任务。沙勒斯等人的定义,除了再度提到共同目标外,更提到了团队队员的相互依存性。着名学者斯蒂芬·罗宾斯则认为,团队是指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9][10].这一定义突出了团队与群体不同,所有的团队都是群体,但只有正式群体才能是团队。他对团队的理解主要是团队的协作效应。

  团队精神是一种内在素质,是奋斗精神、协作精神、奉献精神的有机统一,体现在团队成员的理想、价值观、道德标准、工作态度、组织纪律、作风及工作实践的各个方面。其外在表现为:团队成员对团队个体的统一性和不可或缺性有正确的思想认识,有以团队利益和目标为重、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的自觉追求,能自愿主动地与团队成员积极协作,为实现团队理想、目标而共同奋斗[11].对人才的团队精神、与他人协调能力的培养,正日益被人们所重视。

  综合上述,对团队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团队的建立是以完成团队的共同目标为主要任务;其次,协调是在团队运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活动;再次,团队队员具有相互依存性;最后,团队队员共同担负团队的成败责任。

相关标签:团队精神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